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一 地球表面形态
- 格式:ppt
- 大小:5.08 MB
- 文档页数:17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从2009年秋季开始,我省将全面推行试用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面对即将到来的课程改革,我们需要探索和实践。
尤其面临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点。
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被看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的标志和核心任务。
本课设计以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1.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2.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本课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本课的知识网络复杂、容量大,教学设计贴近教材,并有一定的拓展和扩充,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分析】地表形态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它同本章其它各节内容密切相关,是学习地貌、地形的基础,也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
本节内容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杂、知识多、容量大、基础性强,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与实践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了解构造地貌。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1.常见的地貌类型有流水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流水地貌主要有流水侵蚀地貌(V字形河谷等)和流水堆积地貌(洪积扇、三角洲等);风成地貌主要有风蚀地貌(风蚀残丘、风蚀沟槽、雅丹地貌等)和风积地貌(沙丘等);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喀斯特溶蚀地貌(溶沟、峰林、地下溶洞等)和喀斯特沉积地貌(石钟乳、石笋、钙华等);海岸地貌主要有海蚀地貌(海蚀平台、海蚀柱等)和海积地貌(海滩、沙嘴、水下沙坝等);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角峰等。
2.滑坡、泥石流以及风沙的危害和防御措施。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的地貌;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1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描述地貌景观的特点及其成因(综合思维)。
能够描述和解释给定区域的自然灾害,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及名校《中国大学及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大学专业排名(部分)相关专业开设该专业学校名称排名相关专业开设该专业学校名称排名地质学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地理科学类北京师范大学 1 北京大学 2 北京大学 2西北大学 3 华东师范大学 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 陕西师范大学 4 成都理工大学 5 华南师范大学 5吉林大学 6 西北师范大学 6同济大学7 福建师范大学7长安大学8 南京师范大学823浙江大学 9 东北师范大学 9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0 河南大学 10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第一节 流水地貌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分布及主要特征。
(区域认知)2.能够初步解释常见流水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成因;学会分析滑坡、泥石流成因及危害。
(综合思维)3.野外实地考察当地典型的河流地貌,并观察其特征。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高中地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说课内容:一、说教材(一).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内容。
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观以及“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二).说教材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②.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2.教学难点教学难点:①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很大的尺度来介绍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直接感知比较困难,须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块运动机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会有一些困难。
②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这种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态,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作为一个难点。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浙江专版)必修1讲义: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Word 版含答案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 为亚欧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 为消亡边界,N 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关系:①图中a 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 、c 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 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①从地质构造上看,A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B为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②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A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B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③从地形上看,A常形成山地,B常形成谷地;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A会被侵蚀成谷地,B则成为山岭。
(地形倒置)(2)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其中,A部分叫地垒,常发育成山峰;B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盆地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温馨提示]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知识点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核心要点掌握好———————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