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部分(1949年10月至今) doc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三历史总复习(一)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元谋人:云南;170万年前(我国已知的最早人类),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2、北京人:70-20万年前;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3万年前;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过氏族生活(母系)。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4、河姆渡原始居民:7千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水稻;磨制石器,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生活;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5、半坡原始居民: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半地穴式的房子,制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6、大汶口原始居民: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7、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嫘祖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后人称黄帝和炎帝文“人文初祖”。
8、尧舜禹:部落联盟首领,推行禅让制。
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大禹治水。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1、国家:(1)夏:都城阳城,禹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最后一个国王桀。
(2)商:都城殷,商汤建立,任用有才干的伊尹做大臣,盘庚迁殷,最后一个国王商纣。
(3)周:①西周,都城镐京,牧野大战后周武王建立,实行分封制,国人暴动后西周灭亡。
②东周:都城洛,分为春秋(前770-476年)和战国(前475-221年)两个时期。
春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晋楚之间的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
战国:齐楚秦燕赵魏韩,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变革:(1)春秋中后期,出现农具,春秋末期出现牛耕(都江堰,消除岷江水患。
(2)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
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3、经济:手工业,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商朝是灿烂时期,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夏商时期也出现了玉器和瓷器。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5分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背景:1949年9月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今年是建国66周年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的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基本完成土改。
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刚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任。
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5、抗美援朝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彭德怀领导。
在抗美援朝中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
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和潜伏的安全,被烈火吞噬,壮烈牺牲)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二、祖国统一1、香港澳门回归基本史实: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途径。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正式回归祖国。
(江泽民)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澳门回归祖国。
2)回归的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1)海峡两岸关系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政协)(1)时间:1949年9月(2)地点:北平(3)内容:①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②选出了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③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④首都:北京;⑤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旗:五星红旗;⑥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2)意义:①结束了自1840年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结束了自1919年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③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二、土地改革:1、完成的时间:1952年底2、结果:农民分到土地、劳动工具、牲畜和房屋等。
3、意义: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4、意义:(1)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2)巩固了新生政权。
(3)农民真正得到了解放,翻身做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5、性质:变地主土地所有制(商鞅变法)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仍是私有制)三、抗美援朝:1950.10—1953.71、原因: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出兵干涉,战火烧到中国边境,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4、总司令:彭德怀5、结果:中朝军队取得了胜利,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6、意义:(1)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2)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巩固了新生政权。
(4)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5)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四、三大改造及其意义:1、时间:1953年—1956年底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方式: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4、意义:标志着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年级全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一、新中国的成立与土地改革(一)新中国的成立1、时间: 1949年10月1日。
重大事件(标志):开国大典。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新的政治协议会议。
临时宪法:《共同纲领》;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北平改为北,作为首都。
国旗: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我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也是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3、新中国成立的首要任务: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经济。
(二)土地改革:(1950—1952年)1、土改的内容: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
2、完成的时间:1952年底3、意义:(1)农民分得了土地,获得了解放,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4. 性质: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1.目的、原因:1)保家卫国;2)巩固人民政权;3)打击国际国内反动派的气焰。
2.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英雄人物:黄继光(堵枪眼)3.交战双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组成的中朝联军(总司令:彭德怀);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
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性质美方:非正义的战争;中朝方面:正义的反侵略战争6.意义:1)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2)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环境;3)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4)打击国内外反动派的气焰。
7.此时的中美关系:敌对紧张。
8.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战略:1)政治上孤立;2)经济上的封锁;3)军事上包围。
三、三大改造及其意义。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
“两弹一星”。
(一)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1953年—1956年底)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1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新中国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时期(1949——1952年)第一届政协会议成立开国大典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和政权巩固和平解放西藏巩固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知识要点:1、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国旗;国歌;首都改名为北京;公元纪年;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屈辱历史,)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屈辱历史,成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成立独立自主的国家;(2)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纪元”是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到此结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新中国的成立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中国开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1)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3)有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战斗。
(4)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
3、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4、新中国成立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英勇斗争的结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历史的结论。
(28年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5、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意义)。
西藏谈判代表:阿沛·阿旺晋美(拓展: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以达赖喇嘛为首的部分势力一直在搞分裂活动,这是不得人心的。
西藏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不是西方国家所谓的人权和宗教问题。
)6、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分别代表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革命时期;各时期开始的标志: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五四运动、鸦片战争;各时期的代表人物:董存瑞、李大钊、关天培7、巩固政权的措施:(1)西藏和平解放(2)抗美援朝(3)土地改革8、抗美援朝:A 、抗美援朝的原因:美国侵略军威胁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援助。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知识系统概述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开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了政治上的准备。
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村、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到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
但是,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现国“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和平交往有新进展,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
第十三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一、课标导学:1 、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及主要内容,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分析其历史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2 、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进行的大体情况,正确理解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以及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分析抗美援朝斗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初三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部分(1949年10月至今)一、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本专题考点: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新中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会议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在1954年宪法制定以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确定新中国的名称;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定都,定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等等。
2、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
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同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结束了千百年来由少数剥削者垄断政权的历史,人民大众成为国家主人。
它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纪元”是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到此结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新中国的成立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中国开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还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直接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署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这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
(拓展: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以达赖喇嘛为首的部分势力一直在搞分裂活动,这是不得人心的。
西藏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不是西方国家所谓的人权和宗教问题。
)(三)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概况: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为开辟前进道路,用自己身躯堵敌人碉堡枪眼的黄继光;为不暴露目标,甘愿被烈火吞噬的邱少云。
2023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三(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1.新中国成立(理解):①1949年9月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②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③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实践。
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百年来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奴役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开始当家做主。
②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也是20世纪世界的重大事件之一。
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黄继光、邱少云的英勇事迹(识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黄继光(用胸膛堵枪口);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被烈火烧死);罗盛教(勇救朝鲜落水儿童献出生命)等英雄人物。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3.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及意义(理解):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进行改革,1953年春,3亿多农民分到土地和农具、牲畜、房屋等。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意义: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4.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基本任务(识记):1953年,我国借鉴苏联经验,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建成,工业布局有所改善,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为以后国家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识记):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是通过建立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实现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公私合营(赎买)的方式实现的,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提纲1949年1949。
中国现代史的三个阶段: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年10月 1日—1956年底〕社会形态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根本完成〕2、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年—1976年〕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开展新时期〕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方案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重点开展重工业,至1957年底,“一五〞方案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都超额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1953年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随着经济建设的起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也开始起步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这一阶段的特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政治上: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根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了20世纪以来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经济上: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方案,到1957年底“一五〞方案超额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经济开展打下了良好根底。
法制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考点5:第一个五年方案。
中考要求:了解第一个五年方案的根本任务、成就及历史意义。
第4课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方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根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可概括为“一化三改〞。
1、“一五〞方案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我国还远远低于兴旺国家。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共13个考点)撰稿人孙安秀【考点1】新中国成立(八下2-4页)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内容:(1)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4)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2、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地点:天安门广场内容:①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插图)②举行盛大阅兵式③举行盛大群众游行。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背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了西南各省以后,全国大陆只剩下西藏没解放。
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
方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注意: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人物:阿沛﹒阿旺晋美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考点2】: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八下12页)背景(原因):(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根本原因)(2)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中国现代史(1949年建国以来)一、知识梳理(前三个单元)1、过渡时期(1949年建国—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具体内容:建立政权: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新中国建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意义(P4)。
巩固政权:①领土解放(祖国大陆最后一块解放土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P4)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1953):志愿军、彭德怀、黄继光、邱少云(P7)③土地改革(1950-1952):新解放区,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意义(彻底摧毁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身成为土地主人,巩固政权;解放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P12)初步建设:①工业化起步: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重点发展重工业;主要成就:鞍山钢铁厂大型轧钢厂等三项工程、第一辆载重汽车、第一架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武汉长江大桥、三条进藏公路、工业基地发展;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②政治上:1954年,北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P21)③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P23)2、探索社会主义道路(1956—1966)具体内容:①曲折探索:良好开端:1956年,中共八大曲折道路: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调整:1962年调整国民经济②主要成就: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③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3、文革十年(1966—1976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文革结束4、两年徘徊(1976—1978年):1978年思想解放运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①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书P39,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上来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意义:书P39,伟大转折,改革开放繁荣开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第⼀单元⾛向社会主义之路第1课中华⼈民共和国成⽴⼀、筹建新中国(第⼀届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地点:北平(注:不能写成北京)(⼆)内容:1、制定《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
临时:从1949年-1954年](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民共和国(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民共和国是⼯⼈阶级领导的、以⼯农联盟为基础的⼈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民是国家的主⼈。
2、选举中央⼈民政府领导----⽑泽东为政府主席3、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曲》;⾸都为北京;采⽤公元纪年。
(三)作⽤:为新中国的成⽴作好准备⼯作。
⼆、开国⼤典(新中国成⽴的标志)(⼀)中央政府第⼀次会议(1949,10.1下午2时)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针;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典盛况1、时间:1949年10⽉1⽇地点:天安门⼴场2、⽑泽东宣称:中华⼈民共和国中央⼈民政府今天成⽴了!3、54门礼炮28响(54门:象征五四运动;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民英勇奋⽃28年的历史。
1921—1949)(三)新中国成⽴的意义1、标志新民主主义⾰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2、中国⼈民站⽴起来,成为主⼈;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陆1951年10⽉西藏和平解放。
(标志祖国⼤陆获得统⼀,除港澳台外)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争⼀、⼟地改⾰1、时间:1950--1952年底⽂件(法律依据):《中国⼈民共和国⼟地改⾰法》2、作⽤(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地的主⼈;解放了农村⽣产⼒,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抗美援朝(1950---1953年7⽉)1、为保家卫国(⽬的),中国⼈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总司令:彭德怀英雄⼈物:黄继光邱少云3、结束:1953年7⽉《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5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命英雄主义精神,⾰命乐观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三.补充:问答题:1.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指导农业和农村⼯作的⼀号⽂件。
初三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部分(1949年10月至今)一、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本专题考点: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新中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会议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在1954年宪法制定以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确定新中国的名称;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定都,定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等等。
2、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
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同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结束了千百年来由少数剥削者垄断政权的历史,人民大众成为国家主人。
它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纪元”是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到此结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新中国的成立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中国开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还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直接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署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这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
(拓展: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以达赖喇嘛为首的部分势力一直在搞分裂活动,这是不得人心的。
西藏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不是西方国家所谓的人权和宗教问题。
)(三)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概况: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为开辟前进道路,用自己身躯堵敌人碉堡枪眼的黄继光;为不暴露目标,甘愿被烈火吞噬的邱少云。
拓展:我们应学习他们什么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四)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三大改造):1953—1956年1、三大改造政策的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三大改造。
据此,我国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而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基本任务之一。
2、实施: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是采取生产合作社的政策。
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赎买政策,通过公私合营的形式进行。
3、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足:在改造工作的后期,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本专题考点:“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主要史实:(1)“文革”开始:1966年,中共先后发出“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标志“文化大革命”开始。
(2)林彪、江青等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全国出现大局面。
(3)1967年2月,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严厉指责林彪、江青一伙的胡作非为,结果被诬为“二月逆流”。
(4)刘少奇被错误地开除出党并被迫害致死,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
(5)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1971年“九一三”事件。
(6)1976年10月,“四人帮”(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被粉碎。
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2、对“文革”的评价(影响):毛泽东错误地认为20世纪60年代,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而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据测算,这十年我国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内乱对国家、对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出现很多冤假错案,民主法制遭到极大的破坏。
3、“文革”的教训:国家政策的制定,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可能避免失误,国家的工作重点应该是经济建设,而不搞阶级斗争上,要依法治国,不能漠视民主等。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1978年底至今)(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1)“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方针严重阻碍了拨乱反正工作的进行;(2)各项工作出现各种徘徊不前的局面;(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于《光明日报》,引发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得到邓小平等支持,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基本指导思想。
2、内容:(1)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原则;(2)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两大决策);(3)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传统,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
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又一次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了。
改革是首先从农村开始并取得突破的。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实施:1978年底(实施前),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率先用“包产到户”的形式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并取得很大成效。
这一举措得到党中央的肯定。
1982年以后,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全面展开。
(2)作用:它克服了管理过分集中,分配平均主义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解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原来集体生产的土地的所有权未变,而是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发生了变化,分配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改变了过去吃“大锅饭”的状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本质上是调整了生产关系,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2、经济特区的建立(1)目的:为引进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形成对外开放局面,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政策。
(根本目的是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经济)(2)建立:1980年,正式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海南省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3)作用和影响: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它的设立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民主法制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它的颁布和实施,旨在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年,我国颁布了建国后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刑法》进行了较大修改。
修改后的刑法取消了“反革命罪”和不科学的“类推”原则,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罪罚相当”原则。
新刑法增加了刑法的可操作性,有利于保护被告人的权利,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严密性。
1997年刑法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比较全面、完备的刑法。
(四)邓小平理论1、形成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
(1)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十三大还根据邓小平的设想,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观点。
这极大地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4)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指出邓小平为这一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5)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重要意义: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五)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区域,由当地民族行使自治权。
2、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分布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一次规定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宪法形式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样,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实施:自治区域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新中国成立前后,陆续建立了内蒙古(1947年)、新疆、广西、宁夏和西藏五个自治区。
5、意义(补充):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六)两岸关系: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982年,邓小平首次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这一构想提出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缓和两岸关系,推动统一进程。
2、八十年代,台湾当局迫于形势的发展,也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
从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后来,又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放松了有关限制。
海峡两岸长时间隔绝的状况终于被打破。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经济、文化等交往进一步深入。
90年代初,“海协会”(大陆)和“海基会”(台湾)进行了一些接触和会谈,使两岸关系迈出重要一步。
4、1995年,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