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4.09 MB
  • 文档页数:5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轴突末梢 线粒体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Ach、氨基酸) (神经肽类) (E、NE)
(2)经典突触的分类 P285
依接触部位不同
1. 轴突-胞体突触 2. 轴突-树突突触 3. 轴突-轴突突触
依产生的效应不同
1.兴奋性突触 2.抑制性突触
*2、突触传递过程
* (1)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 轴突末梢 前膜上Ca2+通道开放 Ca2+入突触小体
2. 逆向轴浆运输:轴突末梢 → 胞体
靠动力蛋白,运输神经生长因子、病毒 ( 狂犬病病毒 )、毒素 ( 破伤风毒素 )
205nm/d
4. 神经的营养作用:
神经末梢 → 释放营养物质 → 调整所支配 组织的代谢 → 影响其形态结构,生化和 生理特性。(弱、持续) (神经损伤后其支配肌肉的萎缩)
二、神经胶质细胞 P284
(2)递质的鉴定
有合成递质的前体、酶系统和合成能力。 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中,兴奋传来后释放。 与后膜上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理作用。 人为给予该递质,能引起相同生理效应。 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机制。 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3)神经调质 (neuromodulator)
由神经元合成和释放的,对递质的 信息传递效应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轴突
轴 索
+ 髓鞘
神经膜
长树突
胞体
神 经 纤 维
树突
轴 突
2、功能:局部电流 传导兴奋(神经冲动)*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 生理完整性 ② 双向性 ③ 绝缘性 ④ 相对不疲劳性
3.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1. 顺向轴浆运输:胞体 → 轴突末梢
⑴ 快速~:驱动蛋白( 递质囊泡 )410nm/d ⑵ 慢速~:微丝 1-12nm/d
第二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的一般功能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P283
(一)神经元
胞体
树突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 轴丘
胞体
1. 结构
轴突:1个 髓鞘
突起 树突: 1~多个
2. 功能:感受刺激 传导兴奋
突触小体
始段(AP)
轴突 郎飞结
轴突末梢
(二)神经纤维(Nerve fiber )的功能
1、构成:
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
• 形成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 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与后膜受体结合 Cl-内流 (为主)
后膜对K+ 、Cl-通透 性 (尤其是Cl- )↑
后膜局部超极化 (IPSP)
(二)非定向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1. 结构基础:曲张体
2. 特点:
无突触前、后膜结构 一对多的支配关系 传递时间长、距离大(>20nm) 是否产生效应取决于受体分布
(一) 特点
1. 数量大:约为神经元的10~50倍 2. 分布广泛: 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3. 突起无树突、轴突之分 4. 相邻细胞以缝隙连接相连 5. 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中枢神经系统内几种胶质细胞
(二) 功能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免疫应答作用 4.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5.绝缘和屏障作用 6.稳定细胞外的K+离子浓度 7. 参与某些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
第 十二 章
神经系统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
重点内容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的高级功能与脑电活动
分类和组成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神经细胞 (neuron)
神经胶质细胞 (neuroglia)
(三)电突触传递
1.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2. 特点:
• 传递电信号 • 双向传递 • 无前、后膜之分 • 传递速度快, 几乎无潜伏期
3. 功能:
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1.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及其分类
(1)概念: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在末 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 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并产生一定效 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4)递质分类(按分布)
•外周神经递质
Ach, NE, 嘌呤类, 肽类等。
•中枢神经递质
Ach, 儿茶酚胺类(E和NE, DA,5-HT, 组胺), 氨基酸类, 肽类, 嘌呤类, NO, CO, 前列腺素等。
2、 递质共存现象
⑴ 戴尔原则:1种递质 ⑵ 共存:≥2种递质
意义:协调某些生理活动
副交感 神经
* 1) EPSP
• 概念:
突触后膜在兴奋性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 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
• 形成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 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
与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Na+、K+通透 性 (尤其是Na+ )↑
Na+内流>K+外流 后膜局部去极化(EPSP)
* 2) IPSP
• 概念:
突触后膜在抑制性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
第三节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一、突触传递 *
人类神经元的数量:1011 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数目:2000 突触总量:2 × 1014
一、 突触传递
突触的概念与分类
源自文库*突触 (synapse)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 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结构。 接头 ( junction)
传出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突触
几类重要的突触传递
定向突触: 经典的突触
化学性突触:
神经-骨骼肌接头
突 触
(神经递质) 非定向突触
电突触: 局部电流
神经-平滑肌接头 神经-心肌接头
(一)化学性(经典)突触传递
1. 突触的结构和分类
(1)突触的细微结构
三部分:
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囊泡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
ACh
促进唾液分泌
血管活性肠肽
舒张血管,增强胆 碱能受体的亲和力
分泌稀薄 的唾液
3、递质的合成、释放和代谢
合成:多在胞质
储存:突触小泡
释放: Ca2+ 依赖性释放
失活:

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破裂 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 作用于后膜上受体
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改变 离子进出后膜 突触后膜电位改变 产生突触后电位 ( 局部电位 )
(2)突触后电位
类型: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