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20.50 KB
- 文档页数:21
立体几何最全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1)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2)平面、直线、圆锥面、球面的方程2. 第二课时: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面与直线的交点(2)平面与直线的平行与垂直3. 第三课时: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直线的交点(2)直线与直线的平行与垂直4. 第四课时:空间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1)空间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2)空间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5. 第五课时:立体图形的面积与体积(1)立体图形的面积计算(2)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立体几何图形,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创设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动手制作立体模型,加深对立体几何的理解。
4. 组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规范性,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立体几何的知识测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立体几何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立体几何》2. 多媒体课件:立体几何图形展示、动画演示3. 教具:立体模型、几何画板4. 网络资源:相关立体几何的论文、教案、教学视频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立体几何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几何问题的兴趣。
数学高中立体几何初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掌握立体几何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
2. 空间的点、直线、面
3. 空间几何体的投影
4. 空间几何体的旋转体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几何体模型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兴趣
2.讲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点、直线、面等的定义和特点
3.讲解空间几何体的投影和旋转体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及应用
4.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进行课堂讨论和展示,总结重点知识和难点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和性质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实践法:通过实际练习和应用,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与反思:
1.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
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拓展与应用: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竞赛或活动,提高立体几何能力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培养其数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反馈:
1.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并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帮助
2.鼓励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中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索解决方案
教师签名: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高中立体几何教案5篇第一篇:高中立体几何教案高中立体几何教案第一章直线和平面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应用;2.引导学生自己探索与研究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培养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难点: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及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教师简述上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即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及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让学生回答:(1)两个平面平行的意义是什么?(2)平面与平面的判定定理是怎样的?并用命题的形式写出来?(教师板书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及用命题形式书写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目的:(1)通过学生回答,来检查学生能否正确叙述学过的知识,正确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板书定义及定理内容,是为学生猜测并发现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作准备)二、引出命题(教师在对上述问题讲评之后,点出本节课主题并板书,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师:从课题中,可以看出,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生:两个平面平行能推导出哪些正确的结论.师:下面我们猜测一下,已知两平面平行,能得出些什么结论.(学生议论)师:猜测是发现数学问题常用的方法.“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但猜想不是盲目的,有一些常用的方法,比如可以对已有的命题增加条件,或是交换已有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也可通过类比法即通过两个对象类似之处的比较而由已经获得的知识去引出新的猜想等来得到新的命题.(不仅要引导学生猜想,同时又给学生具体的猜想方法)师:前面,复习了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判定定理的结论是两平面平行,这对我们猜想有何启发?生:由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我猜想: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面.师:很好,把它写成命题形式.(教师板书并作图,同时指出,先作猜想、再一起证明)猜想一:已知:平面α∥β,直线a 求证:a∥β.生:由判定定理“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我猜想: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教师板书]α,猜想二:已知:平面α∥β,直线l⊥α.求证:l⊥β.师:这一猜想的已知条件不仅是“α∥β”,还加上了“直线l⊥α”.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关于判定定理“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的证明.在证明过程中,“平面γ∩α=a,平面γ∩β=a′”.a与a′是什么关系?生:a∥a′.师:若改为γ不是过AA′的平面,而是任意一个与α,β都相交的平面γ.同学们考虑一下是否可以得到一个猜想呢?(学生讨论)生:如果一个平面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也必与另一个平面相交.” [教师板书] 猜想三:已知:平面α∥β,平面γ∩α=a,求证:γ与β一定相交.师:怎么作这样的猜想呢?生:我想起平面几何中的一个结论:“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也必与另一条相交.”师:很好,这里实质用的是类比法来猜想.就是把原来的直线类似看作平面.两平行直线类似看作两个平行平面,从而得出这一猜想.大家再考虑,猜想三中,一个平面与两个平行平面相交,得到的交线有什么位置关系?生:平行师:请同学们表达出这个命题.生: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教师板书]猜想四:已知:平面α∥β,平面γ∩α=a,γ∩β=b.求证:a∥b.[通过复习定理的证明方法,既发现了猜想三,猜想四,同时又复习了定理的证明方法,也为猜想四的证明,作了铺垫] 师:在得到猜想三时,我们用到了类比法,实际上,在立体几何的研究中,将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平面几何中的有关问题作类比,常常能给我们以启示,发现立体几何中的新问题.比如:在平面几何中,我们有这样一条定理:“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请同学们用类比的方法,看能否得出一个立体几何中的猜想?生:把两条平行线看作两个平行平面,可得猜想: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教师板书] 猜想五:已知:平面α∥β,AA′∥BB′,且A,B∈α,B,B′∈β.求证:AA′=BB′.[该命题,在教材中是一道练习题,但也是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为了完整体现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故尔把它放在课堂上进行分析]三、证明猜想师:通过分析,我们得到了五个猜想,猜想的结论往往并不完全可靠.得到猜想,并不意谓着我们已经得到了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下面主要来论证我们得到的猜想是否正确.[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完成猜想的论证] 师:猜想一是由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得到的,因此在证明过程中要注意应用定义.[猜想一证明] 证明:因为α∥β,所以α与β无公共点.又因为a α,所以 a与β无公共点.故a∥β.师:利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及线面平行的定义,论证了猜想一的正确性.这便是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一.简言之,“面面平行,则线面平行.”[教师擦掉“猜想一”,板书“性质定理一”] [论证完猜想一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了“猜想二”,发现,若论证了“猜想四”的正确性质,“猜想二”就容易证了,因而首先讨论“猜想三,猜想四”] 师:“猜想三”是类比平面几何中的结论得到的,还记得初中时,是怎么证明的?[学生回答:反证法] 师:那么,大家可否类比初中的证明方法来证明“猜想三”呢?生:用反证法:假设γ与β不相交,则γ∥β.这样过直线a有两个平面α和γ与β平行.与“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矛盾.故γ与β相交.师:很好.由此可知:不只是发现问题时可用类比法,就是证明方法也可用类比方法.不过猜想三,虽已证明为正确的命题,但教材中并把它作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大家在今后应用中要注意.[猜想四的证明] 师:猜想四要证明的是直线a∥b,显然a,b共面于平面γ,只需推导出a与b无公共点即可.生:(证法一)因为a∥β,所以 a与β无公共点.又因为a α,b β.所以 a与b无公共点.又因为a γ,b 所以a∥b.师:我们来探讨其它的证明方法.要证线线平行,可以转化为线面平行.生:(证法二)因为a α,又因为α∥β,所以a∥β.又因为a γ,且γ∩β=b,所以a∥b.师:用两种不同证法得出了“猜想四”是正确的.这是平面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二.[教师擦掉“猜想四”,板书“性质定理二”] 师: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二给出了在两个平行平面内找一对平行线的方法.即:“作一平面,交两面,得交线,则线线平行.”同时也给我们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又一方法.简言之,“面面平行,则线线平行”.[猜想二的证明] 师:猜想二要证明的是直线l⊥β,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就要证明l和平面β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如何在平面β内作两条相交直线呢?[引导学生回忆:“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的定理的证明] γ,生:(证法一)设l∩α=A,l∩β=B.过AB作平面γ∩α=a,γ∩β=a′.因为α∥β,所以a∥a′.再过AB作平面δ∩α=b,δ∩β=b′.同理b∥b′.又因为l⊥α,所以l⊥a,l⊥b,所以l⊥a′,l⊥b′,又a′∩b′=β,故l⊥β.师:要证明l⊥β,根据线面垂直的定义,就是要证明l和平面β内任何一条直线垂直.生:(证法二)在β内任取一条直线b,经过b作一平面γ,使γ∩α=a,因为α∥β,所以a∥b,因此l⊥α,a α,故l⊥a,所以l⊥b.又因为b为β内任意一条直线,所以l⊥β.[教师擦掉“猜想二”,板书“性质定理三”] [猜想五的证明] 证明:因为AA′∥BB′,所以过AA′,BB′有一个平面γ,且γ∩α=AB,γ∩β=A′B′.因为α∥β,所以AB∥A′B′,因此AA′ B′B为平行四边形.故AA′=BB′.[教师擦掉“猜想五”,板书“性质定理四”] 师:性质定理四,是类比两条平行线的性质得到的.平行线的性质有许多,大家还能类比得出哪些有关平行平面的猜想呢?你能证明吗?请大家课下思考.[因类比法是重要的方法,但平行性质定理已得出,故留作课下思考]四、定理应用师:以上我们通过探索一猜想一论证,得出了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四个性质定理,下面来作简单的应用.例已知平面α∥β,AB,CD为夹在α,β间的异面线段,E、F分别为AB,CD的中点.求证:EF∥α,EF∥β.师:要证EF∥β,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就是要在β内找一条直线与EF平行.证法一:连接AF并延长交β于G.因为AG∩CD=F,所以 AG,CD确定平面γ,且γ∩α=AC,γ∩β=DG.因为α∥β,所以AC∥DG,所以∠ACF=∠GDF,又∠AFC=∠DFG,CF=DF,所以△ACF≌△DFG.所以AF=FG.又 AE=BE,所以EF∥BG,BG 故EF∥β.同理:EF∥α.师:要证明EF∥β,只须过EF作一平面,使该平面与β平行,则根据平面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即可证.证法二:因为AB与CD为异面直线,所以A CD.β.在A,CD确定的平面内过A作AG∥CD,交β于G,取AG中点H,连结AC,HF.因为α∥β,所以AC∥DG∥EF.因为DG β,所以HF∥β.又因为 E为AB的中点,因此EH∥BG,所以EH∥β.又EH∩FH=H,因此平面EFH∥β,EF 所以EF∥β.同理,EF∥α.平面EFH,师:从以上两种证明方法可以看出,虽然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但都是通过转化为平面几何的问题来解决的.这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种技能,只是依据的不同,转化的方式也不同.五、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师:和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垂直的直线,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它夹在这两个平行平面间的部分,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段.两个平行平面有几条公垂线?这些公垂线的位置关系是什么?生:两个平行平面有无数条公垂线,它们都是平行直线.师:夹在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公垂线段有什么数量关系?根据是什么?生:相等,根据“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师:可见夹在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段长度是唯一的.而且是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所有线段中最短的.因此我们把这公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显然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等于其中一个平面上的任一点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度.六、小结1.由学生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来叙述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教师总结本节课是由发现与论证两个过程组成的.简单的说就是:由具体问题具体素材用类比等方法猜想命题,并由转化等方法论证猜想的正确性,得到结论.2.在应用定理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要注意转化为平面图形的问题来处理.大家在今后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掌握这一基本技能.3.线线平行、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构成一套完整的定理体系.在学习中应发现其内在的科学规律:低一级位置关系判定着高一级位置关系;高一级位置关系一定能推导低一级位置关系.下面以三种位置关系为纲应用转化的思想整理如下:七、布置作业课本:p.38,习题五5,6,7,8.课堂教学设计说明1.本节课的中心是两个平行平面的性质定理.定理较多,若采取平铺直叙,直接地给出命题,那样就绕开了发现、探索问题的过程,虽然比较省事,但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利的.在设计本教案时,充分考虑到教学研究活动是由发现与论证这样两个过程组成的.因而把“如何引出命题”和“如何猜想”作为本节课的重要活动内容.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利用具体问题;运用具体素材,通过类比等具体方法,发现命题,完成猜想.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一完成对猜想的证明,得到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也就在这一“探索”、“发现”、“论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处在主体地位,教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位置.特别是在用类比法发现猜想时,学生根据两条平行线的性质类比得出许多猜想.比如:根据“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到“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等,得到“与两个平行平面都相交的直线与两个平面所成的角相等”等等,当然在这些猜想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这里不一一叙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变化,作适当处理.学生在整节课中,思维活跃,沉浸在“探索、发现”的思维乐趣中,也正是在这种乐趣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2.在对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课上不仅要求证出来,而且还考虑多种证法.对于定理的证明,是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方法,也可以说是常规方法,是要学生认真掌握的.因此教师要把定理的证明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转化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思维方法.它在立体几何中处处体现.实质上处理空间图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它转化为平面图形的问题,化繁为简.特别是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三种平行的关系上转化的思想也有较充分的体现,因而在小结中列出三个平行关系相互转让的关系图,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通过此表,能马上发现三者相互推导的关系,能打开思路,发现线索,得到最佳的解题方案.第二篇:高中立体几何高中立体几何的学习高中立体几何的学习主要在于培养空间抽象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立体几何最全教案doc第一章: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1.1 立体图形的定义与分类理解立体的概念掌握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了解立体图形的分类1.2 空间点、线、面的关系掌握空间点的表示方法理解空间直线、平面的定义掌握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3 立体图形的尺寸与角学会测量立体图形的尺寸理解立体图形的角的度量掌握角度与线段的关系第二章:立体图形的绘制与展示2.1 立体图形的绘制方法学习使用绘图工具绘制立体图形掌握绘制立体图形的步骤与技巧练习绘制简单的立体图形2.2 立体图形的展示方法了解立体图形的不同展示方式学习使用平行投影、透视投影等方法展示立体图形练习展示复杂立体图形第三章:立体图形的计算与度量3.1 立体图形的面积与体积掌握立体图形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学习使用公式计算立体图形的面积与体积练习计算常见立体图形的面积与体积3.2 立体图形的角度与距离理解立体图形中角度与距离的度量方法学习使用工具测量立体图形中的角度与距离练习计算立体图形中的角度与距离第四章:立体图形的变换与对称4.1 立体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理解立体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概念学会使用变换矩阵进行立体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练习进行立体图形的平移与旋转4.2 立体图形的对称性了解立体图形的对称性学习对称变换在立体图形中的应用练习找出立体图形的对称轴与对称中心第五章:立体几何在实际应用中的实例分析5.1 立体几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了解立体几何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学习分析建筑图纸中的立体图形练习解读建筑图纸中的立体几何信息5.2 立体几何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理解立体几何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学习分析机械零件中的立体图形练习计算机械零件的面积与体积5.3 立体几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了解立体几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实例学习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立体图形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立体几何问题第六章:多面体6.1 多面体的定义与特性掌握多面体的定义与基本特性学习多面体的分类及常见类型练习识别和绘制多面体6.2 多面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学习多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计算公式并应用到具体的多面体中练习计算复杂多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6.3 多面体的对称性与镶嵌探究多面体的对称性及其性质学习多面体的平面镶嵌方法练习找出多面体的对称轴和对称面第七章:旋转体7.1 旋转体的定义与特性理解旋转体的概念及其方式掌握旋转体的基本特性学习旋转体的分类及常见类型7.2 旋转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学习旋转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计算公式并应用到具体的旋转体中练习计算复杂旋转体的表面积和体积7.3 旋转体在实际应用中的实例分析了解旋转体在工程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学习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旋转体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旋转体问题第八章:空间解析几何8.1 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学习坐标轴之间的相互关系练习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8.2 空间向量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则学习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与运算练习使用空间向量解决几何问题8.3 空间直线与平面掌握空间直线的坐标表示与方程学习平面的坐标表示与方程练习求解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第九章:立体几何中的角度与距离计算9.1 空间角度的计算理解空间角度的度量方法学习使用工具测量空间角度练习计算复杂立体图形中的角度9.2 空间距离的计算掌握空间距离的计算方法学习使用工具测量空间距离练习计算立体图形中的距离问题9.3 空间点到点的距离计算学习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掌握空间点到点的距离计算方法练习计算空间中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第十章:立体几何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10.1 立体几何在工程中的应用了解立体几何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实例学习分析工程图纸中的立体图形练习解读工程图纸中的立体几何信息10.2 立体几何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理解立体几何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学习分析艺术作品中的立体图形练习创作具有立体感的艺术作品10.3 立体几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探索立体几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实例学习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立体图形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立体几何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立体图形的定义与分类,以及空间点、线、面的关系是立体几何的基础,学生需要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高中立体几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能够运用立体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平面、直线、圆锥、球等基本立体图形的性质和判定2. 第二章: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3. 第三章:立体几何的定理线面垂直、线面平行、面面垂直、面面平行等定理的证明和应用4. 第四章:空间解析几何空间直角坐标系点、直线、平面、球等几何体的坐标表示和运算5. 第五章:立体几何的综合应用立体几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图形的绘制和拼接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立体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立体几何知识的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立体几何》教科书2. 教具:立体几何模型、坐标系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3. 参考资料:立体几何相关的文章、论文、教学案例等六、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 第一章: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2周)2. 第二章: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3周)3. 第三章:立体几何的定理(2周)4. 第四章:空间解析几何(3周)5. 第五章:立体几何的综合应用(2周)七、教学策略与措施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立体几何最全教案doc一、教案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立体图形的绘制和识别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学内容: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立体图形的绘制和识别方法;常见立体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第一章: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1. 教学目标: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体等;掌握立体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2. 教学内容:点、线、面、体等基本概念的定义和性质;立体图形的分类和特征;立体图形的坐标表示方法。
三、第二章:立体图形的绘制和识别1. 教学目标:学会绘制和识别常见立体图形;掌握立体图形的对称性和旋转方法。
2. 教学内容:常见立体图形的绘制方法和解题技巧;立体图形的对称性和旋转方法;立体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和组合。
四、第三章:柱体和锥体1. 教学目标:了解柱体和锥体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柱体和锥体的计算方法。
2. 教学内容:柱体和锥体的定义和性质;柱体和锥体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技巧;柱体和锥体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五、第四章:球体和环面1. 教学目标:了解球体和环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球体和环面的计算方法。
2. 教学内容:球体和环体的定义和性质;球体和环体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技巧;球体和环体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六、第五章:立体几何中的面积和体积1. 教学目标:学会计算立体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理解面积和体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立体图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面积和体积的单位及换算;实际问题中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应用。
七、第六章:立体几何中的角度和距离1. 教学目标:学会计算立体几何图形中的角度和距离;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角度和距离的计算方法。
2. 教学内容:立体图形中角度和距离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角度和距离的计算;角度和距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第七章:立体几何中的对称与轴对称1. 教学目标:了解立体几何中的对称性和轴对称性;学会运用对称性和轴对称性解决实际问题。
⽴体⼏何全部教案.第⼀章:空间⼏何体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分类。
(3会⽤语⾔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有关于⼏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法(1让学⽣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何结构特征。
(2让学⽣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感受空间⼏何体存在于现实⽣活周围,增强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学⽣的观察能⼒。
(2培养学⽣的空间想象能⼒和抽象括能⼒。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感受⼤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具(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四、教学思路(⼀创设情景,揭⽰课题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些例⼦吗?这些建筑的⼏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
教师对学⽣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何体组合⽽成的,(展⽰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
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研探新知1.引导学⽣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它们各⾃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组织学⽣分组讨论,每⼩组选出⼀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
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
(1有两个⾯互相平⾏;(2其余各⾯都是平⾏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
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请列举⾝边具有已学过的⼏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何体组成的?6.以类似的⽅法,让学⽣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
立体几何全部教案(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②教案)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1.1 教学目标了解柱体、锥体、球体的定义及性质。
掌握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如表面积、体积等。
1.2 教学内容柱体、锥体、球体的定义及性质。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的计算方法。
1.3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讲解柱体、锥体、球体的定义及性质。
3. 讲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的计算方法,如表面积、体积等。
1.4 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5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的理解。
第二章:点、线、面的位置关系2.1 教学目标了解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如平行、垂直等。
掌握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2.2 教学内容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及判定方法。
2.3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讲解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及判定方法。
2.4 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5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空间角的计算3.1 教学目标了解空间角的定义及性质。
掌握空间角的计算方法。
3.2 教学内容空间角的定义及性质。
空间角的计算方法。
3.3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讲解空间角的定义及性质。
3.4 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5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空间角的计算的理解。
第四章:空间向量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空间向量的定义及性质。
掌握空间向量的应用方法。
空间向量的定义及性质。
空间向量的应用方法。
4.3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讲解空间向量的定义及性质。
4.4 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5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空间向量的应用的理解。
第五章:立体几何中的综合问题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解决立体几何综合问题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立体几何中的综合问题的解题策略。
5.3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讲解立体几何中的综合问题的解题策略。
立体几何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立体几何形体学段:中学主题:立体几何目标:1. 学生将理解不同的立体几何形体以及它们的属性和特点。
2. 学生能够绘制和构建不同的立体几何形体。
3.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前置知识:学生已经学习过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构造。
资源:1. 教材:包含有关立体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示例问题的教材。
2. 模型:平台、立方体、圆锥体、圆柱体和其他立体图形的模型。
3. 绘图工具:纸张、铅笔、尺子和量角器。
4. 计算机实验室:访问在线资源和几何软件的计算机。
活动步骤:1. 导入(10分钟):a. 通过展示一个封闭的盒子和一个打开的盒子的模型来介绍立体几何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特点。
b. 提出问题:“立体几何形体有哪些特点?我们如何定义和区分它们?”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2. 概念讲解(15分钟):a. 介绍不同的立体几何形体,例如平台、立方体、圆锥体和圆柱体。
解释每个形体的定义、特点和常见应用领域。
b. 使用幻灯片或展示板上的示意图和示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形体的属性。
3. 模型观察与探索(20分钟):a. 分发不同的立体几何模型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并描述每个模型的特点和属性。
b.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分享他们对每个模型的观察结果和发现。
4. 绘图和构建(30分钟):a. 要求学生使用绘图工具,将之前观察的模型绘制到纸上,并标注各个面、边和顶点。
b. 指导学生使用纸板或其他材料,根据绘图构建实际的模型。
5. 应用和解决问题(20分钟):a.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如果要从一个圆柱体中切割出一个圆锥体,我们需要知道哪些参数和公式?”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b. 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并分享他们的答案和思路。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a.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的立体几何的主要概念和形体。
b. 提出一个问题:“立体几何如何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职业中?”鼓励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教案:立体几何全部教案第一章:绪论1.1 立体几何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立体几何的概念,掌握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元素。
2. 掌握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立体几何的概念,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立体几何的概念的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引出立体几何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元素,通过实物展示和图形绘制,介绍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三、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立体几何的概念和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章:直线与平面2.1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2.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平行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实例引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二、新课:讲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介绍直线与平面平行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三、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和判定方法的重要性。
第三章:平面与平面3.1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2.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平行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面与平面平行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二、新课:讲解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介绍平面与平面平行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三、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用教案帮助学生掌握初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教案一:立体几何导入活动目标:通过导入活动,引起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兴趣,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
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拿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等,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这个立体图形由几个平面图形组成?”、“这个图形有几个面?”。
2. 学生互动: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并回答导师的问题。
然后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回答问题。
3.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肯定性评价和指导性建议。
教案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目标:介绍立体几何中常见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框架。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介绍不同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和性质,如长方体的六个面、十二个棱和八个顶点。
2. 学生互动: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并通过实际操作模型、绘制图形等方式加深理解。
3. 小结:教师总结所学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生进行相应的归纳。
教案三:立体图形的计算目标:通过实例计算,帮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介绍不同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如长方体的面积公式为2lw+2lh+2wh,体积公式为lwh。
2. 实例计算: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要求学生按照所学公式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
3. 学生练习: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自主完成练习题,互相检查答案,并向教师提出问题。
4. 小结:教师在黑板上总结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
教案四:立体几何应用题解析目标:通过解析一些立体几何应用题,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几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通过解析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立体几何应用题,如体积问题、极限问题等,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生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并进行实际测量、模型制作等活动,以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
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应用题解析的展示,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论。
立体几何最全教案doc教案章节:一、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2. 掌握空间点的表示方法。
3. 理解直线、平面和空间几何体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内容:1. 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2. 空间点的表示方法。
3. 直线、平面和空间几何体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立体几何的研究内容。
2. 讲解空间点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其应用。
3. 通过几何模型和图形,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平面和空间几何体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立体几何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空间点的表示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考查学生对直线、平面和空间几何体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的运用能力。
教案章节:二、立体几何的基本图形教学目标:1. 掌握立体几何的基本图形,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2. 理解立体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
3. 学会绘制和识别立体几何图形。
教学内容:1. 立体几何的基本图形,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2. 立体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
3. 绘制和识别立体几何图形的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立体几何的基本图形,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其形状和特征。
2. 讲解立体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举例说明其应用。
3. 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绘制和识别立体几何图形。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立体几何基本图形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立体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考查学生绘制和识别立体几何图形的能力。
教案章节:三、立体几何中的角度和距离教学目标:1. 理解立体几何中角度和距离的概念。
2. 学会计算立体几何中的角度和距离。
3. 掌握立体几何中角度和距离的测量方法。
教学内容:1. 立体几何中角度和距离的概念。
2. 计算立体几何中的角度和距离的方法。
3. 立体几何中角度和距离的测量方法。
立体几何初中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能够识别和描述三维空间中的点、线、面及其位置关系;3. 掌握在平面上表示空间图形的方法和技能;4.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1. 立体几何的定义和研究方法;2. 三维空间中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3. 空间图形的表示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我们生活中所处的空间是三维的,那么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个三维空间呢?2. 学生分享对立体几何的了解和疑问。
二、立体几何的定义和研究方法(15分钟)1. 介绍立体几何的定义:立体几何是研究三维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一门数学学科。
2. 讲解立体几何的研究方法:通过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等工具,观察和描述空间图形的特征。
三、三维空间中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15分钟)1. 介绍三维空间中的点、线、面的基本概念;2. 通过实物模型和计算机软件,展示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如线线、线面、面面关系;3.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结构,并运用点、线、面的关系进行解释。
四、空间图形的表示方法(15分钟)1. 介绍空间图形的表示方法,如直观图、斜二测图等;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如何在平面上表示空间图形;3. 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个空间图形,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用点、线、面的关系描述其结构,并尝试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三维空间中点、线、面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情况。
初中美术立体几何图形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几何图形,了解和掌握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立体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3. 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材质等表现手段,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几何图形作品。
教学重点:1. 掌握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立体几何图形的表现方法和创作。
2.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立体几何图形的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几何图形图片,如建筑物、家具、日常用品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立体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二、基本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和表现方法(15分钟)1. 教师介绍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和表现方法。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了解和掌握基本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和表现方法。
三、立体几何图形的创作实践(15分钟)1. 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线条、色彩、材质等表现手段,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几何图形作品。
2. 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和帮助。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2. 教师和学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从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赏析。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立体几何图形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将立体几何图形应用到生活和艺术创作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和创作,让学生了解了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和表现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立体几何全部教案(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②教案)教案章节一:绪论——立体几何的概念与意义教学目标:1. 理解立体几何的概念,认识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
2. 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掌握空间中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立体几何的概念,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立体几何的概念,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立体几何模型。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立体几何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立体几何的概念,阐述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立体几何模型,展示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4. 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判断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教案章节二:立体图形的性质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
2. 学会立体图形的分类,能够识别常见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立体图形的分类。
教学难点: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立体图形的分类的掌握。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立体图形模型。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立体图形模型,展示立体图形的分类。
4. 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识别常见立体图形。
教案章节三: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掌握空间中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2. 学会运用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立体几何模型。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空间点、线、面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空间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立体几何最全教案doc第一章: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1.1 空间点、线、面的定义与性质点的定义与表示方法直线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平面的定义与表示方法点、线、面之间的关系1.2 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点的坐标表示与运算直线的方程与性质平面的方程与性质点与直线、点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二章:直线与平面2.1 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直线的方程与平面的方程联立求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个数判断2.2 直线与平面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公式第三章:平面与平面3.1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方程平面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平面与平面的距离公式3.2 平面与平面的相交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交线方程平面与平面的交点个数判断平面与平面的交线段长度计算第四章:立体几何中的角度与距离4.1 空间角度的计算空间两直线夹角的计算空间两平面夹角的计算空间点与直线、点与平面的夹角计算4.2 空间距离的计算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点与直线之间的距离公式点与平面之间的距离公式第五章:立体几何中的体积与表面积5.1 立体几何图形的体积计算柱体的体积计算锥体的体积计算球体的体积计算5.2 立体几何图形的表面积计算柱体的表面积计算锥体的表面积计算球体的表面积计算第六章:立体几何图形及其分类6.1 柱体棱柱的定义与性质多面体的定义与性质棱锥的定义与性质6.2 锥体圆锥的定义与性质椭圆锥的定义与性质双曲锥的定义与性质6.3 球体球体的定义与性质球面的定义与性质球冠的定义与性质第七章:立体几何中的定理与性质7.1 中截面的性质中截面的定义与性质中截面与原图形的体积关系中截面与原图形的表面积关系7.2 对称性定理轴对称的定义与性质中心对称的定义与性质对称变换的应用7.3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定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定理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定理位置关系定理的应用第八章:立体几何中的坐标变换8.1 坐标系的定义与性质直角坐标系的定义与性质柱坐标系的定义与性质球坐标系的定义与性质8.2 坐标变换的定义与方法坐标变换的定义与性质坐标变换的公式与方法坐标变换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8.3 坐标变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关系坐标变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形状关系坐标变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尺寸关系坐标变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位置关系第九章:立体几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9.1 立体几何在工程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制造业中的应用9.2 立体几何在物理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力学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光学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电磁学中的应用9.3 立体几何在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三维建模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计算机游戏中的应用立体几何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第十章:立体几何的综合练习与拓展10.1 立体几何图形的识别与绘制立体几何图形的识别与分类立体几何图形的绘制与展示立体几何图形的动画与交互10.2 立体几何图形的切割与拼接立体几何图形的切割方法与技巧立体几何图形的拼接方法与技巧立体几何图形的创意切割与拼接10.3 立体几何图形的优化与应用立体几何图形的优化方法与算法立体几何图形的应用案例与实践立体几何图形的创新应用与拓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中的重点环节包括:1. 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理解点、线、面的定义与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立体几何的基础。
立体几何最全教案doc教案章节一: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2. 掌握空间点的表示方法;3. 理解空间直线、平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
教学内容:1. 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2. 空间点的表示方法;3. 空间直线、平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
教学活动:1. 引入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2. 讲解空间点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3. 通过实物展示和几何画板演示,引导学生理解空间直线、平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4.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2. 学生能正确表示空间点;3. 学生能理解空间直线、平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案章节二: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教学目标:1. 掌握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2. 能够运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定义;2. 常见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3. 面积和体积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入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概念;2. 讲解常见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举例说明;3. 运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4.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计算常见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2. 学生能运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章节三:立体图形的对称性教学目标:1. 理解对称性的概念;2. 掌握立体图形的对称性质;3. 能够运用对称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对称性的定义和分类;2. 立体图形的对称性质;3. 对称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入对称性的概念;2. 讲解立体图形的对称性质,举例说明;3. 运用对称性解决实际问题;4.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对称性的概念和分类;2. 学生能掌握立体图形的对称性质;3. 学生能运用对称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章节四:立体图形的公理和定理教学目标:1. 理解立体图形的公理和定理的概念;2. 掌握立体图形的公理和定理的证明方法;3. 能够运用公理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初步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立体几何中的常见公式和计算方法
3. 能够独立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点、线、面、体的概念;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2. 立体图形的性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体等的性质介绍
3. 立体几何的计算方法: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4. 基本的几何推理和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立体几何图形,引出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讲解:介绍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常见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3. 练习:在黑板或投影仪上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表面积和体积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资源:
1. 教科书《数学》,第三册
2.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
3. 试题集,练习册
课后作业:
1. 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2. 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立体几何的应用
3. 思考如何将立体几何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和难度是否适合学生水平?
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 是否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以补充和完善?。
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本章教材分析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是简单的几何体,复杂的几何体大都是由这些简单的几何体组合而成的.有关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的研究是研究比较复杂的几何体的基础.本章研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和直观图、表面积和体积等.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空间几何图形及其性质.本章中的有关概念,主要采用分析具体实例的共同特点,再抽象其本质属性空间图形而得到.教学中应充分使用直观模型,必要时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模型,然后再抽象出有关空间几何体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本章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例如,对于棱柱,在义务教育阶段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棱柱的结构特征及其体积、表面积.因此,在教材内容安排中,特别注意了与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相关内容的衔接.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空间想象能力面的训练.由于受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知识的限制,在讲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少问为什么,多强调感性认识.要准确把握这方面的要求,防止拔高教学.重视函数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几何体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了体现教材的选择性,在练习题安排上加大了弹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进行取舍.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1.1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掌握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学会观察、分析图形,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 能力.2.能够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学会建立几何模型研究空间图形,培养数学建模的思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归纳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从古至今,各个国家的建筑物都有各自的特色,古有埃及的金字塔,今有各城市大厦的旋转酒吧、旋转餐厅,还有上海东方明珠塔上的两个球形建筑等.它们都是独具匠心、整体协调的建筑物,是建筑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们如何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建筑物呢?引出课题: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思路2.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发现一些具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引出课题: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推进新课1.观察下面的图片,请将这些图片中的物体分成两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展示幻灯片图1)2.你能给出多面体和旋转体的定义吗?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分成两类,对没有思路的学生,教师予以提示.1.根据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否都是平面来分类.2.根据围成几何体的面的特点来定义多面体,利用动态的观点来定义旋转体.讨论结果:1.通过观察,可以发现,(2)、(5)、(7)、(9)、(13)、(14)、(15)、(16)具有同样的特点:组成几何体的每个面都是平面图形,并且都是平面多边形,像这样的几何体称为多面体;(1)、(3)、(4)、(6)、(8)、(10)、(11)、(12)具有同样的特点:组成它们的面不全是平面图形,像这样的几何体称为旋转体.2.多面体:一般地,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面体的面;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按围成多面体的面数分为:四面体、五面体、六面体、……,一个多面体最少有4个面,四面体是三棱锥.棱柱、棱锥、棱台均是多面体.旋转体:由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几何体叫做旋转体,这条定直线叫做旋转体的轴.圆柱、圆锥、圆台、球均是旋转体.提出问题1.与其他多面体相比,图片中的多面体(5)、(7)、(9)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2.请给出棱柱的定义?3.与其他多面体相比,图片中的多面体(14)、(15)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4.请给出棱锥的定义.5.利用同样的方法给出棱台的定义.活动:学生先思考或讨论,如果学生没有思路时,教师再提示.对于1、3,可根据围成多面体的各个面的关系来分析.对于2,利用多面体(5)、(7)、(9)的共同特征来定义棱柱.对于4,利用多面体(14)、(15)的共同特征来定义棱锥.对于5,利用图片中的多面体(13)、(16)的共同特征来定义棱台.讨论结果:1.特点是:有两个面平行,其余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像这样的几何体称为棱柱.2.定义: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围成的多面体称为棱柱.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其余各面叫做棱柱的侧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柱的顶点.表示法:用表示底面各顶点的字母表示棱柱.分类:按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3.其中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三角形,这样的几何体称为棱锥.4.定义:有一面为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这些面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锥.这个多边形面叫做棱锥的底面或底;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面叫做棱锥的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表示法:用顶点和底面各顶点的字母表示.分类:按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5.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原棱锥的底面和截面叫做棱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其他各面叫做棱台的侧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台的侧棱;底面多边形与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台的顶点.表示法:用表示底面各顶点的字母表示棱台.分类:按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分为三棱台、四棱台、五棱台……提出问题1.与其他旋转体相比,图片中的旋转体(1)、(8)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2.请给出圆柱的定义.3.其他旋转体相比,图片中的旋转体(3)、(6)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4.请给出圆锥的定义.5.类比圆锥和圆柱的定义方法,请给出圆台的定义.6.用同样的方法给出球的定义.讨论结果:1.静态的观点:有两个平行的平面,其他的面是曲面;动态的观点:矩形绕其一边旋转形成的面围成的旋转体.像这样的旋转体称为圆柱.2.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柱.旋转轴叫做圆柱的轴;垂直于旋转轴的边旋转而成的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平行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又称为圆柱面,无论转到什么位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侧面的母线.表示:圆柱用表示轴的字母表示.规定: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3.静态的观点:有一平面,其他的面是曲面;动态的观点:直角三角形绕其一直角边旋转形成的面围成的旋转体.像这样的旋转体称为圆锥.4.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而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旋转轴叫做圆锥的轴;垂直于旋转轴的边旋转而成的圆面称为圆锥的底面;不垂直于旋转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圆锥的侧面又称为圆锥面,无论转到什么位置,这条边都叫做圆锥侧面的母线.表示:圆锥用表示轴的字母表示.规定:圆锥和棱锥统称为锥体.5.定义:以直角梯形垂直于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台.还可以看成是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截这个圆锥,截面与底面之间的部分.旋转轴叫做圆台的轴;垂直于旋转轴的边旋转而成的圆面称为圆台的底面;不垂直于旋转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台的侧面,无论转到什么位置,这条边都叫做圆台侧面的母线.表示:圆台用表示轴的字母表示.规定:圆台和棱台统称为台体.6.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将半圆旋转一周所形成的曲面称为球面,球面所围成的旋转体称为球体,简称球.半圆的圆心称为球心,连接球面上任意一点与球心的线段称为球的半径,连接球面上两点并且过球心的线段称为球的直径.表示:用表示球心的字母表示.知识总结:3.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球圆台圆锥圆柱旋转体棱台棱锥棱柱多面体简单几何体应用示例例1 下列几何体是棱柱的有()A.5个B.4个C.3个D.2个活动:判断一个几何体是哪种几何体,一定要紧扣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注意定义中的特殊字眼,切不可马虎大意.棱柱的结构特征有三方面: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是平行四边形;这些平行四边形面中,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当一个几何体同时满足这三方面的结构特征时,这个几何体才是棱柱.很明显,几何体②④⑤⑥均不符合,仅有①③符合.答案: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棱柱的结构特征.本题容易错认为几何体②也是棱柱,其原因是忽视了棱柱必须有两个面平行这个结构特征,避免出现此类错误的方法是将教材中的各种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放在一起对比,并且和图形对应起来记忆,要做到看到文字叙述就想到图,看到图形就想到文字叙述.变式训练1.下列几个命题中,①两个面平行且相似,其余各面都是梯形的多面体是棱台;②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四个面都是等腰梯形的六面体是棱台;③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四棱柱一定是正方体;④分别以矩形两条不等的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将矩形旋转,所得到的两个圆柱是两个不同的圆柱.6()5()4()3()2()1()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个.()A.1B.2C.3D.4分析:①中两个底面平行且相似,其余各面都是梯形,并不能保证侧棱会交于一点,所以①是错误的;②中两个底面互相平行,其余四个面都是等腰梯形,也有可能两底面根本就不相似,所以②不正确;③中底面不一定是正方形,所以③不正确;很明显④是正确的.答案:A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C.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叫棱锥D.棱台各侧棱的延长线交于一点答案:D3.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锥B.以直角梯形的一腰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台C.圆柱、圆锥、圆台都有两个底面D.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扇形,这个扇形所在圆的半径等于圆锥底面圆的半径分析:以直角梯形垂直于底的腰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才是圆台,所以B不正确;圆锥仅有一个底面,所以C不正确;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扇形,这个扇形所在圆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所以D不正确.很明显A正确.答案:A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结构特征.作业教材P8习题1.1A组第1、2题设计感想本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按课程标准的要求:降低逻辑推理,通过直观感受和操作确认来设计.在使用时,建议使用信息技术来处理图片和例题,否则会造成课时不足的矛盾.1.1.2 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三维目标1.掌握简单组合体的概念,学会观察、分析图形,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2.能够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学会通过建立几何模型来研究空间图形,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重点难点描述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在我们的生活中,酒瓶的形状是圆柱吗?我们的教学楼的形状是柱体吗?钢笔、圆珠笔呢?这些物体都不是简单几何体,那么如何描述它们的结构特征呢?教师指出课题: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思路2.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表示的几何体,除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等简单几何体外,还有大量的几何体是由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这些几何体叫做简单组合体,这节课学习的课题是: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请指出下列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图1②观察图1,结合生活实际经验,简单组合体有几种组合形式?③请你总结长方体与球体能组合成几种不同的组合体.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图1,教师适当时候再提示.①略.②图1中的三个组合体分别代表了不同形式.③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教师可以制作有关模型展示.讨论结果:①由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叫做简单组合体.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图1(1)是一个四棱锥和一个长方体拼接成的,这是多面体与多面体的组合体;图1(2)是一个圆台挖去一个圆锥构成的,这是旋转体与旋转体的组合体;图1(3)是一个球和一个长方体拼接成的,这是旋转体与多面体的组合体.②常见的组合体有三种:多面体与多面体的组合;多面体与旋转体的组合;旋转体与旋转体的组合.其基本形式实质上有两种: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的简单组合体,如图1(1)和(3)所示的组合体;另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的简单组合体,如图1(2)所示的组合体.③常见的球与长方体构成的简单组合体及其结构特征:1°长方体的八个顶点在同一个球面上,此时长方体称为球的内接长方体,球是长方体的外接球,并且长方体的对角线是球的直径;2°一球与正方体的所有棱相切,则正方体每个面上的对角线长等于球的直径;3°一球与正方体的所有面相切,则正方体的棱长等于球的直径.应用示例例1 请描述如图2所示的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图2活动:回顾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再将各个组合体分解为简单几何体.依据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依次作出判断.解:图2(1)是由一个圆锥和一个圆台拼接而成的组合体;图2(2)是由一个长方体截去一个三棱锥后剩下的部分得到的组合体;图2(3)是由一个圆柱挖去一个三棱锥剩下的部分得到的组合体.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想象能力.变式训练如图所示,一个圆环绕着同一个平面内过圆心的直线l旋转180°,想象并说出它形成的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答案:一个大球内部挖去一个同球心且半径较小的球.例2 连接正方体的相邻各面的中心(所谓中心是指各面所在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所得的一个几何体是几面体?并画图表示该几何体.活动:先画出正方体,然后取各个面的中心,并依次连成线观察即可.连接相应点后,得出图形如图4(1),再作出判断.(1) (2)图4解:如图4(1),正方体ABCD—A1B1C1D1,O1、O2、O3、O4、O5、O6分别是各表面的中心.由点O1、O2、O3、O4、O5、O6组成了一个八面体,而且该八面体共有6个顶点,12条棱.该多面体的图形如图4(2)所示.点评:本题中的八面体,事实上是正八面体——八个面都是全等的正三角形,并且以每个顶点为其一端,都有相同数目的棱.由图还可见,该八面体可看成是由两个全等的四棱锥经重合底面后而得到的,而且中间一个四边形O2O3O4O5还是正方形,当然其他的如O1O2O6O4等也是正方形.为了增强立体效果,正方体应画得“正”些,而八面体的放置应稍许“倾斜”些,并且“后面的”线,即被前面平面所遮住的线,如图中的O1O5、O6O5、O5O2、O5O4应画成虚线.变式训练连接上述所得的几何体的相邻各面的中心,试问所得的几何体又是几面体?答案:六面体(正方体).例3 已知如图5所示,梯形ABCD中,AD∥BC,且AD<BC,当梯形ABCD绕BC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时,其他各边旋转围成的一个几何体,试描述该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图5 图6活动:让学生思考AB、AD、DC与旋转轴BC是否垂直,以此确定所得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解:如图6所示,旋转所得的几何体是两个圆锥和一个圆柱拼接成的组合体.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旋转体、简单组合体.变式训练如图7所示,已知梯形ABCD中,AD∥BC,且AD<BC,当梯形ABCD绕AD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时,其他各边旋转围成的一个几何体,试描述该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图7 图8答案:如图8所示,旋转所得的几何体是一个圆柱挖去两个圆锥后剩余部分而成的组合体.练习:教材P7第1、2题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简单组合体的概念和结构特征.作业教材P8习题1.1 A组第3题;B组第1、2题.设计感想本节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立体图形,认识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绘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在教学时,尽量多给学生一些图片,以便学生形成直观感知,初步获得感性认识.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2.1 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1.2.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三维目标1.掌握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和相互转化,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2.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并能识别上述三视图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提高学生识图和画图的能力,培养其探究精神和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给出三视图和直观图,还原或想象出原实际图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几何体.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能否熟练画出上节所学习的几何体?工程师如何制作工程设计图纸?我们常用三视图和直观图表示空间几何体,三视图是观察者从三个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体而画出的图形;直观图是观察者站在某一点观察几何体而画出的图形.三视图和直观图在工程建设、机械制造以及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节我们将在学习投影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教师指出课题:投影和三视图.推进新课①如图1所示的五个图片是我国民间艺术皮影戏中的部分片断,请同学们考虑它们是怎样得到的?(展示幻灯片)②通过观察和自己的认识,你是怎样来理解投影的含义的?③请同学们观察图2的投影过程,它们的投影过程有什么不同?(展示幻灯片)④图2(2)(3)都是平行投影,它们有什么区别?⑤观察图3,与投影面平行的平面图形,分别在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下的影子和原图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区别?(展示幻灯片)活动:①教师介绍中国的民间艺术皮影戏,学生观察图片.②从投影的形成过程来定义.③从投影方向上来区别这三种投影.④根据投影线与投影面是否垂直来区别.⑤观察图3并归纳总结它们各自的特点.讨论结果:①这种现象我们把它称为是投影.②由于光的照射,在不透明物体后面的屏幕上可以留下这个物体的影子,这种现象叫做投影.其中,我们把光线叫做投影线,把留下物体影子的屏幕叫做投影幕.③图2(1)的投影线交于一点,我们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图2(2)和(3)的投影线平行,我们把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投影称为平行投影.④图2(2)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这种平行投影称为正投影;图2(3)中,投影线不是正对着投影面,这种平行投影称为斜投影.⑤在平行投影下,与投影面平行的平面图形留下的影子和原平面图形是全等的平面图形;在中心投影下,与投影面平行的平面图形留下的影子和原平面图形是相似的平面图形.以后我们用正投影的方法来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知识归纳:投影的分类如图4所示.图4提出问题①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请你回忆三视图包含哪些部分?②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各是如何得到的?③一般地,怎样排列三视图?④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观察到的几何体的正投影图,它们都是平面图形.观察长方体的三视图,你能得出同一个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在形状、大小方面的关系吗?讨论结果:①三视图包含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②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叫该几何体的正视图(又称主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叫该几何体的侧视图(又称左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叫该几何体的俯视图.③三视图的位置关系:一般地,侧视图在正视图的右边;俯视图在正视图的下边.如图5所示.图5④投影规律:(1)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2)一个几何体的正视图和侧视图高度一样,正视图和俯视图长度一样,侧视图和俯视图宽度一样,即正、俯视图——长对正;主、侧视图——高平齐;俯、侧视图——宽相等.画组合体的三视图时要注意的问题:(1)要确定好主视、侧视、俯视的方向,同一物体三视的方向不同,所画的三视图可能不同.(2)判断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是由哪几个基本几何体生成的,注意它们的生成方式,特别是它们的交线位置.(3)若相邻两物体的表面相交,表面的交线是它们的分界线,在三视图中,分界线和可见轮廓线都用实线画出,不可见轮廓线,用虚线画出.(4)要检验画出的三视图是否符合“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基本特征,即正、俯视图长对正;正、侧视图高平齐;俯、侧视图宽相等,前后对应.由三视图还原为实物图时要注意的问题:我们由实物图可以画出它的三视图,实际生产中,工人要根据三视图加工零件,需要由三视图还原成实物图,这要求我们能由三视图想象它的空间实物形状,主要通过主、俯、左视图的轮廓线(或补充后的轮廓线)还原成常见的几何体,还原实物图时,要先从三视图中初步判断简单组合体的组成,然后利用轮廓线(特别要注意虚线)逐步作出实物图.应用示例例1 画出圆柱和圆锥的三视图.活动:学生回顾正投影和三视图的画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完成.解:图6(1)是圆柱的三视图,图6(2)是圆锥的三视图.(1) (2)图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空间想象能力.有关三视图的题目往往依赖于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要做到边想着几何体的实物图边画着三视图,做到想图(几何体的实物图)和画图(三视图)相结合.变式训练说出下列图7中两个三视图分别表示的几何体.(1) (2)图7答案:图7(1)是正六棱锥;图7(2)是两个相同的圆台组成的组合体.例2 画出图10所示的几何体的三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