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

要想读懂进而鉴赏文言文,只有字词方面的古汉语知识是不够的;因为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许多文化情况和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比较复杂,包括天文地理、科举官场、礼仪习俗、年龄称谓、衣食住行、器皿用具、服饰民族、尊称谦称等等;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若干知识,分类解释如下:

1.古代数量词

咫:八尺

仞:八尺或七尺

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一

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寻:八尺

乘:一百辆

跬:半步,跨出一脚

步:跨两脚

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程

一世:三十年

一社:五十户

一箭之地:约一百五十步

2.古代少数民族特称

东方少数民族:夷

西方少数民族:戎

南方少数民族:蛮

北方少数民族:狄、胡

3.兄弟排行称谓

老大:伯、孟,如刘伯温、曹孟德老二:仲,如孔仲尼、范仲淹

老三:叔,如孙叔敖、蹇叔

老小:季,如季路、项伯为项羽季父4.古代年龄特称

幼年:垂髫

10-15岁:总角、及笄

15岁:结发、束发

16岁:破瓜

20岁:加冠、弱冠

30岁:而立

40岁:不惑

50岁:知命、艾、半百

60岁:花甲、下寿、耳顺

70岁:古稀、中寿

80岁:上寿、耋

90岁:髦、胡耉

100岁:期颐

5.古代官场专用语

放:本意为放逐,特指京官改为外任;

拜:任命,多用于升任高官;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除:授予官职;

迁:升调、调动

徙:平职调动;

复:恢复旧职;

出:调出京城做地方官;

铨:选拔官吏;

下车:上任

左迁:贬官、降职;

擢:由选拔而提升;

黜:罢免革除官职;

举:被举荐、推荐

罢:免职外放;

辟:招聘授官;

召:聘任;

6.古代礼仪

斋戒: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以示诚心致敬;

设九宾:在朝堂安设“九宾”,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

拜:古人常用的以叩头为方式的一种礼节;

再拜:拜了又拜,一种隆重的礼节;

先引:先导,前面引路,一种隆重的礼节;

虚左:驾车时空着左边的上位表示尊敬;

兄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

不言老:古代父母健在自己不称老;

布让:宴席间向客人敬菜、劝餐;

接风:设宴接待远方的客人;

伏惟:下级对上级、小辈对长辈说话表尊敬;

朝:诸侯按规定时间觐见天子的一种礼节;

修敬:修饰礼仪以示敬意;

盟:两国或两人以上聚会杀牲歃血的仪式;

庙见:帝王即位后在宗庙举行的拜祖之典礼;

封禅: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

稽首:最隆重的一种拜礼;

九拜: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等九种拜礼;

加冠:古时男子年满二十举行的一种郑重的加冠仪式;

拜将:古代任命大将举行的隆重礼节;

负荆:古代表示认错赔礼的一种礼仪;

侍立:向对方表示恭敬的一种礼仪;

辞谢:婉言道歉;

东向坐:室内最尊的上位;

7.古代科举

童试院试:每年一次,在州、府、县进行,主考为知县、知府、学政,应试者为儒童或童生,考试内容除经、史、子、集、时务外,主要考八股文或试贴诗,录取者为生员庠生,俗称秀才;

乡试秋闱:三年一次多在农历八月,在省城举行,主考为朝廷专员,应试者为秀才,考试内容同上,考中者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春闱:乡试后次年的春天多在农历三

月在京师由礼部主持,主考为朝廷大臣,应试者为举人,应试内容同上,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会试后的四五月,在京城朝廷大殿进行,主考为皇帝、亲王,大臣监试,大学士、部院大臣评卷,应试者为贡生,考试内容主要是策问就当时政、经济等问题发问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此三名为“进士及第”为一甲;然后为“进士出身”,为二甲;最后是“同进士出身”,为三甲;

8.天文历法

天干地支: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项;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项;天干表示次序,地支表示时间,单数配单数,双数配双数,依次按序组合60对,如甲子、乙丑、丙寅等;

阴阳:阴指地、水、山北、水南、月亮太阴;阳指天、火、山南、水北、太阳;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

克胜: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四象: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龟蛇等人们想象中的四种动物;

朔、望、晦:阴历每月初一为“朔”,每月十五为“望”,每月月末一天为“晦”;

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9.古代时间词语

期年:满一年积年:好几年

曩:从前旦日:第二天

久之:很久向:先前

良久:很久旦:早晨

异日:将来翼日:明天

翌日:次日质明:天刚亮

亭午:正午暝:天黑了

即日:当天中夜:半夜

未几:没多久既:已经

初:刚开始顷刻:一会儿

适:刚才已而:不久

瞬息:一眨眼少顷:一会儿今者:现在寻:不久

倏尔:忽然夜阑:夜深遽:立刻薄暮:傍晚卒:突然,同“猝”

秋:时候无何:没有多久尔来:从那以来既望:阴历十六食顷:一顿饭的工夫

10.古代器皿

镬:煮食物的一种大锅

缻:盛酒的瓦器

弩:一种利用机械发射的弓

卮:酒器

笏:上朝用的手板

镆铘:有名的宝剑

椟:匣子

觞:一种酒器

臿:一种掘土工具

箪:古代盛饭的竹器

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管龠:箫笛类乐器

箧:书箱

銛:一种短兵器

硎:磨刀石

铩:古代一种长矛

银瓶:汲水器

敲扑:短长刑具

大吕:周庙里的大钟

檀板:檀木制的拍板

钿:金花

九鼎:夏禹铸的九个鼎

铛:平底的浅锅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金戈:金属制成的长枪

斛:一种量器

珰:耳坠

羯鼓:古代一种打击乐器

漏:用滴水计时间的器具

鉏耰:一种似耙而无齿的农具

钩:一种似剑而曲的短兵器

鼎:古时烹煮用的一种三足两耳的器物篦:古代妇女戴在发髻上的装饰品

斧钺:形似斧而较大的一种兵器

枷:套在犯人颈上的刑具

觚:古代一种长身细腰、形如美女的盛酒器

箜篌:古代一种弦乐器

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

拂尘:一种形如马尾,后有持柄,用以拂拭尘土的用具

11.古代地名

西安:京兆万年、丰镐、长安、芷阳、三辅

南京:上元、金陵、建业、江宁、白下、应天、石头城

北京:大都、中都、顺天、北平

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四海:东海、西海、北海、南海

二陵:北陵东崤山、南陵西崤山

三都: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六郡:会稽、吴、丹阳、豫州、庐陵、新都

四渎: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济济水六合:东、南、西、北、天、地

五方:东、西、南、北、中

江西九江:浔阳、柴桑

浙江杭州:临安

山西:崤山或华山以西

塞外:长城以北

江表:长江川南

吴越:江东地区

彭蠡:鄱阳湖

江苏苏州:吴中、吴门

汉东:汉水之东

江苏镇江:京口

山东:华山或崤山函谷关以东

江东、江左:长江在芜湖、南京一段南岸地区

河东:黄河以南的山西省西南部

关外: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山海关以外的辽

吉黑

关内: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山海关以西地区关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

河南开封:汴京、祥符、大梁、汴梁、东京

12.古代服饰

冕: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纶巾:冠名,又称诸葛巾,一般为军师所戴裘:皮衣,毛皮在外

屐:木鞋

缙绅:缙是赤白色的帛,常用作绅带,带子在腹前打结,多余下垂部分叫绅 ,古代做官的人要插笏于带间,后把“缙绅”或“绅士”作为仕宦的代称;

绔:裤子,无裆的套裤

帛:又称缯,丝织品的总名

缟:又称素,是未经染练的缯帛

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为穷苦人所穿履、屦:上古的鞋叫屦,汉代以后叫履,一般用草、麻、皮、丝等制作;丝履、丝屦多为贵族所穿,穷人穿草鞋;

蓑衣:雨具,用草编织而成

13.古代建筑

宫: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庙

府:达官贵族的住所

邸:高级官员的住所

观:道教的庙宇

厢:正房两侧的房屋

陵:帝王的墓地

庵:尼姑住的佛寺

牌坊: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

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

塔:用来藏舍利或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居多

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寺:僧众供佛的处所

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祠: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或公众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堡: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

亭: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阁:四周设有栏杆回廊的楼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

14.尊称或敬称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

足下:对朋友的敬称

陛下:对君主的尊称

诸君:对多人的尊称

夫子:对学者的尊称

惠存:敬辞,请保存

令阃:尊称对方的妻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先生:对知识分子的敬称

阁下:敬称对方

先烈、先哲:尊称死去的人公: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高足:对别人学生的敬称

大驾:对来访者的尊称

夫人: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

贵庚:敬辞,问对方年龄

贵恙:敬辞,问对方的病

钧旨:敬辞,指对方说话

高论:敬辞,指对方的言论和见解

高寿:敬辞,问老年人年纪

芳名:敬辞,问对方姓名多用于女子

惠顾、莅临、光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赐示爱、教:敬辞,称对方给予指示、厚爱和指教

海涵:敬辞,请对方大度包容自己

海量:敬辞,称对方宽宏的度量

恭喜:敬辞,祝贺对方喜事

屈就:敬辞,请对方担任职务

屈尊:敬辞,指对方降低身份俯就

赏光:敬辞,请对方接受邀请

赏脸:敬辞,请对方接受要求和赠品

15.谦称谦辞

家严:谦称自己的父亲

妾:女子谦称自己

家母:谦称自己的母亲

窃:谦称自己

奴家:青年女子的谦称

小人:地位低的人的谦称

不才:“我”的谦称

仆人:男子的谦称

鄙人:自己的谦称

在下:自我的谦称

贱内:谦称自己的妻子

卑下:谦称自己

愚见:谦辞,说自己的见解

寒门:谦辞,称自己的家门

敢问:谦辞,冒昧请求别人

小弟:对熟人或朋友谦称自己

过奖:谦辞,指对方的表扬或夸奖

见笑:谦辞,指自己言行的拙劣被人笑话托福:谦辞,指对方福气使自己幸运

高攀:谦辞,指与地位高的人交朋友或结亲戚

恕:谦辞,请对方宽恕原谅自己

16.文化现象

三教九流:三教是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

古代六种学问或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蠧: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之民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年龄称谓 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 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

“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 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在古代许 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五岳分别 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中 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三国 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 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荀)XXX。”

文言文:常见文化常识

1.殿中侍御史 三国时期官名。三国魏派御史二人居殿中,察非法,后乃以之为官名。宋沿设殿中侍御史,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元亦设此官,初沿宋制为正七品,后提高至四品。明初尚置,洪武九年(1376)废。 2.谏议大夫 官名。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汉初不置。北宋前期,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从四品,复专掌讽喻规谏。南宋兼领登闻检院,登闻鼓院。明初曾置,旋废。 3.汉称七制唐羡三宗 汉朝有七位皇帝受人赞颂,他们分别是西汉的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宣帝刘询,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唐朝的二十一位国君中,历史学家认为其中三位最为杰出,他们是唐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开元时期)、宪宗李纯。太宗除隋之乱,使百姓安居乐业,有“贞观之治”;玄宗早年励精图治,使国家兴盛,有“开元盛世”之称;宪宗刚毅果断,平定藩镇之乱,收服强藩,使唐重振声威,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赞颂。 4.笏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5.斋戒 斋戒有多种来源。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 6.安置 宋贬谪官,指定地区居住,轻于编管而重于居住。 7.巡按御史 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御史的一种,隋朝设置。为制衡行政机构主官的非常派的朝廷或地方官员。不仅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官员之权力,并对府州县道等衙门进行实质监督,也可在监察过程中对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防范公家官吏侵害人民权益、或者是成为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 8.郊使 解释为古代受命出郊迎接、慰劳宾客的使者。 9.织造 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织造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明于三处各置提督织造太监一人,清改任内务府人员,称织造。 10.营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 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 1. 儒家文化 -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 2. 文化 -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 3. 文化 -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 4. 唐诗宋词 -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5. 四书五经 -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 6. 武侠文化 -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 价值观 -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 被广泛传播和阅读 三、结语 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 文化等重要内容。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 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 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 要想读懂进而鉴赏文言文,只有字词方面的古汉语知识是不够的;因为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许多文化情况和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比较复杂,包括天文地理、科举官场、礼仪习俗、年龄称谓、衣食住行、器皿用具、服饰民族、尊称谦称等等;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若干知识,分类解释如下: 1.古代数量词 咫:八尺 仞:八尺或七尺 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一 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寻:八尺 乘:一百辆 跬:半步,跨出一脚 步:跨两脚 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程 一世:三十年 一社:五十户

一箭之地:约一百五十步 2.古代少数民族特称 东方少数民族:夷 西方少数民族:戎 南方少数民族:蛮 北方少数民族:狄、胡 3.兄弟排行称谓 老大:伯、孟,如刘伯温、曹孟德老二:仲,如孔仲尼、范仲淹 老三:叔,如孙叔敖、蹇叔 老小:季,如季路、项伯为项羽季父4.古代年龄特称 幼年:垂髫 10-15岁:总角、及笄 15岁:结发、束发 16岁:破瓜 20岁:加冠、弱冠 30岁:而立 40岁:不惑 50岁:知命、艾、半百 60岁:花甲、下寿、耳顺 70岁:古稀、中寿

80岁:上寿、耋 90岁:髦、胡耉 100岁:期颐 5.古代官场专用语 放:本意为放逐,特指京官改为外任; 拜:任命,多用于升任高官;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除:授予官职; 迁:升调、调动 徙:平职调动; 复:恢复旧职; 出:调出京城做地方官; 铨:选拔官吏; 下车:上任 左迁:贬官、降职; 擢:由选拔而提升; 黜:罢免革除官职; 举:被举荐、推荐 罢:免职外放; 辟:招聘授官; 召:聘任; 6.古代礼仪

文言文文化常识

1、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谥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常见文言文古文化常识清单

常见文言文古文化常识清单 1. 行在:皇帝出行暂住的地方。 【例】捷闻,太祖幸汴梁,召达诣行在所,置酒劳之。(《明史·徐达传》)2.廷尉:古代官名。秦代设置,掌管刑狱,为九卿之一。西汉曾一度称大理。东汉后称廷尉、大理或廷尉卿。北齐到清皆称大理寺卿。 3. 封禅:古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 4. 犯跸(bì):冲犯皇帝的车驾。 【例】此人犯跸,当罚金。(《汉书·卷五·张释之传》) 5. 驻跸: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 【例】一昨驻跸金墉,备尝游览。(《周书·宣帝纪》) 6. 赐绯:意思是赐给绯色的官服。 7. 榷酤(què gū):亦作“榷沽”。汉以后历代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始榷酒酤,垄断酒的产销。后历代沿之,用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例】举贤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汉书·卷七·昭帝纪》)8. 帑廪(tǎng lǐn):国库与粮仓。 帑:钱财;收藏钱财的府库,如帑藏。 廪 : 粮食;粮仓,如仓廪。 【例】邠虽长於吏事,而不知大体,以谓为国家者,帑廪实,甲兵完而已,礼乐文物皆虚器也。(《新五代史·杨邠传》)

9. 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10. 推轮捧毂:捧,用手往上抬。毂,古称车轮中心的圆木,上有插车轴的两孔。抬起车毂,推动车轮。比喻推荐人才。 【例】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琯为御史大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2) 1. 漕司:又称转运使。宋代官职。赵匡胤分全国行政区为十三道,设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赵匡义又分全国为十五路,并强化职责,“经济挂帅”,以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悉皆委于转运使。到了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已增加到二十四路。所设衙门转运司亦称“漕司”,由此可见漕运职司之重。 2. 竖子:童仆;小子(含轻蔑意)。 【例】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3. 箕踞: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臀部紧挨脚后跟,如果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就叫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 【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荆轲刺秦王》)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年龄称谓 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7.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8.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9.而立:男子三十岁。(立,即“立身、立志”) 10.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 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 1.九州,中国的代称。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官职变化 1.关于任职授官的: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 随着高考的日益逼近,备考的同学们也应该加强对于文言文和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这两个方面是高考语文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既考查对于文言的理解和运用,也考验考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因此,本文将就这两个方面做一些介绍,希望对高考备考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的学习 文言文是高考中必考的一个内容,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古文的识别、分析、理解以及运用能力。因此,考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运用。 首先,学习文言文需要重视对于字词的掌握。在古代,汉字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文言文中,大量使用了古汉字,考生需要对于这些字词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古代语言的语法,包括词性和语序等。 其次,学习文言文需要多读多练。考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课文的阅读,通过多次阅读来掌握其基本含义和结构,再从中提取出句型、词语和表达方式等内容。同时还需要进行翻译练习,提高自己的运用能力。 最后,学习文言文需要结合历史文化常识。对于一些古代文化和历史事件,考生需要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此外,考生还需要通过读一些经典著作,如《论语》、《诗经》等,来了解古代文化思想和哲学观点。

二、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 古代文化常识是高考语文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高考中,不仅考查了考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还考察了考生对于文化常识的掌握。 要学习古代文化常识,需要先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古代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重大差异。在日常的学习中,考生需要通过学习古代政治、经济、宗教、哲学、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来掌握和了解古代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上述方面,还包括了很多其他领域。例如,古代服饰、礼仪、节庆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此外,还需要对于古代人物和事件有所了解,例如儒家学派、孟子、韩愈、杜甫等的历史地位和贡献都是需要掌握的。 总之,高考中的文言文和古代文化常识是需要考生在备考中重视的一部分。在日常的学习和阅读中,考生需要注重字词的学习和掌握,多读多练,结合历史文化常识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同时,考生也需要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解和掌握,来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古文化常识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古文化常识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必备的古文化常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人的称谓 【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

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 、“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兼称】如《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谦称】有下列6种: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 一、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 文言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的书面语言,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圈。它是 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沉淀,形成了独特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文言文的特点包括句法复杂、词汇丰富、注重修辞和典故引用等。 二、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 文言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代文字,当时的文字主要用于祭祀、纪 事和记录。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一种通用的书面语言,即文言文。在秦汉时期,文言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正式书面语言。 三、文言文的地位和影响 文言文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被广泛用于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著作中,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文言文的影响也超越了中国的国界,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包 括句法结构、词类和词序等。其次,要积累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常用表达方式,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和课文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文言文的辅导班或者请教老师来加强学习。 五、文言文的现代应用 尽管现代汉语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通用语言,但文言文仍然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应用。例如,在文学创作中,一些作家会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

和古典气息。此外,文言文也常常出现在古代文化的研究和教育中,以及一些重要的场合和仪式上。 六、文言文的保护和传承 为了保护和传承文言文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学术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通过设立文言文研究机构、举办文言文比赛和培训班等方式来提高文言文的研究和教育水平。同时,也鼓励学生和广大民众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和传承中,以保持文言文的活力和影响力。 七、文言文的价值和意义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它是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方式。其次,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能力,对于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在中国文化和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文言文的学习和传承,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归纳

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归纳 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归纳 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时候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为“风”、“雅”、“颂” 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 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 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孔子 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 20篇中。《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 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 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 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9.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 曹”(曹操、曹丕、曹植)之首。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 《短歌行》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0.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东晋著 名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 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 1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 王阁序》最有名。是“初唐四杰”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12.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13.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唐朝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苏轼称 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语文文言文常识

语文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学习文言文有利于拓展我们的语言思维和文化视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言文常识。 一、文言文的基本特征 文言文是汉语古代语法和词汇的总称,它的基本特征是古雅、简洁、明快、凝练。文言文比现代汉语语法更加规范,更加精练,其使用的词汇和句式也更加多样化。 二、文言文的主要应用领域 文言文的主要应用领域为古代文献阅读和翻译、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经学研究、古籍整理、官方文件书写等。在这些领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文言文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词汇记忆: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词汇。这些词汇包括常用的书面词汇和古文中常用的词汇等。 (二)语法学习:文言文语法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基本句型结构和句子成分的概念,掌握语法的基本规则和特点。

(三)阅读练习: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练习阅读可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法规则,进而提高文言文的水平。 四、文言文的现代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推进,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比如,近年来文言文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在学习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文言文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遗产保护、公共事务管理等领域,展现出了它远超传统领域的应用价值。 以上就是文言文常识的简要介绍。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牢记文言文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我们应该以求知欲、饱学者的心态,认真学好文言文,把它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 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 诣:到,去。 2. 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 课:考核、督促、征收。 4. 风、化:教育感化。 5. 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 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 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 劾:检举,揭发。 9. 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 短:进谗言,说坏话。 11. 害:嫉妒。 12. 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13. 折:指斥,指责,驳斥。 14. 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 党:偏袒,伙同,包庇。 16. 矫:假托,假传。 17. 质:作人质;抵押。 18. 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 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 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 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 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 表官职的 (1)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 太尉:军事首脑。 (8)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 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高考文言文中常考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高考文言文中常考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文言文文化常识

1、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博士〞,古为官名。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谥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土。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催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露。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假设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根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响、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