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孔隙水 第一节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一、典型的洪积扇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265.50 KB
- 文档页数:7
孔隙水主要赋存的部位: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滨海沉积物、黄土、冰川沉积物等。
一. 洪积扇中的地下水洪积扇:(山区暴雨形成流速加大的洪流沿河槽流出山口,进入平原和盆地,不再受河槽的约束,地势突然转为平坦,集中的洪流为辫状散流,谁的流速顿减,搬运能力急剧降低,)洪流所携带的物质以山口为中心堆积成扇形。
半干旱地区洪积扇水文地质剖面1.洪积扇地质的特征:二.冲积平原中的地下水(常年性河流堆积形成冲积物) 河流沉积物与洪积物相比:(1) 经常性水流作用。
(2) 河流呈线状或带状分布的,横向和纵向差异大;在冲积平原区往往发育有多条河流,呈交织状,发生改道且长期作用。
上游多为切割强烈的峡谷,沉积物分布范围小,厚度不大,但岩性多为砾石粗砂,赋存其中的地下水。
(居民点小规模用水)终有,多发育二元结构阶梯。
(常为城市主要的供水来源)下游以黄河下游泛滥冲积平原最为典型。
★ 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的地下水(黄河中游,黄土多为风化作用) 黄土特征:厚度大,结构疏松,粉土含量大于60%,含钙质结合,呈棕黄,微红,棕黑色。
黄土高原地貌形态:三、湖积物中的地下水湖泊沉积区分带:(静水沉积)沉积特点:颗粒分选性好,层理细密岸边浅水处沉积砂砾等物质,向湖心逐渐过渡为粘土。
含水层特征:主要含水层的砂砾,分布广泛、厚度大(单层厚度可达100m以上)剖面上层为层状或延伸远的长透镜状。
(随着沉积物形成时期湖盆规模、气候、新构造运动等不同,砂砾含水层的规模不等。
岩性分布特征:静水沉积,分选良好、层理细密、子岸边向湖心颗粒由粗变细。
地下水特征:(湖泊初期,湖积物发育,后期湖泊萎缩,湖积物多被冲积物所覆盖)沿湖岸分布有砂堤,常埋藏有潜水;向湖心过渡,以细粒淤泥质粘土沉积为主,夹有薄层细砂或中砂的透镜体可储存赋水性较差的承压水,水质不好,有淤泥臭味;河流入湖口的三角洲沉积物,常含有丰富的地下水,既有潜水,也有承压水。
裂隙水:包括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1 绪论1、水文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下水的科学2、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地下水与周围环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及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下,其水质、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造福于人类。
§2 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1、水文循环是指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大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2、地质循环是地球浅部层圈和深部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3、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或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是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有绝对温度、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等多种表示方法。
4、绝对湿度:表示某一地区某一时刻中的水汽含量,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
用重量表示时,符号记为m,单位为g/m3;用压力表示时,符号记为e,为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柱高度的mm数或mba(1mba=102Pa),表示空气中水分的不饱和程度。
5、相对湿度: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值,亦即绝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数值上也等于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即r(%)=e/E×100%=m/M×100%式中,f为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表示实际水汽压,单位为毫米隶柱;E为饱和水汽压、(同一温度下,水汽压的最大值)。
6、蒸发:是指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亦即温度低于沸点时,水分子从液态或固态水的自由面逸出而变成气态的过程或现象。
7、径流是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现象。
为水流的重要环节和水均衡的基本因素。
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8、水系是指汇流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所构成的地表径流系统。
9、流域是指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面积,亦即地表水、地下水的分水岭所包围的集水区域。
10、分水线(分水岭)是指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第一章1.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2生于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4.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
地表水、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
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形成降水。
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聚于江河湖沼形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水。
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5.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
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为小循环。
6.水循环的作用?一方面,水通过不断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另方面,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地下水较地表水有哪些优点?(1)分布广泛(2)变化稳定(3)具有天然调节性(4)水质良好(5)易于开发利用8.我国水资源的特点?降水少,人均少,分布少,变化多,污染多第二章四、简答题1 简述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并说明如何影响?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有:颗粒大小、分选程度、和颗粒排列方式。
当分选性较好时,颗粒愈大、孔隙也愈大。
当分选性较差时,由于粗大颗粒形成的孔隙被小颗粒所充填,孔隙大小取决于实际构成孔隙的细小颗粒的直经。
排列方式的影响:立方体排列比四面体排列孔隙大。
2.简述影响孔隙度大小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如何影响?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有:颗粒排列情况、分选程度、颗粒形状及胶结程度。
排列方式愈规则、分选性愈好、颗粒形状愈不规则、胶结充填愈差时,孔隙度愈大;反之,排列方式愈不规则、分选性愈差、颗粒形状愈规则、胶结充填愈好时,孔隙度愈小。
第十章孔隙水第一节洪积扇中的地下水一、典型的洪积扇形成第十章孔隙水第一节洪积扇中的地下水一、典型的洪积扇形成首先从洪积物的形成——洪积扇来分析。
形成条件: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地带,山区洪流沿河槽流出山口,进入平原或盆地,不再受河槽的约束,加之地势突然转为平坦,集中的洪流转为辫状散流(如插图10-1);水的流速顿减,搬运能力急剧降低,洪流所携带的物质以山口为中心堆积成扇形,称为洪积扇。
插图10-1洪积扇地形水系平面示意图二、洪积物的沉积特征由山口向平原(盆地),由于水动力条件控制着沉积作用,洪积扇显示良好的地貌岩性分带;地貌上坡度由陡变缓,岩性上由粗变细、分选由差变好。
由图10-1显示了洪积扇的沉积物特征和地下水特点。
图10—1半干旱地区洪积扇水文地质示意剖面图基岩;2—砾石;3—砂;4—粘性土;5—潜水位;6—承压水测压水位;7—地下水流线;8—降水入渗;9—蒸发排泄;10—下降泉;11—井,涂兰色部分有水三、地下水的特征地貌岩性的分带性又决定了地下水的分带性。
由山口扇顶向平原(扇前缘)岩层透水性由好到差,地下水位埋深由大变小,补给条件由好到差;随之,排泄由径流为主转化为以蒸发为主(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下),水化学作用由溶滤到浓缩,矿化度由小到大,水化学类型也产生相应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动(变幅)也由大到小。
四、洪积物孔隙水特征分析方法(下表总结了从山前到平原,地形地貌、沉积水动力条件、沉积特征及地下水特征的分带性)综合上述分析,分析不同沉积物类型的地下水赋存、运动和水化学特征(简称水文地质条件),应从沉积物形成时的水动力场到沉积物沉积规律入手,再分析地下水的分带性特征。
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水动力条件分带→沉积作用分带→地貌岩性分带→地下水分带五、洪积扇中地下水的独特性上面讨论的是洪积扇中地下水的一般规律,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质背景下,洪积扇中的地下水有其独特性。
(1)水化学分带的异常:西北干旱地区,蒸发强烈,显示良好的水化学分带——扇顶为矿化度小于1g/L型水,中间过渡带为1—3g/L的型水,溢出带以下为矿化度大于log/L的氯化物水华南地区水型无差异由洪积扇顶部直到溢出带以下,均为矿化度小于0.5g/L 的重碳酸盐水。
01542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目录第一章冲洪积扇的形成条件 (2)1.1冲洪积扇形成条件 (2)1.2冲洪积扇形成特征 (2)第二章冲洪积扇的沉积特征 (2)2.1冲洪积扇的沉积组成 (2)2.2冲洪积扇的沉积特征 (3)第三章冲洪积扇的地下水基本特征 (3)3.1冲洪积扇的储水特征 (3)第四章具体举例 (3)4.1冲洪积扇的储水地貌有利于构建地下水库 (3)4.1.1山前凹陷地下水库 (3)4.1.2山间凹陷地下水库 (4)4.1.3河谷型地下水库 (4)4.2修建地下水库的优点 (5)第五章结论 (5)冲洪积扇的储水地貌特征【摘要】:冲洪积扇富含地下水,对于干旱地区农业生活比较重要,其特殊的储水地貌是一个天然的地下水库。
本文从其1)形成条件2)沉积特征3)地下水的基本特征4)具体实例四点对冲洪积扇的储水地貌特征进行论述。
第一章冲洪积扇的形成条件1.1冲洪积扇形成条件山地河流在出山进入平原后,坡度骤降,水流突然分散,所携物质大量堆积,就要形成一个从出山口向外展开的扇形堆积体,称为冲积扇。
1.2冲洪积扇形成特征冲洪积扇这是因为一条河道堆高了,水流就要转向侧方,以致在山前逐渐“扫”出一个扇面来。
山地河流愈长愈大,水流量愈丰富,则形成的冲积扇规模愈大,坡度愈缓。
第二章冲洪积扇的沉积特征2.1冲洪积扇的沉积组成洪积扇扇顶由粉砂、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的粗大石块颗粒构成;扇中由粉砂和较为细小的砾石构成;扇前由粘土和粉砂构成。
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
2.2冲洪积扇的沉积特征图表1冲洪积扇沉积特征示意如图所示,冲积扇的扇顶坡度陡,多为砾石和筛滤堆积物组成,中间厚、两侧薄;扇中坡度较缓,主要由砂砾石夹粘土组成,横切面似弦切面,中部堆积厚,两侧薄;扇缘坡度最低约1°~2°,一般由粉砂和粘土组成。
从扇顶到扇圆砾石颗粒由大变小;从砾石到砂砾石再到粉砂和粘土;透水性有好变差。
第三章冲洪积扇的地下水基本特征3.1冲洪积扇的储水特征河流在出山口前一般均存在一定厚度的第四系砂卵砾石覆盖层,其透水性强孔隙率大,地表水快速转化为地下潜水。
第十一章孔隙水孔隙水:pore water11.1 孔隙水的特征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中的地下水称为孔隙水。
松散沉积物:第四系,部分第三系未胶结或半胶结的松散沉积物。
孔隙水呈层状分布,空间上连续均匀,含水系统内部水力联系良好,因此,在孔隙水系统中打井取水,成功率很高。
通常,顺层渗透性好而垂直层面渗透性差,为层状非均质介质。
不同沉积类型的松散沉积物→岩性、地貌呈有规律的变化→地下水的特征不同。
11.2 洪积物中的地下水洪积扇––––由洪水形成的松散沉积物,以山口为中心堆积为扇形,称为洪积扇。
典型的洪积扇形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地带。
由山区→平原:河道洪流速度由大→小,水流由集中流→分散流;水的搬运能力由大→小(急剧下降),所携带物质大量堆积→洪积扇。
1.地质特点①地形上:由山区→平原:陡→缓;②颗粒大小:由扇顶→平原:粗→细:砾石、卵石→砂→粘土;③分选性:由扇顶→平原:差→好。
2.水文地质分带ⅠⅡⅢⅠ 洪积扇上部带(潜水深埋带或盐分溶滤带):①颗粒粗大,有利于吸收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主要的补给区; ②地势高,潜水埋藏深(一般十几米 ~ 几十米); ③岩层透水性好,地形坡降大,地下径流强烈; ④ 蒸发微弱,溶滤强烈,故形成低矿化度水(M=几十mg/L ~ 几百mg/L );⑤ 地下水动态变化:水位变幅大。
Ⅱ 洪积扇下部带(溢出带或盐分过路带):① 颗粒变细;② 地形变缓;③ 透水性变差,地下径流受阻,水位接近地表,形成泉或沼泽;④ 蒸发加强,水的矿化度增高;⑤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小。
Ⅲ 洪积扇前缘以下带(潜水下沉带):① 潜水埋深又略增大;② 岩性变细,地势变平,潜水埋深变大;③ 蒸发成为主要排泄方式;④ 水的矿化度增大,土壤常发生盐渍化。
3.总的水文地质特点(由上→下):① 地形上坡度由陡变缓;② 岩性由粗变细;③ 岩层透水性由好到差;④地下水埋深由大到小; ⑤补给条件由好到差; ⑥地下水的排泄,由径流排泄到→蒸发排泄(干旱半干旱气候下); ⑦ 矿化度由小变大,水化学类型:HCO 3→SO 4→Cl 型水;⑧ 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由溶滤作用→浓缩作用(干旱半干旱气候下);⑨ 地下水水位变幅由大到小;⑩ 由潜水→承压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十第十章孔隙水一、名词解释1.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颗粒构成的孔隙之中的地下水。
二、填空1.由山口向平原,洪积扇显示良好的地貌岩性分带:地貌上坡度由陡变缓,岩性上由粗变细。
2.由山口向平原,洪积扇岩性由粗变细,从而决定了岩层透水性由好到差额,地下水位埋深由大而小,补给条件由好到差。
3.天然状态下的洪积扇中,由山口向平原地下水排泄由径流为主转化到以蒸发为主。
4.天然状态下的洪积扇中,由山口向平原地下水的水化学作用由溶滤作用为主转化到以浓缩作用为主,矿化度由大到小。
5.在冲积平原中,由现代河道与近期古河道向两侧河间洼地,地势由高变低,岩性由粗变细,渗透性由好变差。
6.在冲积平原中,由现代河道与近期古河道向两侧河间洼地,地下水埋深由深变浅,水化学作用由溶滤作用为主变为浓缩作用为主,矿化度由小变大。
三、判断题1.洪积扇的顶部岩性粗,补给条件好,渗透性好,地下径流强烈,埋深大,是地下水取水的有利地带。
(×)2.洪积扇由顶部向边缘,地下水排泄由径流为主转化到以蒸发为主,矿化度由小到大。
(√)3.在洪积扇的溢出带,地下水位埋深最浅,有利于蒸发浓缩作用进行,所以此带矿化度最高。
(×)四、简答题1.孔隙水的特点?(1) 水量在空间分布相对均匀,连续性好(2) 孔隙水一般呈层状分布;(3) 同一含水层中的孔隙水具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和统一的地下水面;(4) 孔隙水的流动大多数呈层流,符合达西定律。
2.洪积扇及洪积扇中地下水的特点?由山前到平原有如下特征:(1) 地貌上坡度由陡变缓,岩性上由粗变细;(2) 岩层透水性由好变差,地下水位埋深由大变小;(3) 补给条件由好变差,排泄由径流转为蒸发;(4) 水化学作用由溶滤作用为主转为浓缩作用为主,矿化度由小变大;(5) 地下水位变动由大变小。
3.洪积平原中地下水的特点?由河道向河间洼地有如下特征:(1) 岩性由粗变细;(2) 渗透性由好变差,水位埋深由大变小;(3) 补给条件由好变差,排泄由径流为主转化为蒸发为主;(4) 矿化度由大变小。
第十章孔隙水
第一节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一、典型的洪积扇形成
首先从洪积物的形成——洪积扇来分析。
形成条件: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地带,山区洪流沿河槽流出山口,进入平原或盆地,不再受河槽的约束,加之地势突然转为平坦,集中的洪流转为辫状散流(如插图10-1);水的流速顿减,搬运能力急剧降低,洪流所携带的物质以山口为中心堆积成扇形,称为洪积扇。
插图10-1洪积扇地形水系平面示意图
二、洪积物的沉积特征
由山口向平原(盆地),由于水动力条件控制着沉积作用,洪积扇显示良好的地貌岩性分带;地貌上坡度由陡变缓,岩性上由粗变细、分选由差变好。
由图10-1显示了洪积扇的沉积物特征和地下水特点。
图10—1半干旱地区洪积扇水文地质示意剖面图
基岩;2—砾石;3—砂;4—粘性土;5—潜水位;6—承压水测压水位;7—地下水流线;8—降水入渗;9—蒸发排泄;10—下降泉;11—井,涂兰色部分有水
三、地下水的特征
地貌岩性的分带性又决定了地下水的分带性。
由山口扇顶向平原(扇前缘)岩层透水性由好到差,地下水位埋深由大变小,补给条件由好到差;随之,排泄由径流为主转化为以蒸发为主(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下),水化学作用由溶滤到浓缩,矿化度由小到大,水化学类型也产生相应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动(变幅)也由大到小。
四、洪积物孔隙水特征分析方法
(下表总结了从山前到平原,地形地貌、沉积水动力条件、沉积特征及地下水特征的分带性)
综合上述分析,分析不同沉积物类型的地下水赋存、运动和水化学特征(简称水文地质条件),应从沉积物形成时的水动力场到沉积物沉积规律入手,再分析地下水的分带性特征。
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水动力条件分带→沉积作用分带→地貌岩性分带→地下水分带
五、洪积扇中地下水的独特性
上面讨论的是洪积扇中地下水的一般规律,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质背景下,洪积扇中的地下水有其独特性。
(1)水化学分带的异常:
西北干旱地区,蒸发强烈,显示良好的水化学分带——扇顶为矿化度小于
1g/L型水,中间过渡带为1—3g/L的型水,溢出带以下为矿化度大于log/L的氯化物水
华南地区水型无差异由洪积扇顶部直到溢出带以下,均为矿化度小于0.5g/L 的重碳酸盐水。
(2)地下水位埋深异常:乌鲁木齐的洪积扇的潜水埋藏深度为扇顶浅,远山深。
这是因为新构造运动使隔水基底呈现差异断块活动,近山处基底上升而远山处下落,故使两侧地下水位形成跌水(图10—2)
图10—2因新构造运动引起的洪积扇地下水位异常
1—隔水基岩;2—砾石;3—砂;4—粘性土;5—潜水位;6—泉(断层两侧水位用不同颜色显示差异)
第二节冲积平原中的地下水
以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为例,说明冲积平原孔隙水的特点。
一、冲积平原的形成
黄河中游是广袤的黄土高原,很容易遭受水流侵蚀带入黄河。
郑州以上,黄河在峡谷中流动,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
郑州以下,进入华北平原,坡降变小,黄河以堆积作用为主,河床不断淤浅。
洪水期水流漫溢出河床堆积形成自然堤。
河
床不断淤浅,河床高出周围地区,成为地上河(如图10-3)。
洪水期黄河冲决自然堤形成泛滥平原,同时频繁改道最终形成冲积平原。
(插入图10—3)。
图10—3黄河下游岸边水文地质剖面
亚粘土;2—粉砂;3—细砂;4—潜水位;5—地下水流向
二、冲积平原中的地下水基本特征
从图10-3和图10-4显示,由现代河道与近代古河道到河间洼地,显示着良好的微地貌——岩性——地下水分带性。
以下表的方式对冲积平原地下水的分带性特点进行总结。
图10—4黄河冲积平原水文地质示意图
1—砂;2—亚砂、亚粘土;3—粘土;4—地下水位;5—咸水(矿化度大于2g/L)与淡水界线,齿指向咸水一侧;6—入渗与蒸发;7—地下水流线;8—盐渍化
冲积平原地下水的分带性特点的总结表
第三节湖积物中的地下水(一般性了解)
一、沉积特征
颗粒分选良好,层理细密。
岸边浅水处沉积砂砾等粗粒物质,向湖心逐渐过渡为粘土。
(插图10-2显示湖泊沉积物的分带特征)
二、含水层特征
主要含水层为砂砾,展布广、厚度大(单层厚度甚至可高达l00m以上)。
剖面上为层状或延伸远的长透镜状。
随着气候与构造运动的变化,湖盆发生变化,沉积物的特征也随之变化。
气候的周期交替(或构造下降与停顿交替),可形成砂砾层与粘土层交替堆积,形成多个被粘土分隔的含水砂层。
插图10-2典型湖泊沉积物的分带特征
三、地下水的特征
湖泊初期,湖积物发育,后期湖泊萎缩,湖积物多被冲积物所覆盖。
由于湖积物是砂砾石与粘土的互层,垂向越流补给与天窗补给比较少。
侧向上湖积砂砾含水层主要通过进入湖泊的冲积砂层与外界联系。
但补给范围小。
与外界联系较差,补给困难,地下水资源更新困难。
地下水资源一般并不丰富。
第四节黄土高原的地下水
黄土是特定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物;在我国西部大面积分布,而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基本上无常年性河流(或地表水),地下水水量也不丰富,赋存于黄土孔隙与裂隙中的地下水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
一、黄土特征
厚度大,结构疏松,粉土含量大于60%,含钙质结合,呈棕黄,微红,棕黑色,形成于中、下更新世(与黄土);黄土均发育垂直节理,其垂向渗透系数常比水平方向大几倍到几十倍,随着埋藏深度加大,黄土中大孔隙减少,渗透性明显降低(图10—6)。
二、黄土地区的地貌形态
根据图10-8所示,黄土地区的地貌形态有塬、梁峁,黄土杖(撑)地。
三、黄土中的地下水
黄土塬:有较为宽广的平台。
割切较弱.故有利于降水入渗(降水入渗系数平均为5%—10%)而不利于迅速排泄,故赋存地下水比较丰富。
图10—8黄土高原地下水示意图
(a)黄土塬;(b)黄土梁峁;(c)黄土杖(撑)地
1—隔水基岩;2—下中更新世黄土;3—上更新世黄土;4—地下水位;5—示意地下水流线;6—降水入渗;7—蒸发;8—泉;9—井
黄土塬从塬中到塬边地下水显示良好的分带性特点:
由此可见,黄土塬区有利打井取水区为塬中心,或边坡地带(图10—8)。
黄土梁、峁:地面起伏大,不利于降水入渗和地下水的赋存,水位埋深大。
黄土杖地:赋存有水量较小,水位较浅的地下水,可供少量居民用水或畜牧用水。
第五节孔隙含水系统实例分析(自选学习内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