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培训教材PPT精选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9.01 MB
  • 文档页数:17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一、为 什 么 要 实 施 人 机 工 程 学
健康问题 工伤事故 提高生产率
5
二、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1. 人体特性的研究:研究人的生理、 心理特性和能力限度 2. 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研究人机功能的合理分配 3. 工作场所和信息传递装置的设计:研究人机相互作用及人机界面的设计 4. 作业及其改善 5. 环境控制与安全保护设计:研究作业环境和人的可靠性与安全
例如:
V
稳定期
入门期
η
疲劳期
t
安排工作V:V>工作能力时,会加速作业者的疲劳,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V< 工作能力时,达不到兴奋点,工作效率低,易出错。
• 脑力劳动
15
二、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1. 生理因素:年龄、性别、身才、健康状况等; 2. 环境因素:空气、噪声、照明、温度、湿度等; 3. 工作条件和性质:
2. 人机工程学就是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利 用系统分析的观点,处理人—机—环境所组成的系统;使三者组成的系 统达到最佳状态。也就是说既能保证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同时又能使人 在心理和生理感到舒适,并保证人的健康和安全。
•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对象:人—机—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目标:通过揭示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 从而确保人—机—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最优化。
3:实际劳动率系数
7:能量代谢率系数
T(净作业时间比率):工作日内净作业时间/工作日总工时
M(能量代谢率):8小时工作日的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2)
3. 等级划分
1)以RMR指标分级
见表
2)以I指标分级
(1) I≤15 一级劳动强度

(2) I=15~20 二级劳动强度 中
(3) I=20~25 三级劳动强度 重
度、年龄和经验。静态的肌肉运动,其疲劳的恢复时间是动态运动的10 倍。
• 概念 肌肉等长收缩来保持一定姿势或本位的作业。 • 特点 能耗水平不高,但易引起人的疲劳。
9
三、人体的能量代谢
1. 定义 能量代谢就是人体有关能量的产生、转移和消耗。
2. 种类 按机体所处的状态分为三种: 1)基础代谢量:人在基础条件下,维持人最基本生理活动,所需 消耗的能量。 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表面积所消耗的基础代谢量。 用B表示,单位:KJ/(m2.h) 我国正常人基础代谢率的wenku.baidu.com均值如表所示 基础代谢量=基础代谢率×人体表面积×持续时间=BSt 体表面积 S(m2)= 0.0061×身高(cm)+0.0128 ×体重(kg)-0.1529
(steady period)
力均值

③疲劳期

(Fatigue period)
① ②③
时间
14
终末激发(Terminal Totivation): 快完成任务时,主观上为了赶任务或超额完成任务所激发的一种现象。
4. 意义
1)合理安排休息,不要在没进入疲劳期就安排休息;
2)据作业能力变化规律 作业速率变 以延缓疲劳
由上式得: M=B(RMR+1.2) 总能耗= B(RMR+1.2)×体表面积×活动时间
=(RMR+1.2)×基础代谢量
4.能量代谢率的测定
12
四、劳动强度等级的划分
1. 劳动强度 是指作业者在生产过程中体力消耗及紧张程度。
2. 指标
1)相对代谢率 RMR 相对指标
2)劳动强度指数 I 绝对指标
I = 3T + 7M
三种代谢量的关系
11
3. 相对代谢率(Relative Metabolic Rate)
劳动强度不同,所消耗的能量不同,由于劳动者的体质差异,即 使同样的劳动强度,不同劳动者的能量代谢也不同,为了消除个体差 异,常用相对代谢率来衡量劳动强度。用RMR表示。
RMR= (能量代谢率-安静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M-1.2B)/B
10
2)安静代谢量:机体保持某部位的平衡及某种姿势所需消耗的能量。 安静代谢率: 用R表示 R=1.2B
安静代谢量=RS t=1.2BS t
3)能量代谢量:人体进行作业或运动时所需消耗的总能量。 能量代谢率:用M表示
能量代谢量=MS t
基础代谢量
维持体位所应 增加的代谢量
作业所增加 的代谢量
安静代谢量 能量代谢量
人机工程学
一、什么是人机工程学 二、人机系统中人的特性
1人的生理、心理特性 2人的作业特性 三、人体测量与作业空间 四、人与作业环境 五、人机信息界面与人机系统
1
一、定义
人机工程学
1.《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定义为: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 其合理性,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征,达到在 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的。
2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经验人机工程学
1. 时间:20世纪初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 特点:以机器设计为中心,通过对人的选拔和培训来适应机器。 (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所以大量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3. 代表人: 美国学者泰勒 吉尔布雷斯
铁锹实验 砌砖作业
(4) I>25
四级劳动强度 极重
13
作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一、作业能力
1. 概念:指完成某作业,作业者所表现的生理、心理、技能的综合性素质。 2. 表达方式
生产成果(产量、质量) = ƒ(作业能力,作业动机)
3. 变化规律
①入门期 (Induction period)
劳动 生产率
终末激发
②稳定期
作业能
6





Manufacturing



Service
Home & Leisure
Office 返回 7
人机系统中人的作业特性
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 人体作业过程的调节与适应 作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合理安排作业休息制度 作业疲劳及其测定
8
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
一、动态作业
2、静态作业 所有的肌肉运动都会导致疲劳,但程度取决于很多事情:如舒适程
时间研究 动作研究
3
二、科学人机工程学
1.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 ~ 50年代末 2. 特点:重视工业与工程设计中“人的因素”,力求使机器适应人。
即机器的设计符合人的习惯。
三、现代人机工程学
1. 时间:60年代 ~ 至今 2. 特点:一切都以人为中心
四、在我国的发展
1989年正式成立了本学科与IEA相应的国家一级学术组织—— 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Chinese Ergonomics Society, 简称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