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卒中康复流程

脑卒中康复流程

脑卒中一级康复流程图

脑卒中二级康复流程图

一级康复(早期康复)二级康复(恢复期康复)三级康复(后期康复-社区康复)

三级康复流程

1.总流程

2.住院康复医疗流程(1、2级康复)

3.社区康复医疗流程(3级康复)脑卒中的三级康复程序

第一阶段早期康复

神经内科病房或康复病房

Team:神经科医师,康复科医师、康复治疗师

功能评定

运动疗法

主要是以床旁治疗为主(正确姿势、被动活动、翻身、坐骑,站立,移动训练等)言语训练

早期康复软瘫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瘫痪,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会出现联合反应,集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期主要康复问题

一侧肢体瘫痪

肌张力、肌力低下

躯干控制差

平衡功能障碍

关节活动障碍

高级脑功能障碍(言语、认知、心理)

吞咽障碍

并发症

一级康复治疗目标

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达到床上翻身、卧坐转移、坐位静态平衡。保护关节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活动范围

采用兴奋性促进手法提高瘫痪肌的张力和力量

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自理防止各种并发症和二次损伤的产生

常用运动治疗方法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肌力训练

躯干控制和转换

脑卒中的康复

一、概述

脑卒中(stroke)亦称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它包括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和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stroke)。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我国城乡脑卒中年发病率为200/10万,年死亡率为80/10万~12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脑卒中复发率达40%。

WHO提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①可调控的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②可改变的因素,如不良饮食习惯、大量饮酒、吸烟等;

③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等。近年来,随着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率有了大幅度下降,使得人群中脑卒中的总患病率和致残率明显提高。

由于脑卒中时脑损伤的部位、大小和性质等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可以分为:①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偏身感觉(浅感觉和深感觉)障碍、偏身运动障碍(偏瘫)和一侧视野缺失(偏盲);②交流功能障碍,表现为失语、构音障碍等;③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障碍,如吞咽困难、二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等。按照WHO“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根据脑卒中患者功能受损的程度可分为三个水平,即使身体结构与功能的损伤、活动受限(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和参与受限(指社会生活能力受限)。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在及时抢救的同时。积极开展早期康复治疗。目前,许多国家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脑卒中单元(strike unit ,SU),即将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与急性期神经内科治疗有机结合,防治各种并发症,尽可能使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改善,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康复评定

(一)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

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GCS是根据睁眼情况(1-4分)、肢体运动(1-6分)和言语表达(1-5分)来判定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GCS≤8分为重度脑损伤,呈昏迷状态;9-12分为中度脑损伤;13-15分为轻度脑损伤。

2.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该量表是我国在参考爱丁堡和斯堪的那威亚评分量表的基础上,于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上制定并推荐应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是目前我国用于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最广泛的量表之一。其评分为0-45分,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31-4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

3.美国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表(NIH stroke scale,NIHSS)NIHSS是国际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脑卒中评分表,有11项检测内容,得分低说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

轻,得分高说明程度重。

(二)运动功能评定

1.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方法Brunnstrom将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恢复分为6期,根据肌张力和运动的变化来评定其运动模式和功能,详见表5-2。

2.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评定法积分总表见表5-3。

(三)平衡功能的测定

1.三级平衡检测法三级平衡检测法在临床上经常使用,I级平衡是指在静态下不借助外力,患者可以保持坐位或站位平衡;II级平衡是指在支撑面不动(坐位或站立位)身体某个或几个部位运动时可以保持平衡;III级平衡是指患者在外力作用或外来干扰下仍可以保持坐位或站立位平衡。

2.Berg平衡评定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tese)Berg平衡评定量表是脑卒中康复临床与研究中最常用的量表,一共呢有14项检测内容,包括(1)坐→站;(2)无支撑站立;(3)足着地,无支撑坐位;(4)站→坐;(5)床→椅转移;(6)无支撑闭眼站立;(7)双足并拢,无支撑站立;(8)上肢向前伸;(9)从地面拾物;(10)转身向后看;(11)转体360°;(12)用足交替踏台阶;(13)双足前后位,无支撑站立;(14)单腿站立。每项评分0-4分,满分56分,得分高表明平衡功能好,得分低表明平衡功能差。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的评定是脑卒中临床康复常用的功能评定,期方法主要有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

(五)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定

QOL评定分为主观取向、客观取向和疾病相关的QOL3种,常用的量表有生活满意度量表、WHO-QOL和sf-36等。

(六)其他功能障碍的评定

其他功能障碍评定的量表还有感觉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失语症评定、构音障碍评定和心理评定等。

三、康复治疗

脑卒中突然发病后,根据脑组织受损的程度不同,临床上可有相应的中枢神经受损的表现。脑卒中康复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功能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只有早期康复介入、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并注意循序渐进和患者的主动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其中枢神经受损的功能,为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创造条件。

(一)康复目标与时机选择

1.康复目标

采用一切有效的措施预防脑卒中后可能发生的残疾和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或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改善受损的功能(如感觉、运动、语言、认知和心理等),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即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2.康复时机选择

为了避免过早的主动活动使得原发的神经病学疾患加重,影响受损功能的改善,通常主张在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原发神经病学疾患无加重或有改善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康复治疗(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程度相对较重,一般主张发病后1~2周,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治疗,包括预防废用综合征的治疗)。脑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病程较长的脑卒中患者仍可从康复中受益,但其效果较早期康复者差。对伴有严重的合并症或并发症,如血压过高、严重的精神障碍,重度感染,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合并症或并发症,待患者病情稳定48 h后方可逐步进行康复治疗。

(二)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

1.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早期康复时机。

2.康复治疗计划是建立在康复评定的基础上,由康复治疗小组共同制订,并在治疗方案实施过程中逐步加以修正和完善。

3.康复治疗贯穿于脑卒中治疗的全过程,做到循序渐进

4.康复治疗必须有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及其家属的配合,并与日常生活和健康教育相结合。

5.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和康复工程方法等。

(三)急性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急性期通常是指发病后的1 ~ 3周,康复治疗是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合并症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的基础上,患者病情稳定48 h后开始进行。

此期康复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以及肢体正确的摆放和体位的转换(翻身),预防可能出现的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和呼吸道的感染等。同时,偏瘫侧各种感觉刺激和心理疏导以及相关的康复治疗(如吞咽功能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受损功能的改善。

(四)恢复早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恢复早期(亚急性期)是指发病后的3~4周,治疗目标除前述的预防常见并发症以外,应抑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患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进行相关的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同时注意减轻偏瘫肢肌痉挛的程度和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

(五)恢复中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恢复中期一般是指发病后的4 ~12周,治疗目标是加强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为主,并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上肢和下肢实用功能的强化训练,同时可加用康复工程方法,抑制异常的肌张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正常运动模式和运动控制能力的恢复上。相当一部分偏瘫患者的运动障碍与其感觉缺失有关,因此,改善各种感觉功能的康复训练对运动功能恢复十分重要。其他相关的康复治疗需针对相应的功能障碍。

(六)恢复后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恢复后期一般是指发病后的4~6个月,康复目标是抑制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改善运动控制能力,促进手的精细运动,提高运动速度和实用性步行能力,掌握日常生活活动技能,提高生活质量。

(七)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遗症期是指脑损害导致的功能障碍经过各种治疗受损的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改善,此时为进入后遗症期,临床上有的在发病后6~12个月,但多在发病后

1~2年。导致脑卒中后遗症的主要原因有颅脑损害严重、未及时进行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治疗方法或功能训练指导不合理而产生误用结合症、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控制不理想致原发病加重或再发等。

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运动控制能力差和手功能障碍、失语、构音障碍,面瘫、吞咽困难,偏瘫步态,患足下垂行走困难,两便失禁,血管性痴呆等。

此期的康复治疗通常在社区完成,应加强残存和已有的功能,即代偿性功能训练,包括矫形器、步行架和轮椅等的应用,以及环境改造和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以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注意防止异常肌张力和挛缩的进一步加重。避免废用综合征、骨质疏松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下床活动和适当的户外活动,注意多与患者交流和必要的心理疏导,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意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八)脑卒中特殊临床问题的处理

(九)脑卒中的预后

脑卒中康复规范

脑卒中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 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评价项目如下: 1、躯体功能评价 肌力评价、关节活动度评价、感觉评价、肢体形态评价、协调评价、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疼痛评价、辅助器具使用评价,上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评价、手功能评价,下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平衡功能评价、行步态分析等。 2、精神心理评价:存在相关问题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人格评价、情绪评价。 3、语言、吞咽功能评价:首先进行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筛查,对存在或可凝存在失语症和构音障碍者需进一步进行失语症标准检查和构音障碍检查,必要时需进行吞咽障碍评价、肺活量检查。 (二)康复治疗规范 1.物理治疗: (1)运动治疗:早期主要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翻身训练、呼吸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血管舒缩性训练等。 恢复期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牵伸训练、呼吸训练等,并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训练,以及各种体位的变换及转移训练,同时进行站立床治疗及坐、跪、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 后期在继续加强前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运动控制能功、肌力、平衡功能等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减重步行、辅助步行、独立步行等。 (2)物理因子治疗: 选用超短波疗法、气压治疗、电磁波疗法、直流电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 (3)水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进行水中运动治疗等。 2.作业治疗: (1)认知训练:对有认知障碍者根据认知评价结果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计算等训练,严重病人早期可进行多种感觉刺激以提高认知能力,有条件的音位可进行电脑辅助认知训练等。

脑卒中康复规程

脑卒中一级康复流程图

一级康复(早期康复)二级康复(恢复期康复)三级康复(后期康复-社区康复) 三级康复流程 1.总流程 2.住院康复医疗流程(1、2级康复) 3.社区康复医疗流程(3级康复) 脑卒中的三级康复程序 第一阶段早期康复 神经内科病房或康复病房 Team:神经科医师,康复科医师、康复治疗师 功能评定 运动疗法 主要是以床旁治疗为主(正确姿势、被动活动、翻身、坐骑,站立,移动训练等) 言语训练 早期康复软瘫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瘫痪,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会出现联合反应,集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期主要康复问题 一侧肢体瘫痪 肌张力、肌力低下 躯干控制差 平衡功能障碍 关节活动障碍 高级脑功能障碍(言语、认知、心理) 吞咽障碍 并发症 一级康复治疗目标 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达到床上翻身、卧坐转移、坐位静态平衡。 保护关节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活动范围 采用兴奋性促进手法提高瘫痪肌的张力和力量 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自理防止各种并发症和二次损伤的产生 常用运动治疗方法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肌力训练 躯干控制和转换 脑卒中的康复 一、概述 脑卒中(stroke)亦称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accident,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它包括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脑栓塞

脑卒中康复流程

脑卒中康复流程 脑卒中一级康复流程图如下: 经过急性期规范治疗,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以后,根据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功能状态和社会 支持度来决定康复的性质和程度。初期康复评定后,需要启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并预防并发症。根据患者的ADL和 IADL能否自理,决定是否需要康复介入,如果需要,则转至 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如果不需要,则患者可以出院回归家庭或社区,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康复教育,在社区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 脑卒中二级康复流程图如下: 对于住院康复的脑卒中患者,康复医师需要对患者全身情况、运动、感觉、交流、认知、ADL和社会支持度进行筛查,根据患者的障碍决定康复小组。随后,进行康复评定、制定康复计划和开始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重新评定进步情况、未来的需求和危险因素,并咨询康复小组。如果患者康复有进

步,则继续康复治疗。如果没有进步,则需要查找妨碍恢复的原因,如果是病情变化,则建议返回急性期治疗;如果是精神方面的原因,则建议先进行抗精神病的治疗。如果患者准备好社区生活了,则可以出院回归家庭或疗养院,在出院前需要对患者和/或家人进行康复宣教。 脑卒中三级康复流程图如下: 对于回归社区的脑卒中患者,需要判断是否需要社区康复,如果需要,则对患者和/或家属进行宣教,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并继续脑卒中二级预防。如果不需要,则继续康复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重新评价患者的状况,继续康复治疗。如果患者达到平台期,则需要重新评价患者的情况,并继续康复治疗。如果患者出院回归家庭或社区,则社区医生需要定期随访。 脑卒中是一种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它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且在我国城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可调控的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因素。近年来,随着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率有了大幅度下降,但总患病率和致残率仍然很高。

脑卒中康复标准作业流程

脑卒中康复标准作业流程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康复是帮助脑卒中患者尽快恢复功能的重要环节。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脑卒中康复的标准作业流程。 一、评估患者状况 在开始康复治疗之前,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状况。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能力、肌力、平衡能力等方面。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和治疗目标,为后续的治疗计划制定提供依据。 二、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康复计划应包括康复目标、康复时间、康复方法等内容。康复目标应具体明确,康复时间应合理安排,康复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三、进行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物理治疗包括运动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通过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四、进行语言治疗 脑卒中后,患者常常会出现语言障碍。语言治疗是帮助患者恢复语

言功能的重要手段。语言治疗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语言表达训练等。通过语言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语言功能。 五、进行认知训练 脑卒中后,患者的认知能力常常受到影响。认知训练是帮助患者恢复认知功能的重要方法。认知训练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问题解决训练等。通过认知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六、进行心理支持 脑卒中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很大,很多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心理支持在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通过心理支持,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七、定期复查和调整康复计划 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的康复状况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因此,定期复查和调整康复计划是必要的。通过定期复查,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计划,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八、康复结束后的跟踪观察 康复结束后,对患者的跟踪观察是必要的。通过跟踪观察,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复效果,并及时发现并处理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跟踪观察的时间和频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一、早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 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 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8、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TENS等。 19、应用肌电反馈技术。 20、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1、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 22、言语治疗。 23、心理治疗。 (三) 康复安排 指导患者和家属每日若干次完成1、2、3、8、9、10、11、17等项;4、5、6、7、12、13、14、15必须由治疗师完成每日一次,每次45分钟;18、19、20、21、22可由各单位自行确定进行与否;23、24如无进行专业的此项训练,治疗师在功能训练过程中应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包括简单的发声练习等;并负责患者的心理疏导以求患者尽可能的配合和以最佳状态进行康复治疗。 二、中期康复 此期患者可明显的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协同运动和下肢的伸肌协同运动,并逐渐可做到某些肌肉关节的独立运动,相当于B恢复3-5期。 (一)中期康复目的 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训练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的独立的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渐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流程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流程 一、PT: 早期康复:床上正确体位、PROM、各种并发症的预防。 后期康复:床上活动训练(床上肢体主动、被动活动、床上转移)—→做坐位平衡—→床边转移(站起训练、坐下训练)—→站位平衡(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平行杠内行走训练—→相对独立步行训练 恢复期康复:—→家庭步行训练—→社区性步行—→正常步行。 RE(康复工程)—→矫形器应用—→步态分析和纠正。 二、OT:后期康复: 1、日常生活训练:穿衣训练—→二便训练—→进食训练—→个人卫生训练—→入浴训练—→转移训练—→步行训练—→日常交流训练 2、功能训练法:自助具训练、病手强迫利用、利手交换训练、手精细活动训练。 3、失认失用症评定—→失认失用症治疗 三、ST: 失语症、构音障碍、言语失用的评定—→言语障碍治疗—→日常生活交流—→社会活动交流。 吞咽障碍评定—→吞咽障碍治疗。 四、认知康复: 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功能的评定—→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无认知障碍。 五、PSY(心理治疗): 焦虑或抑郁的评定—→情绪障碍的治疗—→无情绪障碍。 六、VC(职业咨询): 就业咨询—→就业能力评定—→就业前训练。 七、SW(社会工作): 社会问题调研—→社会问题分析—→重返社会计划制定—→计划实施—→顺利重返社会。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流程 一、急性期: 1、脊髓损伤骨科治疗(骨折复位、内固定)—→正确体位放置—→ROM训练。 2、并发症的预防:压疮、肌肉萎缩、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等预防。 二、中期 1、四肢瘫:ROM、残存肌力训练、起立床训练。 2、截瘫:ROM、上肢肌力训练、下肢残存肌力训练。 三、后期 1、PT:ROM、残存肌力训练、体位转移训练(床上、床←→轮椅、轮椅←→坐厕、轮椅←→浴池)—→站立架训练穿—→支具平行杠内站立训练—→平行杠内步行训练—→扶助行器步行训练—→扶拐行走训练—→治疗性步行—→家庭步行训练—→社区性步行。 2、OT:日常生活训练:穿衣训练—→二便训练—→进食训练—→个人卫生训练—→入浴训练—→转移训练—→交通工具使用。 3、膀胱、直肠训练: 4、PSY(心理治疗): 焦虑或抑郁的评定—→情绪障碍的治疗—→无情绪障碍。 四、恢复期 ①生活不能自理-→训练家属进行护理-→回归家庭或公共机构。 ②生活能自理-→进一步强化-→就业能力评定-→就业训练-→庇护性工厂或重返工作岗位。 家庭功能性步行:能够穿戴支具,独立完成坐—站,椅子—地板转移,在家中,工作场所、学校及室内场所不用轮椅。 社区性步行:完全独立行走,大部分时间不需要轮椅。

脑卒中三级康复简介及流程图

脑卒中三级康复简介及流程图 一、脑卒中的一级康复——脑卒中的早期康复 一级康复是指患者早期在医院急诊室或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急性期治疗规范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提出的治疗指南进行。 在急性期最重要的是预防再发脑卒中和并发症,鼓励患者重新开始自理活动,并给予患者及其家属精神支持。初期评定应包括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对并发症的评价和预防,以及对功能残疾的评价。 一级康复多在发病后14天以内开始。此阶段多为卧床期,主要进行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早期床边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训练。如果患者能够痊愈,或者出院后只需康复指导即可在家庭或社区进行康复训练,就可以直接出院回家。如果患者日常生活大部分需要他人帮助,或者出院后得不到康复指导或社区康复训练,建议患者转移至康复医学科或专门的康复中心继续进行康复。见图1。

二、脑卒中的二级康复——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 二级康复一般在康复中心和综合医院中的康复医学科进行。患者转入康复中心和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后,首先由康复医生采集病史,对患者进行全身查体和功能评价,在运动、感觉、交流、认知、ADL 及社会支持度等方面进行筛查。根据患者的筛查结果,决定康复小组的成员。 康复小组成员应当由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小组成员分别对患者进一步检查,确定其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康复小组召开评定会,综合患者的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并开始实施治疗。此阶段的训练内容主要是坐位平衡、移乘、站立、重心转移、跨步、进食、更衣、排泄等以及全身协调性训练、立位平衡、实用步行、手杖使用及上下楼梯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再对患者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如果效果不好,需要查找无效原因,以便决定下一步措施。如果患者治疗有效且为进人社区康复做好了准备,就可以进入社Ⅸ进行康复。如果不能回归社区生活,建议继续住院康复治疗。见图2。

脑 卒 中 康 复 流 程

脑卒中康复流程 第一章造成脑卒中的病因 脑部血管病变或脑部受伤所造成脑的功能变化雷同,造成脑血管病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 梗塞 引起梗塞的因素又有下列两种: 1.血栓 血栓是最常见的导因,血栓形成在血管壁,使血流速度减慢或妨碍血液流过。当脑部发生血栓,该部位之血管因缺乏供血和养分,很快在几分钟内坏死。脑部坏死面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可能获得除因脑中风之外的血管供给血量的多少而定。多半老年人的脑部坏死面积会较大些,因为老年人的血管都比较小,侧支血循环差;而年轻型患者则倾向于范围小些,因为其脑部侧支血循环较老年人佳。 2.栓塞 身体其他部位血液内的杂质或血块,经由血液流到脑部血管,造成阻塞,使脑部供血、供氧及供养状况被阻断,引起脑部病变而致偏瘫形成。 二.出血 出血是指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内;脑出血所造成的伤害要比阻塞性的严重,因血液凝固后,所形成的血块会对脑造成压迫。出血性脑中风也常伴有高血压病史和动脉硬化现象,皆是易导致血管破裂的因素。年轻型患者常由于动脉瘤而引起出血,动脉瘤通常位于脑部表面,是由血管衍生突出之球形瘤,一旦破裂,血液常流入蛛网膜下腔。患者若遇此种状况,死亡率往往很高,必须以外科手术取出血块,以解救危急。 三.脑部受伤 脑部受伤型中风是因脑部受到撞击,如车祸、由高处跌下伤至脑及运动伤害等。近年来,由于交通发达、车祸频发,此种发生率在年轻患者有年年增高之趋势,是值得重视的。脑部受伤常引致脑水肿,而导致脑部受压,造成脑部暂时性缺血或功能不良。待水肿因素消除后,功能会渐渐恢复,约需时4~5个月。最常见引起脑中风的典型部位是中脑动脉处,是脑中风的易发区。 四.其他致因 因脑部肿瘤而引起脑中风的情形虽不多见,但也是造成脑中风的因素之一。一旦发生时,其康复处理的方针,大致同于脑中风的康复治疗。其他如动脉硬化、高血压、脑部血管痉挛等也会引发脑血管阻塞或出血。如粥状动脉瘤易在动脉枝或弯曲处形成,造成血管阻塞;患者若有高血脂、甘油三脂偏高倾向,也易得冠状动脉疾病,潜伏着罹患脑中风之危机。慢性高血压会迫使血管受压,增加破裂之趋势;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使脑血液流量减少,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症状。 脑中风的致因虽然如此之多,但不同部位病变,各有其特殊之功能受到影响,程度也不一,完全依据下列几个因素来判定: 1.病变部位为大脑、小脑或脑干。 2.脑部受伤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