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昆虫学论文1
- 格式:docx
- 大小:18.99 KB
- 文档页数:5
资源昆虫学
古老的昆虫—螳螂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螳螂,属于螳螂目,螳螂科。它的体长70-100毫米,体大型,全体绿色或褐色。头部三角形,触角短。螳螂目昆虫通称螳螂,大刀螂、拒斧等,是比较古老的昆虫,其形态结构与四千万年前的化石螳螂几乎相似。螳螂常具拟态和保护色,有绿叶状、枯叶状、花状或竹节状等等。螳螂是渐变态昆虫。螳螂为肉食性,凶猛好斗,取食范围广泛。螳螂通常会通过挥舞前腿、展开翅膀、露出翅膀下面颜色鲜明的斑纹,来威慑对手。
关键词:昆虫纲不完全变态益虫捕食性昆虫药用价值
一:螳螂——简介
螳螂,亦作蟷螂,无脊椎动物,因前肢发达有力呈镰刀状,又称刀螂,是昆虫纲螳螂目的通称。螳螂,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世界上有大约1800-2000种螳螂,世界各地都有分布。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在农、林区捕食不少害虫,是多种害虫的天敌。
二:螳螂—-外形特征
螳螂的前肢呈镰刀形长而有力,非常锋利尖刺;它在捕食时能牢牢抓住猎物。它那强而有力的口器,能快速杀死及轻易咬破及咀嚼猎物。它的体型修长,通常是扁平。头部呈三角形,可自由转动。复眼突出,单眼通常有3个。触角比较长、呈丝状,由多个节构成。前胸长,可自由转动,有时往两侧扩展。翅膀4翼,覆盖在腹部,某些种类的翅膀变小或退化,特别是雌虫。翅脉复杂,前翅通常稍短于后翅,较粗厚。蹠节通常几乎5节,末端2爪,股节和胫节外缘有时向外延伸。腹部长,呈圆筒形。螳螂是一种不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各阶段习性相似。雄虫飞行能力较佳,触角较发达,腹部通常有8节及体型较小,雌虫则有6节及体型通常较大。
三:螳螂——食性
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螳蜘只捕食活的猎物,而且只捕食生活在花卉、叶子、树枝或地面上的昆虫,决不捕食在飞翔中的猎物。尽管许多种类的螳螂都有翅翼,但它们几乎完全不用它。螳螂有时甚至捕食比它自身还大的猎物。但它的嘴却是惊人地小,与其远祖蟑螂相同。为了捕捉住猎物,扩大活动范围,螳螂的前腿大大地延长了,其腿节外骨胳结构相当精妙而且异常坚硬。
同时还有几排坚硬锐利的齿,在前肢的末端长一个形似土耳其古代弯刀的爪子,用以钩住猎物。在防御中还可以用它重创来袭的小鸟的眼睛。为了抗拒同类的逼迫和人类的逗弄,螳螂会把前身拱起,举起前腿,展开翅翼,做出吓唬对方的姿势。有些种属的螳螂,其肢体还饰有许多斑点,用以增加其威慑效果。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
四:螳螂——生存特性
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螳螂已遍布所有气候适宜的地区,它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繁殖特别旺盛,而且已经形成与各种环境相适应的保护色和形态。在热带森林中,绿叶螳螂遍布在各种叶层。棕色干树叶类的螳螂则在林木底下繁殖。螳螂还出现在草原及无树平原,灌木丛林以及沙漠地区。它们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象花的,树枝的,有象蚂蚁的、地衣的、树皮的等等。因此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它们有一千八百种之多——它们由若干个科、数百个属组成的,其数量比地球上的人口更多。
五:螳螂——繁殖特性
(一)雄雌交配
除了极少数几种螳螂是单性繁殖外,大多数种属的螳螂的生命周期是随着交尾开始的。雄螳螂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嗅味以吸引伴侣。当雌螳螂向它靠近时,它小心翼翼地从背后接近雌螳螂,最后它很快爬上去,交尾可能连续进行好几次。一般来说,雄螳螂交尾后能平安地离去,但也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在交尾时,雌螳蜘会转过头来吃掉雄螳螂的头及前肢。为了完成它的基本任务,雄螳螂以它的躯体为饵倒是非常有效的。某些科学家则认为,雌螳螂吃掉雄螳螂的头,可能只是一种想避免自身被吃掉的反应方式。没有了头的雄螳螂还可以继续进行交尾,因为其躯体中残存的神经组织尚能支配生殖器官的功能。
(二)产卵
交尾后两天,雌螳螂一般头朝下站着,开始从腹部排出一种棉花样的泡沫,把这种物质粘附到枝条上或产卵的地点,然后断断续续地在每层泡沫物质上产卵并使该物质固化。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
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
(三)繁育
一只雌螳螂会很好地保护它所产下的卵茧,遇有外来干扰时,马上作出本能的反抗,甚至敢于与人抗争。从卵茧中孵化出来的小螳螂十分娇嫩,每个纤弱的“婴儿”穿着外衣——一种膜状的囊袋,显然这是为避免相互擦伤的。不久,由于头中血液的压力作用,保护膜破裂,于是这些小东西就被解放出来了。那些苍白色、黑眼睛的小螳螂,起先只能吃蚜虫一类的小昆虫,但是随着连续几次的蜕皮,很快成长起来,可以捕食更大的猎物了。几星期后,经最后一次蜕皮,一个螳螂真正成熟了,这个长腿昆虫已经可以追寻猪物、交尾、产卵,介入永恒的生命循环。
六:螳螂——经济利用
(一)药用价值
中药桑螵蛸是螳螂科昆虫的卵鞘。桑螵蛸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7种磷脂成分。桑螵蛸有抗尿频和收敛作用。磷脂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及其他细胞膜合成,桑螵蛸性味甘、咸、温、无毒,入肝、肾经。有补肾壮阳、固精缩尿之功能。主治遗尿、遗精、便频、肾虚腰痛、神经衰弱,也适用于妇女带下、经血不调等症。桑螵蛸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60-80元/千克。
除桑螵蛸以外,螳螂也可入药,即将螳螂的成虫干燥入药。螳螂有滋补强身、健肾益精、止搐定惊功能。主治体虚无力、阳痿遗精、小儿惊风抽搐、遗尿、痔疮及神经衰弱等症。临床应用主要是与其他药物配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二)生防价值
螳螂可捕食40余种害虫,如蝇、蚊、蝗、螽斯苦虫、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等小型昆虫,蝉、飞蝗等大型昆虫。
(三)观赏价值
通过人工反季节培育,可以使人们周年欣赏到螳螂。螳螂也是建设小小动物园、野生昆虫园的良好素材。
七:螳螂——历史认知
在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就对螳蜘表示了敬畏和关注。它们那种举起前腿竖立的姿势,好似在作祈祷,鼓鼓的眼睛透出机灵神气,能够任意转动的头部——正是这些特点加在一起,使得古希腊人赋予它一个含有占卜、预言、先知者意义的名字——mantis(螳螂)。螳螂由于它的奇特外形和两种不同速度的生活方式——一是纹丝不动的欺骗等待,一是闪电般的打击——总是被人们看作一种令人极其迷信、敬畏的生物。许多乡民都叫它们“恶魔”,美国南部边远地区的农民称它为“骡驹谋杀者”,据说它们会从嘴中流出一些“烟草汁”,这对骡驹会造成致命的伤害。在欧洲,有种传统的说法,认为“螳螂具有魔力”。意大利的一些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