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7、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和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6.95 KB
- 文档页数:10
7、土地的誓言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怀。
3、揣摩精彩语言,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怀。
【学习难点】揣摩精彩语言,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学习过程】
任务一:掌握字词
自学检测一: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háo
míng( )。
(2)bān lán( )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3)在那gèn gǔ( )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4)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mò
qì( )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5)在那tián lǒng( )里máizàn
ɡ( )过我的欢笑,
(7)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wū huì( )和chǐ rǔ( )。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挚.痛()嗥.鸣()斑斓.()怪诞.()亘.古()谰.语()默契.()田垄.()土壤.()污秽.()辘.辘()白桦.林()
镐.头()泛滥.()蚱蜢
..()
3、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挚痛:
嗥鸣:
斑斓:
谰语:
亘古:
污秽:
怪诞:
默契:
泛滥:
自学检测一的答案: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háo míng( 嗥鸣 )。
(2)bān lán( 斑斓 )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3)在那gèn gǔ( 亘古 )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4)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mò qì( 默契 )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5)在那tián lǒng( 田垄 )里máizànɡ( 埋葬 )过我的欢笑,
(7)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wū huì( 污秽 )和chǐ
rǔ( 耻辱 )。
2、挚.痛(zhì)嗥.鸣(háo)斑斓.(lán)怪诞.(dàn)亘.古(gèn)
谰.语(lán)默契.(qì)田垄.(lǒng)蚱蜢
..(zhàměng)污秽.(huì)
辘.辘(lù)白桦.林(huà)镐.头(gǎo)泛滥.(làn)土壤.(rǎng)
3.挚痛:诚恳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污秽:肮脏的东西。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
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任务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自学检测二:
1、端木()(1912—1996),原名,辽宁昌图人,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其他地方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军、()、舒群等人,习惯被称为“()”,开了()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和东北广袤的黑土地、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的爱国情绪和粗犷的(),令人感奋。
3、()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年,()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人依
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来源
任务三、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1、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关键词是誓言,请从课文找出与誓言直
接相关的句子。
-------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耻辱。
2、本文的情感丰富,请找出作者抒发直接强烈情感的句子。
3、请概括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本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任务四、朗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1、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2、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试着做旁批。
自学检测三: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2、怎样理解“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意?
3、如何理解“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一句,请结合文意分析。
4、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5、“当我……当我……当我”这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6、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
(2)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
(3)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
( )
(4)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
7、对课文的分析,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他们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念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B.标题“土地的誓言”应理解为“土地发出的誓言”。
C.文章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D.“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
8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仿句:在美丽的校园中,我。
在沸腾的操场里,在图书馆安静的氛围中,在教室的课桌上。
参考答案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比较独特,其要点在于“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
切的污秽和耻辱。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
因此,这一标题应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请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
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誓言,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热情。
3、怎样理解“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意?。
“泛滥”本义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
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向四下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泛滥”来形容增添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埋葬”应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在这里说明“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说明昔日的欢乐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凄苦、哀愁和悲愤。
用“埋葬”一词更能表达作者内心的沉重和悲愤的心绪。
4、如何理解“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一句,请结合文意分析。
句子的意思是:我要为我的家乡战斗到底,哪怕流尽我最后一滴血,死也要看到故乡的解放。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
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不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运用呼告手法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6、“当我……当我……当我”这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连贯流畅,增强语言气势,突出强调强烈的赞美、思念、热爱之情。
7、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比喻 )
(2)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拟人 )
(3)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
( 排比 )
(4)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反复 )
8、B
9、仿写句子:仿句:在美丽的校园中,我留下我成长的痕迹。
在沸腾的操场里挥汗如雨的挥洒青春,在图书馆安静的氛围中如饥似渴的阅读人生,在教室的课桌上专心致志的演算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