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4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4110430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3 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开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专业开课分院、系:外语外贸学院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统称为经济学,在我国被称为西方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使得人类的无限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经济学科如管理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市场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的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是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即宏观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它试图通过对社会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二)课程的目的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本课程的教目标是使经济类本专科生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任务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由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学生在研究和学习思路上要有相应的转变。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和运行规律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和运用,以及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本课程将涵盖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课程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了解宏观经济变量的衡量和计算方法。
熟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机制。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效果。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能够对宏观经济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能够撰写简单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经济意识。
三、课程内容1、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和核算方法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实际 GDP 与名义 GDP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2、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的概念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乘数理论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 曲线的推导和含义LM 曲线的推导和含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4、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的工具和效果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效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5、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和含义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和含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应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短期权衡取舍6、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源泉新古典增长模型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的含义和特征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7、通货膨胀和失业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失业的类型和原因菲利普斯曲线8、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汇率的决定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表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数据解读加深学生的理解。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81****0007【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一、课程性质和目标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主要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成如下教学目的: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掌握不同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长期经济增长模型,能够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理解不同宏观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2.具备运用宏观经济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状况的能力。
掌握GDP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能够运用宏观经济指标考察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
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理解不同政策运用的背景以及如何运用政策工具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一)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6学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国内生产总值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4.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6.名义GDP和实际GDP教学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并与微观经济学进行比较2.理解GDP及相关指标的含义3.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4.应用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5.理解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重点难点: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2.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其它教学环节:课后查阅当前全球GDP排名,熟悉前20的国家和地区;登录我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历年《统计年鉴》,熟悉GDP核算的两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使用。
(二)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9课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均衡产出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4.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5.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6.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7.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教学要求:1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2.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3.掌握不同经济部门下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理解各种乘数的概念重点难点:1均衡产出的含义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3.乘数原理其他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影响消费的具体因素。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3. 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4. 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
5.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能够评估其效果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模型的概念和构建方法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 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 经济波动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3. 货币与银行体系- 货币的定义和功用- 银行体系及其角色-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决定4.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影响- 货币政策的限制和挑战5.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原理和实践- 是否采取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和影响分析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分析案例,渗透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和模拟情景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 小组项目:让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加强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3. 中期考试:占总成绩的20%。
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参考教材1.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八版),著者:尼.格里高利.曼昆,译者:陈向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著者:费尔南多.索瑞亚诺,译者:杨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基本信息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学分:3学时:54学时适用对象:财经类院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与知识准备:《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学生需要初步掌握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二、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院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学科共同课,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行为的经济学科,由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两部分组成。
宏观经济理论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分析产出、消费、储蓄、投资、物价水平、利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学问题;宏观经济政策以理论研究为依据,主要分析政府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和效应。
本课程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为主体框架,并且融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
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建立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用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中的宏观经济,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可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一方面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研究对象与框架,另一方面介绍国民收入及其核算理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中的重要恒等式。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其中核心内容是总需求分析模型,包括二个具体模型: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扩大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引入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在总需求分析模型基础上,又引入总供给曲线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总需求与总供给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的模型。
第三部分为宏观经济学问题分析,主要是对四个主要宏观经济学问题进行探讨,即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第四部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目前动态、最新发展。
主要包括各个学派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
三、教学目标宏观经济学是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原理,帮助学生们了解西方国家的政府进行经济决策的机制与过程,客观地认识经济现象,并为学生们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3. 能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 培养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理论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DP)及其构成要素- 总需求与总供给- 通货膨胀与失业3. 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模型和影响因素4. 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商业周期和景气度指标- 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影响- 政府干预和经济波动5. 宏观经济的货币和金融市场-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利率和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6.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供给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思维能力。
4. 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研究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问题解答能力。
3. 学术论文:评估学生对特定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参考教材1. 高级宏观经济学,作者:XXX2. 宏观经济学原理,作者:XXX3. 宏观经济学导论,作者:XXX以上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54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
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模型一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和政策、货币理论和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
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
其中带*号的部分是选讲内容,这些内容不涉及也不会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宏观经济学》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篇:《宏观经济学》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工商管理系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课程编码:1111203 学分:3分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适应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执笔人: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宏观经济学》是经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是现代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总体结构、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不同学派等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现实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运行的基本趋势进行初步的分析。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所运用的基本方法,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
同时也了解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为学生将来的实践和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6学时)本章为宏观经济学的导言,简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问题,讨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分析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
本章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一些基本概念。
本章重点与难点:1、定义和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五个总量指标及其相互关系;2、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3、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投资--储蓄恒等式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6学时)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Macroeconomics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
适用专业:经济学总学分数:3个学分
总学时数:32学时修订年月:******
编写年月:******* 执笔: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1、课程简介(中文)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该课程通过对各种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课程简介(英文):The Macro-Economics is the required coures of economic specialty. This course, by research on the interrelation among the differect economic aggregates, aim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contradication, dciplines and the govemment’s economic policies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is course’s researchful content include the basic theories of social output, income, lever of price and level of employment.
2、教学目标
2.1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逻辑,并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均衡国民收入的的形成过程、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等经济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2.2 掌握基本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结合书本知识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实践,针对国民经济发展转型、失业与就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实现问题进行深信探讨,加强对书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2.3 结合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实际需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进度安排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本课程的经济分析方法要经常用到微积分等数学知识和方法,通过以高等数学作为其先导课程。
后续课程:开设产业经学、国际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课程,拓展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和制定经济政策的能力;开设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强化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
四、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尹伯成著,《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八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年第8版。
或者使用自编教材。
教学参考用书: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曼昆著,《宏观经济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3]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19版,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
五、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两部分,课程考核指标总分100, 其中考核毕业要求1.1的约占30% , 考核毕业要求1.4的约占30%,考核毕业要求2.1的约占20%,考核毕业要求4.1的约占10%。
具体考核指标、比例如下表所示:
附录各类评分标准参考模板
作业评分标准表
平时到课评分标准表
注: 1、“课程性质”按培养方案的“课程性质”及“必/选修”两栏填写;
2、“适用专业”按招生简章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