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城市布局
- 格式:doc
- 大小:666.00 KB
- 文档页数:10
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
皇城平⾯成不规则的⽅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
作为皇城核⼼部分的宫城位于全城中⼼部位,四⾯有⾼⼤城门,城的四⾓建有华丽的⾓楼,城外围以护城河。
北京全城有⼀条全长约7.5公⾥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南门正|考试⼤|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三座门七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中峰和地安门⽽⽌于北端的钟楼和⿎楼。
轴线两旁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等建筑群,体量宏伟,⾊彩鲜明,与市民住房形成强烈的对⽐。
从城市规划和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上的地位,反映了设计意图上的阶级性。
内城街道坊巷沿⽤元⼤都的规划系统,城内⼲道以平⾏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街为主,东西向交通不便,主要是与⼲道垂直通向居住区的胡同。
北京的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格,城的轮廓接近⽅形。
全城道路分⼲道和胡同两类,胡同都是东西向的,前后两条胡同间距约为50步,在两胡同间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
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唐以前的⾥坊,形成完全两种不同的居住区处理⽅式。
北京的市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并形成四个商业中⼼:城北⿎楼⼀带;城东、城西各以东西四|考试⼤|牌楼为中⼼;以及城南正阳门外的商业区。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
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
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
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改造重建而来的。
故秦咸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
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
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
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
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
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描述。
首先,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总体规划和布局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明朝初期的北京城规模较小,东、西、南、北四城各自为独立,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
然而,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北京城的规模扩大了许多,新增了内城、外城和皇城的概念,形成了现有的三城结构。
内城是皇城的范围,主要是皇帝和皇家成员的生活区域;外城是官员、商人和普通百姓的居住区域;而皇城是内城和外城的连接区域,也是政府机构和文化设施的所在地。
其次,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政治中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明朝将北京设为兵马都指挥使司的所在地,成为明朝的政治中心。
清朝建立后,北京成为其首都,政治中心地位更加确立。
皇帝在紫禁城中举行各种政治活动,例如庆春园、万寿山等皇家园林的修建,体现了政治权威和皇家威严。
第三,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经济繁荣发展。
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北京城吸引了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其他各种行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商业街区和市场得以建立。
例如著名的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等,成为了商业活动的热点地区。
此外,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还有许多手工业工坊,特别是丝绸和瓷器的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最后,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
文化活动在宫廷和城市中都有显著地存在。
在皇城中,许多文化机构和学府得以建立,例如太学、礼部等,为皇族和官员的文化培养提供了条件。
而在城市中,戏曲、书画、文艺等各种文化活动繁荣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例如,四明新罗书院、梨园等都是当时的重要文化设施。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其整体规划和布局、政治中心地位、经济繁荣发展以及文化繁荣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北京城在这段历史时期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特点北京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
作为古都,虽然它的历史不如西安、洛阳来得悠久,但是它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精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设计理论最完整的体现。
一、元·大都⒈历史背景元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执政的国家。
元世祖忽必烈的开疆拓土,奠定了我国版图的大致轮廓。
国家的强盛稳定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纺织业商业等的发展,经济的繁荣。
⒉设计特点①选址自然条件:北边临水便于漕运人文条件:元朝为蒙古族统治,发家在北方;历史上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东移(河运海运);北京在当时版图地理位置上居中,便于交通和地理控制。
②布局(如图)元大都是少见的与旧朝古都并存的都城。
大都的新建都城在旧朝金都城以北。
建筑布局:遵守周王城制,充分体现儒家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的思想。
如方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外廓,内以卫君外以守民;内城居中靠南,是因为引入水系北部为泽地,不便建房;轴线对称,宫殿为主体,并且胡同的定制限定了房屋建筑空间。
交通布局:引入水系便于漕运;遵从《考工记》的城制,旁三门,棋盘路网;南北线长,东西线短;道路大,宽,规划整齐。
商业: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规划出现了三个市:北面积水潭斜街市及与以往不同的“朝前市”——靠城市西南、东南门二、明清·北京⒈历史背景明朝的建立恢复了汉人的地位,人没有官方等级划分,居住、交易没有严格限制。
清朝同样也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朝代。
宗教信仰浓厚,兴建寺庙、喇嘛庙。
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宗教寺庙种类比较多,并且由于元朝的胡同制限定占用地块,新建寺庙没有严格规划限制,选址不限,随意插入⒉布局(如图)①选址明——在原元大都的旧都上改建。
北部泽地太广,故南迁,加强外廓御敌,呈凸形。
清——原明都,改建部分很少。
②布局建筑布局:更加严格遵从《考工记》。
轴线对称,内外方城,居中内城宫殿为主体,体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住宅突破胡同定制;左祖右社,拓宽前方空间,增设天坛等;缩短南北线,便于防御。
北京明清居住区块划分北京明清居住区块划分:北京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京城有着明确的居住区块划分,按照地理位置、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进行区分。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介绍北京明清居住区块划分的相关内容。
地理位置是划分北京明清居住区块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明清时期的北京,由于城市的发展不够完善,城市内部的各个区域地理环境有所不同,因此居住区块也就形成了一定的差异。
根据地理位置可以将明清时期的北京划分为东城、西城、南城和北城四个区块。
东城是皇城所在地,也是最核心的地区,包括了天安门广场和故宫等重要的宫殿建筑。
西城是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有着许多著名的商业街区,如金融街、鼓楼、什刹海等,同时也有许多名胜古迹,如颐和园、圆明园等。
南城是京城的官僚文化区,有着许多官署和学府,如南京大戏院、国子监等。
北城是北京的市郊区,是一些寺庙和庙会的聚集地,如雍和宫、天坛等。
社会地位是另一个影响明清居住区块划分的重要因素。
在明清时期,社会地位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住宅条件。
一般来说,皇室贵族和高级官员居住在禁城和皇家花园等地,他们的住宅豪华而宏伟。
富商大贾和文人雅士通常居住在西城的胡同,因为这个区域靠近皇城,也适合他们从事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
而贫苦百姓则居住在东、南、北城的一些简陋居所中,这些地区也是市场和工坊较多的地方。
因此,社会地位差异导致了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居住区块划分。
职业是明清居住区块划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职业往往在城市中形成了特定的职业区块。
举例来说,皇城周边是皇家和官僚的居住区,他们的住所离皇宫较近,方便执行职务,并与皇室有更多的交流。
金融街是商业和金融活动的聚集地,商人和金融从业者都集中在这个区域。
南京大戏院附近是文艺工作者的聚居区,他们靠近大戏院,便于工作和学习,同时也方便他们进行文化交流。
各种职业区块的形成,使得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更加繁荣多样。
综上所述,北京明清时期的居住区块划分主要由地理位置、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共同影响。
明清北京城属的划分首先,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被划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的。
内城是禁城,是帝王的居所和朝廷的正式办公地点,也是举办各种大典的地方。
内城的规模庞大,建筑宏伟,有数十个宫殿和庭院,是北京城的核心区域。
外城则是官员、士人、商人等平民百姓的活动场所,外城周围还有许多庙宇、学堂、书院、市场等,是北京城的繁华区域。
内城又被划分为前三宫和后三宫两部分。
前三宫包括午门、内廷和紫禁城的正殿大政殿,是皇帝处理朝政和举行各种典礼的地方。
后三宫包括永寿宫、坤宁宫和养心殿,是皇帝的居所和宴乐之地。
前三宫和后三宫之间由一条宽敞的长廊相连,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皇城之中。
整个内城围绕着皇帝的居所和朝廷办公地点而建,有着严格的层级结构和规划。
外城则是官员、士人、商人等平民百姓的活动场所。
外城包括文庙、崇文书院、孔庙、孔庙、庙会场所等。
外城的商业活动也非常繁荣,有众多的店铺、市场、作坊、酒楼等,是北京城的繁华之地。
外城还有一些坊市、街巷、庙宇等,是平民百姓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除了内城和外城,北京城还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城区。
东城是京城的繁华区域,有着许多的店铺、市场、作坊、酒楼等,是商业经济的中心。
西城是文化教育的中心,有众多的书院、庙宇、寺院等,是京城的学问之地。
南城是京城的行政中心,有众多的官署、衙门、堂社等,是政治权力的所在。
北城是京城的居住区,有着许多的民居、庙宇、坊市等,是平民百姓的生活之地。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一个繁华热闹的都市,城中划分清晰,功能分明。
内城是帝王的居所和朝廷的中心,外城是平民百姓的活动场所,东城是商业经济的中心,西城是文化教育的中心,南城是政治权力的所在,北城是居住区。
这些不同的城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明清时期北京城的独特风貌。
…材料一‟明清北京城的布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都城以宫室为主体的规划思想。
它继承过去传统,以一条自南而北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为全城的骨干,所有城内的宫殿及其他重要建筑都沿着这条轴线,结合在一起。
这条轴线以南端外城永定门为起点,至内城正门的正阳门为止,建造一条宽而直的大街,两旁布置两个大建筑组群:东为天坛,西为先农坛。
大街再向北引延,经正阳门、大明门到天安门,则是为全城中心的皇宫作前引。
在大明门与天安门之间,有一条宽阔平直的石板御路,两侧配以整齐的廊庑,称千步廊,廊的外侧,隔着街道建有东西向的衙署多所。
天安门前的御街则横向展开,在门前配以五座石桥和华表、石狮,以衬托皇城正门的雄大。
进入天安门、端门,御路导入宫城。
体量大小不同的宫殿建筑集结在这中轴线上。
宫城后矗立着高起约50米的景山,表现出中轴线的部署发展达到最高峰,也是突出全城的制高点。
在景山之后,经过皇城的北门──地安门,最后以形体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中轴线的终点。
这种布局使宫殿苑囿占据了全城的中央部分,虽然满足了统治阶级附会古代制度和便于进行统治的要求,但严重地妨碍了全城东西方向的交通。
由大清门到景山,主要建筑完全位于轴线上,严格地保持对称布局,这对于统一建筑群的艺术面貌起了一定的作用。
至于明清故宫的空间组织,由大清门到坤宁宫,中轴线上共有八个庭院。
它们形式不同,纵横交替,有前序,有主体。
从大清门到天安门以千步廊构成纵深的庭院作前导,而至天安门前变为横向的广场,通过空间方向的变化和陈列在门前的华表、石狮、石桥等,突出了天安门庄重的气象(图157)。
天安门至午门,以端门前略近方形的庭院为前导,而端门和午门之间,在狭长的庭院两侧建低而矮的廊庑(朝房),使纵长而平缓的轮廓衬托中央体形巨大和具有复杂屋顶的午门,获得了很好的对比效果。
太和门前广阔的矩形庭院是前三殿的前奏。
乾清门前狭长的横向庭院则给人以空间变化中一个关捩的感觉,表明外朝部分已经结束而将进入另一性质的空间。
简述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地理研究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韩茂莉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代都城,自金代营建中都于此,经元、明、清三朝北京已经有八百多年的都城史了。
八百多年中北京城不但有着自己的城市风貌和社会文化,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建筑、都邑景观。
针对这些,中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北京城市的发展脉络、城市结构、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地理特征.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内容的研究占有突出地位。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变化特征,对于认识北京城市历史与发展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北京城的发展历程虽然可以上溯至辽,并经金、元、明、清各代,但明清时期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阶段,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意义。
明清时期不但确定了北京城的空间格局,而且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发展、演变以及社会风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即以明清时期为基点,介绍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主的研究成果。
中国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主要侧重于明清北京城市格局的研究;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为代表,开始转向明清北京城市人口、商业布局等问题的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北京城市研究的关注点逐渐增多,其中居民分布格局、贵族宅院选址以及寺庙等宗教建筑的分布等,均成为重要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给以全方位关注。
当然,从时段上中国学术界对于明清北京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中,又不乏介入其他内容的研究。
因此,本文仍然采取分类陈述的形式对相关成果进行介绍。
一有关明清北京城市格局研究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改造、发展,为城市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侯仁之先生就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变化与城市格局特征形成了系统研究。
侯仁之先生在《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一文中首先指出明清北京城在继承元大都基本格局的基础上,完成了南北城墙的迁建、紫禁城的兴筑与皇城扩建等重要城市改造与重建工作,这一系列迁建工程对北京城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明清北京与巴黎的中轴线区别明清北京中轴线:永定两重门—正阳两重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大殿—景山—钟鼓楼明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吸取了明初中都和南京的布局和形制的特点,使这种“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格局更加突出,城市轴线也延伸到外城,形成了长达8公里的雄伟庄严的南北中轴线。
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城市设计的主题就是要突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气势与威严。
北京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设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
譬如在功能上满足了皇家政治(前朝)、生活(后寝)、游憩(御苑)以及礼制(坛、庙)、防御(城墙城楼)等方面的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全城以皇宫为中心,中轴线为脊柱,左右对称,轴线上一重重城门,极力烘托出皇帝的权威,即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
北京城由于经过整体设计,全城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更可贵的是有六海园林水系与之相陪衬,使规整中见自然,严肃中有活泼,这是历代都城中少见的。
巴黎中轴线: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协和广场——卢浮宫巴黎是围绕塞纳河逐步扩大形成的。
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巴黎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卢浮宫为主的中心建筑群和以香榭丽舍田园大街为主轴线在那时已基本形成。
到19世纪中叶拿破仑第三执政时,由豪斯曼主持对巴黎进行了较大的改建。
除完成城市纵横两条轴线和两条环路的建设外,出于整顿市容、开发市区和便于军事行动以镇压人民起义等目的,在市区密集的街巷中开辟了许多宽阔的放射型道路,并在道路交叉口建设了许多广场,道路与塞纳河交叉处则形成很多桥头广场、绿地和新的轴线。
相同点:1.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规模宏大,轴线清晰。
3.轴线上都有建筑群,空间有序,高潮迭起。
4.轴线上都有皇家建筑5.都经过人工规划设计,而不是自然形成的。
6.轴线上都有政治经济中心。
不同点:1. 巴黎城市轴线相对北京的来的开敞丰富,北京的轴线为突出其威严显得较封闭。
2. 轴线的走向不同:北京是南北走向,皇宫坐南朝北,显示天子的权威。
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高峰期之一。
其中,北京是当时最为繁华的一座城市,在其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尝试。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和管理进行探讨。
一、城市规划与设计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在元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在明代早期,北京城的总体规划仍然保留了元朝的风格,主城区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
到了明代中期,随着政治中心逐渐向北迁移,北京城逐渐扩展了辅城、外城和皇城等部分。
在城市内部,主要道路和街巷的规划得到了较好的实现,如南北向的正街、东西向的宣武门大街等,这些道路的设置方便了城市内部的交通和商业活动。
在城市设计方面,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坚持了传统的风格和布局,以中轴线为核心,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其中,前部分即为皇城,是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代表之一。
皇城内主要有紫禁城和太和殿等建筑,构建出了一种特有的宫廷式的城市环境。
而中、后部分则是官府、商贸、居民区等不同区域。
整个城市设计表现出一种宏伟壮观的布局,既考虑了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也追求了实用性和舒适性。
二、城市管理与维护在城市的管理方面,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建立了一套有序的管理体系。
首先,对于城市内部的秩序和安全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巡捕、修缮城墙、修建城门等等,确保了城市的安全和治安。
同时,针对城市内部的卫生和环境问题,政府也通过设立环卫部门、开辟下水道、设置公共厕所等方式,保障了城市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其次,政府对于城市商业和物流方面的管理也非常重视。
出现了一套行业管理机制,比如市井、货站、肉铺、油房、旅店等场所,都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
在这些机构的管理下,城市内部的商业活动得到了有效的规范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市场乱象和商业失范的现象。
三、城市文化的发展除了城市规划与设计以及城市管理方面的建设外,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创造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和历史景观。
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建设与城市规划从元朝至清朝,中国的城市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历史积淀。
其中,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建设与城市规划尤其值得一提。
元朝时期,由于当时的中央集权体制较为强大,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保证。
元代的都城大都(今天的北京)是以国都为中心,由内至外一层一层地划分为皇城、城墙和郊区,整个城市呈现出明显的“一城三都”的特色。
皇城中心建筑为紫禁城,四面环墙,两公里的周长,通车门、午门、神武门和角楼,构成卫城系统,建筑群以宫殿式建筑为主。
城外的主城区分部为东、西、南、北四城,四城之间均有河渠交织而成。
外城外便是都市郊区,主要是农业区域,但也建有宫苑、猎场等。
在这种格局下,元代的建筑风格以宽敞、庄重、雄伟为主,砖、石、木材等各种材料运用较为充分。
明朝时期,随着“戊戌变法”以及朝野思想意识的普及,城市规划也开始了一定的改革。
明朝的都城南京(今南京市)规划结构基本上沿袭了元代的北方宫城格局,南京市街头巷尾和城市形态都以整洁、有序为基调。
但是,明朝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表现出特别的地域性,如南方建筑常见的石雕、木雕、砖雕、巧砌等技艺,以及常见的独特造型。
另外,民族居住和城市规划方面的互动,也使得明朝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发展中出现了多样性和多元性的特征。
到了清朝时期,随着人们思想和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清朝的都城北京(今北京市)也开始了一定的规划和建设改革。
清朝时期的都城建设与城市规划强调“约束”和“统一”,旨在打造更为规范和有序的城市。
同时,随着清代文化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北京的城市景观逐渐由“宫殿般的城市景观”转向了“商业性的城市景观”。
清代的街市首都市区规划经常将一些商业性质的设施置于集市中间,如锦花门外的双联菜市场、后海的后海夜市等,其目的是使城市更加“活力十足”且商业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总结而言,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虽有各自的特色,但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权威、整洁有序、生活和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特征。
明清xx与xx的中轴线区别明清北京中轴线(永定两重门—正阳两重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大殿—景山—钟鼓楼)明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吸取了明初中都和南京的布局和形制的特点,使这种“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更加突出,城市轴线也延伸到外城,形成了长达8公里的雄伟庄严的南北中轴线。
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城市设计的主题就是要突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气势与威严。
北京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设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
譬如在功能上满足了皇家政治(前朝)、生活(后寝)、游憩(御苑)以及礼制(坛、庙)、防御(城墙城楼)等方面的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全城以皇宫为中心,中轴线为脊柱,左右对称,轴线上一重重城门,极力烘托出皇帝的权威,即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
北京城由于经过整体设计,全城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更可贵的是有六海园林水系与之相陪衬,使规整中见自然,严肃中有活泼,这是历代都城中少见的。
巴黎的中轴线(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协和广场——卢浮宫)巴黎是围绕塞纳河逐步扩大形成的。
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巴黎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卢浮宫为主的中心建筑群和以香榭丽舍田园大街为主轴线在那时已基本形成。
到19世纪中叶拿破仑第三执政时,由豪斯曼主持对巴黎进行了较大的改建。
除完成城市纵横两条轴线和两条环路的建设外,出于整顿市容、开发市区和便于军事行动以镇压人民起义等目的,在市区密集的街巷中开辟了许多宽阔的放射型道路,并在道路交叉口建设了许多广场,道路与塞纳河交叉处则形成很多桥头广场、绿地和新的轴线。
相同点主要有;1.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规模宏大,轴线清晰。
3.轴线上都有建筑群,空间有序,高潮迭起。
4.轴线上都有皇家建筑5.都经过人工规划设计,而不是自然形成的。
6.轴线上都有政治经济中心。
不同点表现在:1.巴黎城市轴线相对北京的来的开敞丰富,北京的轴线为突出其威严显得较封闭。
解读明清北京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建制历史前沿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
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
重建了宫城和皇城。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仅筑成南侧一面。
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基本规模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
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
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
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
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
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
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
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45里,9门,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
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平面图(如下)
此时城区人口:武八年北平府城的人口数额约有10余万人,到洪熙元年增至80万人以上,而天启元年,北京城市人口已接近120万人。
城区面积:明北京城的東西城墙沿用元大都舊城牆,北墙即用洪武時建的新北城牆,南墙則因宮城南移,向南拓展了約0.7公里新建。
所以明北京的位置比元大都稍向南移,並非全在元大都舊址上重建,面積也由元大都的50.9平方公里縮減為35平方公里。
民国时期的北平地图(下两张)
民国时期北平人口:1920年为849,554人,1925年为1,266,148人,1930年为1,383,873人,1920年代的中期,人口超过一百万
北平面积:面积707平方公里
现在北京简图
人口:北京总面积168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735平方公里。
面积:截止2005年底北京市常驻人口1538万人,
现北京功能区:其中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区被定位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区被定位为“城市功能拓展区”;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5区和亦庄开发区被定位为“城市发展新区”;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区县被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
简述明清北京城的特点研究了这么久明清北京城的特点,总算发现了一些门道。
我觉得吧,明清北京城它布局特规整,就像棋盘一样。
你看啊,那些大街小道,横平竖直的。
就好比咱们现在修路,如果修得歪歪扭扭肯定不好看,而且不方便让人找地方对吧?明清北京城就是那种整整齐齐的感觉,主要的大街就像棋盘上的横线竖线,把京城分成一个个方块块。
说到这城呢,它有几圈城墙。
这就像给城市穿了一层一层的铠甲一样,里三层外三层的。
最里层是故宫的城墙,是保护皇帝住的地方的。
哎,你想啊,皇帝在那时是天子,是最大的官了,他住的地方肯定得守得严严实实的。
然后外面还有皇城的城墙,再往外就是北京城的城墙。
这层层包裹的,贼安全。
再说建筑风格呢,那建筑都是特别有中国传统特色的。
飞檐斗拱就像是鸟儿展开的翅膀一样,美得很。
特别是故宫里的那些宫殿,太和殿啊什么的,屋顶都是那种大斜坡,一下雨雪什么的,水就哗啦啦地流下来,还看起来特大气。
还有啊,我发现这北京城的中轴线很有趣。
就跟人的脊梁骨一样,在中间撑着呢。
沿着中轴线,两边的建筑对称分布。
你站在中轴线上,往两边看,那种对称美就出来了。
比如说故宫里的建筑,左边一个殿右边一个殿,对称得特别好。
不过呢,我也有疑惑的地方。
像北京城这么大的城市,当时的排水系统到底是怎么做到有效的呢?是单纯靠一些沟渠,还是有别的巧妙的设计?我不太明白。
而且啊,明清北京城好像到处都是门。
内城有九门,外城有七门。
这些门肯定不只是个进出的地方那么简单吧,也许每个门都有不同的寓意或者像现在的关卡一样,管制人员的进出也说不定呢。
我就听说正阳门在当时是走龙车凤辇的,那肯定是特别重要的门。
总之,明清北京城的这些特点啊,真是越研究越有趣。
以前还真没太留意过,现在这么一聊啊,感觉有好多可说可琢磨的地方。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
以紫禁城(宫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
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
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
北京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内城九门比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
用老北京的话儿来说,叫做“九门走九车”。
绕着北京城东南西北地走上它一圈儿,下面来一个一个详细说。
朝阳门走粮车
朝阳门老照片
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
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
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著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
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
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
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
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
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崇文门走酒车
崇文门老照片
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
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
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
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
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
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正阳门走“龙车”
正阳门老照片
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
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
正阳门也叫前门,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就是在这里。
“大前门”香烟也是由此而得名,您还记得那烟盒上的图案吗?对,那就是威风凛凛的正阳门,反面的图是建于明正统4年(1439年)的箭楼。
宣武门走囚车
宣武门老照片
因为刑场设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
犯人经刑部审核确定,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
宣武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三个大字儿:“后悔迟”,可不是后悔迟嘛,都要问斩了,再后悔哪儿还来得及啊。
菜市口是北京的闹市,从南方各省来的人,过卢沟桥,进广安门,再进入北京内城大都要经过这里。
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杀人地方了,菜市口没有什么固定的地方作刑场,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户或者药店门口,设下监斩官的坐案。
宋末元初,被元朝统治者关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为不肯屈服,最后在菜市口被杀死。
他在刑场上,态度庄严地监斩官说:“我为宋朝能做的事,现在终于做完了”,然后慷慨就义。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曾在这里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迈遗言,更是为这刑场增添了一股子肃杀之气。
阜城门走煤车
阜成门老照片
因为北京西面的门头沟一带是产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边儿运过来的。
门头沟的煤要进北京,最近的门儿就是阜城门。
要不怎么老阜城门的门洞顶上刻了一朵梅花,老干婆娑,颇有画意。
梅与煤同音,这就表示这个地方走煤车的意思。
西直门走水车
西直门老照片
西直门的城门洞上面刻着水的波纹。
过去的皇帝,不喝城里的水,嫌城里水苦,专门喝玉泉山的水。
您听听,玉泉山,这水听着就让人觉出一股子甜味儿来。
乾隆皇帝曾夸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
这不是传说,现在科学进步了,人们专门把这水送去鉴定,的确是杂质少,味道纯正。
德胜门走兵车
德胜门老照片
北方按星宿属玄武。
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
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
德胜门东边的城墙上放着一尊炮,不过,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报时用的。
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
可是,北京城人称“宣武午炮”却不说“德胜午炮”,估计可能是宣武门杀人总在午时,炮声一响人头落地,比德胜门有名的缘故吧。
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应当要数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
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镌有乾隆帝六十二岁时(1797年)的御制诗。
这位当时的太上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德胜”二字上很是抒发了一回豪情。
东直门走砖瓦、木材车
东直门老照片
过去的砖窑都设在东直门外,从南方运来的木材也从东直门进城。
实际上,东直门不仅仅只是走砖瓦、木材车,它走各种各样的车,要是硬给起个名字,那就是,东直门走百姓车。
最早的东直门大街其实是现在的东直门外小街,整条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长,地上铺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买卖铺子,过了冰窖口,茶米油盐酱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无论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这条街上找到。
安定门走粪车
安定门老照片
北京的说法是兵车回城走安定门--出兵得胜,收兵呢,自然安定了。
那要是打了败仗呢?瞧瞧,您又抬杠。
打败仗也得回安定门。
这次没胜,下次再安定也不迟。
还有种说法儿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营在安定门,所以回兵走这里。
实际上压根儿就不是那么回事儿。
清朝在北京实行的是旗、民分城制。
八旗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一共是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
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进驻北京以后,清廷下令圈占内城的房舍给旗人居住。
以前在内城的汉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
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祟文门内。
其实哪儿用得着收兵全走安定门啊。
实际上,安定门走的是粪车,因为以前地坛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粪场。
之所以说成兵车回城,其实是一种名称的雅化,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厂改成寿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留题胡同,粪厂大院改成奋章大院是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