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鉴赏(2017届高三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3.06 MB
- 文档页数:84
第二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基础点: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因为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炼字、炼句、诗眼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
(1)炼字,即锤炼词语,是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来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以形象地描摹事物或精确地表情达意。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炼字包括炼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等。
(2)炼句就是锤炼句子,好的诗句,使用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或是以少总多、婉曲坦陈等表现手法,使诗句精警动人。
鉴赏诗句题着眼于诗歌描景、抒情、情景交融、推陈出新、创新等几个方面。
(3)诗眼就是诗句中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的字,赏析诗眼,和炼字的角度基本相同。
(4)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做好这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有哪些。
重难点:1.诗歌的语言风格鉴赏。
2.明确诗眼并赏析。
[考法综述]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关键点在于把握其语言的艺术特色,解题时我们需要在了解诗歌语言特色的前提下积累常见的语言风格。
命题法1炼字典例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张元幹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考情把脉][2015·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
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在诗人笔下,虽然已是暮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颈联的“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的寂寞。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考情把脉][2015·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
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在诗人笔下,虽然已是暮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颈联的“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的寂寞。
微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古代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其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其次是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以下几点为考查重点:微点突破一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
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和叠词等。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剖析解答此题,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个步骤进行。
“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一样;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
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2分)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分)技法透视1.常见题型(1)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这首诗(词)中的某字可否换为另一字?请阐述理由。
(3)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4)某句中的某字换为另一个字,你认为哪个更恰当?为什么?2.联系语境巧炼字(1)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是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热点。
诗歌的四大命题热点中,尤其要关注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命题;要注意名家的非名作和非名家的名作,尤其是宋词作品;比较鉴赏的题型将会受到追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形象是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前者是诗人自己,后者是诗人所刻画和要表现的人物。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②简要分析(或概括)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③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3、事物形象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命题角度有赏字词、赏语句、赏语言风格。
1、赏字词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这类题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2、赏语句对诗歌语句的鉴赏,一般有如下角度:对句意的把握,对表达技巧和在结构上的地位的分析。
更多的时候是综合考查。
3、赏风格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
第二课时: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二)【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解析】14.BE【试题分析: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注意易错点:意象错误+情感错误+手法错误。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试题分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重点: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高考语文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语言的鉴赏,侧重于领会语言艺术的特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的鉴赏方法。
说它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高考就这方面本身会直接设置试题,2013年高考有4套试卷直接考查鉴赏语言,2012年高考有3套试卷直接考查语言鉴赏;而且诗句综合鉴赏也要涉及语言鉴赏。
说它是一个重要方法,更是因为通过鉴赏语言能够帮助我们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形象和意境!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一、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1.清新自然。
如: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一句一景,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色彩绚丽,境界开阔,语言清新生动。
2.质朴无华。
如渊明旳诗,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
3.华美绚丽。
如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4.简洁明快。
如白居易旳诗,大多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委婉含蓄。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鉴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第三单元,主要涉及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
具体包括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名篇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语言的基本鉴赏方法,能够分析诗歌中的字词、句式、意象等语言特点。
2.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风格诗歌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领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妙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鉴赏方法讲解:介绍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关注字词、句式、意象等。
3. 实例分析:分别对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详细分析,指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语言特色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给定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歌鉴赏方法:字词、句式、意象。
2. 板书举例:李白《将进酒》、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七、作业设计示例:《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本诗通过描绘鹳雀楼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远眺千里、胸怀壮志的情感。
诗中运用了意象手法,如“白日依山尽”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黄河入海流”表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气势。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给人以启迪。
2. 作业题目:请比较李白《将进酒》和杜甫《春望》的诗歌风格,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将进酒》和《春望》分别代表了李白和杜甫的不同诗歌风格。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其中品味关键词(炼字)和赏析关键句(炼句)是热考题型。
题型一炼字(含诗眼)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诗眼”,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字词。
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
“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
1.教材中古代诗歌锤炼的常见6类词性炼字类别表达作用教材典例动词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形容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虚词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数量词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颜色词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诗眼类型类型示例分析思想的凝聚点“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