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10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新课改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这为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了机遇。
学生在德育课程中不仅仅是接受道德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培养。
通过学校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念。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德育教育可以在教育活动中融入创新元素,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实践,培养他们实践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新课改强调个性化教育,这也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机遇。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德育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德育教育与服务。
通过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和道德水平,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在个性化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小学德育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小学德育教育需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来支撑,但目前一些地区的小学德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德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德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需要加强对小学德育教育教师的培养与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德育教学能力。
小学德育教育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全面改革德育课程与教学模式。
新课改要求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小学德育教育需要创新德育课程,使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还需要改革德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德育教育活动。
小学德育教育还要面临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挑战。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观念多元化、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消退等问题成为了小学德育教育的难点。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改强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贯穿于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更要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一、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要实施好德育工作,首先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学校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条条框框,从学习方式、评价方式、教育目标等多个层面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体魄、美感等方面的素质。
学校要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二、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德育评价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
一方面,通过制定德育课程标准和评价指标,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要注重多元评价,包括量化评价和素质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观察、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学生、家长、教师等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支持和指导。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与德育培训和研讨活动,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形成合理的任务分工和团队合作,共同推进德育工作的实施。
四、积极发展德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德育工作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需要有切实的行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要积极发展德育课程和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德育课程可以设立德育教材、德育活动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德育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人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品德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小学德育教育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1. 多元化教育理念的引入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理念变得更加多元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这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再只是注重传统的传授道德规范,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 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拓展新课改对学科内容和课程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更新,小学德育教育也将在这个大背景下受益。
新的课程将更多地涉及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以及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教育技术的融合应用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将注重教育技术的融合应用,这将为小学德育教育带来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可以更好地传递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观念,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二、挑战1. 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新课改将带来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这对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
从灌输式的传统德育教育向注重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的现代德育教育模式的转变,需要教师们有更多的创新能力和对新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实践。
2.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新课改需要有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支撑,这对德育教育的师资建设和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德育教育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现代教学技术和创新能力,能够符合新课程的发展需求。
3. 学生学习负担的减轻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新课改力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将更多地放在启发式教学和综合素质教育上。
如何在减轻学习负担的保证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深度,是一个新的挑战。
需要找到更多适合学生的德育教育途径和方法,使之更好地融合到新的教育体系中。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一、背景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一环,德育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中小学德育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旨在对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研究。
二、现状分析2.1 德育教育成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改陆续推进,德育课程逐渐成为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教版》小学教材中设置了“思想品德和法律课”的课程,中学教材中也分别设置了“语文素养与人生观”、“品德与社会”、“法律与生活”等课程。
其中,“思想品德与法律课”的设置更是为德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推动力。
2.2 德育课程的资源教育不足尽管对于新课改中的德育课程设置专门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但却没有相应的教育资源支撑。
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找到合适的教育资源。
2.3 德育教育与现实脱节由于社会快速发展,传统道德观念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
因此,传统的德育教育与现实脱节。
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时,很难将道德观念与现实相结合。
2.4 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和其他学科一样,德育教育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但现状仍然存在德育教育缺乏应有的评价标准的问题。
这使得学生、家长和社会无法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德育情况。
三、对策研究3.1 建立更完善的德育教育资源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德育教育资源。
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开发一些资源,如设置德育教育网站、建立互联网德育教育资源库。
在教育教材编写过程中,也需要力求丰富德育教育资源。
3.2 德育教育与现实结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发展需求。
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才能使学生更加理解道德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3 建立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德育教育的评价体系对于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至关重要。
评价体系应包括教育目标、卡点要求和可量化的德育教育内容等方面。
同时,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考试得分和日常表现相结合。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的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实施策略。
一、培养优秀师资队伍。
优秀的德育师是推进德育工作的关键,只有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提供优质的德育服务。
为此,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德育师资培训,提升德育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理念,培养德育师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责任感;加强德育师队伍建设,建立德育师储备机制,留住人才,激励优秀德育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德育工作重要的补充和延伸,家长们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学校应该与家庭教育紧密协作,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和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的质量。
可以通过家访、学校网站、家长会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困惑。
三、加强学生品德教育。
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和活动实践,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强化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鼓励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有担当的人。
四、创新德育方式方法。
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创新德育方式方法是必须的。
学校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如演讲比赛、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等,丰富德育学科的内容,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德育教育的优秀资源,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提高德育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五、注重德育评价与反馈。
德育评价与反馈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通过定期的德育测评和日常的德育检查,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和反馈,并及时介入和帮助难以掌控的问题学生。
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德育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充分展现德育工作的成果和社会影响。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作为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变革,其目的是以适应时代潮流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推动学校课程的更新和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新课改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对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精神,中小学德育工作需要积极调整和创新,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助力学校德育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是其中之一。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学校应该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日常教学管理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接受正面的价值观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开展主题班会、德育讲座、情感沟通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建设育人环境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之一是建设育人环境。
德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常教学和一些零星活动上,更重要的是要将德育工作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打造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育人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德育活动、校园节日庆祝活动、文明礼仪培育等,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欢乐、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全面发展,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
学校也可以积极开展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提升活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教育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榜样和引导。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应该注重教师队伍和校园管理团队的建设,使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和悉心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三、发展德育课程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学校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创新德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多样的德育教育内容。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德育专题课程、主题实践活动、德育教研等方式,推动德育课程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策略。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和指标体系。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和指标体系是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
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明确德育目标,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包括个人品德、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指标。
二、优化德育资源配置。
为了有效推进德育工作,需要合理配置德育资源。
中小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具有较强的德育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
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家庭、社会各界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和资源。
三、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传统的德育方式主要依靠纸上谈兵和道德讲堂,效果不佳。
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教学、项目学习等方式,将德育融入到各个学科和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要注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实践、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和能力。
四、加强德育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
中小学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定期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同时要设置激励机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和提升德育水平。
可以通过设立德育奖项、评选优秀德育学生等方式,鼓励学生表现出色的德育行为和成果。
五、强化家庭和社会的参与。
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德育的重要环境和力量,应该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
学校可以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亲子活动,提供家庭德育指导材料等,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
学校也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社会义工活动等,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和指标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强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强化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培养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精神的合格公民。
试析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的新发展,德育-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小学德育已步入崭新的阶段。
在我国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一直是其关键所在,特别是中小学德育,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但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新发展;探讨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推进的浪潮中,多元化是我国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
在多元化环境中,我国中小学德育极易产生各种新的问题,阻碍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这已成为新时期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怎样把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必然会引进新的德育政策。
为此,在新课标背景下,需要转变已有的教学理念,使中小学德育走上全新的发展道路。
一、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新时代下,课程改革犹如一把双刃剑,中小学德育工作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在课程背景下,充分突显出德育的重要性,学校要对德育的发展引起高度的重视,培养更多新时期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方法,寻找新的途径不断增强教育的时效性,从传授知识转变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不同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优秀品质,强化他们已有的道德观、价值观。
为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充分展现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方面的不同价值,改变教学现状,更加注重在一种真实、客观的生命体中去感受自身道德成长的经验。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道德与生活分离的问题,逐渐由教学向教育转变,教学工必须站在全新的角度,重新定位、思考传统教育,要更加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小学德育已步入崭新的阶段。
在我国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一直是其关键所在,特别是中小学德育,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但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课改作为当下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的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德育工作的特点与挑战出发,探讨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一、德育工作的特点与挑战1.特点(1)多元化:在新课程改革下,德育工作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道德教育,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
除了传统的品德、礼仪、秩序培养外,还要兼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法治意识、科技素养等方面的教育。
(2)整合性:德育工作需要与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相融合,构建全方位的德育体系,使德育工作在学校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到落实。
(3)个性化:新时期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更加凸显,德育工作也要注重个性化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一些规范行为,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个性发展。
2.挑战(1)新需求新挑战:德育工作需要不断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发展,但这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2)师资力量不足:德育工作的实施需要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但目前基层学校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导致德育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推行。
(3)学生现实问题:当前学生中存在着学习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实际问题,这是德育工作难以绕过的挑战。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1.构建德育工作新体系(1)整合资源:将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德育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一个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
(2)学科融合:将德育内容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与学科教学相融合,以学科教学贯穿整个德育过程。
(3)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加强德育工作的立体化实施,比如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搭建多元化的思想交流平台等。
2.培养德育工作队伍(1)加强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德育工作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素养和专业技能。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工作也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中前行。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管理策略、教师培训以及家校合作三个方面,探讨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一、管理策略1. 加强学校德育领导力: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为了能够有效地落实德育工作,学校需要加强德育领导力,明确德育的目标和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方案,并将其纳入整体教学管理体系中。
2. 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估体系:评估是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改进德育工作的依据。
学校应该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估体系,采取多种评估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观察记录、自我评估等,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估结果。
3. 建立德育工作的规范制度:为了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德育工作的规范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
学校还可以通过制定奖惩机制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二、教师培训1. 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对于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德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
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德育专题研讨会、培训班等,让教师了解最新的德育理念和方法,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
2. 建立教师的德育指导体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可以建立起教师的德育指导体系,通过指导教师的德育工作,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和能力。
可以邀请德育专家到学校开展指导,组织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交流,共同探讨德育工作的方法和经验。
3. 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支持:为了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学校需要给予教师必要的教育资源支持。
可以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德育教材和教具,购买相关的教育软件和多媒体设备,为教师的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三、家校合作1. 加强家校沟通交流:家庭是孩子性格和价值观养成的基础,学校需要与家庭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1. 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特点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阶段来确定德育目标和实施内容。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性格和健康行为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2. 教育环境创设:搭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
学校可以优化教室、宿舍和校园等场所的布局,提供舒适、安全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
同时,要完善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3. 师生关系构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关键。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亲近、信任和尊重的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教师还要做到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 德育课程设置:将德育纳入课程体系,设置德育课程,系统地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课程可以包括思想道德、法律法规、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突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德育课程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互相渗透,形成整体的德育教育。
5. 德育活动开展:通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义工活动、文化体验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还可以开展德育主题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课外讲座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6. 家校合作: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
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工作坊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德育情况,互通信息,共同制定学生的德育计划和目标。
7. 倡导阳光德育:在实施德育工作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和兴趣,培养阳光、积极乐观的德育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月、德育活动展示等形式,宣传和倡导阳光德育,通过正面引导和激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我国教育系统进行了新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教育理念,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对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为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意见。
一、加强师德建设,打造德育示范校师德建设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学生的品德楷模和学习榜样。
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和培训,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推动教师主动参与德育工作,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评选机制,激励和表彰那些在德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打造德育示范校,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构建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使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
可以通过建立德育领导小组或委员会,明确各级领导对德育工作的责任和任务,统筹安排各项德育活动和教育资源,推动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要建立健全德育诊断评估机制,全面了解学生的品德素质和德育需求,及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要加强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与家庭、社区、社会团体等多方合作,形成共育共建的良好局面。
三、推进德育与课程整合,实施德育主体课程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创新课程设置,推进德育与课程整合,实施德育主体课程。
可以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扩大德育课程的比重,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各门学科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素养。
要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需要制定一些具体的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 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的理解。
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研讨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
2. 提供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可以组织德育教育培训班,邀请德育教育专家进行授课,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的培养。
3. 建立德育教师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德育工作。
可以通过评选年度优秀德育教师、设立德育教师岗位津贴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度。
二、开展全员参与的德育活动1. 创设良好的德育文化氛围。
可以通过开展德育主题活动、设立德育板块、培养学校德育风尚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2. 引导家长关注和参与德育工作。
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心学生的德育教育。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爱和责任感。
三、加强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1. 整合课程资源,将德育内容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中。
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开发融合德育内容的教材、教具,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2. 引导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与德育相关的问题。
3. 建立跨学科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可以制定跨学科德育教育评价指标,将学生的德育情况纳入到学科教育评价体系中。
四、加强德育工作的跟踪和评估1. 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评估体系。
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德育工作的评估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德育工作。
2. 建立学生德育档案。
可以定期记录学生的德育情况,评估学生的德育成绩,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3. 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
可以与相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借鉴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德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27浙教《竞争与合作》,目标是“培养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竞争,又要相互合作,才能成功”。
老师问“这么重要的比赛,懒羊羊出现了失误,为什么还不指责、不埋怨?”接着,老师提出“在你的合作经历中,当有人出现失误,队员有没有相互埋怨、影响成绩?”一连串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大胆表达,真情流露。
师生之间的互动,尤其是教师的有效点拨和引领,为学生辨析、探讨规则搭建了阶梯。
(四)多元互动,理解、践行规则互动教学要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生动情境,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涌动和成长的“生活世界”。
学生在互动中学习,领悟和生发前所未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
如《我们的校园》,让学生实地走一走、看一看,认识了老师办公室等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规则教育。
学生们通过观察老师们工作时的繁忙,达成一致的认识,要“有礼貌,进门喊‘报告’,出门说‘再见’,轻轻把门关。
”这种规则是学生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产生的。
通过引入鲜活的事例,深刻体会到了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通过构建生生、生本、师生等多元互动的品德课堂,开展规则教育,有利于改善课堂中的人际关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从而体会规则的意义,有助于引领学生到实际生活中践行规则、内化规则,让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的去遵守规则。
参考文献:[1]许宏等童心课堂[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2]汪培新主编《让儿童成为儿童》[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随着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化,人们越加注重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加之,最新课程纲要的提出,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各个学科应注重实效价值及道德目标。
新课程的改革使传统观念中落后的理论发生了改变,给中小学德育教育带了新的发展。
挑战即机遇,怎样将先进的德育理念有效的转化为教育实践以及德育教育的发展如何走向,这都需要人们去探索和科学政策的引领。
一、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德育和教育关系含糊自古以来,人们把德育和教育认为相同,古时,德育作为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相辅相成。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2000字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学校德育教育也成为了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课改背景下,德育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以中小学德育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状,并提出对策。
一、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1.德育教育理念不清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校存在德育教育理念不清晰的问题。
德育教育不仅要传授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还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积极的指导和支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德育教育往往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缺乏深度和内涵。
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
2.德育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德育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有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教学计划。
但是,在现实中,德育教育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课程设置也比较片面。
德育课程重视规则传授,缺乏对道德问题和道德选择的探讨,学生对其反应不大。
3. 德育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德育教育关键在于育人,而育人的关键在于育人者。
然而,在现实中,德育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的基本素养。
这也导致了德育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对策措施1.明确德育教育的初心和方向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明确德育教育的初心和方向。
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风险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学设置德育教育课程德育教育课程应该多角度进行教学,探讨道德问题,提高学生对道德问题和道德选择的意识。
同时,德育教育课程也需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营造出以德育课程为基础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实现多元化教育。
3.提高德育教育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学校应该对德育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师资水平,加强教师对道德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掌握,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和手段,提高德育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对德育教育的实施和监督。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及实践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代社会,教育被视为国家的根本大计,而学校德育教育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实行了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传统德育教育模式面临着挑战和改革的需求。
为此,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及实践,以期提升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适应性。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学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德育教育不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只有不断探索和改进教育模式,加强德育实践,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 正文2.1 新课改对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影响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这种理念对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要求德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口头教育和道德规范的灌输,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道德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改强调跨学科教育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德育教育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
新课改为中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对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德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将对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2 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不足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逐渐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德育教育过于注重灌输式的灌输,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
学生在被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思考和参与,导致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新课改背景下,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时代的不断变化,小学德育教育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德育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
教育改革引入了美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新理念。
这为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了机遇。
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德育为出发点,开展更加有针对性、有深度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德育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教育法律法规的出台近年来,教育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
《义务教育法》、《中小学生健康与安全指导手册》等规定了学校德育教育方面的要求。
新课改的实施,更是要求学校把德育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了相应的保障。
同时也要求学生不能违反学校纪律,对学生不良行为有明确的制裁措施,保障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幸福成长。
三、教育工作的融合新课改的推行,强调融合教育,为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德育教育要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相融合,使学生能够将道德相关知识应用于课外活动中,以及各个科目的学习中。
搜集、调研、发现、实践全过程的学习,构建多学科之间的关联和相互支持,让学生在全领域得到道德修养的体验和提升。
一、时代条件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条件与时代的变化,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规律、父母观念等,与过去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
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及时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改变,把握时代脉搏,尽量调整教育内容的方向,与时俱进。
二、社会道德风气的消极社会道德风气的消极,也给小学德育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
学生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学生在学校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接受德育教育。
很多家长不重视德育教育,将其视为浪费时间的事情,这也给教师教育学生带来很大的困难。
而同学们之间为了一时的快乐不择手段,也让德育教育事倍功半。
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发展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发展摘要:德育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心,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小学德育教育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和教师诸多因素发生了新的变化,学校的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如何开展学校的德育教育也成了广大教师和学校关心的问题,由此提出回归生活、生活德育的新想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生活德育一、中小学传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以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纲要》对课改总体目标的界定,昭示了课改不仅是对学科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更是超越学科体系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其源动力是对国民素质提高和民族复兴的企盼。
它不仅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也对新形势下学校如何搞好德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更为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大环境。
但是,当前德育存在实效性低下等诸多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一)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
在我国古代,教育是以德育为基本价值取向的。
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改变了学校中德育的“大一统”局面,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仍然处于优势地位。
校中主要表现为:教师用“笨”、“傻”等词语挖苦学生;将学生分成优秀生和差生,将优生进行重点保护,而将那些升学无望的差生分在一起,让他们“自生自灭”;在班级活动和教学活动上,学习好的学生是焦点,是教师的宠儿,而学习差的学生,老师连作业也不屑批改。
教师继承的这种传统的思维和教学模式是德育教育创新必然反思的又一问题。
(三)对德育本身的内容与形式的误解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在学校德育的实践方面,我们往往强调以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为特征的知性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德育的情意或态度方面,只重视道德认知这一理性因素,实际上,任何纯粹记忆性的学习都是无益于事的。
因此,着眼德育本身的误解是德育创新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是值得每位学校德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四)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问题这是德育操作层面的根本性问题,是德育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道德教育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在原始社会里,道德教育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
教育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之后,在一定意义上看,必然产生了德育的危机。
因为制度化教育产生以来,道德教育越来越从生活中分离出来,按照科学和科学教育的逻辑组织起来,构成新的结构,这种结构虽然大大方便了学习,但是,由于德育和智育的发展有本质的不同,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学习知识,却不能通过这种方法学习道德,因此,危机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凸显出来。
实际上,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
“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4],但是学校往往把学校德育和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生活割断,这无疑是缘木求鱼。
二、在课程改革下中小学德育面临的机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人说新课程是对德育的弱化,其实在我看来,新课程不仅不存在对德育的弱化,反而更强调德育的突出地位。
不仅如此,《纲要》还强调指出,学校还应紧密结合新课程,创新德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强化德育的实效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立足点真正从传递知识调整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强调实现道德及价值观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态度目标,要求尽可能挖掘、展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
而且,课程改革用生活德育的理念大大改变了传统专设德育课程的面貌,强调在真实、开放的生命感受中构建个体的道德成长经验。
就此而言,新课程为解决以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智德分离、知情分离、道德与生活相分离等二元现象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
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引起了教育多方面的变化和对传统的重新思考、定位。
比如:学校教育开始从“教学”向“教育”转变、“知识中心的教学观”受到质疑、开始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性、强调学生的创新等。
在我国,德育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探索。
比如戚万学博士提出了活动德育模式、檀传宝博士提出了德育美学观等。
虽然这些探索还不是很全面,忽视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德育意义,即德育的整体性,但是,在德育教育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设想,推动了德育工作者对德育的思考。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
比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要“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等。
这些同样有利于德育的继续探索和拓展德育发展的空间。
三、回归生活应成为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形态(一)回归生活是德育课程形态的一种改革趋向回归生活的趋向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理论的研究视野,另一方面促进了德育课程类型的变革和发展。
其表现为原来占一统地位的德育学科课程开始由理论体系向生活体系转移,同时,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如德育活动课程、德育综合实践课程和德育校本课程等,德育隐性课程(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精神环境等)也纳入德育课程范围。
在近年来的德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课题组研究编写的《德育》系列实验读本在德育回归生活上进行了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自然生活、国家民族生活六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
内容的选择坚持“近、小、实、亲”的原则,即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提出问题小一点,回答问题实一点,使学生感到亲切一点。
2002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所持的德育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上要求,即“我们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
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
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
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
”新课程标准设计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生活维度,提出了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六大生活主题,充分体现了生活德育的理念。
(二)回归生活是学生道德主体性形成的源泉德育课程回归生活的重大意义在于更加切近德育的客观规律。
第一,生活是德性发展的动力源泉。
道德是人的“生活规则”和实践结果,人的道德素质所体现的是对生活规则的运用能力。
社会实践不断丰富着道德活动的条件和环境,使道德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水平逐渐提高。
随着人参与社会实践程度的加深,社会实践不断对人的道德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这种要求与人目前道德水平之间形成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道德需要。
这种道德需要包含着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是人参与道德实践、自发德性的动力。
德育活动课本形式和途径灵活多样,与社会生活建立起多种联系,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引进了源头活水,增强了动力。
第二,促进德性的整体性发展。
传统德育课程偏重于道德知识体系和道德认知,现代认知派又将认知引向单纯的道德判断和思维技巧,造成德性发展的片面性。
完整的德性应是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个体只有置身于道德实践之中才能达成这种统一。
同样,道德意义上的完整德性不仅要成就自我,还要通过成就自我影响社会,成就他人,即完整的德性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
同样,只有参与生活实践,才能实现这种统一。
这两种统一表现为人在现实的道德情境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即道德主体。
四、回归生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新尝试为了克服传统德育中的突出问题,适应新时期的历史特点,可以构建生活德育的设想。
所谓的生活德育,简言之就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德育教育于学校日常生活中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的德育首先是从日常生活出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并回到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指日常消费活动和日常交往活动。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它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
实际上,一个学校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校风、一个班有自己的班级文化和班风,这都是学生个体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
学校中的大量精神的、心理的、情感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包括学校核心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良好教育气氛的孕育和健康学生同伴关系等,同样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和生长点,学校和教师要充分重视和利用。
(二)在学习生活中开展德育工作1.重视教育内容的德育意义杜威认为:“当一个学科是按照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去教的时候,它就具有积极的伦理意义。
”[5]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不同的学科只是研究生活中的某一方面。
如果把一个学科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其服务于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在学科学习的同时,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理解,这一教学过程就具有伦理上的积极意义,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
2.重视知识内容本身的道德教育意义学校教育的许多内容,本身就具有伦理意义,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或许他们没有意识到知识中蕴涵的德育内容,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内容所蕴涵的人文与道德内容自然而然地整合到学生已有的德行结构中去了,这就是知识的涵养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在这方面极具优势,就是自然科学,也有许多的道德元素,比如科学的创新性等。
另外,科学的内容也可以以社会性的内容加以呈现,比如数学的应用题就涉及节约、利润、效益、环保等诸多题材。
这些在新课程改革所使用的新教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3.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的德育教化意义具体的教学行为的反复作用是学习生活中德育的重要方面。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可以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人格深层并产生深刻而有效的道德影响。
教师的导入方式、提问方式、教师的言谈举止风格、工作态度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德育资源,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意义。
比如教师上课准时到教室并有条不紊地做好教学准备,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实际上有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准时,体现了教师守时的品格,有条不紊地做好教学准备体现了教师对工作的负责和对学生的负责。
这些行为的简单重复,就反复向学生传递了守时、负责这样的道德信息,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体悟并内化了这一道德素养。
这比教师专门给学生讲述什么是“守时”、什么是“责任”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