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31
2023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言志”在先秦时期就已被广泛认知。
对于“诗言志”的含义,两汉时期的《诗大序》《说文解字》等,都将“志”理解成诗的内涵,将“言志”看成是诗的基本功能。
这一观点在古代和当代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问题在于,到底是“诗言志”还是“《诗》言志”呢?如果是前者,那就是一个创作论的观点,即“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如果是后者,则特指只有《诗》这类作品才能“言志”,那么一定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诗用情境。
所以我们必须弄明白“诗言志”是在什么情形下被提出来的。
最早提及“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这是舜命他的乐官夔“典乐”,并以“乐”来教育贵胄子弟的一番话。
从中可知,夔“典乐”的乐职包括诗、歌、声、律,还有舞,这与古人对于“乐”是变辞为歌,加上配乐、舞蹈的总称的理解相符;夔“典乐”的目的在于“神人以和”,借诗乐表演实现与神灵之间的交流,“乐”实际指的是宗教乐舞。
那么,这里的“诗”用于宗教仪式,是仪式中祷告上天、颂扬祖先、记叙重大历史事件和功绩的唱词,后来被编订为《诗》,所以应为“《诗》言志”。
在宗教仪式中,《尚书·尧典》中所说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是一种整体性的关系,描述的是仪式中用乐的状况。
“诗”指的是“歌”的文本形态,而“歌”则是“诗”的呈现形态,“声依永”是指“声”赋予“歌”以“乐调”,“律和声”则是指“律”赋予“声”以“乐”的风格,它们都是“乐”的不同表现形态。
在仪式中,由于“乐”是人神交流的手段,具有某种神秘的特点,从“歌永言”到“律和声”,意味着“志”被充分展示,实现了宗教仪式“神人以和”的功能。
甘肃省兰州市市区片2025届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拉大锯的大黄辛牧①说大黄是一个木匠,很多人并不服:“他算什么木匠?他只会拉锯。
”大黄只是笑,不多说什么。
②大黄爱上木匠,爱上拉锯,是从一首儿歌开始的:拉大锯,扯大锯,姥娘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叫女婿,小外孙也要争着去;姥娘煮上大米饭,舅舅杀只大公鸡。
③一首儿歌,竟使得大黄对锯产生了兴趣。
他不知从哪里弄来半截小钢铅条,将木工那里捡到的一些木头儿锯得方方正正。
年龄大一些了,大黄的父亲就让他劈柴。
有一次,大黄的父亲大约在什么地方生了气,回到家时,正瞅见大黄在那里画线,赶上去,朝着大黄的屁股踢了一脚,嘴里还数落着:“让你劈块烂木头当柴火烧,你比建座宫殿还下功夫,你小子在学校里念书怎么不用上这个劲儿?”大黄天生好脾气,从地上爬起来继续认真地画线,然后再一板一眼地用手锯锯木头。
手锯也叫单锯,很难掌握,正常大人都锯不了,可大黄却锯得游刃有奈,把木头锯得平整而规则。
④到了十六岁大黄便不上学了,跟着邻村师父学木匠,先是跟着师父拉大锯,木匠行里有句话叫“百日斧子千日锛,大锯只需一早晨”。
大锯太容易了,一早晨就能学会。
但是大黄跟师父学徒,一直拉大锯。
有好几次师父已经准备让地开始学木工手艺,不巧那段日子里木匠活儿多,而锯木头是第一道工序,又没有新的学徒工换。
于是师父征求大黄意见:“能不能再干一段,你学活儿反正是早晚的事。
”大黄一口就答应下来:“听师父的。
”⑥其实,自从拉大锯后,大黄感觉一直挺好。
听着那刺刺的锯声,或长或短,或轻或重,或粗或细,越听越悦耳,有时来回拉一上午都不觉得累,连拉下锯的都支撑不住了,他却像拉二胡一样,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2024年新高考九省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含解析)2024年九省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
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
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
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敬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
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
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
兰州市2019届高三冲刺考语文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的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
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
诗教争礼制最初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
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
于是,礼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尚书·舜典》)这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
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
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
西周初创,即十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
在周太师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
其中,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人情。
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
平王东迁,王室渐次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系统中淡出。
转而演变为儒、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
此时开始盛行的歌《诗》、引《诗》以“言志”的文化活动,显示出诗教脱离典礼轨道的倾向。
此时的《诗》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而是独立的大学文本了。
诗教因西周传统礼制的变革崩坠而趋向没落,诗教对建构诗礼文化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弱了。
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乖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
当时,七雄争霸,礼崩乐坏,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有心无力,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诗》句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危言耸听地说如果用诗、书、礼、乐治国,“敌至面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
2023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9分)1.(3分)A2.(3分)D3.(3分)C(二)(12分)4.(3分)B5.(3分)D6.(6分)①注重知识的联系与发散,研究关注的都是微生物引起的现象;②从结果或已知事实探求原因,进行对比实验分析;③将发现的原理和技术应用于实践,用科学造福人类。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三)(15分)7.(3分)C8.(6分)①作为地下工作者的师傅,要忍住悲痛为失踪的战友(或妻子)画像,生死诀别的伤痛让师傅的行为失常;②面对战友(或自己)的女儿,既不能相认又不能说出自己身份,隐忍的巨痛让师傅的行为失常;③画画的过程,是追忆革命事迹和缅怀战友(或妻子)的过程,无尽思念的精神折磨让师傅的行为失常;④担心完成的画像,给组织或身边的人带来危险,而不得不将画像销毁的无奈痛惜让师傅的行为失常。
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意思答对即可。
9.(6分)①小说的情节是三次画像的过程,其中前两次是师傅为小卿的母亲画像而未完成,第三次是我为小卿画像而结果不得而知,这只是小说“有限的故事”;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无限丰富的故事和空间,尤其是小卿的父母、师傅杨宝丰在战争年代的革命信仰、牺牲精神与革命者的个人情感;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发读者对革命战争年代英雄(或:革命历史)的无限遐思。
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第1页(共3页)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19分)10.(3分)B11.(3分)A12.(3分)C13.(10分)(1)(5分)晏子派人把仓中的粮食和府库中的金钱分拨(分配)一些送给他,(北郭骚)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译出大意给3分;“遗”“辞”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卫国借道给我并厚赠礼物给我,我眼见他们有危难却不告知,这就是与晋国同谋。
2023-2024学年甘肃省兰州重点中学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
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又是折射式的。
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
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
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
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
《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满、人心的褒萎,就像一面透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
这个封建大家族,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烜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趋势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
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
这种心灵的战柔和震动,他们之所以要窥视不属于自己的心灵流程和社会体验,不只是出于好奇,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
所以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小说从写历史、写人生到写人生况味,而是价值普泛性的增强。
一部摆脱了狭隘功利性而具有全人类性的小说,即使在今天,这就是《红楼梦》迥异于它以前小说的地方。
(摘编自宁宗一《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材料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
兰州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万元的遗产马克·吐温湖滨镇是一个居住着五六千人的可爱的西部小镇。
这个镇上的教堂很多,因为镇上的人个个都是虔诚的教徒,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
塞拉丁·福斯脱是镇上最大商店里的薄记员,他一天到晚勤勤恳恳。
在湖滨镇干他这一行的人,他是唯一领高年薪的——800元。
这个数字实在是可现的,人人都承认他应得这样的报酬。
他的妻于爱勒克是个能干的内助,她一天到晚当一个贤妻良母,好好地操持家务。
有一天,来了一个了不起的消息!这个消息真是使人吃惊、使人欢喜!那是从邻近的一个州来的,塞拉丁唯一的一个活着的亲属住在那里,名叫提尔贝利·福斯脱。
他是个独身老汉,已经70岁了,据说家境相当富裕,性情也相当古怪和执拗。
提尔贝利给塞拉丁写信来,说他不久就会死了,打算把3万元现款的遗产给他。
他说这并不是为了表示感情,而是因为他一生的晦气和懊恼多半都是由金钱而来的,现在他希望把这笔钱转让给一个适当的对象,使它继续干那害人的匀当,满足他的心愿。
这笔遗产将在他的遗嘱里交代清楚,如数照付。
但是有一个条件,塞拉丁必须能向遗嘱执行人证明三件事:一是他没有在口头上或是书信里表示关心这笔遗产,二是他没有探听过这位将死的人向地狱前进的过程,三是他没有参加葬礼。
“3——万——块钱!”这几个令人神往的字像美妙的音乐似的,在这两个人的脑子里响个不停。
这一天,塞拉丁记账记得一塌糊涂、错误百出;爱勒克也不能专心干她的事情,甚至拿起一个花盆却忘记她打算干什么。
当晚,两支铅笔一直在忙个不停——各人拟订各人的计划:爱勒克盘算着如何把这笔钱投资,塞拉丁则考虑怎样把它花掉。
最后还是塞拉丁打破了沉寂。
他兴高采烈地说:“啊,爱勒克!我们首先开支1000块钱,买一匹马和一辆轻便马车为夏天用,买一架雪橇和一件皮子的膝围为冬天用。
”爱勒克果断而沉着地回答说:“动用本钱吗?那可不行。
甘肃省兰州市高三实战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增长的极限》一书从资源和生态两个角度分析了增长的极限。
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社会的到来,人类正在突破这一增长的极限,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于是就有“知识壁垒”,这是人类面临的新的极限。
目前,关于知识壁垒大致有四种用法:与技术壁垒类似,用在和知识产权相关的领域;用在国家之间并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如西方国家或资本主义的知识壁垒;用于人群间,如农民面对的知识壁垒;用于行业或学科间。
知识壁垒的含义包括知识的复杂性、知识的丰富性、知识的积累性、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共享几个方面。
知识的复杂性属于知识的质的范畴。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的认识对象变得越来越复杂,于是知识也越来越复杂。
就科学而言,认识对象的复杂在于三点:沿量子阶梯上行、下行和扩展。
沿量子阶梯上行,人类将面对生命和意识。
至今我们仍难以说明生命的本质,至于人的意识,涉及150亿个脑细胞及彼此间的关系,更涉及无限的千变万化的环境。
沿量子阶梯下行,组成与被组成,极大与极小越来越纠缠在一起,不可能单独去认识。
最大的复杂性在于扩展,由严格的规律扩展到偶然性,由孤立的研究对象扩展到环境及其干扰,由实体到关系,由线性到非线性,由纯客观到主体参与。
如果说,沿量子阶梯上行和下行主要涉及自然科学,那么“扩展”则完全适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例如知识的社会建构论等。
我们能获取并掌握如此复杂的知识吗?例如用遗传算法来解决排序问题,在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比依据任何现有的排序算法的程序都要快得多的排序程序,但科学家并不理解这些指令是如何工作的,也无法将其分解为由可理解的各部分组成的分层体系。
知识的丰富性属于知识的量的范畴,如何对海量的知识进行选择和应用,这是知识壁垒的第二方面。
例如,在科学网上,究竟如何向首页推荐博文便会引起争议。
知识的积累强调的是知识的连续性、循序渐进,知识的创新则强调知识的中断、跳跃。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语文(附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甘肃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语言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也传承了人类的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丰富。
在这一过程中,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B. 汉字是记录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工具。
C. 语言文字的演变与社会发展无关。
D. 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答案:C**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语言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B. 汉字是所有文字中历史最悠久的。
C. 语言文字的演变是一个自然过程,不受人类影响。
D. 汉字的形式和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答案:D**3. 下列对材料一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一主要论述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B. 材料一强调了汉字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
C. 材料一探讨了语言文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D. 材料一分析了汉字的历史和特点。
**答案: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是最为璀璨的明珠。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
在这一过程中,诗人通过诗歌传达了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诗歌通过精炼的语言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度。
C. 诗歌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直接表达。
2024年兰州市高三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卷2024.0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学者往往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与同一性,归因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思想的塑造。
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其坚实的物质基础。
先从地理环境来看,青藏高原隆升形成三级阶梯式地貌,在阶梯过渡带及海陆交接处,是不同时期人们活动迁徙的地理空间,是孕育复杂多元人文样态的自然环境。
这种地理结构同时孕育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统一性和对外开放的包容性。
西部地理结构内聚,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河东流,生活在西部的人群,向东部大平原发展比翻越高原峻岭向西发展对自身更为有利。
北部地理结构开放,草原戈壁连接蒙古高原与欧亚大草原,使得北亚与东北亚的游牧渔猎人群多次南下,中原农耕人群多次南迁北上。
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运动方向:不断向内凝聚,多元融为一体。
再从经济条件看,作为中华民族主体部分的汉族所处的中原地带,在经济富裕和社会文明程度上始终高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四周边疆地区。
这种“中原富于周边”的地理优势,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谋求生存空间。
我们应当看到,在中国历史上,随着人口的增多,中原农耕地区也不乏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何以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呢?这不得不从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农耕文明在生产方式上的显著特征在于“地理依赖性”。
由于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带无法实行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只能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高度内卷”,而不是对外拓殖经济版图。
兰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风吹过古老的村庄安宁①午饭过后,父亲将半袋麦子放在自行车后座上弟弟兴奋地围过来看:“我要去送姐姐!②我想甩掉弟弟,便在走出巷口后趁他不注意,跳上自行车奋力蹬了起来。
风有些大,又是顶风,于是我的计划执行起来有些吃力。
但我却硬起心肠,不打算回头去看弟弟。
我只听见他跟在我的车子后,快乐地奔跑着,嘴里发出啊啊啊的喊叫声。
风在耳边呼呼地响着,风也一定在奋力向后扯拽着弟弟的双脚。
我听见弟弟在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他的脸一定也是红红的吧。
我能感觉到他在车后几米的位置,却始终追赶不上。
故意加快了蹬车的速度,但风也跟我较劲一般把我用力地向后拖拽着。
车子摇摇晃晃,半袋麦子眼看要坠落下来,我有些泄气,恨不能跳下来,自己扛起麦子走人。
③忽然之间,车子变得轻了起来,犹如生了翼翅一般,我几乎想要高声歌唱,并放慢车速,怡然自得地欣赏一下风吹过秋天大地的美,或者深情地嗅一嗅泥土里散发出的成熟谷物的芳香。
至于那个总是留着长长鼻涕的脏兮兮的弟弟,最好化作一阵风,从我的面前彻底地消失掉。
④可是没有,他依然在后面撒欢儿地奔跑着。
只是,他在推着后车架奔跑。
我低头,看到他的双脚,小马驹一样欢快地跳跃着,脚上的布鞋照例顶出一个洞来,看得见倔强的大脚趾风将他包围着,但他有的是乘风破浪的力量,我觉得身后的弟弟,变成了一尾鱼,于波涛之中,奋力地向前。
风一次次将他推回到岸边,他又一次次执拗地跃入汪洋之中。
他甚至对这样的游戏乐此不疲,并用大声的呼喊表达他内心的快乐。
⑤“姐姐,我们一起跟风比赛吧!”⑥他并不等我的回复,便跳到车子的前面去。
这次,我看到了他奔跑的样子,瘦瘦的,两条小腿,在裤管里荡来荡去,好像那里是两股无形的风。
后背与前胸上的衣服,快要贴到一起了我觉得弟弟变成了纤细的纸片人,或者一只柔弱的蝴蝶,一阵小小的风,都能将他从这个村庄里吹走。
可是他却丝毫不觉得自己的弱小和卑微,他的内心涌动着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大到不仅仅可以对抗那一刻的风,还能对抗整个的世界。
语文甘肃高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文字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文字不仅记录了语言,而且使语言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然而,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文字的简化问题。
文字简化的动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们对于文字的需求日益增加,简化文字可以提高书写效率,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从个人层面来看,简化文字可以降低学习成本,使更多的人能够掌握文字,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但是,文字简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简化的文字可能会丢失一些原有的信息,导致文化传承的中断。
另一方面,简化的文字可能会引起语言的混乱,影响人们的交流。
因此,如何在保持文字传承功能的同时,又能提高书写效率,是文字简化过程中需要权衡的问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字的出现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使语言突破了时空限制。
B. 文字简化的动因只包括社会层面的需求。
C. 文字简化可能会导致文化传承的中断和语言的混乱。
D. 文字简化过程中,只需要考虑提高书写效率。
2. 文中提到“文字简化的动因”,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具体表现。
(6分)3. 根据文章,如何理解“文字简化过程中需要权衡的问题”?请简要说明。
(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故乡的云》故乡的云,总是那么轻盈,那么洁白,它们在蓝天上自由地飘荡,仿佛是故乡的灵魂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每当我抬头望向天空,那片片云朵总能勾起我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故乡的云,不仅仅是天空的装饰,它们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
在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里,我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田野上奔跑,追逐着云的影子。
那时候,云朵似乎有着无穷的变化,它们时而像奔腾的骏马,时而像温顺的绵羊,时而像神秘的城堡。
兰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附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冬”富丽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
“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
”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
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
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是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
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
”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
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
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
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
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
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冬”字本来的意思是终结、终了,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末尾,因此,当四季的概念产生以后,“冬”这个字形就被用来表示“冬季”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冬,四时尽也”,显然针对的是“冬”作为季节名称的用法,而非它的最初含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冬”被用作季节名称之后,人们在原字形上添加“糸”构成“终”字,以表示“终结”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在有的版本的《老子》中,“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中的“冬”被直接写成了“终”。
当“冬季”成为“冬”的基本含义之后,其字形也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发展。
“冬”的金文形体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
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
兰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至筱敏①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很深。
在楼影里匆匆地走过,倒像是在峡谷里走过,风很凌厉地迎面而来,带着一种怪异的声音。
许多人就此伤风了,我当然也是。
探一探额上的温度,就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
对比起冬季忧郁症,伤风实在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情,为此我该感到幸运。
②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
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都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
像是生病的时候,人们才记起了自己的身体,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
③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所有的楼影都连成一片,很沉的无边无岸的一片。
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
——冬节来了。
④于是,我们回家。
⑤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蜷缩成蛹,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⑥冬是家的节日。
冬是回归的节日。
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了多么遥远,去到了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走的那一条河里。
如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⑦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始终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
像一团根须,乱乱地纠合在一起,终究理不出头绪。
每一脉都会引你走得很远很远,很深很深;每一脉都会使你迷失,进入一片混沌。
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一样的难以言表,一样的不容亵渎,一样的足以耗尽一生,一样的为着最终的归宿。
却何以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⑧有一句老话叫“叶落归根”,说的就是冬的事情,说的也是家的事情。
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载着我们,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
甘肃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章内容略。
1. 文章中提到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话,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是什么?A. 黄河的水是从天而降的。
B. 黄河的源头在天上。
C. 黄河的水势浩大,如同从天而降。
D. 黄河的水是天赐的。
答案:C2. 作者在描述黄河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 拟人、比喻、排比B. 夸张、设问、对比C. 反问、对偶、排比D. 拟人、夸张、对比答案:A3. 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对黄河的态度是怎样的?A. 敬畏B. 赞美C. 忧虑D. 无奈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4-6题。
古诗文内容略。
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B.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春节。
C.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D.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答案:B5.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下列关于王维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
B. 王维的诗风以豪放著称。
C. 王维擅长绘画,被誉为“诗中有画”。
D. 王维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答案:C6. 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一句,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 诗人远在异乡,想象兄弟们在高处登高望远。
B. 诗人与兄弟们一同登高,共同欣赏美景。
C. 诗人通过登高来表达对兄弟们的思念。
D. 诗人在高处,遥望远方的兄弟。
答案:A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这个人总是喜欢独断专行,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B. 她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老气横秋,做事非常稳重。
C. 他做事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让人难以捉摸。
D. 他这个人总是口若悬河,说话滔滔不绝。
答案:D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兰州高考试题及答案一、语文1. 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踌躇(chóu chú)猥亵(wěi xiè)恣意(zì yì)B. 蹁跹(pián xiān)踯躅(zhí zhú)悱恻(fěi cè)C. 蹉跎(cuō tuó)忸怩(niǔ ní)怙恶不悛(hù è bù quān)D. 徜徉(cháng yáng)惘然(wǎng rán)恣睢(zì suī)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
C.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D. 他因为勤奋好学,所以成绩优异。
答案:B二、数学1. 若函数f(x) = 2x^2 - 4x + 3,求f(1)的值。
()A. 1B. 3C. 5D. 7答案:B2. 已知圆的方程为(x-2)^2 + (y-3)^2 = 9,求圆心坐标。
()A. (2, 3)B. (-2, 3)C. (2, -3)D. (-2, -3)答案:A三、英语1. The word "unique" means ()A. commonB. usualC. specialD. similar答案:C2. Fill in the blank with the correct preposition: She is very interested _______ music.A. atB. inC. onD. with答案:B四、物理1.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第3秒内的位移。
()A. 4.5aB. 9aC. 13.5aD. 16.5a答案:C2. 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大小为F的水平拉力作用,摩擦力为f,求物体的加速度。
兰州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心邢庆杰太阳刚落山,千户营派出所指导员钟方格就接到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的指令,要他组织全所所有干警、辅警在晚上8点前到局里集结。
千户营是本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离县城40多公里,全是窄窄的乡村公路,没有一个小时到不了。
自从李所长半个多月前被局里抽调到外地执行任务,所里的工作一直由钟方格负责。
他当即把所里的十几个人召集起来,分乘三辆车赶赴县公安局。
今天又是什么任务呢?钟方格脑子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作为刑警出身的资深警察,他多次被抽调参加紧急行动,因此他知道,只有集合起来,把手机都收上去以后,才会知道行动地点和目标。
一个小时后,钟方格接到了具体的抓捕任务,去端一个涉毒的地下酒吧。
行动起初很顺利,钟方格他们从前后两边同时破门而入,把七八个正在吞云吐雾的人堵在了屋子里。
“蹲下蹲下,抱头抱头!”在一片嘈杂声中,钟方格看到了一个人,脑袋“嗡”地响了一下,暗叫:真倒霉。
那个人既不抱头,也不蹲下,他安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吸着一支烟。
竟然是县公安局新到任的副局长刘东来。
见他不配合,一个民警拿出了手钱。
怎么办?钟方格的大脑急速运转起来。
钟方格原是刑警大队的一名中队长,参加工作以来,屡次立功,本来前途一片光明。
6年以前,他打掉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团伙,团伙的头头,竟然是局长的表侄,局长让他想办法给表侄脱罪,但当时已经铁证如山,他不愿昧着良心办假案冤案,最后局长的表侄被判了10年。
事后不久他竟被派到偏远的千户营派出所,成了一名普通干警。
几年来,他一直被穿小鞋,几次升职的机会都与他擦肩而过。
直到去年,那个局长被“双规”,新来的陈局长上任,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才把他提拔为派出所指导员。
最近,局里空出一个刑警大队长的位置,听说要搞竞争上岗,钟方格觉得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
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偏偏这个刘副局长就是分管刑警大队的,今天要是得罪了他,恐怕这次竞争上岗又没戏了。
唉!刘局长怎么会有这么个恶习呢?钟方格的这些思想纠结,只在电光火石之间。
他下了抓捕决心的时候,那个民警已经给刘东来戴上了手钟方格大喝了一声,都带走!刘东来冷漠地扫了他一眼,顺从地和其他“瘾君子”一起被押了出去。
钟方格把抓捕的人员全部押送到局里,关进拘留室就算完成了任务。
他在公安局院子里转了好几圈,纠结了一阵子觉得还是应该把刘东来的事儿给一把手汇报一下。
陈局长上任以来,只要晚上有行动,他肯定在办公室值守,随时听取汇报下达指示。
他敲了门,刚进了陈局长的办公室,就听到有人喊道,钟大指导员回来了刚才好威风呀!竟然是刘东来!正坐在陈局长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冲他微笑。
他吓了一跳,问,你你是怎么跑出来的?陈局长笑了笑说,提前没有告诉你,今天晚上刘局是卧底,是配合你们行动的,要不,你怎么会抓得这么准?钟方格恍然大悟,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他不好意思地对刘东来说,刘局,对不起,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个小案子,您会亲自去卧底。
陈局长哈哈大笑了两声说,刘局可不是专门为了去做卧底,主要的,是对你进行了一场特殊考察呀!钟方格的汗都要下来了,今晚的行动,竟然包着对自己的考察好悬呀……陈局长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方格同志我知道你以前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我想了解一下,你经历了那一次不公理之后,还有没有保留那一颗初心。
刘东来过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方格老弟谢谢你,你给我们递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钟方格心情骤然舒朗起来,他大着胆子问领导那这次竞争上岗,什么时候开始?陈局长和刘东来相视一笑,几乎同时说,已经结束了,钟方格同志,祝贺你!(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5日)(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篇巧设悬念,县公安局调派指导员钟方格组织人员到局里集结,他是何许人,为何要派他,这些疑问既激发读者兴趣,又引出下文的相关情节。
B. 小说叙述钟方格打掉拦路抢劫团伙的经历;以及后来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加了小说的深度,又从侧面反映了现实发人深思。
C. 小说善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如在抓捕过程中钟方格看见副局长后,作者仅用“暗叫:真倒霉”五个字,就将钟方格当时复杂的心理表现出来。
D. 在情节安排方面,作者采用了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方式,使小说打破了时空界限,过去和现在有机结合,这是小说叙事方式上的一个颇具匠心的特点。
(2)小说中钟方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有并行的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钟方格是一位多次参加紧急行动,屡次立功的资深警察。
他执法公正,不徇私情,做事严谨。
虽曾遭受不公正待遇但仍不改初心。
在打掉拦路抢劫团伙案中,即使团伙头是当时局长的表侄,钟方格仍严格执法,不徇私情。
经受了一系列不公正待遇,在抓捕涉毒行动中,发现副局长也在被堵人群中,短暂的思想纠结后,仍实施抓捕,并将此事主动向局长汇报。
(3)两条线索:一条是钟方格待人执行端涉毒地下酒吧任务;一条是县公安局为竞争上岗进行的特殊考察。
好处:①两条线索并行,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更好的表现小说的主题;②两条线索中,人物表现得到全方位透视,人物形象更丰满,人物性格更突出。
③两条线索以“带走刘东来”为交织点,把本部相关的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使小说情节更集中紧凑。
【解析】【分析】(1)C项,“小说善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错误,心理描写很多,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
是文章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
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
“暗叫:真倒霉”属于心理独白。
故选C。
(2)本题主人公钟方格是一位警察,并且“屡次立功”。
通过插叙可知,六年前因为“他不愿昧着良心办假案冤案”,抓捕了“局长的表侄”,并且判了刑,被“派到偏远的千户营派出所,成了一名普通干警”“几年来,他一直被穿小鞋,几次升职的机会都与他擦肩而过”。
可见钟方格执法公正,不徇私情,做事严谨。
在这次紧急任务中,面对“县公安局新到任的副局长刘东来”,“钟方格的这些思想纠结,只在电光火石之间。
他下了抓捕决心的时候,那个民警已经给刘东来戴上了手钟方格大喝了一声,都带走”,并且“他在公安局院子里转了好几圈,纠结了一阵子觉得还是应该把刘东来的事儿给一把手汇报一下”,可见钟方格不改初心,一心秉公执法。
通过这两件事对钟方格人物形象进行概括。
(3)本题,两条线索,明线是“钟方格接到了具体的抓捕任务,去端一个涉毒的地下酒吧”;暗线是“方格同志我知道你以前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我想了解一下,你经历了那一次不公理之后,还有没有保留那一颗初心”“他大着胆子问领导那这次竞争上岗,什么时候开始”,即县公安局为竞争上岗,对钟方格进行的特殊考察。
作用方面,主题角度,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仅是抓捕毒贩,还有对干部的考查;人物形象角度,使钟方格执法公正,不徇私情,做事严谨,不改初心的形象更加突出。
情节角度,两条线索的交汇处“钟方格的这些思想纠结,只在电光火石之间。
他下了抓捕决心的时候,那个民警已经给刘东来戴上了手钟方格大喝了一声,都带走”,使小说情节集中、扑朔迷离,很吸引读者读下去。
故答案为:⑴C;⑵钟方格是一位多次参加紧急行动,屡次立功的资深警察。
他执法公正,不徇私情,做事严谨。
虽曾遭受不公正待遇但仍不改初心。
在打掉拦路抢劫团伙案中,即使团伙头是当时局长的表侄,钟方格仍严格执法,不徇私情。
经受了一系列不公正待遇,在抓捕涉毒行动中,发现副局长也在被堵人群中,短暂的思想纠结后,仍实施抓捕,并将此事主动向局长汇报。
⑶两条线索:一条是钟方格待人执行端涉毒地下酒吧任务;一条是县公安局为竞争上岗进行的特殊考察。
好处:①两条线索并行,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更好的表现小说的主题;②两条线索中,人物表现得到全方位透视,人物形象更丰满,人物性格更突出。
③两条线索以“带走刘东来”为交织点,把本部相关的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使小说情节更集中紧凑。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此题考查分析小说线索安排、作用的能力。
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事物,也可以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还可以是某个事件、作者的情感。
常见的有单线和双线,双线分为明线暗线。
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突出,结构更严谨,内容更丰富。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正在哪里”的文学观照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经典的哲学命题始终萦绕在世人的脑海中,引发阵阵沉思。
其实,在这三个命题之中,还蕴含着另外一个命题,那就是“我正在哪里”。
“我从哪里来”,是要理清自己的来路,寻根溯源;“我要到哪里去”,是对未来走向的一种前瞻性思考,展望自己的去路;“我是谁”试图解决“我”的本质性意义,是人向内用力,对自身进行拷问。
而“我正在哪里”,是从外部的角度,让人确立自己的坐标和支点,对所处的时代、时空进行精准的定位,摸清楚自己所处的外在环境,对人自身进行更为透彻的审视。
在某种意义上说,文艺领域提倡现实题材创作,就是期待作家艺术家围绕“我正在哪里”的命题进行艺术化的回答与阐释。
②书写过往,一头扎进历史的故纸堆,有时看来是一件颇为快意的事,因为路径可能是现成的,可以轻松上路,再运用好一些刚面世的新资料和现代化的新思维、新手段,总是能留下一些新的发现或者新的思考,区别在于多与少、深与浅。
③书写未来,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一种无羁绊的放纵,竭尽全力地搅动自己的脑容量,去对世界进行私人化、个性化的观察与开拓,只要无限地忠诚于自己大体上可行了。
尽管“未来已来”,但更远的未来还在路上,还是可能歇口气的。
④而书写现在,却是一件棘手的事。
大家都在场,都身处其中,绝对的“零距离”,稍有偏差和不符,就容易冠之“不真实”“太离谱”的罪状。
好不容易把事情梳理得纹路清晰,但发展中的事实陡然拐弯,有了新的轨道,于是一切努力可能会显得有些陈旧,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