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特点和病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9.35 MB
- 文档页数:51
医学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课件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概述•临床表现与诊断•预防和治疗•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01概述定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期,可导致骨骼畸形和神经功能异常。
症状主要表现为生长中的骨骼畸形,如方颅、鸡胸、O形腿等,同时伴有肌肉无力、精神不集中、免疫力低下等症状。
定义和症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气候寒冷、日照不足的地区更为常见。
分布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中东和亚洲部分地区,以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率和分布主要原因是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引起骨骼畸形和神经功能异常。
病因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肠道对钙、磷的吸收,降低血钙水平,刺激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进而促进骨吸收,导致骨骼畸形。
同时,维生素D缺乏还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导致神经功能异常。
病理生理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02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症状多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表现为易激惹、夜惊、睡眠不安、枕秃等。
体征骨骼改变,如方颅、鸡胸、漏斗胸、肋骨串珠等;肌肉松弛,四肢无力;头部控制能力差,坐姿不良等。
了解患儿的喂养史、症状表现等。
病史观察患儿的体征,如身高、体重、胸廓、四肢等。
体格检查检测血液中的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以辅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拍摄骨龄片,观察骨密度和骨形态变化。
X线检查诊断标准和方法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鉴别诊断需与软骨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鉴别。
注意事项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鉴别。
03预防和治疗保证孕妇和婴儿的合理饮食孕妇在孕期应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以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
婴儿在出生后应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
预防措施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有助于预防佝偻病。
因此,应鼓励孕妇和婴儿多进行户外活动。
第三章病例分析——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概念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小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
其主要特征为正在生长的长骨干骺端或骨组织矿化不全,或骨质软化症,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
维生素D的来源及代谢1,25-(OH)2D3的生理功能病因(1)日照不足(2)维生素D摄入不足(3)生长过速(4)疾病因素(5)药物影响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手足搐搦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本病最常见于3个月至2岁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及神经兴奋性改变。
因此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
佝偻病在临床上分期如下:(1)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激惹、烦闹、睡眠不安、夜间啼哭,汗多且与室温无关,可出现枕秃。
骨骼改变不明显,血清25-(OH)D3下降,血清PTH升高。
此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若未经适当治疗可发展为激期。
(2)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1)骨骼改变头部:颅骨软化是佝偻病最早出现的体征,主要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也称“乒乓头”。
8~9个月以上的婴儿可出现方颅。
也可以表现为前囟闭合延迟,或乳牙萌出延迟。
胸部: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可表现为肋骨串珠、鸡胸及漏斗胸、肋膈沟。
四肢:6个月以上患儿可有佝偻病手、足镯。
下肢畸形见于能站立或行走的1岁左右的患儿,形成严重膝内翻(“0”型)或膝外翻(“X”型腿)。
此外,可有脊柱后凸畸形,严重者甚至骨盆畸形等。
2)肌肉改变全身肌肉松弛、乏力、肌张力降低,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腹部膨隆呈蛙腹。
3)其他重症患儿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落后,条件反射形成慢;免疫力低下,易合并感染和贫血。
4)血生化及骨X线改变部位名称好发年龄头部颅骨软化方颅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出牙迟3~6月8~9月迟于1.5岁1岁出牙,2.5岁仍未出齐胸部肋骨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1岁左右四肢手镯、脚镯O形腿或X形腿>6个月>1岁脊柱后突侧突学坐后骨盆扁平(3)恢复期经足量维生素D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