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第 6期安徽文学299源自说 文 解 字visited Shanghai where he was interviewed by several foreign(Miss Ying-ning, ers. or The Laughing Girl, P73) “天师” 都是道教文化中特有称呼。道教, 是中国唯一土 生土长的宗教。在发展中, 道教形成了异常驳杂繁复的道教 文化, 概括起来, 主要有道教神学、 道教伦理、 道教哲学、 道教 金丹术、 道教医学、 道教文艺等几个方面, 而道教神学即以道 教神仙信仰为核心思想。西方则信仰基督教, 基督教自诞生 起两千年来深刻影响着西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在西方宗教 文化中缺少与中国道教文化等值表达。从以上例子可以看 出, 翟理斯在翻译道教文化负载词时加入了注释。 一方面, 注 释在译文中保留了中国文化因素; 另一方面, 注释也为对中国 道教文化几乎一无所知的西方读者提供了充足的文化背景以 便让他们更好理解译文。 例二: 自言: “见冥王, 以生平朴诚, 命作部曹。——卷二 《阿宝》 译文: He told them that he had been before the Great Judge, who, as a reward for his upright and honorable life, had ( Miss A-pao; or conferred upon him an official appointment. Perseverance Rewarded , P121) 中国鬼文化早在宋朝地狱已形成为一个完整系统的观 念, 其完整性绝不亚于人类社会其他文化体系。中国鬼文化 有其自身特点: 祖先灵魂的存在, 地狱观念丰富多彩, 无处不 在的神仙思想等。 总之, 它与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中国鬼文化不同, “鬼” 在西方文化中则被简单化。 “鬼” 只 存在于传说中且不具有任何思想内涵。 西方的 “鬼” 不具有中 国鬼文化中 “鬼” 的地位。 西方文学中的 “鬼” 意在吸引读者注 意力。 简言之, 在西方人眼里, 西方文化中的 “鬼” 不具备任何 合理性。例二中的 “冥王” 是中国鬼文化常见的表达, 在西方 文化中则没有等值表达。鉴于中西方鬼文化的巨大差异, 为 了有效表达中国鬼文化信息, 翟理斯将中国鬼文化中这一常 见表达“冥王” 译为西方读者熟悉的 “the Great Judge” 。翟 理斯的翻译使读者易于理解原文, 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文化 的交流。 (二) 中国文化特有表达 例三: 母择吉将为合卺, 而终恐为鬼物。 ——卷二 《婴宁》 译文: Wang’ s mother fixed an auspicious day for the wedding, but still feeling suspicious about Ying Ning….( Miss Ying-ning, or The Laughing Girl, P74) 例三中的 “合卺” 是中国文化中特有表达。 “合卺” 原指古 代结婚仪式中的一项, 《礼记》 载 “合卺而酳” 。孔子的后人孔 颖达注疏云: “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 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 酳(指用酒嗽口), 故云合卺而酳” 。 因此人们也把结婚称为 “合 卺” 。“合卺” 是中国文化中特有表达, 在中国人们可能很容 易理解这一词的喻意。然而, 在西方文化中它的喻意则消失 了。为了使译文更简洁易懂, 翟理斯省略了原文的外延, 将 “合卺” 的内涵直接表达于译文中。 例四: “忽忽三年, 红尘永隔; 盈盈一水, 青鸟难通。结想 为梦, 引领为劳。茫茫蓝蔚, 有恨如何也!顾念奔月嫦娥, 且 虚桂府; 投梭织女, 犹怅银河。 我何人斯, 而能永好?” ——卷 五 《罗刹海市》 译文: Three years have passed away and destiny still keeps us apart.Across the great ocean,the letter-bird would find no path*(1). I have been with you in my dreams until I am quite worn out. Does the blue sky look down upon any grief like ‘ ang-ngo lives solitary in the moon, mine? Yet Ch and Chih Nü* (2) laments that she cannot cross the Silver River. Who am I that I should expect happiness to be mine? (1) Alluding to an old legend of a letter conveyed by a bird. (2) The “spinning Damsel, ” or name of a star in Lyra, connected with which there is a celebrated legend of its annual transit across the Milky Way.(The Lo-ch’ a Country and the SeaMarket, P273) 例四中 “青鸟” 、 “嫦娥” 、 “织女” 包含了三个典故, 尤其后 面两个典故 “嫦娥奔月” 与 “牛郎织女” 是中华民族家喻户晓古 老而美丽的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 充满了想象力, 带有浓厚 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大体情节是, 尧帝时天上出现了十个太 阳, 大地干旱人民苦不堪言。于是尧帝派神箭手后羿射下了 九个太阳, 只留下一个, 使大地上的旱情得以根本缓解。 后羿 得到了西王母的长生不死药。 结果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神 药, 药力发作, 飞向了月球。 后一神话则传说西周一苦命男孩 牛郎养了一头老黄牛。老黄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因触犯天 条而被降人间。为了报答牛郎的恩情, 让牛郎认识了来人间 溜达的仙女-织女。 二人结为夫妻并生下了一男一女。 后来 此事被玉帝追查, 将织女拘回天庭。 借助老黄牛的力量, 牛郎 和两个孩子飞上霄汉营救织女。为了阻止牛郎, 王母娘娘利 用银河阻隔了二人。后来经过王母娘娘允许,在每年农历 7 月 7 日千万只喜鹊搭成了鹊桥, 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在翻译过程中, 这些蕴含浓厚文化色彩的典故成为了翻译一 大障碍。翟理斯音译了三个术语, 并通过详细的注释为读者 提供了充足的文化背景知识。 通过以上诸多例子可以看出翟理斯翻译动态地顺应了译 文文化语境。该译本除译文精当外, 还附有大量注释。翟理 斯在注释中对译文所涉及之中国文化的不同领域进行了细致 的描绘,并常辅以亲身经历以及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因此, 《 聊斋志异选 》的注释与译文文本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仅为西方读者理解《 聊斋志异 》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材料, 而且消除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陌生感和隔阂, 显示了译本的 学术价值, 亦使《 聊斋志异选 》在西方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 著名译本。翟理斯的译本是 《 聊斋志异 》 向西方传播过程中 的重要环节。 总之, 语言的翻译实际上是文化的翻译. Verschueren 语 境顺应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正如动态性是顺应理论的核心一 样, 动态顺应也被视作是动态文化语境顺应模式的核心。人 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与外部因素在不同意 识程度上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 都要作出动态的顺应 。 在文学翻译中, 译文语言的选择也应 是作出动态顺应的过程, 这种顺应应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而 作出变化。 翻译的最终目标是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寻找最恰当 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 而译文语言的重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 到文化语境的制约。译者要取得等值的翻译, 必须克服不同 文化语境带来的影响, 积极动态地顺应不同语境, 才能获得相 译者作为交际中的协调者, 在翻译的 对等值的翻译 。因此, 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同时又要动态地对相应的文化 语境做出种种顺应, 以完成预期的交际任务。把语境动态顺 应论与运用到文学翻译中无疑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具有实 际的指导作用。 国际语用协会秘书长 Jef .Verschueren 于 1999 年出版 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一书中, 提出了语言的综观论 和顺应论, 从全新的视角理解和诠释语用学, 为语用学整体理 论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语言顺应要依赖语境, 尤其是文化 语境。 文化语境是语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使用者在 理解与选择语言时要顺应文化语境。 语言使用者必须顺应语 境才能使言语表达更为得体恰当。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 动, 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远远不是在一个理想化、 公式化的客 观环境下完成的, 译者从对原文的理解开始到译文的成形, 无 时无刻不要考虑语言符号之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译文语言 的选择也应是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 翻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 言结构、 不同的文化语境作出顺应, 从而有效地满足交际需 要。 本文将探讨动态顺应在文化语境翻译中的作用及其对翻 译标准的影响, 也为翻译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 动态顺应论与翻译 Verschueren 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指出 动态顺应是语用综观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是顺应论的核心, 主要指 “语言使用中意义的动态生成” 。 语言选择过程的动态 顺应可以从三个方而得到体现: ( l) 时间顺应; (2) 不同语境对 语言选择的制约; (3) 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 从动态顺应 论可知, 选择的目的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翻译活动中选 择的目的也与交际的需要有直接关系, 但这种交际具有跨语 言跨文化特征, 受到文本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 所以牵涉的相 关变量要比单语交际更为复杂。 翻译行为具有多种选择组合 的性质, 做出选择就是为了顺应多层次、 多维度的翻译目的,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翻译的功能。 二、 文化语境顺应对翻译的启示 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各 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表明了不 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意义随文 化的不同而不同。 翻译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向译语读者传达 原文的所有可能意义, 文化语境影响词义的选择, 词语在不同 的文化语境中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 文化与意义互相依 存的关系明确了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翻译实际上受文化的制 约, 翻译的过程是文化移植的过程。译者在翻译时应动态地 顺应文化语境才能选择正确的词义, 最大限度地进行译文语 言的重构。 顺应论强调人们选择语言的过程中应动态地顺应 语境尤其是文化语境的变化。为了获得最佳效果, 译者可使 用直译、 意译、 不译或意义补全等策略来顺应不同的文化语 境, 进行译文语言的重构以取得原语与目的语的等值效果。 三、 从动态顺应论看文化语境的翻译 “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 Verschueren 在 语境关系顺应的概念。 按照 Verschueren 的观点, 语言选择必 须与语境动态顺应。动态顺应指语言使用中意义的动态生 成。语境不是静态的, 而是由不断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和一些 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的; 语境产生于交际双方使用言语 的过程中, 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意义的生成 是语言和语境互动的过程和结果. 不断变化的语境制约着语 言的选择, 不同的语言选择又会引起语境的不断变化, 语言使 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为了顺应而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任 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动态地顺应语境。 语言使用只有在 具体的顺应过程中才有意义。 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必须在解读原文文本, 而且要在与 原文作者进行跨文化交际对话时动态生成的语境中作出适当 的语言选择。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聊斋志异》 是一部中 国文化典籍, 它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时代精华。英国汉学 家翟理斯的 《聊斋志异》 英译本被誉为最早, 最全的一部译本。 这部译本的最大特色是对原文中所涉及到的语境尤其是文化 语境作出了合理的动态顺应, 是 《聊斋志异》 向西方传播过程 中的重要环节。 (一) 宗教词汇 蒲松龄的文言小说 《聊斋志异》 是古代神话故事的集大成 之作, 达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顶峰。它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宗 教文化内涵, 其中道教与鬼文化在其中尤为突出。 道教, 是中 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 中国鬼文化也独具特色。它们对我 国封建社会各个时代的政治、 经济、 学术、 思想、 宗教信仰、 文 学艺术、 科技以及民风民俗等多方面, 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 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出现了大量有关道教、 鬼文化方面的 宗教文化负载词语。 这些文化负载词语最直接地反映了中国 宗教文化的个性特征。但是, 它们却给跨文化交流及汉英翻 译造成了障碍。因此, 探讨这些宗教文化负载词语及其翻译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一: 姑丈没, 狐犹时来。后求天师符粘壁上, 狐遂携女 去。——卷二 《婴宁》 译文: . . . and when Mr. Ch’ in in died, as the fox still frequented the place, the Taoist Pope9 was called in to exorcise it. . . . The fox then went away, taking Ying-ning with it. 9The semi-divine head of the Taoist religion, wrongly called the Master of Heaven. In his body is supposed to reside the soul of a celebrated Taoist, an ancestor of his, who actually discovered the elixir of life and became an immortal some eighteen hundred years ago. At death, the precious soul above-mentioned will take up its adobe in the body of some youthful member of the family to hereinafter revealed.Meanwhile,the present Pope makes a very respectable income from the sale of charms, by working miracles, and so forth; and only about 1877 he 说 文 解 字 从动态顺应论看文化语境的翻译 ◎余 欢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摘 要 本文以 Verschueren 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 着重探讨动态顺应论对翻译标准和翻译研究的影响。笔者力图把语 境关系动态顺应论借鉴到翻译中, 用来指导翻译实践。笔者认为译文语言的选择应对不同的文化语境作出动态的而不是 静态的顺应,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翻译的需要。动态顺应论为翻译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 动态顺应论 文化语境 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