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的阅读指导路径-《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
- 格式:pdf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34
散文集的阅读指导路径
——基于《朝花夕拾》的阅读
“名著阅读”指导沦陷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里,这是语文教学的痛。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知道整本书的阅读和指导很重要,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似乎集体无意识地在逃避。
原因可能有三:一是课时时间有“限”。
课时本来就紧张,再加强势学科的层层加码都在不断挤压着学生的时间,如果只是冲着“名著阅读”在中考语文卷上区区六七分的占比去读那十多部皇皇巨著,很多老师和学生,包括家长都认为这大块的阅读时间的付出是划不来的。
而且,名著阅读太耗时间了,我今年教初一,最近在给学生作《小王子》的阅读指导,试图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指导,教会学生怎样阅读一本书,并让《小王子》成为能陪伴他们一生的经典。
我预计得花至少十节课的时间。
二是速成有“招”。
这些年,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应对名著阅读考试的资料,不少老师(包括家长)就让学生采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急就”方式来应对考试,这在几年前也许有些用,但是,现在,名著阅读的考查已经不是停留在记忆层面了,而是要求学生整理、体验、感悟、思考,所以,这样的“招”已经没用了。
三是指导无“门”。
我们知道,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和单篇的阅读指导是很不相同的,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者在指导的时候一定要有“整书”概念。
因此,习惯了面对一篇篇课文的语文老师,一
旦面对一本本的书的时候,往往就显得束手无策。
也正因为语文教师的“指导无‘门’”,学生的名著阅读才长时间处于无规划无指导无提升的“三无”状态。
如今,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之后,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体系,明确规定名著阅读要纳入课程体系,要有相应的课时保障,这就倒逼着我们语文教师要把专业的整书阅读指导引入课堂内。
那么,面对一学期一本必读和两本选读的数量,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专业而有效的指导呢?
我想,要让阅读指导专业而有效,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你在指导前关注到了学生所读的书的类型和特质了吗?
2.你在指导前了解到了学生的阅读起点了吗?
3.你的课想把学生的阅读带到哪里去?
4.如何通过筛选和整合核心内容来带动整本书的阅读?
接下来,我先结合《朝花夕拾》的阅读指导来对这四个问题进行解说。
一、你在指导前关注到了学生所读的书的类型和特质了吗?
不同类型的书,它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目的都是不一样的。
王荣生教授曾经多次强调要把小说当小说读,把诗歌当诗歌读,把散文当散文读。
所以,作为阅读指导课,必须关注到学生所读的书的类型差异。
诗集、小说、散文集、剧本、传记、报告文学……这是书籍的文体差异;此外,有些书是偏理性的,有些书是偏感性的;即便都是小说,从形式上来说,有些是短篇集锦,有些是
长篇连载,有些是章回体;从内容上来说,有些是科幻小说,有些是魔幻小说,有些是动物小说。
即便都是书信,《傅雷家书》和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肯定不是同一特质的。
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到书的类型差异和个体特质。
举个例子,在老的人教版教材中有《培根随笔》的阅读,曾有很多学生说这本书读不下去,不想读。
为此,我开设了一节《培根随笔》阅读课,带领学生去发现培根随笔的美和价值,最后,学生通过研读和交流发现,培根随笔简直就是观点的大本营。
以《谈读书》为例,这篇文章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观点。
所有观点集中在一起,几乎能囊括所有有关于“读书”话题的看法。
也就是说,培根的文字都是高度浓缩后的思想精华,简直是思想的本源,其他人如果要写关于“读书”的话题,
几乎逃不脱他的思想的范畴,换言之,其他人关于“读书”的写作都是从其中生发出来的演绎,如马南邨的《不求甚解》就是对培根《谈读书》一文中“选择性读书”这一读书方法的进一步论证。
再如我们目前所有跟读书有关的名人名言几乎都能从培根这篇文章中找到呼应。
至此,学生才明白,为什么培根能被称作是哲学大家。
学生一旦领悟这一点之后,他们便获取了一把阅读培根随笔的钥匙,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惊喜连连,收获满满,《培根随笔》的阅读价值也就浮现出来了。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鲁迅不只是作为文学家仅仅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的,而是作为思想家横亘在我们民族多灾多难又是世纪动荡和变革的历史坐标系上。
他的书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文学的章法和技巧,更是精神和心灵的滋养。
”这样的一位作家的作品,即便是散文作品,也肯定是厚重的。
散文是最个人化的一种文体,用王荣生教授的话来说:散文是用精准的语言来传递作者独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我们看,《朝花夕拾》里,作者用自由的笔触,精致的语言,或兴致勃勃回忆童年往事,或谈家乡戏曲中的鬼,或深情忆人,或坦露内心深处最深沉的痛苦……我们阅读的时候,仿佛看见鲁迅先生记忆中的往事如一部深情的老电影,那些或美丽或伤感或诙谐的画面,在我们眼前闪过。
此外,《朝花夕拾》十篇散文有不少共同点:
第一,在内容上自由驰骋,知识丰富,堪当一部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
第二,叙述上,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或者说现在视角与过去视角自由转换。
第三,表达方式上,议论、抒情、描写、记叙灵活运用。
第四,在回忆中随时插入反讽手法,引用政敌的语言讽刺嘲笑政敌。
因为当时鲁迅与陈西滢、徐志摩、章士钊等人有论争,他们发表文章互相“攻击”,鲁迅在自己的杂文、散文中即兴发挥,随时引用。
最后,我们再来看这本散文集的编排体例,十篇回忆性散文,前七篇都是童年生活的回忆。
由第八篇《琐记》开始,作者的回忆从童年过度到去异地求学的经历,在日本留学生活的艰辛和思
想的转变,以及回国后在辛亥革命中的失望等。
因此,这些散文并不是随意排列的,它的编排和作者的成长经历以及思想的转变相关。
基于《朝花夕拾》的这些特质,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必然逃不开对作者鲁迅的关注,我经常跟学生说,读叙事性散文就是“偷窥作者”,那读回忆性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就可以有更好的机会“认识鲁迅”,他的家庭构成、生活环境、亲朋好友、个人喜好、生活习性、人生经历、思想情感等……当然,散文阅读,还需要“读出自己”,比如,在别人的散文里读到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思考,打通别人的散文和自己的生活之间的勾连,从而唤醒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
这样的阅读指导是契合《朝花夕拾》做为散文集的文体特质的。
二、你在指导前了解到了学生的阅读起点了吗?
因为是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所以,我们必须知道:学生现有的阅读起点在哪里?他们是怎样阅读的?阅读的收获有哪些?阅读的困惑在哪里?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怎样阅读一本书》一书中,把阅读分成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只是了解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这个层次一般只要有足够的认字量,只要文字不是太晦涩难懂,都能达到。
也就是说,一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能达到这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它的特点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本书的阅读,而且能说出整本书的重点。
如果说基础阅读是了解“这个句子在说什么”,那么,“检视阅读”就是要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也包括“这本书的架构如何”或是“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
大多数有一定阅读量的学生,都能达到这一层次。
但如果一直得不到专业的阅读训练,那么整个人生的阅读就可能在这一层次上停滞不前。
第三个层次的阅读是“分析阅读”,比起前面两个层次,“分析阅读”要复杂些,系统些。
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所谓的一部《红楼梦》足够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读,就是分析阅读。
所以,如果阅读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是追求理解和深入的。
第四种阅读是最高层次的阅读,称之为“主题阅读”。
就是阅读者围绕一个“主题”,不是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而是阅读多篇文章或多本书,然后列举出这些阅读材料之间的相关之处,或提出一个所有的阅读材料都涉及到的主题。
显然,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但也将会是最有收获的一种阅读。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本散文集,初一的孩子,面对鲁迅的文章,他们一般都是怎样阅读的呢?阅读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他们又需要我们老师提供怎样的帮助呢?这里,需要老师在阅读指导前首先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
我通过调查发现,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的时候,一般会遇到两大困难:
第一,有畏惧心理。
原因有三,一是因为鲁迅的生活离学生比较遥远;二是因为鲁迅在散文里面加了很多杂文写法,涉及到了很多的现实社会元素;三是因为鲁迅的表达习惯可能和学生的表达习惯不太一致,加上反讽等手法的应用也加大了理解上的难度。
第二,缺少相应的散文阅读策略学生大多是把散文当小说一样读的,就是读情节,追求好玩的情节。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具有较丰富的情节,然后学生可能会喜欢读,读得进去;而有些篇目,如《狗猫鼠》《无常》等杂文手法多,情节不是很集中,相应地就难读,不喜欢读。
在了解了学生的这些阅读起点之后,我们的阅读指导课就能有的放矢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就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切实提高。
但面对初一的孩子,我们千万不要想着把《朝花夕拾》讲深讲透,我们要努力把它讲活讲好,消减经典和学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孩子和鲁迅之间的距离。
三、你的课想把学生的阅读带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让教师思考阅读指导的目的何在。
我们前面已经讲到过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一般来说,学生的原始阅读只能停留在检视阅读的
层面,即以关注内容获取信息为主,所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指导上最需要做的便是让学生在面对整本书的阅读时能慢
慢进入到分析阅读,甚至主题阅读的层面。
就《朝花夕拾》而言,在了解了学生的阅读起点之后,我们不能让学生停留在了解内容的层面上,那么,我们的《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该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呢?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散文不是以情节取胜的,也不是只看文字优美与否,读散文其实就是读作者和读自己,就是通过作者精准的语言,在感受作者独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中唤醒读者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人生体验。
其次,我们要让学生对这十篇散文进行整理、体验、感悟、
思考。
也就是带领学生从检视阅读的层次走向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层次。
这些,都会涉及到散文阅读策略。
四、如何通过筛选和整合核心内容来带动整本书的阅读?
有些作品,整本书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前后关联性很大,如《骆驼祥子》;而《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其中各篇之间没有太大的前后关联,每一篇都可独立成篇。
但不管我们面对哪类书,我们面临的首要难题都是:我们该如何在几节课的有限时间里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整本书,并掌握一些阅读此类书的策略?要解决这个难题,关键就在于对整本书的内容要进行筛选和整合,通过对书中某些核心内容的阅读来带动整本书的阅读,用局部去带动全局。
《朝花夕拾》是由一篇篇散文组成的散文集,如果只筛选其中的一两篇进行阅读指导的话可能不合适,除非能用这一篇带动整本书的阅读,但是,似乎很难。
那该如何筛选和整合这十篇散文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选择权交给教师,另一种是把选择权交给了学生。
交给老师:比如,老师可以布置一个“了解作者”的阅读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鲁迅”进行分专题研读,以各种专题的形式对分散的散文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筛选和重组。
专题设置可以如下:•专题一:鲁迅的童年生活•专题二:鲁迅生活中的人•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专题四:鲁迅笔下的社会百态•专题
五:鲁迅探索救国之路的心路历程•专题六:鲁迅的批判精神•
专题七:鲁迅字里行间的情感。
交给学生:比如,老师可以再布置一个“读出自己”的阅读任务,把阅读的选择权交给每一个学生,但教师必须有示范,在教师的示范下,引导学生通过几个不同的阅读聚焦点,再次引导学生把本是零散分布的一篇篇的散文串起来,进行另一种内容和形式的主题阅读。
阅读聚焦点可以如下:反讽手法、叙事视角、言语形式、勾连生活、提出疑问。
这些方法很好地处理了单独的“篇”和完整的“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阅读成为了一个整体,同时又不动声色地传授了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这样的阅读指导往往可以一举多得。
根据以上四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确定《朝花夕拾》阅读指导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朝花夕拾》里所写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从而对童年到青年时期的鲁迅有所了解。
2.了解《朝花夕拾》特殊的散文笔法: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的交织,杂文笔法和反讽手法的综合运用。
3.了解散文阅读的主要特点:通过精准的言语表达,体悟作者独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4.了解散文阅读的基本路径:读作者、读自己。
具体的《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设计如下。
总体上通过三遍阅读来展开阅读指导,至少要花五课时的课堂教学时间。
第一遍阅读:摘抄佳句
自主阅读《朝花夕拾》,了解主要内容,并从中摘抄你喜欢的句子,出一期“《朝花夕拾》佳句欣赏”的手抄报,进行班级评奖。
组成三人的评选小组,从摘抄内容和版面设计等方面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并在班级里展示或传阅获奖手抄报。
第二遍阅读:认识鲁迅
首先,我会向学生出示七个让我们认识鲁迅的小专题:(具体见“专题讲解”)
专题一:鲁迅的童年生活
专题二:鲁迅生活中的人
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专题四:鲁迅笔下的社会百态
专题五:鲁迅探索救国之路的心路历程
专题六:鲁迅的批判精神
专题七:鲁迅字里行间的情感。
然后,我会按照步骤设计如下学习活动:
1.全班分成N个小组,每组七个同学,并选举一位组长。
2.组内的每位同学领取七个专题中的其中一个,先每个组员独立撰写自己所负责的专题汇报,然后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成一篇题为“《朝花夕拾》中的鲁迅”的大汇报。
3.准备好PPT,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合宜的方式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这里合宜的方式包括讲故事、朗诵、话剧表演等。
以话剧表演为例,表演是针对整合过的内容进行表演,而非单篇或一个片段的表演,如表演阿长与鲁迅的话,就要整合四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如《五猖会》《狗猫鼠》《二十四孝图》和《阿长与山海经》,因为这四篇里都出现了阿长。
再如表演鲁迅的童年生活,那涉及到的篇目就更多了。
学生要自编自导自演。
4.由教师从汇报内容与汇报形式等方面评出优胜组若干。
5.汇报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记录和整理,最后建构起个人的《朝花夕拾》阅读知识库,可以是思维导图形式,也可以是表格形式,或者摘记形式和文章形式等。
专题讲解
专题一:鲁迅的童年生活(PPT23)
在《朝花夕拾》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天真烂漫的生活场景。
请你用自己的文字再现鲁迅的童年生活。
示例:夏天的夜晚在大桂树下听祖母讲童话故事(《狗猫鼠》),热烈盼望过新年,这样便可以拿压岁钱去买泥人和糖菩萨(《阿长与<山海经>》),担心背不出书来就不能去东关看迎神赛会(《五猖会》),冬天在白雪皑皑的百草园里捕捉小麻雀,上课的时候趁教书先生不注意偷偷地和小伙伴做游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一个孩子生命里最初的欢乐与诗情画意。
专题二:鲁迅生活中的人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中出现了六个比较丰满的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保姆长妈妈、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父亲、恩师藤野先生、邻居衍太太、挚友范爱农。
请你撰写人物名片:从和鲁迅的关系、外貌特征、相关事件、性格特点、鲁迅对其情感等方面来撰写。
(这些人不是鲁迅塑造的人物形象,而
是鲁迅眼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
示例:
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保姆。
“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告状,还踩死了“我”的小宠物隐鼠。
受社会与时代环境的影响,她有愚昧、迂腐、迷信的一面,但她本质是朴实、可爱、善良的,她曾经不辞辛劳地帮“我”买到了一直很想要的《山海经》,令“我”永生难忘。
寿镜吾:寿镜吾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
是一个瘦而高的老人,须发花白,戴着眼镜。
寿镜吾老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
虽然是以一个教书宿儒的形象出现,但却是鲁迅先生颇为尊重敬畏的人。
父亲:父亲的形象是既严厉又慈爱的。
鲁迅先生记得小时候自己正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父亲却勒令他背书。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指责父亲,还深深忏悔了后来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去世,这让他的心灵非常痛苦不安。
有次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医学教授,黑瘦,八字须,戴眼镜,穿着打扮不拘小节。
藤野先生治学十分严谨、能平等的对待弱国学生,态度和蔼可亲,这些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鲁迅先生也说藤野先生是所有老师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舞的一个”。
衍太太:衍太太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邻居。
她是一个多嘴多舌,自私自利,喜欢使坏的妇人。
鲁迅先生用正话反说的方式描
述了她的各种丑恶行径,譬如给小孩子看不健康的画,唆使作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等等。
范爱农:范爱农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
身材高大,长头发,看人仿佛总带着藐视的意味。
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醒来却无路可走”,既不能在黑暗的社会立足,也无法与这个社会妥协,内心非常痛哭,最终悲凉地溺水而死。
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在《朝花夕拾》里,有几篇文章涉及到了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将这些文章放在一起研读,思考鲁迅对儿童教育有什么体验和看法,并联系现实,看看鲁迅的观点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
(《五猖会》《二十四孝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专题四:鲁迅笔下的社会百态
在《朝花夕拾》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观察到令鲁迅先生爱恨交加的整个社会人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朝花夕拾》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它的每一篇文章里,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与浓郁的时代气息。
请你整理出来,写一篇小汇报。
示例:这里有鲁迅小时候最不喜欢的封建私塾教育(《五猖会》);这里有假冒名医头衔,只知道谋财害命的庸医(《父亲的病》),也有本质上淳朴善良的底层劳动人民(《阿长与<山海经>》),还有自私自利的妇人(《琐记》);这里有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悲凉剪影(《藤野先生》),也有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范爱农》)……
专题五:鲁迅探索救国之路的心路历程
在《朝花夕拾》里,有一些文章涉及到了这一主题,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尝试联系这些作品,梳理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经历,用第一人称再现作者探索真理与追求救国之路时的心路历程。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专题六:鲁迅的批判精神
在《朝花夕拾》这本书里,有温馨的回忆,还有理性的批判。
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敏锐地抨击封建旧道德与旧制度。
这些批判与嘲讽,有的言辞激烈,充满愤慨之情;有的则是以正话反说的方式表达出来,言辞非常幽默生动。
请你找出来,写一份小汇报。
示例:他揭露那些宣扬虚伪孝道的民讲故事,指出它们实际上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二十四孝图》);他揭露中国当时落后的封建教育,学校老师不懂科学知识,只知道满口的之乎者也(《琐记》);他揭露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不务正业,外表看似时髦,骨子里仍是愚昧守旧(《藤野先生》)……
专题七:鲁迅字里行间的情感
一本《朝花夕拾》,蕴藉着鲁迅先生丰富而深沉的情感。
有鲁迅豢养隐鼠的惊喜,有百草园里无拘无束玩耍的快乐……请你从《朝花夕拾》的各个篇目里去体味鲁迅丰富的情感。
以爱和憎为例,鲁迅总体上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但是,有时候,他的爱憎观也会发生变化,有些时候会由爱到憎,如对待衍太太;有些时候会由憎到爱,如对待范爱农。
而对待阿长,
爱与憎更是几经起伏。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介入,提供帮助。
如补充相关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的知识(但不要太多,越多越会让学生有畏难情绪),但是,一定要对学生误读之处进行引导和纠正。
比如,当学生感觉三味书屋的生活是鲁迅所讨厌和批判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三味书屋的生活到底是鲁迅所批判还是所喜欢的?并且最后呈现证据:
方法很简单,透过散文精准的语言即可。
我们来看鲁迅对先生描写时所用的词:和蔼、方正、质朴、博学、恭敬。
这都是一些褒义词,从这些词中,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对先生充满了崇敬和喜爱之情。
我们再看作者描写先生时所用的句子:①“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的是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