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24.66 KB
- 文档页数:7
“和”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摘要:“和”的思想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基于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企业管理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它强调要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身修养,并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提高员工凝聚力,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和”、文化、企业管理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乏精粹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和”的思想,已成为一种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当代企业管理工作。本文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入手,探寻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文化的内涵
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和”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最早出现在《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将彼此不同的两个事物互称为“他”,所谓“以他平他”就是用与此事物不同的彼事物与此事物取得平衡协调,这样才能“生物”,才有生机,才能发展。所谓“以同裨同”就是将同一事物、因素、成分的简单重复、相加,这当然会导致“尽乃弃矣”,即千篇一律的悲剧。只有将金、木、水、火、土等各种有差异的事物相互融合,才能产生千姿百态的新事物。由此可见,“和”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性以及矛盾多样性的统一。①《管子》中也对和合概念进行过表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把民众的和合作为民众道德的直接体现,认为学习和合,就是学习道德,民众只要能够和合,就能产生“莫之能伤”,即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伤害的巨大力量。②“和”思想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那里得到最好的解读与完善。《论语·学而》中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意思是,礼的作用,当以和谐为上。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就以它为最高准则。孔子在这里主张的“和”是和谐、和合的意思。③他们把“和合”这一思想作为一条重要的伦理原则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他们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这一思想,无论是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他们所倡导的为政之道,还是他们所极力推崇的礼仪制度,都反映出儒家学者对“和”思想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可以说,“和”思想贯穿于儒家思想的各个方面,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精神。分而论之,“和”,主要是指异质因素、事物的共处。这方面儒家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也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这里所讲的“和”是
①方尔加,儒家思想演讲录,百家讲坛:2009年6月9日
②杨忠,《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③刘宗志,《论语解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指矛盾双方经统一而达成的和谐,“同”是指否定矛盾的存在。就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讲究协调,但承认差异,并不随波逐流。“和而不同”是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并在不同事物的和合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具体说来“和”的结果是新质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此外,儒家从家庭亲情中引申并阐发人生的智慧:“仁者爱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告诉我们: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处事要谨慎并且讲求诚信,广泛地热爱周围的人。亲情之爱孕育着对他人的爱心,爱人之心就是爱亲之心的外延与扩张。一个人一旦离开了亲情之爱,“仁者爱人”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仁者爱人”是构建“和合”社会的道德原则,它带领着我们进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人际关系之中。“忠恕之道”有两种表述: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讲究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与责任,并以自身的言行去影响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较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合法与正当权益,准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而不应“逾矩”或推脱责任;即使无法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
这种“仁爱”、“忠孝”进一步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并构成“仁、义、礼、智、信”作为人的行为“五常”。其中除了上述的“仁”之外,“义”,是立世的根本,所谓“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义高于生命”;“信”是人与人关系中最至高无上的,孔子认为在国家管理的三件大事中,“足兵”、“足食”都可以去掉,唯有“信”不能去掉,“民无信而不立”。至于“礼”就是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以这样的纲常为人与人的行为准则,才能达到“家天下”的“和合”境地。⑤孔子提出的“和为贵”哲学思想,在沟通中表现为化解人际间的矛盾,铲除隔阂,使人与人之间保持一个和谐的状态,以至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境界。“和为贵”这三字表意通俗,内涵深刻蕴涵着深邃的哲理和高超的人生智慧。具体而言,“和”在协调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它的低层次作用,是化解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缓和紧张局面。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讼”是人际关系矛盾的激化,“无讼”是孔子的理想,目的是化解矛盾,缓和冲突,使人世间没有讼事与争端,这是“和”的表现和追求。“和”的高层次作用,是指社会成员之间通过彼此的信任、理解和沟通,同心同德,协作共赢。这是一种互为目的、互相新生的关系,是“人和”的最高境界表现。⑥“和为贵”作为人际沟通的基本准则,倡导的是一种团结的精神,合作的精神,是一种和谐的人生观、价值观、整体观、大局观。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与人为善,并宣扬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每一人必须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以一种和顺的态度,
④杨忠,《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⑤于丹,《论语心得》,北京:中华书局:2006
⑥杨忠,《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