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历史教案10篇

九年级历史教案10篇

九年级历史教案10篇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挑选和组合的知识情势。教案中对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推敲,精心设计而肯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九年级历史教案10篇,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

九年级历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态,《查士丁尼法典》编辑的目的,能正确评判《查士丁尼法典》;通过浏览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知道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奉献进程与方法:通过量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干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大、衰亡的原因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大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华的经济、光辉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穷的感叹及探索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华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光辉,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展现:《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华;继承和储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相互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期”。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独裁权利,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辑委员会。

4.材料展现:《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不管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5.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浏览教材,说说《查士丁尼法典》的概况。《罗马民法大全》包含哪几部法律?

提示: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

6.问题摸索:如何评判《罗马民法大全》?

提示:《罗马民法大全》仍旧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展现:《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教师提问:拜占庭皇帝为何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支援?结果怎样?

提示: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支援,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占据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3.教师提问: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权势入侵。

4.问题摸索: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教训?

提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华,守旧狭隘导致文明衰落。我们坚信宽容开放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繁华,更加富强,未来的中国会更美好。

5.拜占庭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文化,它们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当然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完善无缺的,所以要求我们有一种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学会包容、吸取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1.《查士丁尼法典》:目的、内容、《罗马民法大全》的意义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原因、时间、对文化的影响

九年级历史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情势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形、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形等基本史实进程与方法: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常常显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乃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显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着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

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仍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乃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展现:《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常常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状,从封建领主的手中获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益,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存,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部佃户都可以放牧,依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现: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酬劳十分微薄。他的家一样是简单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竹篱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获不好就受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惧怕的牺牲品,也常常遭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敲诈。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藐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摸索: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少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现: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摸索: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便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现:

材料一佃户由于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部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畜生,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应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动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应了哪些行动会遭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部村民权益的行动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根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保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保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保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由于“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特殊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九年级历史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进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浏览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干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判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起源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类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连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气力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克服进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浏览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控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给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显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鄙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乃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奇妙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保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别地位。

3.问题摸索: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发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建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首创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首创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同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同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同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何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判佛教呢?想想为何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受、顺从、舍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同等”的假同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同等,从而到达保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到达了至高无上的境域;“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样专指释迦牟尼。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显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

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产生和传播

九年级历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独裁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知道《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进程与方法:浏览“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视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浏览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干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态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觉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知道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现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着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觉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浏览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摸索: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洪涝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样较少,呈洪涝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解,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摸索: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靠人工灌溉,因此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现:多媒体展现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觉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绩。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大而繁华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观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根据了。”两自由民正产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忘八在干什么?给我停止!”

两自由民发觉是国王,立刻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我尊重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3.教师提问:(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根据吗?根据是什么?触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4.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英勇过人熟知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保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2)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形。

学生回答问题(3)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5.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6.问题摸索:讨论并知道《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提示:全面保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格惩罚各种社会犯法。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合适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光辉的文明。苏美尔人创建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存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古巴比伦王国:君主独裁制度

4.《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的社会等级

九年级历史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图片和相干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知道尼罗河在

埃及的重要地位;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绩,知道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

意义;知道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进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

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环绕金字塔之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绩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知道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奇的事物,没有任

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庞大事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1课:古代埃及。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

1.展现国际空间站拍照地球夜景:尼罗河岸灯火通明

2.材料展现:古代埃及诗歌《歌颂尼罗河》:啊,尼罗河,我歌颂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你用你奇妙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让我们歌唱!你滋润了太阳神赋予的土地,养育着所有的人民,让我们在干涸的沙漠里畅饮!你大方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

3.教师提问:

(1)说明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提示:尼罗河是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2)说明歌词“你用你奇妙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3)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

提示:便于航行。

4.教师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育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增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其平缓的河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这些有利条件增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二)象形文字

1.图片展现:多媒体展现“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对照表”

2.教师提问:请学生猜测其中几个文字的含义并说说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与事物形状类似。

3.资料链接:纸莎草纸

古埃及人在距今5000年前发明了纸莎草纸,纸莎草纸的制作材料是纸莎草。它盛产于尼罗河沿岸的水生植物。人们将纸莎草的粗茎切割下来,剥去外皮,将里面柔软又有韧性的茎芯儿切成薄片。再将切成片儿的茎芯横、竖编织或叠放。然后用锤子将两层茎芯儿敲打,直至融会成一张薄纸。融为一体的薄片儿在经过晒干、打磨等工艺处理后,世界上最早的纸就产生了。

4.教师小结: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文明成绩。

目标导学二:金字塔

1.图片展现:多媒体展现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片

2.教师提问:埃及有句古谚语:人类恐惧时间,而时间恐惧金字塔。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想象一下古代埃及人是如何搬运、建造金字塔的?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人有几种推断:(1)用一个庞大的杠杆,一段用绳子绑住石块,另一端通过人力将石块吊往上方,然后将石块逐渐往上堆砌。(2)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质滚轴将石块拉上去土堆是环绕金字塔螺旋上升。也有人认为,第(2)种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估计开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杆。也有些人认为,金字塔是由建造的,由于他们觉得古人没有这么高的智慧来建造这么伟大的建筑。

目标导学三:法老的统治

1.图片展现:多媒体展现法老的图片

2.教师提问:说说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样的?

提示:法老作为全国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他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3.思维延伸:埃及法老们为何要给自己修筑金字塔?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修筑奢华的陵墓,以备在冥世间连续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和世俗独裁统治的权利。

三、课堂总结

金字塔外形雄壮壮观,内有许多甬道和墓室相通,还有绘画、雕刻等艺术品,实际上是一座地下宫殿。国王的尸体经防腐处理,制成了干尸,放置在棺木中,这就是“木乃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九年级历史教案篇6

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显现的概况、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等。

进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摸索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视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重难点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复习旧课,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要求学生了解人类从古猿到人的演变历程,明白火的使用、直立行走和制造并使用工具对人产生的作用,同时掌控氏族社会的特点。

2、引导学生讨论,用辩论的方式探讨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必定性。

3、通过对人类起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加强学生对人类自身的认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1、现代人类是从哪一洲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什么人?人类距今约多少万年形成?

2、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属于哪一阶段?人种的差异在哪一阶段显现?

3、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哪三大人种?人种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影响的?

4、母系、父系社会各有什么特点?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相互交换。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授。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现、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

(一)人类的显现

1.“完全形成的人”现今所发觉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摸索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现代人种何时显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

(二) 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显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显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人类早期为何要过群居生活?

为何最早显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

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显现的?有什么特点?

私有制和阶级的显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第一个阶级社会。

4.课后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人类的形成、氏族社会的发展。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诵或默记:3—5分钟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基础训练》1课)。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1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形,发觉问题及时解决。

九年级历史教案篇7

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干历史知识。

进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摸索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干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古代埃及人民用智慧和气力创造的一大世界奇迹。重难点重点: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 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为何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时期的阶级关系。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利用课文导言中的狮身人面像的故事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学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掌控三大流域文明的精华。

2、大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3、世界上的文明虽然各具特点但作为创造文明的人,却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以此培养学生建立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古埃及何时显现奴隶制小国?何时显现统一的国家?国王叫什么?陵墓又叫什么?公元前6世纪被哪国所灭?

2、“新月沃地”有两条河叫什么?什么人何时在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是谁统一了两河流域?并颁布了哪一法典?

3、古印度何时显现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进入后,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什么制度?每个等级名称叫什么?由哪些阶层组成?

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各有哪些文化遗存?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相互交换。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授。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现、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一、金字塔的国度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得课本外的知识信息。

2组织学生讨论:利用课文的“动脑筋”,用多媒体打出讨论题:

问题一:为何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送”?

问题二: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2.简单讲述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的产生,侧重向学生介绍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3教师重点从三方面讲述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教师结合课本《古代印度》和插图《印度河流域的古城遗址》讲清古代印度地理范畴,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并简述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发展。

2、种姓制度:教师讲授印度的种姓制度,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一: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四个等级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的? 问题二:不同等级之间的权益和义务有什么区分?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4.课后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国的建立、发展以及它们的文化遗存。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诵或默记:3—5分钟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2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形,发觉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自主备课记录

九年级历史教案篇8

西方文明之源课时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授课时间三维

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衰

2、进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摸索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干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知道改革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重难点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难点: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分;罗马和平。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提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亚非文明起源于哪些地区?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欧洲)也显现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起源的呢?导入新课西方文明之源。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雅典的共和制度,掌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判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让学生搜集古希腊、古罗马的有关奴隶生活状态的材料,使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不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它们都采取了积极的对外交换政策,这是他们强大的重要因素,由此使学生对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希腊早期文明叫什么?由哪两个文明组成?距今多少年左右?

2、评判伯利克里?

3、罗马共和国成立于哪一年?为争取地中海霸权,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什么战争?何时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

4、罗马帝国何时建立?第一任皇帝是谁?哪一年分裂?哪一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它标志着什么历史结束了。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相互交换。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授。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现、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提问1:希腊文明以什么为中心?与亚非文明的中心有何不同?

(一) 雅典城邦的繁华

1、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

2、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谁当政?

3、雅典处于全盛时期表现在哪些方面?

4、希腊为何衰落?(斯巴达、雅典长期争霸)

(二) 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罗马共和国何时建立的?罗马共和国的行政主座称为何?由什么样的人担负?

古罗马怎样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

罗马共和国是怎样被罗马帝国取代的?

罗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

4.课后小结:通过学习了解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以及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诵或默记:3—5分钟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3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形,发觉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九年级历史教案篇9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学目标:要求掌控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控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风平浪静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干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的体会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点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锤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苏联为何会解体? 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想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去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篇1 一、目的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沉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妙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 3、正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 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 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4、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构造。 〔老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局部。〕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l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九年级历史教案10篇

九年级历史教案10篇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挑选和组合的知识情势。教案中对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推敲,精心设计而肯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九年级历史教案10篇,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 九年级历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态,《查士丁尼法典》编辑的目的,能正确评判《查士丁尼法典》;通过浏览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知道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奉献进程与方法:通过量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干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大、衰亡的原因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大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华的经济、光辉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穷的感叹及探索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华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光辉,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展现:《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华;继承和储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相互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期”。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独裁权利,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辑委员会。 4.材料展现:《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不管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5.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浏览教材,说说《查士丁尼法典》的概况。《罗马民法大全》包含哪几部法律? 提示: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 6.问题摸索:如何评判《罗马民法大全》? 提示:《罗马民法大全》仍旧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展现:《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教师提问:拜占庭皇帝为何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支援?结果怎样? 提示: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支援,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占据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3.教师提问: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权势入侵。 4.问题摸索: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教训? 提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华,守旧狭隘导致文明衰落。我们坚信宽容开放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繁华,更加富强,未来的中国会更美好。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 【篇一: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 端 ....................................................................................................... . (2) 第1课人类的形 成 ....................................................................................................... . (2)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 篮 (5) 第3课西方文明之 源 ....................................................................................................... (9) 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 会 (13)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 立 (13) 第5课中古欧洲社 会 ....................................................................................................... . (16) 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 展 (19)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 服 (19)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 者 (22)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 (25) 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二) (28)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 (32)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资料、自学课文、观看历史地图等,使学生了解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激起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斗争,19世纪爆发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印度的民族大起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思维方法,来分析思考拉丁美洲和亚洲长期落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发奋图强的民族责任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其爱国主义优秀品质,值得学习和推崇。 教学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章西女王、玻利瓦尔。 教学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创设、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导入新课: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写道: 黄金和白银热/刻在剑柄上的十字/携带秘密武器的神回来了/像饿狼般贪婪黄金/波托西的光辉:白银的周期/西班牙人养牛,别人喝奶/骑士和马的分工/波托西的废墟,白银的时代/洒下鲜血和热泪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拉丁美洲处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有句名言告诉我们:“有压迫就有反抗。”面对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和压迫,殖民地人民展开了怎样的反抗斗争呢?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__西班牙__和__葡萄牙__的殖民统治之下。 2.19世纪初,在__美国独立战争__和__法国大革命__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__反抗殖民统治__、__争取民族独立__的运动。 3.在南美洲北部地区,__玻利瓦尔__解放了__哥伦比亚__、__委内瑞拉__和__厄瓜多尔__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在南美洲南部地区,__圣马丁__领导了__阿根廷__、__智利__、__秘鲁__的独立运动。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__解放者__”。 4.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__经济掠夺__和__政治压迫__。 5.1857年, __印度土兵__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年轻的__章西女王__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战斗中,她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 6.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__英国殖民者__,反映了__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__。这次起义也是__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__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范文10篇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范文10篇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进程及练习设计等。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初中历史教案模板范文10篇,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范文篇1 课标内容: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①唐朝疆域的四至;; ③唐太宗尊为“天可汗”;④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⑥金城公主入藏;⑦唐蕃会盟。 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奉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判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进程与方法: 1、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知道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运用浏览、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遭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3、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增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奉献。 4、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奉献。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导学程序: 导入新课:1、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形? 2、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华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教学纲领:一、天可汗: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散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唐蕃和亲与会盟: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课后作业 1、唐的疆域:东到( ),西达( ),东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突厥,俘其首领( ),对他进行了优待。 3、唐太宗( )遭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 ”。 4、唐朝对西域的管辖:( )在天山以南设立( )都护府,( )在天山以北设立( )都护府。这些是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机构。 5、吐蕃是( )的先人,很早就居住在( )。7世纪前期,吐蕃首领( )统一各部,建立政权,以( )( 今西藏的拉萨)为都城。 6、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的皇帝是( )。 7、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 ”了。 8、( )至今还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9、( )年,吐蕃与唐朝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篇一: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_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课标要求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 2.能力: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 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2.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学习过程设计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名称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 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并存 1917年11月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主要史实: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基本事实。了解主要历史人物:玻利瓦尔、章西女王。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教材有关插图和历史材料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和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民族独立的合理性;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及其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教学难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和影响。 一、新课导入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写道: 黄金和白银热/刻在剑柄上的十字/携带秘密武器的神回来了/像饿狼般贪婪黄金/波托西的光辉:白银的周期/西班牙人养牛,别人喝奶/骑士和马的分工/波托西的废墟,白银的时代/洒下鲜血和热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拉丁美洲处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

民统治之下。有句名言告诉我们:“有压迫就有反抗。”面对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和压迫,殖民地人民展开了怎样的反抗斗争呢?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原因: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活动的概况,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300年间,拉丁美洲殖民地形成了一个按血统划分阶层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印第安人和黑人处于社会最底层,是殖民者役使的主要对象。 2.思考:殖民者到拉丁美洲后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了什么?(生:掠夺财富并役使印第安人和黑人劳动。) 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和背景是什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学生阅读第3页的“人物扫描”,了解玻利瓦尔。结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教师讲授南美独立战争的概况,引导学生分析南美独立战争的突出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南美国家联合作战等)。指导学生概括玻利瓦尔在南美独立战争中的主要贡献。 4.师简单介绍圣马丁: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分析,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①赶走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③鼓舞了殖民地人民。 目标导学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和知识拓展部分,了解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个殖民据点。要求学生读资料要迅速,并善于归纳,读图要注意从细节中捕获有效信息。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如下: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印度进行了更残酷的殖民掠夺和奴役,加紧了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印度人民和英国的民族矛盾尖锐,这是印度民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2023 篇一 一、现状分析 历史思品学科只占中考分数50分,由于学业繁重,学生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主科上,弱化了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要想在这门学科上保证学业质量,我们首先要学会花时间下功夫,而且应该是尽可能花学生在校的时间,所以我们思考的是怎样去提高学生在校时间的学习效益,怎样做好有效教学环节中的细节落实? 二、目标定位 从目前各校联考成绩来看,我们社会学科有压力也有动力,压力是我们社会学科初三接班老师特别多,而学生对理科重视,放在社会学科上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少,基础又差。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我们联考第二,进步较大,但期末的成绩就排在联考第五,成绩起伏很大。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最后100多天时间达到最佳复习效果是我们备课组本学期重点工作。今年的中考目标定位:最低目标是超过市平均分,最高目标是联考学校第二水平。 三、计划安排 1、进度安排 本学期,初三历史备课组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完成三轮复习。 (1)1-10周第一轮复习。我们注重研究《考试说明》,认真组织上好每一节复习课,第一轮的复习要重视基础,扎实落实教学内容。复习的模式为:依据考点——回归课本——重点突破——当堂检测。重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在校时间的学习效益,构建实效课堂。 (2)11-13周第二轮复习。第二轮复习要重视专题复习,加强题目的训练,尤其是选择题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导选择题致错误多。 (3)14-16周第三轮复习。第三轮复习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身边大事,感受社会发展变化是我们这门学科的方向和要求,也是命题必须遵循的原则。综观这几年中考试卷,社会时政热点与考点知识的结合点往往是中考命题的重点。而且思品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仅为了应考,就其本质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范文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范文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雅各宾派专政;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法典》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独创、灵敏的思维品质;从多种角度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权宣言》;拿破仑帝国 教学难点:雅各宾派专政的特点与作用;对拿破仑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双城记》 《双城记》描写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在巴黎和伦敦的故事,它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在历的进步性,同时也反映出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是激进的,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历史真如《双城记》描述的那样纷繁复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去探寻它的真相,看看法国大革命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革命?它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革命背景分析: (1)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政治原因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比英国革命要晚大约一百五十年,当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还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阶级关系处于十分尖锐的对立状态。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10篇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10篇 初中历史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的治国方法,了解他对唐朝的贡献,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 2、了解“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的个人政治才干。 3、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科举制度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的评价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唐太宗的统治方式等基本知识。采用自学讨论,老师归纳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初步繁荣的“贞观之治”。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

治”,难点是评价唐太宗。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唐太宗的治世方针、一系列统治政策和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通过预习能说出“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内容,能够准确的表达,及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既突出了重点,从而也了解决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篇二 1、知道中国历史朝代名称。 2、识记历史朝代更替顺序。 3、探讨朝代更替原因和规律。 一、知识与能力 1、记住朝代名称,重点朝代建立年份、开国者。 2、记住朝代顺序,理解记忆朝代更替歌诀,锻炼学生的速记能力。 3、理解朝代更替的规律及原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历史朝代更替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培养学生对朝代及更替的整体认知能力。 2、利用提问探讨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 3、通过对原因剖析,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结历史规律及发展变化的原因,学生认识到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性,以史为鉴,知兴衰得失,继往开来。 一、重点:朝代更替顺序。 二、难点:朝代更替的原因及规律。 自设专题综合课。

九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注重培养优秀学生,提高后进生,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感谢阅读。以下是边肖带来的九年级历史教案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历史教案1 红军在艰难的长征中取得了胜利: 教学重点是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分析红军为夺取长征胜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前几课所学的线索,讨论并回答问题;

1.国民革命失败后,发生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都是共产党党人发动的,以抵抗民族党的大屠杀?) 2.这些起义的目的完全实现了吗?(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更是遭遇了严重的挫折。但起义转向了敌军相对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 老师讲课:后来党和红军进行了战略转移,从赣闽交界的革命根据地出发,向陕北进行了两万五千多里的远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布置学生集体朗读诗歌《长征入盒》,带题进入情境,阅读全课60——64页,对重要的时间、姓名、地点做醒目的阅读标记,分组交流个人意见,要求大家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索新课。 长征的开始与遵义会议

1.党和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在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后,全国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在党内,错误地拒绝了毛泽东等人,李德、博古等人执行了错误的命令,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和红军不得不撤出革命根据地,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根据以下提示,分层灵感: A.遵义会议是哪一年召开的?(1935)这一年怎么记?(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用了14年,从1935年新中国诞生到1949年用了14年。) B.对比党前14年和后14年的历史。有哪些重要的变化?(前14年党的主要领导人换了好几个位置,出现了重大失误,遭受了国民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等重大挫折。14年来,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

初中历史教案10篇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10篇 历史一词,说白了就是“经历的过去的事情”,所以历史要求必须真实。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情势。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初中历史教案模板10篇,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间及实质、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新航路的首创: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 2.能力培养: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及突出表现。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文艺作品的分析,初步领会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培养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新航路首创的进程,就是西欧人在地理上获得重大发觉的进程,它使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新航路的首创者,既适应了时期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平常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实质和进步作用有所了解,还应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坚定自己积极投身先进文化事业的信念。要求学生结合首创新航路的动机和获得的成果,结合首创新航路的后果进行摸索,培养学生正确评判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奉献,郑和远航等史实的穿插对照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重要代表人物。新航路首创的经过。 难点:文艺复兴第一在乎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对首创新航路作出恰当评判。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想14世纪~16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产生的 庞大变化,然后指出:这时欧洲产生庞大变化的又一个标志是文艺复兴运动的 显现。由此引入新课。提问: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为何第一产生在乎大利? 一、文艺复兴 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资产 阶级随着自身气力的增强,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张;14 世纪的意大利是一个需要伟人的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第一在乎大 利发展起来,所以与它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也第一显现在乎大利。随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乎大利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需要文化科学知识,他们渴求摆脱教会对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缚。他们主张以 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一切。他们相信并且歌颂人的价值、人的威严、人的气力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歌颂人生和自然,崇尚 科学和理性。这种从人动身而不是从神动身摸索问题的思潮被称为何?(人文主义)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那它为 何被称为文艺复兴呢?文艺复兴表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哪两个?(文学和美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领域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诗人但丁)。但丁是 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出身于衰败贵族家庭。青年时期他是在博览群书中度过 的,除拉丁文、修辞学以外,他对诗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 画等都作了研究,从而使他成为那个时期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为 他日后的从政活动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302年,但丁被代表罗马教 廷的反动权势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他乡。但丁的作品很多,《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下面再看美术领域的成绩。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领域最的艺术家是谁?(达芬奇)达芬奇所画的人物和宗教故事,都是以现实人物为蓝本的,所歌颂的是人的现实美好的生活, 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 15-16世纪,文艺复兴发展到欧洲的其他地方。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 兴时期的一位文学大师。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和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代 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坛上的大师,西方文艺评论界把他同荷马、但丁和歌 德并称为世界四大诗人。莎士比亚毕生主要献身于戏剧事业,他的写作题材广

九年级历史教案 工业革命9篇

九年级历史教案工业革命9篇 工业革命 1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什么是?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从棉纺织业开始;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富尔敦发明汽船;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的影响 2.思想教育目标: ①首先发生于英国,是英国政治经济发明的必然结果。 ②科技是生产力,要努力掌握科技。 3.能力培养目标: ①结合英国的前提、条件及后果进行思考、加以认识,从而提高辩证看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②掌握英国的进程,从而培养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英国的前提、条件和影响,瓦特改良蒸汽机。 2.难点: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数,读书指导法,投影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资本主义最初萌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导入新课]手工工场阶段从14世纪就在欧洲开始了,持续了大约400多年,当历史发展到18C60年代时,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革命发生了。这次革命被恩格斯称为,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今天…… [讲授新课] 这场开始于18C60年代的英国,到19C上半期英国完成了。随英国之后,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进行了。 一、英国(板) 为什么开始于英国,而不是英国以外的什么别的国家呢?这是因为英国最先具备了的前提和条件。那么,英国具备了的哪些前提和条件呢?(P131) (提问)前提? 1.前提:资阶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板) 资阶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一方面,扫除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资阶统治在英国确立以后,也必须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所

初三历史教案大全10篇

初三历史教案大全10篇 历史作为反应过去事实的工具,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从而为人类全部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体会、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初三历史教案大全10篇,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 初三历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显现及其意义。 进程与方法:通过浏览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寻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全部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

力的自由安排;也能够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现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 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 农场主产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摸索:谈谈你是如何知道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应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形。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 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 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 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 事手工生产。这反应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出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应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出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 中状态。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现:有的富裕农民本来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 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体会。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存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 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到达总面积的1/5,有的 地区乃至到达1/3。 提示:反应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动气 的阶级气力,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益。 材料二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1 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切相关,西方殖民者“三角贸易”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是最有力的证明。 2.能力要求: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西方殖民者进行“三角贸易”和对印度进行残酷殖民掠夺的原因,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给西方国家和亚非拉国家带来的不同后果,一方面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性,初步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角贸易”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难点:奴隶“三角贸易”、英国对印度殖民掠夺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三、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一些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其先行者西班牙、葡萄牙各侵占了哪些地区?进行了怎样的

掠夺?(答略)。 继积极参与新航路开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活动之后,17世纪初,英、法等西欧国家也随即走上了殖民扩张的舞台,成为新兴的殖民国家,逐渐取代了葡、西两国的地位。它们是怎样进行扩张的呢?占领殖民地后又犯下了哪些罪行?让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一起去了解。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殖民掠夺的后果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建立了许多的殖民地;(2)大肆掠夺殖民地财富。葡萄牙殖民地除巴西外,都在亚洲和非洲,西班牙除菲律宾外,殖民地都在美洲。(可简要联系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我国澳门的情况)殖民者在亚、非、拉美等地进行大肆搜刮。印地安人尸骨成山,殖民强盗金银满船。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当时最富有的王室,此后,更多的欧洲国家加入到殖民掠夺中来,亚、非、拉美等国从此相继进入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 欧洲殖民者从事贩卖黑奴的活动,一般采取“三角航程”。他们的船只满载盐、布匹、火器、五金、念珠、郎姆酒等货物,从本国港口驶向非洲。这是“出程”;在非洲海岸用这些货物“交换”黑奴。(补充:最初,欧洲殖民者组织捕奴队掳走非洲精壮男子,引起非洲人民强烈反抗。他们改为由自己出枪,挑动一些非洲首长从事猎奴战争,再用货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优秀10篇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优秀10篇 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

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 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输入的危害,掌握虎门销烟的时间和意义;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鸦片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远离毒品,奋发自强;体味林则徐深刻的民族情怀。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创设情境: 近年来,公众人物涉毒丑闻屡见不鲜,同学们了解毒品的危害吗?请谈一下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和感想。 那么,同学们知道毒品是在什么时候在我国大规模蔓延的吗?同学们知道因为毒品直接导致的一场近代战争吗?(同学们回答:中英鸦片战争) 提出质疑,由此导入新课:这场战争真的仅仅是因为鸦片吗?战争又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后果呢?本节课就来一起学习这一内容。 2.新课教学: 虎门销烟 (1)背景:清朝统治的危机,西方的兴起以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

初三历史教案(优秀7篇)

初三历史教案(优秀7篇) 初三历史教案篇1 初三的历史面临中考,可以说初三历史是整个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今年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好初三历史中考这场攻坚战,争取在中考时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积极备战历史中考。为了能给明年的。历史中考打好基础,特制定初三历史备课组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苏州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热点,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中考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二、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单周一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三、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本学期要进行三次月考,每次考试后,我们都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统计,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改进,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除此以外,备课组五位老师还要积极参与本学期学校组织的公开课,并及时组织老师进行评课和总结。 四、积极做好教学反思与总结,及时交流学生动态,分析学情。 我们组三位老师平时也很注意教学积累,积极撰写教学经验,教学总结、教学感悟与教学反思,以便更好的为下面的教学探索总结出好的教学规律与方法。继续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苦下功夫。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我们对他们作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和训练,努力使孩子们都能在中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与效果。 初三历史教案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增强教师职业素质,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实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末的考试的情况来看,部分学生的成绩普遍偏低。近期与科代表、部分学生座谈,发现这些学生对历史的学科兴趣较差,对初一、初二的历史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好新学的知识、又能将以前所落下的知识弥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