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鼻腔给药系统吸收促进剂的种类

鼻腔给药系统吸收促进剂的种类

鼻腔给药系统吸收促进剂的种类
鼻腔给药系统吸收促进剂的种类

鼻腔给药系统吸收促进剂的应用概况

任吉霞

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药剂科山东潍坊261021

鼻腔给药系统(nasal drug delivery system, NDDS)是药物经鼻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起全身作用的一类制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使用方便等特点,特别是可为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提供一条非注射的有效给药途径而成为制剂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吸收促进剂通过改变鼻黏膜结构,提高通透性,促进大分子药物较好的吸收。研究较多的吸收促进剂有以下几种。

1环糊精及衍生物环糊精(CD)及其衍生物对多肽、蛋白质类、激素、胰岛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似物等进行包合,促进其鼻腔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其中以二甲基-β-环糊精作用最强。Chavanpatil等[1]采用大鼠在体灌流技术考察吸收促进剂对阿昔洛韦鼻腔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吸收促进剂使阿昔洛韦的吸收量增加。

2磷脂及衍生物作为体内磷脂的代谢产物,以其高效低毒而成为促吸收剂的研究热点之一。现与CD合用和其结构改造减低毒性正被深入研究。常用的模型药物有胰岛素、生长激素、降钙素、加压素及大分子抗原等。Chand ler等[2]研究了不同的溶血磷脂对胰岛素吸收及鼻黏膜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胰岛素能通过鼻腔给药达到治疗浓度而不出现毒性反应。

3胆酸及衍生物包括牛黄胆酸盐、葡糖胆酸盐、脱氧胆酸钠、脱氧牛黄胆酸钠等。甘氨胆酸钠作为吸收促进剂时,多肽药物在家兔鼻腔中的生物利用度有显著增加[3]。但胆酸盐类对鼻黏膜有一定不良反应,所以张一奕等[4]采用混合胶团法,联合运用亚油酸、单油酸甘油酯等制成促吸收剂,不仅促吸收效果比单用胆酸好,而且大大减轻了对鼻纤毛的毒性。

4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Dahlback等[5]把聚L精氨酸和L赖氨酸作为复合物促进右旋糖苷鼻腔吸收,显示出很好的促吸收效果,且其促吸收效果与其分子量密切相关;N atsume等[6]从众多阳离子化合物中筛选出的聚L精氨酸100效果最好,是个很有潜力的吸收促进剂。

5氮酮(azone) 它是一种新型吸收促进剂,能扩大生物膜细胞之间的空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膜的促透吸收。其对亲水性药物的作用强于亲脂性药物。有研究显示氮酮类的促透效果和浓度相关,在一定浓度时有促透峰值[7]。氮酮与丙二醇、油酸等促透剂合用常产生更佳的促透效果。

6梭链孢酸衍生物包括二氢褐霉酸钠(STDHF)、二氢甾酸霉素钠等种类。用STDHF作渗透促进剂,它与胰岛素比例为5:1时,促进吸收作用最强,药物吸收重现性好。STDHF纤毛毒性随浓度增大而增加,浓度>3%时纤毛抑制作用即时显现。

7壳聚糖具有生物黏附性和多种生物活性,能有效的增强亲水性药物通过鼻腔的吸收[8]。Sinswat等[9]比较了游离胺壳聚糖(CSJ)及谷氨酸盐壳聚糖(C

SG)和羟丙基-β-CD及二甲基-β-CD对大鼠降钙素在鼻腔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CSJ和CSG作用优于羟丙基-β-CD及二甲基-β-CD。Aspden等[10]对壳聚糖进行一系列的动物毒理试验,结果表明毒性极微小。

8卡波姆能与黏膜蛋白寡糖链上的糖残基形成氢键,变为黏液凝胶网状结构,延长制剂的黏附时间。Ugwoke等[11]发现卡波姆971制得的阿扑吗啡末生物利用度与其皮下注射制剂相当。利用卡波姆940制得的马来酸氯苯那敏凝胶剂与鼻腔黏液混合,黏度增大,利于滞留主药,且对鼻黏膜无刺激。

9蛋白酶抑制剂 NDDS加入酶抑制剂主要是抑制吸收部位的酶对药物的降解,间解增加药物的鼻腔吸收。Hussain等[12]发现的一种在较低浓度就能可逆的抑制肽水解酶的磷酸二肽类物质,保证了多肽类和蛋白质的稳定,有望成为新的鼻用吸收促进剂。

10其他目前较常用还有表面活性剂、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羧甲基纤维素钠(CMA-Na)、聚乙烯醇(PVA)等。近年常用的中药促吸收剂有薄荷脑、冰片、挥发油(萜烯类)等;甘草中的皂苷、甘草酸苷及甘草次酸衍生物也有促吸收作用[13]。

NDDS研究在国内外已受到广泛重视,吸收促进剂作为鼻腔给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受人们关注。在各种新型吸收促进剂不断问世的同时,人们还对促进剂的作用机制、毒性及增效减毒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许多药物鼻腔给药成为可能。相信经过药学工作者的努力,鼻腔给药系统必将成为可以取代注射的一种先进剂型。

参考文献[1]Chavanpatill MD, Vavia PR, The influence of absorptio n enhances on nasal absoption of acyclovin[J]. Eur J pharm Bioph arm, 2004,57(3):483

[2]Chandler SG, Illum L, Thomas NW. Nasal absoption in rats: effect of enhances on insulin absorption and nasal histology[J]. Int J pharm,1991:76(1-2):61

[3]Ragger M.Nielsen H.Bechgaard nasal ioavailbility of pepti de T in rabbits;absorption enhancement by sodium glycocholate an

d glycofurnl[J]. J Pharm Sci,2001,14(1):69-74

[4]张奕,蒋新国.鼻腔给药系统的鼻黏膜毒性及解决途径[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1,32(7):323-327

[5]Dahlback M Eirefelt S,Backstrom K,et al Enhanced insulin absorption in the rabbit airways and lung by Sodium dioctylsufo succinate [J].J Aerosol Med,2002,15(1):27-36

[6] Natsdme H,Iwates,obtake K,etal, screening of Cationit co mpounds as an absoption enhances for nasal drug delivecy[J]. Int J pharm, 1999,185(1):1-12

[7]刘素筠,张剑宇,段秀兰,等,胰岛素鼻黏膜给药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药杂志,1998,789(2):149

[8]霍美蓉,周建平,药用辅料研究新进展——生物可降解聚合物[J].中国天然药物,2003,1(4):246-251.

[9]Sinwat P , Tengamnuay P. Enhancing effect of Chitosan on nasal absoption of Salmon Calcitonin in rats:Comparison with hyd roxypropyland dimethyl-cyclodextrins [J]. Int J pharm, 2003,257 (1-2):15

[10]Aspedon TJ, Mason JDT, Jones N,et al.Chitosan on in vitr o and vivomuccilliary trans potrates[J]. J pharm Sci,1997,86(4): 509

[11]Ugwoke M I,Exaud S,VanDen M G,et al.Bioavailability of a pomorphine following intranasal administation of mucoadhesive dr ug delivery systems in rabbits[J].Eur J Pharm Sci,1999,9(2):213.

[12]Hussain MA, Lim MSL, Raghvan KS, et al, A phosphinic aci

d dispetid

e analogue. to stabilize Peptide drug during their int ransal absorption[J]. Pharm Ret ,1992,9(5):626-628

[13]张桂芝中药鼻腔给药制剂的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5(3):47-48

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医学信息2010年06月第23卷第6期Medical Information.Jun.2010.Vol.23.No.6临床医学 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罗智琳,李娟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该文就纳米粒的发展、纳米技术在肿瘤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纳米粒;肿瘤;靶向;药物递送 !!!!!!广义的纳米递药系统包括纳米囊、纳米球、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和聚合物胶束。纳米囊是一种囊泡系统,该系统将药物限制在聚合物膜包裹的空腔中。纳米球是一种基质系统,该系统将药物物理地均匀地分散。纳米粒是由大分子物质组成的固态胶粒,粒径为10~1000nm[1]。但是,粒径大于200nm的纳米粒适用性不高,因此纳米药物一般需小于200nm。一般而言,药物被溶解、嵌入、吸附、结合或包裹于纳米基质。通过改变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可以得到具有不同性质和释放特性的纳米粒,以筛选出最佳递送药物或包封药物的纳米粒[2,3,4]。纳米载体在改善药物的治疗指数方面很有潜力,它们能够增强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延长药物处于稳态治疗水平的时间。纳米载体还能改善药物水溶性和稳定性,使得更多潜在有效的新化学实体得以开发。此外,纳米载体还能促进靶向递药系统的发展[5,6]。 肿瘤的多血管状态具有很高的异质性,它从血管坏死区域至血管稠密区域均有分布,以维持肿瘤生长所需氧气和营养素的供应。肿瘤血管与正常血管相比有几处异常,包括有变体的上皮细胞的高比例增育,血管曲折度的增强和周皮细胞的缺乏。肿瘤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该过程由以下异常分泌作用参与调节:脉管内皮组织生长因子、缓激肽、氧化亚氮、前列腺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这些大分子穿透肿瘤微脉管系统的转运,依赖于内皮结点或跨内皮通道的打开。研究者估测不同模型中的转运通道的截流孔径小于1μm,体内脂质体渗透至肿瘤异种嫁接物的测定结果表明截流粒径小于400 nm。通常,粒子的穿透性与其粒径成反比,较小的粒子(<200nm)更易于穿透肿瘤微脉管系统。这些微脉管系统的易于透过性和淋巴系统的缺乏,导致增强的渗透和滞留效应(EPR效应),通过纳米载体在肿瘤组织的高浓度累积实现对肿瘤的被动靶向。这些纳米载体可以进一步修饰以达到肿瘤主动靶向,通过对纳米载体表面进行配基修饰,如抗体、适体、肽或其它能识别肿瘤特异性或肿瘤连接抗原的小分子。纳米技术于肿瘤靶向递药系统中的应用是振奋人心的、很有前景的研究领域。 1纳米粒作为药物递送载体的优势 纳米粒作为药物递送载体的优势主要基于其两个基本性质:粒径小和生物可降解材料的使用。由于纳米粒的粒径小,它们可以从炎症部位的内皮组织、上皮组织(如肠道或肝脏)或肿瘤中渗透或穿透毛细管。通常,这些粒子的纳米级粒径使其能被多种类型的细胞和药物特异性聚集的靶部位有效摄取。许多研究表明纳米粒与微粒(>1μm)相比具有更多作为药物递药系统的优势。纳米粒与大一些的微粒相比有另外一个优点,即它们更适于静脉注射。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直径为5~6μm。于血流中分布的粒子必须显著小于5μm,并且不能形成聚集物,以确保离子不会形成血栓。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得的纳米粒可以使其于靶部位长达数天甚至数星期持续释放药物。2肿瘤靶向递药系统中的纳米技术 2.1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纳米粒聚合物纳米粒是肿瘤化疗中最有效的纳米载体。可以通过对这些纳米粒的表面进行功能性修饰,以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的目的,并且延长体循环半衰期时间以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这些纳米粒表面通常具有空间稳定性,这是通过接枝、共价结合、或在其表面吸附亲水性聚合物(如PEG)达到的。聚合物纳米粒易于按配方制造成亲水性或疏水性小分子药物的递送载体,不仅如此,聚合物系统也已发展成为大分子的递送载体,如蛋白质和核酸。 Farokhzad等研制了包载多烯紫杉醇的PLA和PLGA聚合物靶向纳米粒,该纳米粒可以靶向位于前列腺癌细胞表面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并且该纳米粒能被有效表达PSMA蛋白的细胞特异性吞食,实验表明该纳米粒在体内外均表现出良好的靶向性。Farokhzad等证明了这些粒子的瘤内注射可以根除5/7大鼠的肿瘤,另外两只大鼠的肿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小很多。这些靶向纳米粒将药物直接释放进入肿瘤细胞中,使得药效增强和全身毒性减少。 2.2胶束和脂质体胶束是两亲性共聚物的球状分子集合。胶束的核心能包载疏水性药物。胶束具有是像冠冕一样的亲水性的外壳,这使得胶束为水溶性,因此胶束能递送水难溶性物质。喜树碱(CPT)是一种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CPT对肿瘤有较好的疗效,但是CPT却因其水难溶性、不稳定性和毒性而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将生物相容性的、靶向的空间稳定胶束(SSM)作为CPT的纳米载体(CPT-SSM),SSM增溶CPT虽然很昂贵,但是可以重复利用,并且还能避免药物聚集体的形成。此外,由PEG衍生磷脂组成的SSM是CPT递送的绝佳载体,由于其粒径为14nm,并且能穿过肿瘤和炎症组织中有漏隙的微脉管系统。这种被动靶向使得药物在肿瘤组织高浓度聚集,并且减少了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性。 脂质体由天然的或合成的类脂形成的两亲性单层或多层膜结构的纳]。类脂具有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脂质体通过疏水作用形成脂质双分子层,它能同时包载亲水性和疏水性分子。尽管脂质体的临床应用比较成功,但是这些纳米载体依然受到了稳定性欠佳和药物体内释放曲线欠佳的局限。因此,更深入的研究聚焦在了研制稳定的和pH敏感性脂质体上,使得这种脂质体能在酸性环境下释放药物。 2.3水凝胶纳米粒水凝胶纳米粒是一种使用疏水性多糖包载和递送药物、治疗蛋白或疫苗抗原的粒子。一种使用胆固醇芽霉菌糖的新的递药系统展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在这个系统中,四种胆固醇分子自聚集形成子疏水性核,外层为芽霉菌糖,胆固醇纳米粒稳定地陷入蛋白质中,形成了杂种复合体。该粒子能刺激免疫系统,并且易于被树突状细胞吸收。而粒径较大的水凝胶能包载和释放单克隆抗体。 姜黄素是从一种烹调调味品姜黄根中提取出来的物质,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它具有抗癌作用。然而,姜黄素于的临床应用确受限于其水难溶性和极微小的全身生物利用度。这个问题通过将姜黄素包载于水凝胶纳米粒中得到解决,因而创造了“纳米姜黄素”。 2.4树枝状分子树枝状大分子是一种球状大分子,分为核心、支链单元和表面基团三个部分。采用优选的合成方法,可以合成出用作治 收稿日期:2010-03-20 1705

新型给药系统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

新型给药系统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 口腔给药技术有望在偏头疼、关节炎、口腔疼痛治疗方面大有作为。加拿大Biovail公司正在开发一系列基于微丸技术的药物,以增加药物吸收和改善药物气味,并对这些药物进一步包衣制成控释、速释或缓释制剂。美国Nobex Corporation公司,其主要研究蛋白质、多肽和小分子药物的口腔给药,现有11个产品处于开发阶段。美国Emisphere公司正在开发载体辅助给药系统,即通过载体分子运送蛋白质通过生物膜。英国Provalis公司已经成功开发胰岛素口服活性制剂。美国Watson公司正在开发可输送大分子药物的口含片。 吸入给药系统研究热点集中在改进推进剂和胰岛素治疗两方面。将药物输送到气道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吸入量以及推进剂。氯氟化碳(CFCs)逐渐被淘汰,促使人们去开发更新的、对环境更有利的技术。Medic-Aid公司开发的产品采用适应性气溶胶输送技术,既可通过电子检测患者的呼吸特征而精确地喷入药物,又能记录给药日期、剂量和设备使用的时间,增加了给药剂量的准确性。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的Respimat薄膜吸入器使用两个高速率液体喷气装置,喷药时两者能相汇于一点。Aradigm公司正在研发呼吸激活AERx喷雾器。英国史克-比切姆公司正在开展通过AERx系统输送吗啡以镇痛的试验。而诺和诺德公司正在开展通过该项技术输送胰岛素的研究。此外,美国Dura公司正在开发一种无需推进剂即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肺部的干粉气雾剂。肺部吸入系统一般为小剂量的粉雾剂。胰岛素吸入治疗是开发热点。美国吸入治疗系统公司和辉瑞公司合作开发的胰岛素肺吸入剂已进入2期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产品可有效控制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诺和诺德公司也在研究胰岛素吸入治疗。 此外,吸入治疗系统公司还和Biogen公司应用前者的吸入释药技术合作开发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干扰素β-la。该药以前是经肌注方式给药。 鼻腔给药是相对较新的给药方式,其研发进展很快 致力于开发新型鼻腔给药制剂的科学家认为,鼻腔有良好的血液供应,较大的黏膜面积,经鼻腔给药有起效快,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据美国专门从事鼻腔给药研究的CharanBehl博士介绍,鼻腔给药制剂有可能在镇痛、治疗勃起障碍和疫苗方面展现更多的发展前景。目前美国只有27个鼻腔给药产品,其中17个产品是局部作用产品,10个产品是全身作用产品,而全身作用产品都是类固醇药物制剂。据统计,这27个产品所具有的市值超过15亿美元。近年来,该公司成功开发了布托啡诺酒石酸盐的鼻腔制剂。在研产品有用于镇痛的鼻喷吗啡。据称这种制剂比口服制剂起效快且副作用更小。 鼻腔给药系统还将为偏头痛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据估计,全球有37%的偏头痛患者未接受处方药治疗,而传统的处方药导致近40%的患者出现副作用。英国葛兰素-威康公司的鼻腔给药产品舒马曲坦已有良好的效果。而斯坦福头痛研究中心也正在考虑开发这类鼻腔制剂。 在治疗勃起障碍方面,鼻喷制剂有望大显身手。起效快是该类药物的最大优势。对于不能在消化道被很好地吸收的药物来讲,鼻腔给药是很好的替代技术。美国West制药公司正在研制多肽激素-leuprolide的鼻腔给药制剂。 此外,West公司还在研发鼻腔给药的流感疫苗。法国Biovector Therapeutics公司是该领

脂质体—神奇药物递送系统汇总

Han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药物化学, 2016, 4(3), 19-24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318322917.html,/journal/hjmce https://www.doczj.com/doc/6318322917.html,/10.12677/hjmce.2016.43003 文章引用: 王继波, 刘继民, 袁红梅. 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J]. 药物化学, 2016, 4(3): 19-24. Liposome—A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 Jibo Wang 1, Jimin Liu 2, Hongmei Yuan 3 1 School of Pharmacy, Medical Department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Division of Microbiology, Medical Department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3Pharmacy Department,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Oct. 27th , 2016; accepted: Nov. 12th , 2016; published: Nov. 15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631832291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study of liposome has become a focus in physical pharmacy recently and showed the prospec-tive value of application in many ways. The summarization of origin, basic concept, types, prepa-ration, in vivo characteristics, quality control and application of liposome was made. The stability and target design of liposome are the fundamentality of its applicati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iposome was viewed. Keywords Liposome, Drug Delivery System, Stability, Lipid Bilayer, Target 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 王继波1,刘继民2,袁红梅3 1 青岛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山东 青岛 2青岛大学医学部微生物教研室,山东 青岛 3青岛市立医院药剂科,山东 青岛 收稿日期:2016年10月27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1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5日 摘 要 近年来,脂质体已成为物理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Open Access

鼻黏膜给药系统国内外探究进展

目前注射给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由注射引起的炎症和交叉感染>600,000/年(美 国) 增加HIV的感染几率(4.1-8.3/100 transports) 对环境的要求 不便于流动患者的治疗 喷射给药系统(Jet injection systems) “Needleless”给药途径: , 直肠, 透皮等

鼻黏膜给药的特点(1) 鼻粘膜面积大,粘膜下血管非常丰富,动脉、 静脉和毛细血管交织成网状,药液可迅速吸 收自血管进入体循环,吸收速度和肌肉注射 相似; 药物经鼻黏膜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可免 受胃肠道中酶的破坏和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 应;提高生物利用度; 胃肠道中容易破坏的药物,极性大而胃肠道 难于吸收的药物,鼻粘膜都能很好的吸收; 分子量大的多肽类、蛋白类药物,也能在吸 收促进剂的存在下较好地吸收; 提高患者的顺应性,用药方便,适合自身给 药; 可实现疫苗免疫 鼻黏膜给药体系的应用

(A) 100 l, (B) 70 μl, (C) 50 μl, (D) 20 μl. A B (A)给药50 μl后马上杀死.(B) 给药50 μl,2h后杀死

单剂量干粉鼻腔用药装置 https://www.doczj.com/doc/6318322917.html,/parenterals/routes/nasal_spray_bottle.jpg 液体给药装置 粉末给药装置 鼻黏膜给药雾化装置(MAD) 增加药物鼻黏膜吸收的途径 personnel to delivery nasal medications as an Broad 30-micron spray

无毒; 生物可降解; 具有生物黏附性; Mao et al. Int J Pharm, 2004, 272(1-2), 37-43.

新型给药系统进展综述

新型给药系统(DDS)的发展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新型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其他给药系统 给药系统系指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新型药物传递系统(DDS)的研发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已经成为研发机构进行药物创新的重要选择。可分为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药系统。 一、缓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 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科学和现代医学、药学、生物学以及工程学的迅速发展,一个研究药物传递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的新领域一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逐渐成为技术研究的热门。目前,缓控释给药系统按其给药途径可分为注射剂、口服固体、液体制剂。 1.口服缓、控释制剂发展状态 口服缓控释固体制剂的品种国内以涉及到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降高血压药、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炎抗风湿药、糖尿病药、止痛药、抗哮喘药、抗癫痫药、全身用抗病毒药、抗贫血制剂、维生

素类。国外涉及的新的品种有激素类药物,如FDA批准麦考酚酸缓释片;喹若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控释片;干扰素,澳大利亚生产的干扰素口含片等。 口服液体控释系统(简称OLCRS)是一种通过液体混悬或乳剂形式供口服给药的控释制剂,这种制剂可直接以液体形式服用,也可以f 临时调配成液体形式服用,分散的微粒可以是微囊、微球、或乳滴,分散介质可以是水、糖浆或其他可供药用的油性液体。OLCRS是针对幼儿、老人和吞咽困难患者用药的一类新型口服控释系统。它具有流动性好,可以分剂量,很少受胃排空速率影响,掩盖味道,减少给药次数,降低毒副反应及便于服用等优点。目前,已有美沙芬、可待因一扑尔敏、苯丙胺茶碱、伪麻黄碱等药物的OLCRS。 2.缓释及控释注射剂 缓释及控释注射剂其显著优点是可以减少注射次数,消除频繁注射给患者带来的精神上的烦恼和肉‘体上的疼痛。可分为溶液型,混悬型、凝胶型、微囊型、微球型、脂质体型注射剂。主要适宜的药物有抗精神类药物、抗菌素类药物、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疫苗类药物、抗癌药物等。 缓控释制剂根据不同的原理制备:胃内漂浮型、渗透泵型、骨架型、蚀解式、肠道定位、双层缓控释片等。 缓控释材料有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硅酮弹性体,PVAP,HPMCP,HPMCAS,交联海藻酸盐等新型材料。

鼻腔给药系统吸收促进剂的种类

鼻腔给药系统吸收促进剂的应用概况 任吉霞 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药剂科山东潍坊261021 鼻腔给药系统(nasal drug delivery system, NDDS)是药物经鼻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起全身作用的一类制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使用方便等特点,特别是可为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提供一条非注射的有效给药途径而成为制剂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吸收促进剂通过改变鼻黏膜结构,提高通透性,促进大分子药物较好的吸收。研究较多的吸收促进剂有以下几种。 1环糊精及衍生物环糊精(CD)及其衍生物对多肽、蛋白质类、激素、胰岛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似物等进行包合,促进其鼻腔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其中以二甲基-β-环糊精作用最强。Chavanpatil等[1]采用大鼠在体灌流技术考察吸收促进剂对阿昔洛韦鼻腔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吸收促进剂使阿昔洛韦的吸收量增加。 2磷脂及衍生物作为体内磷脂的代谢产物,以其高效低毒而成为促吸收剂的研究热点之一。现与CD合用和其结构改造减低毒性正被深入研究。常用的模型药物有胰岛素、生长激素、降钙素、加压素及大分子抗原等。Chand ler等[2]研究了不同的溶血磷脂对胰岛素吸收及鼻黏膜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胰岛素能通过鼻腔给药达到治疗浓度而不出现毒性反应。 3胆酸及衍生物包括牛黄胆酸盐、葡糖胆酸盐、脱氧胆酸钠、脱氧牛黄胆酸钠等。甘氨胆酸钠作为吸收促进剂时,多肽药物在家兔鼻腔中的生物利用度有显著增加[3]。但胆酸盐类对鼻黏膜有一定不良反应,所以张一奕等[4]采用混合胶团法,联合运用亚油酸、单油酸甘油酯等制成促吸收剂,不仅促吸收效果比单用胆酸好,而且大大减轻了对鼻纤毛的毒性。 4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Dahlback等[5]把聚L精氨酸和L赖氨酸作为复合物促进右旋糖苷鼻腔吸收,显示出很好的促吸收效果,且其促吸收效果与其分子量密切相关;N atsume等[6]从众多阳离子化合物中筛选出的聚L精氨酸100效果最好,是个很有潜力的吸收促进剂。 5氮酮(azone) 它是一种新型吸收促进剂,能扩大生物膜细胞之间的空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膜的促透吸收。其对亲水性药物的作用强于亲脂性药物。有研究显示氮酮类的促透效果和浓度相关,在一定浓度时有促透峰值[7]。氮酮与丙二醇、油酸等促透剂合用常产生更佳的促透效果。 6梭链孢酸衍生物包括二氢褐霉酸钠(STDHF)、二氢甾酸霉素钠等种类。用STDHF作渗透促进剂,它与胰岛素比例为5:1时,促进吸收作用最强,药物吸收重现性好。STDHF纤毛毒性随浓度增大而增加,浓度>3%时纤毛抑制作用即时显现。 7壳聚糖具有生物黏附性和多种生物活性,能有效的增强亲水性药物通过鼻腔的吸收[8]。Sinswat等[9]比较了游离胺壳聚糖(CSJ)及谷氨酸盐壳聚糖(C

靶向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 摘要: 靶向给药系统也被称作靶向治疗药物。本文主要针对靶向给药系统进行阐述。主要介绍靶向给药系统的优势与原理、各种靶向给药系统的类型等。 关键词:靶向给药系统,剂型,靶向给药 正文: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又叫做靶向治疗制剂。通过局部给药或者通过血液循环选择性的将药物运送到靶细胞,靶组织,靶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作用部位的选择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靶向给药系统的概念由Ehrlich在1906年提出。Florence在1993年创办了有关于靶向制剂的专业学术期刊“Journal of Drug Targeting”[1]。 在普通的药物治疗中,药物不仅仅在病变部位发生治疗作用,而且还与正常的组织器官产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毒副作用。因此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提高药物的病变靶区的药物浓度。其主要优点有[2]:1将药物靶向的运送到靶组织提高了药物的疗效。靶向制剂主要利用了病变部位的独特性质,采用了特殊的载体将药物传递到病变的组织、器官、细胞,从而减少药物的非靶向部位的分布,因而提高了药物的作用的效果。2降低了药物对正常的细胞的毒性。靶向制剂可以减少正常组织的分布,减少具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

用。3减少剂量,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4改善药物的分散性。5提高药物在体内的 作用时间,改善药物在体内半衰期短等缺陷等。 靶向给药系统的原理 (1)按靶向性机理可以分为生物物理靶向制剂、生物化学靶向制剂、生物免疫靶向制 剂和双重、多重靶向制剂等几类。 (2)按靶向源动力[3,4]可以分为主动靶向制剂(TDDS主动寻找靶区)、被动靶向制剂(TDDS被动地被选择摄取到靶区)、前体靶向药物。 主动靶向制剂是利用经过特殊修饰的药物载体把药物定向的运送的病变区而发挥靶向治疗的作用。主要有: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等。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是指利用体内某些器官和组织中的一些特殊的受体,能选择性地识别具特异性的配体来实现主动靶向给药。将药物以共价键连接到配体上,将药物输送到靶部位。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而将将药物导向特定的靶部位。 被动靶向制剂是指将微粒给药系统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被动的输送到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微粒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纳米粒微球、微囊等药物载体。微粒给药系统实现被动靶向的原理在于: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如肺、脾、肝和骨髓等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可以将一定大小的微粒作为异物而吞噬摄取,其中较大的微粒由于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而被机械截留于目标病变部位。如7-30 m的微粒可被动靶向肺部位,而小于50 nm的微粒

药物递送系统

第五章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学习要点 1.快速释放制剂:口服速释片剂、滴丸、吸入制剂 2.缓释、控释制剂:基本要求、常用辅料,骨架片、膜控片、渗透泵片 3.经皮贴剂剂型特点 4.靶向制剂:基本要求、脂质体、微球、微囊 第一节快速释放制剂 1.口服速释片剂(分散片、口崩片) 2.滴丸 3.固体制剂速释技术与释药原理: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 4.吸入制剂 二、滴丸剂 1.发展了多种新剂型 2.圆整度、溶散时限 3.适用药物:液体、主药体积小、有刺激性 4.基质 水溶性:PEG/甘油明胶/泊洛沙姆/硬脂酸钠 (冷凝液:液状石蜡)

脂溶性: 硬脂酸/单甘酯/氢化植物油/虫蜡/蜂蜡 三、固体制剂速释技术 3.固体分散体的速释原理 药物特殊分散状态+载体促进溶出作用—→润湿、分散、抑晶—→阻止已分散的药物再聚集粗化—→有利于溶出。 吸入制剂质量要求 ①气溶胶粒径需控制 ②多剂量:释药剂量均一性检查

③气雾剂:泄漏检查 ④定量:总揿/吸次 每揿/吸主药含量 临床最小推荐剂量的揿/吸数 抑菌剂 随堂练习 A:适用于呼吸道给药的速效剂型是 A.注射剂 B.滴丸 C.气雾剂 D.舌下片 E.栓剂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气雾剂是适用于呼吸道给药的速效剂型。 A: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与载体形成低共熔混合物药物的分散状态是 A.分子状态 B.胶态 C.分子复合物 D.微晶态 E.无定形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药物与载体形成低共熔混合物药物的分散状态是微晶态。 A:下列关于β﹣CD包合物优点的不正确表述是 A.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B.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C.使液态药物粉末化

第十四章 黏膜递药系统

第十四章黏膜递药系统 第一节肺黏膜 肺部吸入制剂:原料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合适的介质中,以蒸汽、气溶胶或干粉形式递送至肺部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液体或固体制剂 包括: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供雾化器用的液体制剂和可转变为蒸汽的制剂 一、肺部的生理结构 呼吸性气道表面积约为102平方米;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管的厚度0.5~1微米;生物代谢酶分布在肺泡二型细胞,无肝脏首关效应,生物利用度高 二、药物的肺部吸收机制和特点 (一)肺部吸收机制 局部药物治疗:肺部吸收意味着药效的清除和全身不良反应的开始 全身药物治疗:肺部吸收程度决定着药效的发挥 1、吸收必须跨越气血屏障,上皮细胞为主要屏障 2、亲脂性药物一般以跨胞扩散形式吸收,亲水性药物通过细胞旁路扩散 3、相对分子100~1000D药物的肺部吸收速率与其在生理ph条件下的水溶性相关, 亲脂性药物迅速吸收,亲水性较慢 4、被动扩散性差的药物,溶质载体的转运体能促进其进入细胞,ATP结合盒家族促 进其出胞,两者共同决定细胞内药物浓度 5、大分子药物以囊泡运输跨越上皮细胞 (二)药物的肺部吸收特点 优点:1、肺部吸收面积大,总面积可达70~100平方米 2、肺泡表皮薄,毛细血管多,因此可避开肝脏首关效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3、肺部的化学降解和酶降解反应较低,药物被破坏的程度小 4、药物可直达靶部位,因此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不足:药物在肺部的沉积重现性差,沉积在不同部位药物可能出现吸收速度差异 三、影响药物肺部沉积的因素: 粒子大小、形状、密度、气流速度和体积、患者生理变化、吸气间隔时间、吸入后的屏气时间及呼气等 (一)粒径的影响:合适粒径0.5~5微米 肺部沉降机制:惯性碰撞、重力沉降、布朗扩散 粒径>5微米:惯性碰撞粒径在1~5微米之间:重力影响 粒径小于或等于0.5微米:布朗运动 (二)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1、吸收体积越大,药物在肺呼吸性气道的沉降越多 2、增加吸入气流速度可增加药物颗粒通过惯性碰撞机制在大气道的碰撞 3、吸入后屏住呼吸可通过沉降和扩散机制增加粒子的沉积 4、通过缓慢的吸入,并在呼气前屏住呼吸科有效增加肺部沉积率,也取决于给药 装置 5、患者的疾病状态会影响药物的肺部沉积 四、影响药物肺部吸收因素: (一)生理因素 1、呼吸道的解剖结构、气流速度、屏气时间

鼻腔给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探讨

鼻腔给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探讨 【摘要】向鼻腔里给药是治疗鼻炎、鼻窦炎等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使用外用气雾剂、鼻喷剂、鼻滴剂时应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也只有采用正确的用药方法,才能保证药物准确到达病变部位,发挥应有的治疗作用,否则就可能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鼻腔给药正确使用方法注意问题探讨 正确使用药物对药物的疗效来讲至关重要,气雾剂、滴鼻剂和喷鼻剂等属特殊药物剂型,其使用方式更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1 外用气雾剂、鼻喷剂或鼻滴剂不能盲目使用 鼻炎患者切勿盲目使用外用气雾剂、鼻喷剂或鼻滴剂,目前治疗鼻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能够推荐长期使用的只有鼻用激素和鼻用抗组胺药物。那种不把成分写清楚的药比三无产品更可怕,不要用,因为你不知道那个“等”都代表了什么东西。中成药常用的伎俩就是把添加的西药成分给“等”掉。 鼻炎患者切勿盲目使用鼻滴剂,现在的中成药很多都添加了西药成分,含有麻黄素,或奈甲唑啉,这是血管收缩剂,当然能缩小肥大的鼻甲,缓解鼻阻和流涕。但由于反跳和耐受,超过一周的使用会造成药物性鼻炎。所以对于市面上各种的滴鼻剂,打着中药或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幌子其实绝大多数都含有麻黄素,或奈甲唑啉,这些药物明确规定:①适用于急性期缓解症状;②长期使用不超过一周;③通常会带有副作用,导致病情反弹,鼻粘膜肥厚产生药物性鼻炎,最终只能通过手术才能根治。

2 外用气雾剂、鼻喷剂或鼻滴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正确使用药物对药物发挥疗效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气雾剂、 滴鼻剂与喷鼻剂等一些特殊剂型的药物更要注意使用方式。 2.1 气雾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气雾剂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使用前尽量将痰咳出,充分摇匀药液,按说明书上的建议手持气雾剂,将接口端放入双唇间,头稍后倾,缓缓呼气,尽量让肺部气体排尽;在深吸气开始的同时按压气雾器顶部,使其喷药,随吸气将药粒深深吸入,吸完后尽可能屏住呼吸10-15秒,随后再用鼻子呼气,切记最后要用温水清洗口腔。 另外,要正确掌握气雾剂的使用剂量,不要盲目加大剂量或缩短喷雾间隔时间。各种气雾剂都有一定的耐受性,即长期反复应用后,效果会越来越差。为避免耐受性,最好同时交叉使用两种气雾剂。 2.2 喷鼻剂的正确使用方法:使用喷鼻剂时,头不要后仰,使头稍向前倾地坐着,将药瓶的喷嘴插入鼻子,但要尽量避免接触鼻黏膜,塞住另一鼻孔并闭上嘴,按压喷雾器的同时吸气。在抽出喷雾器之前,要始终按压喷雾器,以防鼻中的黏液和细菌进入药瓶中。在移去喷鼻剂喷头,将头尽力前倾。这个过程中需注意的是:在喷药后应轻轻地用鼻吸气2~3次。几秒钟后坐直,药液将流到咽部,同时用嘴呼吸,若需要,则换另一鼻孔重复前过程。最后用冷开水 冲洗喷头。 2.2 鼻滴剂的正确使用方法:鼻滴剂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

第05章 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

第5章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 一、最佳选择题 1、属于主动靶向制剂的是 A、糖基修饰脂质体 B、聚乳酸微球 C、静脉注射用乳剂 D、氰基丙烯酸烷酯纳米囊 E、pH敏感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2、将微粒表面加以修饰作为“导弹”载体,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病变部位的靶向制剂称为 A、被动靶向制剂 B、主动靶向制剂 C、物理靶向制剂 D、化学靶向制剂 E、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3、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 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 C、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D、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 E、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4、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特点不包括 A、可减少给药次数 B、可提高患者的服药顺应性 C、可避免或减少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 D、有利于降低肝首过效应 E、有利于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5、控制颗粒的大小,其缓控释制剂释药所利用的原理是 A、扩散原理 B、溶出原理 C、渗透泵原理 D、溶蚀与扩散相结合原理 E、离子交换作用原理 6、微囊的特点不包括 A、防止药物在胃肠道内失活 B、可使某些药物迅速达到作用部位 C、可使液态药物固态化 D、可使某些药物具有靶向作用 E、可使药物具有缓控释的功能 7、关于微囊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将对光、湿度和氧不稳定的药物制成微囊,可防止药物降解 B、利用缓释材料将药物微囊化后,可延缓药物释放 C、挥发油药物不适宜制成微囊 D、PLA 是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囊材 E、将不同药物分别包囊后,可减少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

8、滴丸的脂溶性基质是 A、明胶 B、硬脂酸 C、泊洛沙姆 D、聚乙二醇4000 E、聚乙二醇6000 二、多项选择题 1、脂质体的基本结构脂质双分子层的常用材料有 A、胆固醇 B、硬脂醇 C、甘油脂肪酸酯 D、磷脂 E、纤维素类 2、下列制剂具有靶向性的是 A、前体药物 B、纳米粒 C、微球 D、全身作用栓剂 E、脂质体 3、经皮给药制剂的优点为 A、减少给药次数 B、无肝首过效应 C、有皮肤贮库现象 D、药物种类多 E、使用方便,适合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 4、以减少溶出速度为主要原理的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有 A、制成溶解度小的酯或盐 B、控制粒子的大小 C、制成微囊 D、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E、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中 5、影响微囊中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有 A、制备工艺条件 B、溶出介质离子强度 C、PH值的影响 D、附加剂 E、药物的性质 答案部分

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

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 学习要点 1.快速释放制剂:口服速释片剂、滴丸、吸入制剂 2.缓释、控释制剂:基本要求、常用辅料,骨架片、膜控片、渗透泵片 3.经皮贴剂剂型特点 4.靶向制剂:基本要求、脂质体、微球、微囊 第一节快速释放制剂 1.口服速释片剂(分散片、口崩片) 2.滴丸 3.固体制剂速释技术与释药原理: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 4.吸入制剂 减负运动:实例结合片剂学习 再回首:片剂崩解时限 2018 分散、可溶:3

舌下、泡腾:5 普通:15 薄膜衣:30,肠溶:60 QIAN片剂崩解时限总结 可溶内外用,崩解快舌下 分手吃泡面,35分钟就搞定 素颜一刻钟,穿衣半小时 入肠一小时,溶散成碎粒 二、滴丸剂 滴丸剂: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混匀,再滴入不相混溶、互不作用的冷凝介质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滴收缩成球状而制成的制剂,主要供口服用。

1. 滴丸剂的分类 2.滴丸剂的特点 (1)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工艺周期短、生产率高。 (2)工艺条件易于控制,质量稳定,剂量准确,受热时间短,易氧化及具挥发性的药物溶于基质后,可增加其稳定性。 (3)基质容纳液态药物的量大,故可使液态药物固形化。 (4)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 (5)发展了耳、眼科用药的新剂型,五官科制剂多为液态或半固态剂型,作用时间不持久,制成滴丸剂可起到延效作用。 3.滴丸剂常用基质 ①水溶性:PEG、甘油明胶、泊洛沙姆、硬脂酸钠、聚氧乙烯单硬脂酸甘油酯(S-40) 冷凝液:液状石蜡 ②脂溶性:硬脂酸、单甘酯、氢化植物油、虫蜡、蜂蜡 QIAN减负运动:基质总结

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余婷药学一班 2010071118 【摘要】鼻腔给药由来已久,随着药物制剂新技术和新辅料的发展,其不仅可治疗鼻腔局部疾病,而且可通过鼻腔给药发挥全身作用。鼻腔给药因能避免胃肠道降解和肝脏首过效应,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患者顺应性好等特点,为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提供了一条非注射的有效给药途径。而且研究发现,通过鼻腔给药可增加药物在脑组织中的分布,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鼻黏膜给药制剂的研究呈迅速上升趋势。但对于大分子药物而言,药物的经鼻吸收量很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本文就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进行探讨,介绍鼻粘膜给药的一些新剂型。【关键词】鼻粘膜给药;鼻腔生理;脂质体;吸收促进剂鼻粘膜给药(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不仅用于鼻腔局部疾病的治疗,也是全身疾病治疗的新型给药途径之一。鼻粘膜给药的药物吸收式药物透过鼻粘膜向循环系统的转运过程,与鼻腔粘膜的解剖、生理以及药物本身的剂型因素和理化性质等有关。目前已有甾体激素类、多肽类和疫苗类等药物的鼻粘膜吸收制剂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如胰岛素鼻用制剂[1]。 一、鼻腔的生理结构及给药特点 1.鼻腔的解剖生理 鼻是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的器官,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组成。鼻中隔将鼻腔分为结构相同的左右部分。鼻腔从鼻前庭开始

到鼻咽管,长度为12-14cm。鼻腔中有呈皱褶状的上、中、下鼻甲,其表面积为150-200cm2。鼻腔的空气通道呈弯曲状,气流一旦进入即受到阻挡而改变方向。外界伴随空气进入鼻腔的粒子大部分沉积在鼻前庭前部,难以直接通过鼻腔到达气管[2]。 鼻腔可以分为三个功能区域:①鼻前庭区,位于鼻孔的开口处,表面覆盖复层的鳞状上皮,其上生长的鼻毛可以阻挡来自气流中的大颗粒;②呼吸区,表面覆盖假复层柱状上皮细胞,位于鼻腔的后三分之二部位;③嗅觉区,位于鼻腔的最上部。其中嗅觉区大约10cm2,是将药物经鼻传递至脑部的主要部位。该区黏膜主要由支持细胞构成,其间分布着嗅细胞,嗅细胞的中枢突形成无髓的嗅神经纤维,集合成一些神经束后,向上穿行在黏膜下层,交叉成嗅丝,穿过筛孔,与大脑的嗅球相连[3]。鼻粘膜表面有众多纤毛,以每分钟1000次左右的速度向后摆动,对鼻粘膜表面物质的清楚速率为3-25mm/min,平均为6mm/min,这对清除鼻腔内异物、保持鼻腔清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鼻腔给药时药物在鼻腔内的保留时间有很大影响,鼻上皮细胞下有许多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淋巴网,加之鼻粘膜表面积相对较大,这就使其成为较理想的黏膜给药途径。有些药物通过鼻腔给药后可能通过嗅区转运,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内[4]。 2.鼻腔粘膜 鼻腔的内表面为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鼻粘膜可分为前庭部、呼吸区和嗅觉区黏膜。呼吸区占鼻粘膜的大部分,因血管丰富呈粉红色。黏膜表面被覆盖假复层纤毛柱状上

药物递送系统与临床应用

视频课件,教材,辅导书,习题集,历年真题,冲刺试卷,题库软件 购买联系QQ:87567314 1 第五章 药物递送系统与临床应用 考试要点 基础回顾 滴丸剂特点与质量要求 特点:生物利用度↑,稳定性↑,液体药物固体化,工艺易控、生产方便, 发展了多种新剂型。 质量要求:性状检查、丸重差异、圆整度检查、溶散 时限检查、小剂量:含 量均匀度、密封。 吸入制剂的附加剂种类和作用 抛射剂、稀释剂、润滑剂 缓释、控制制剂的释药原理 溶出,扩散,溶蚀与溶出、扩散相结合,渗透泵(渗透压驱动),离子交换 作用(药树脂)。 缓释、控释制剂的常用辅料和作 用 亲水性凝胶骨架材料:遇水膨胀形成凝胶屏障 CMC-Na、MC、HPMC、PVP、卡波姆。不溶性骨架材料:聚甲基丙烯酸酯(Eudragit RS,Eudragit RL)、 EC、硅橡胶。生物溶蚀性骨架材料:动物脂肪、蜂蜡、巴西棕榈蜡、氢化植 物油、硬脂醇、单硬脂酸甘油酯。 经皮给药制剂的基本结构与类 型 经皮给药制剂的基本结构大致可分以下五层:背衬层、药物贮库层(聚乙烯醇或聚醋酸乙烯酯)、控释膜、胶黏膜、保护膜。 分类:贴剂、凝胶膏剂(巴布剂)。 经皮给药制剂的处方材料 压敏胶主要包括:聚异丁烯(PIB)类、丙烯酸类和硅橡胶压敏胶。 速释技术与释药原理 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溶解度↑、溶出速度↑ 靶向制剂的分类、特点 借助载体,有靶向性。靶向制剂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三大类。 靶向性评价指标和参数解释 参数值愈大靶向效果愈好 相对摄取率 r e 靶向效率 t e 峰浓度比 C e 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主要成分:两亲性磷脂、胆固醇(调节膜流动性) 微球的载体材料和微球的用途 载体材料:天然、合成:聚乳酸(PLA)、聚乳酸-羟乙酸(PLGA) 药物微囊化的材料 常用的囊材可分为天然的(明胶、阿拉伯胶)、半合成或合成的高 分子材料三大类。 X 速释制剂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A.水溶性载体材料提高了药物的可润湿性 B.载体保证了药物的高度分散性 C.载体提高了 药物的稳定性 D.载体材料对药物有抑晶性 E.载体提高了药物的可溶性 『正确答案』ABD 滴丸剂 X 下列辅料,可作为滴丸水溶性基质的是 A.聚乙二醇类 6000 B.甘油明胶 C.氢化植物油 D.泊洛沙姆 E.虫蜡 『正确答案』ABD 缓控释制剂 A 关于缓(控)释制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A.缓(控)释制剂可以避免或减少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 B.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用药顺应性 C. 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D.减少单次给药剂量 E.在临床应用中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 『正确答案』D 『解析』减少给药剂量 缓控释制剂 X 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包括 A.溶出原理 B.扩散原理 C.溶蚀与溶出、扩散结合原理 D.渗透压驱动原理 E.离子交换作用 『正确答案』ABCDE 缓控释制剂 X 下列属于不溶性骨架材料:

脑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_蒋新国

复旦学报( 医学版)Fudan Univ J Med  Sci2012Sep.,39(5)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2007CB935800)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xgjiang@shmu.edu.c n专家简介 蒋新国,复旦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药学会药剂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药学会药剂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药学杂志》副主编,《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等9本药学杂志的编委。主要从事新型药物制剂的研制及其体内外评价, 侧重于脑靶向递药系统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负责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项;负责和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 与制药企业合作进行新型药物制剂研制及体内外评价7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20项,其中授权专利10项;完成多项新药研究。近年来共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主编教材和专著3本。作为负责者和主要研究者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上海市优秀发明奖3项。培养研究生40余名, 其中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1篇。脑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蒋新国△ (复旦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智能化递药教育部和全军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203 )【摘要】 血脑屏障上存在诸多受体和转运体,如转铁蛋白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和己糖转运体等。采用其相应的配体或抗体修饰可构建脑靶向递药系统, 有望提高脑组织的药物浓度,增强对脑部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此外, 利用正负电荷的吸附介导和鼻腔给药也可能增加药物的脑内递送。【关键词】 脑靶向; 递药系统; 受体介导; 吸附介导; 转运体介导; 鼻腔给药 【中图分类号】 R 94 【文献标志码】 B doi:10.3969/j .issn.1672-8467.2012.05.001Research progress in brain-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JIANG Xin-g uo△(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School of Pharmacy,Fudan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Smart Drug Delivery,Ministry  of Education &PLA,Shanghai 201203,China)【Abstract】 Receptors and transporters such as transferrin receptor,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and glucose transporter are found expressed on the blood-brain barrier.Functionalization of drugdelivery systems with ligands or antibodies of these receptors or transporter can enable brain to enhancedrug delivery,improve treatment efficiency and reduce adverse effects.Besides,brain drug delivery canalso be facilitated via absorption-mediated transcytosis or following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Key  words】 brain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receptor-mediated; absorption-mediated; transporter-mediated; nasal delivery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973Program,2007CB935800).1 4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