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语言赏析题问法及答题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213.00 KB
- 文档页数:41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元曲中极负盛名,被誉为“________”,作者是元朝的__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枯藤老树昏鸦”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
B. “小桥流水”是游子对家乡的美好记忆。
C. “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悲凉的境况。
D.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
【答案】(1)秋思之祖;马致远(2)C【解析】【分析】(1)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作者是元朝的马致远。
(2)A“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错。
“枯藤老树昏鸦”: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B“对家乡的美好记忆”错。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你看眼前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
又是那么温馨。
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
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
“小桥流水”不是描写家乡,是游子眼前的景象。
D“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理解错误。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极写游子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而不是“亲人因思念游子”。
故答案为:⑴秋思之祖;马致远;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标准解答例如一、关于标题1.品味文章标题,说说“原来”一词不宜去掉的原因。
(4分)答:“原来”一词,与霍洛维茨说的话“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 相照应,(2分)写出了认识变化的过程。
(2分)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炼字。
解答时,要将原标题和改后的标题进行比较,体会“朴素最有力量”与“朴索原来最有力量”在表意上的不同,再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2.结合文意,说说标题“总有那一片蛙声”的深刻含义?(5分)答:“总有”意味着无法拂去(1分);“蛙声”是作者故乡生活中一种难以忘记的声音(1 分);无论何地,春夜的晚上,我总会回忆起生命中离不开的蛙声(2分);寄托了羁旅游子的强烈的思乡之情(1分)。
3.简要说说文章以“母亲的高凳”为题的妙处。
(4分)答:①作为全文线索,推动情节的开展;②制造悬念,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愧疚;③借高凳这一普通的事物,突出表现母亲无私、伟大的爱。
4.文章以“母亲是一片瓦”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答: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1分)②新颖奇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分)③揭示了母亲朴实,为子女默默奉献的性格特点。
(1分)④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1分)5.说说文章标题有何妙处?(4分)答:①点名了文中的线索银针茶;②作者在茶中寄托着对故乡的骄傲自豪之情;③是作者浓浓的故乡情结的载体;④同时运用叠词,情味悠长。
6.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以“故乡的芦苇”为题有什么作用。
(4分)答: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交代了本文的主要写作内容;③间接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和热爱之情;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7.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5分)答:【例如一】好。
理由:①巧用现代流行语,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明确说明对象及说明重点。
③表达作者对题跋的赞叹。
【例如二】不好。
理由:①“点赞”只是赞同,但“题跋”不仅有品评、鉴赏功能,还有考订、记事功能,这样不全面。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之理解句子的含义答题思路理解句子含义理解句子含义主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着手。
两个方向是要回答句子的本义和深层意,要准确答出这两层意思,需要分三步思考,具体如下:第一步:从句子本身出发,将艺术化或者简化的语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句子的本义,即表层含义。
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遇到代词,要明确的回答出实际指代的内容;二是对于一些处于特殊位置的句子,比如开头的总领句,结尾的总结句,以及中间的过渡句,要将总领、总结以及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概括答出,要求答题完整。
第二步:要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文章,分析句子与所在自然段,以及所在段落的关系,解答句子的深层含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分析要结合具体事件或者具体的人物细节描写分析得出。
第三步: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这是解答和分析句子深层含义的一部分。
就句子而言,出现在文章开头、结尾、中间过渡的句子,以及文章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多需要联系主旨回答深层含义。
就题型而言,要求理解句子含义,或者就某句话谈体会等题型,多需要联系文章主旨作答。
答题技巧:1.充分结合背景和语境,注意整体把握,寻找题目中的隐含信息。
2.要结合文章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分析句子的深层含意。
3.注意句段的言外之意等。
4.注意句段中重点词语,明确这些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一词多义等。
5.要注意结合文题。
此外,还要注意结合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来体会其含义。
【例文】大美田园王本道①千百年来,“田园”这两个字,在国人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积淀中有着特殊的意蕴。
虽然自幼在城里长大,但自打脱离童稚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乘车驶离市区,眼前出现坦荡开阔的原野,宁静旷达的村落,袅袅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迷离缥缈的梦境。
对田园的眷恋,已经深入我的骨髓。
②今年入夏以来,我约了三两好友,利用休息日出离市区,每天踏着晨光,映着朝霞,在辽宁盘锦水乡徜徉。
这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河流交错如织。
中考赏析句子的表达作用题型1. 中考阅读中句子的表达效果怎么答题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首先,要仔细读题,明确句子的类型以及本题的考点。
常见的考点有:1.分析修辞及其艺术效果,常考的六种修辞是:比喻、排比、设问、反问、拟人、夸张,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不同修辞的表达效果2.分析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如倒装句;3.描写类的句子,首先判定是属于人物描写还是环境描写,再根据不同的描写内容,具体分析其所体现的人物的特征、个性、品质,环境的特点及其作用等。
2.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例如赏析句子的作用或者加点词作用,理语文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句子赏析技巧方法a、由常规字词入手语文姓语,当然离不开字词。
首先从字词开始。
如文中一些精僻的动词、形容词等,对这些词玩味咀嚼,将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例: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老舍《济南的冬天》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b、对一些特殊的句子进行赏析,这些句子往往与文章主题联系在一起,暗藏深意修辞句:修辞能够更好的写景状物,传情达意。
如: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
(《白鹭》)赏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写出白鹭与水田的配合适宜、和谐,给人以美感;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语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例: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世间最美的坟墓》)赏析: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
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
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例:“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方法和技巧中考必考题型之一:赏析词语句子现代文阅读中,句子赏析题又是常考题型,可以说是最难的题,也是最简单的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说赏析题难是因为提问方式比较“抽象”,不太容易抓住答题要点。
说它简单是因为此类型的答题有一定的固定模式。
可以按照四步走:找到需要赏析的方法,概括文本内容,体会蕴含的情感,指明人物特点。
因此掌握赏析句子的万能答题模式,十分重要。
常见题型1.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2.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和划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3.请从修辞的角度品析划线句子等等4.谈一谈相关语句的表达效果、表达妙处、表达好处、表达作用等5.对相关语句进行批注、点评、个性化鉴赏等赏析题口诀:手法分析加句意特点情感和心理如若分值比较大结构作用查一查口诀解析:手法:先判断用了什么手法分析:分析手法句意: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内容特点:突出了事物或者人物怎样的特点。
情感心理:表达了作者或者某人什么情感或心理。
结构:如果分值大需考虑结构上的作用做题步骤:第一步:定角度,判手法第二步:析手法,概内容第三步:析效果,找特征第四步:悟情感,品结构赏析句子可从以下角度来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从描写角度赏析、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这三个角度较为常用,根据具体句子类型来判断用哪一种赏析角度。
一、从修辞角度赏析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辨别技巧。
然后,了解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修辞角度万能公式:(修辞)手法+表达作用+具体内容+表达情感答题模板: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 的情感(性格)。
(1)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答题模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 的情感(性格)。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答题模板: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六赏析句子模板揭秘1.理解句子的含义。
(1)抓关键词法。
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文意,抓住隐含解题信息的关键词,理解其语境义、比喻义、反义(语)、言外之意等,将这个词所要表示的本来意思在句中表达出来。
(2)借助修辞法。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寻找本体,把生动、形象的说法还原为平易朴实的说法。
(3)返本法。
开头、结尾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根据语境,结合文章主旨、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2.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句子在开头的作用:①开篇点题;②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③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2)句子在中间的作用:①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3)句子在结尾的作用:①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④点明中心,升华情感;⑤引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⑥如果句子本身是修辞,就要从修辞的角度回答;⑦如果句子本身是特殊句式,就要从句式的特点回答。
小试牛刀:叶圣陶评价《孔乙己》一文时说:“小说中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最妙的文字”妙在何处。
(苏州市中考题)答:从结构上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既写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更巧妙地揭示了人情的冷漠和3.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
(1)从修辞角度赏析。
常见修辞及特点:比喻(生动形象);拟人(形象生动);夸张(突出特点);排比(增强气势);对偶(整齐凝练);反复(突出强调);设问(引起注意,引发思考);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景/物……的特点/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2)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中心。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思想品质。
中考文学作品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考点04文学作品阅读之句子赏析【考点分析】句子赏析历来是中考的热门考点。
课标明确考查的重点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是针对文中的某句话,分析其表达效果或者妙处或者作用。
考查内容主要有对语句修辞手法、关键词汇、语句丰厚蕴意、表达作用、描写方法等。
句子赏析题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请从请从xx角度,分析文章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自选角度,赏析x段中画线句子。
【技巧点拨】一、从修辞的角度入手。
1、答题模式:修辞手法+内容+感情。
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1)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
生疏的事物。
作用:将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事物的……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拟人:将……人格化,赋予……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夸张:突出某某事物的……特征,加强了……感情。
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调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要表达的感情。
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反复:增强语气,加强节奏感,强调突出……的内容、感情。
(6)对偶: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7)设问:设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8)反问: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加文章情感的表达。
3、举例(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通过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生命力;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是健壮有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中考文学作品的考点把握及备考策略一、文学作品的考点把握——考什么?(一)近五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一题目2018年《黄河一掬》(16分)13. 文章围绕“看黄河”写景叙事。
请在下面方框内填写文字,概括“我”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及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8分)14.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具体分析。
(5分)15. 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语言特点。
(3分)2017年《秋夜》(17分)13.文章写“秋夜的梦”,突出了鲁迅先生哪些性格特点?(2分)14.伴随“我”的梦境,鲁迅先生那颗燃烧的心发生了哪些变化?透过这颗心,“我”感受到了(听到了、看到了)什么?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文字。
(6分)15.梦境中鲁迅先生激动的带感情的一席话,表明了他对活着的人怎样的期望?(3分)16.为什么梦醒后“我”会在书上看到鲁迅先生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2分)17.简要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并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2016年《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17分)13.文章记叙了少年时代的“我”一次出走经历。
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概述“我”出走的经过。
(6分)14.欣赏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分)15.文章多次写“我”欲站在峰顶“振臂高呼”的愿望,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16.“我”渴望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写一首好诗,但最终“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你认为“我”的成长与李白有怎样的联系?请简要谈谈。
(4分)2015年《<汉字书法之美>自序》(17分)15.文章回忆童年汉字书法练习,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我”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分别概括。
(6分)1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分)17.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
(4分)18.阅读文章后,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对汉字书法之美有了哪些认识?请概述。
(4分)2014年《木瓜树的选择》(17分)15.从水沟到花园,木瓜树的生存环境和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对木瓜树的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概括。
现代文阅读赏析语言特点【考查重点】1.语言风格2.句式特典3.语言特色【命题趋势】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大多出自文摘类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等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
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
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
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
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
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向1:语言风格1.常见题型说说本文的语言风格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语言风格分类语言风格是在语言交际的主客观因素的制导下由运用语言表达手段的诸多特点综合表现出来的气氛和格调。
语言风格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别,如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个人风格、语体风格、表现风格,等等。
这里着重讲表现风格。
语言的表现风格是从不同侧面对综合运用语言表达手段所形成的气氛和格调作出的抽象概括。
这样抽象概括出的表现风格往往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常见的表现风格有豪放与柔婉,繁丰与简洁,明快与含蓄,绚丽与平实等等。
(一)豪放与柔婉豪放,又叫刚健、雄健,其特点是气势雄浑,境界开阔,色彩鲜明,格调高昂,感情激荡,大气磅礴,具有阳刚之美。
语文阅读赏析题怎么写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