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设计(试行)
- 格式:doc
- 大小:130.00 KB
- 文档页数:10
登革热传染病应急预案一、引言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该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登革热传染病的爆发,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保障公众健康,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目标1、预防和控制登革热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
2、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3、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卫生安全。
三、工作原则1、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将登革热传染病防控作为重要任务,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2、科学防控,综合施策。
加强疾病监测和预警,提高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同时,注重综合施策,从源头上减少疾病传播。
3、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协作,形成合力。
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控工作,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四、应急预案内容1、组织领导:成立由卫生、疾控、公安、教育等部门组成的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登革热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2、监测与预警:加强登革热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对可能出现疫情的地区进行风险评估,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应急处置:对确诊的病例进行隔离治疗,追踪密切接触者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对疫情爆发地区进行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4、社会动员: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登革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倡导公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户外活动等。
5、物资保障:做好医疗物资储备,确保应急处置所需物资的及时供应。
同时,加强药品和防护用品的市场监管,保障公众的消费权益。
6、专家支持:组建由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公共卫生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为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7、责任追究:对在防控工作中失职渎职的人员进行问责处理,保证应急预案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五、实施要求1、加强协调联动: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
2、提高执行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防控工作,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
登革热防治方案(试行)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81.03.14•【文号】•【施行日期】1981.03.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登革热防治方案(试行)(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卫生部发布)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本病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区有广泛流行。
我国有一些省市为本病的易感区。
流行特点是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严重病例可造成死亡。
在蚊媒密度高的热带、亚热带地方,一经流行常可形成地方性流行病。
目前虽然对本病尚缺乏特异的预防和治疗办法,对发病机制和致死原因还未十分清楚,但如能大力消灭蚊媒,是可以防止发生和迅速控制疫情的。
登革热是我国国境卫生检疫六种监测传染病之一。
鉴于我国南方近年来已有少数地区出现本病暴发流行,为做好防范工作,以及在曾发生本病的地区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与科学研究工作,防止扩散蔓延,特制订此试行方案。
一、要求1.流行区现有疫情发生或从一九七八年以来发生过登革热流行地区,并有再次发生流行可能性的市、县,作为流行区。
此类地区必须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大力开展以灭蚊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止疫情反复。
凡发现病例和可疑病例时,必须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病人,降低病死率,应做好疫情监测与分析疫情动态,及时采取有效的灭蚊措施,迅速控制疫情,同时与毗邻地区互通情报。
有疫情的国境口岸和交通枢纽,必要时对交通工具施行灭蚊措施,防止疫情远距离传播。
2.危险地区与上一类地区相接壤以及与上述地区有密切的直接交通往来的市、县,当地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密度高,随时可以有传染源传入,可视为危险地区。
此类地区要提高警惕,加强疫情监测。
一旦发生流行时,要采取联防措施,搞好往来疫区交通工具的灭蚊工作。
平时应做好卫生宣传教育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进行传播媒介的调查与防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特别是在流行季节要大力降低蚊媒密度,一旦传入疫情应立即组织力量控制流行。
一、背景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该病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尤其在雨季和洪水过后,疫情有上升趋势。
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登革热诊治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和监督实施应急处理工作。
2.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信息收集、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
3. 医疗救治组:负责病例的诊治、隔离、转运等工作。
4. 预防控制组:负责疫情监测、疫情报告、消毒灭蚊等工作。
5. 宣传教育组:负责普及登革热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三、应急处理流程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登革热病例时,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并追踪密切接触者。
2. 病例救治(1)疑似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确诊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2)救治过程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3)对重症病例,及时转诊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3. 预防控制(1)开展消毒灭蚊工作,重点对蚊虫孳生地、易感人群居住地等进行全面消毒。
(2)加强蚊虫密度监测,及时掌握蚊虫孳生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
(3)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灭蚊行动。
4. 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1)及时、准确发布疫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2)加强舆论引导,消除恐慌情绪,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应急队伍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物资保障:储备充足的消毒药品、防护用品、隔离设施等应急物资。
3. 资金保障:确保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经费。
4. 联动协作:加强与卫生、公安、交通、宣传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五、预案修订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一、预案背景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发生在东南亚、南太平洋、南美等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登革热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日益增加。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在医院的发生、传播和扩散,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医院对登革热的防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 建立健全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及时、有效、有序地应对登革热疫情。
3. 最大限度地减少登革热疫情对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的影响。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医院登革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登革热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设立医院登革热防控办公室,负责日常防控工作的具体实施。
3. 各部门职责:(1)医务科:负责组织、协调全院登革热诊疗工作,制定诊疗规范,确保诊疗质量。
(2)护理部:负责组织、协调全院护理工作,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质量。
(3)院感科:负责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对登革热病例进行隔离、消毒和监测。
(4)公共卫生科:负责疫情监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和宣传教育工作。
(5)后勤保障中心:负责医院环境卫生、消毒、防蚊灭蚊等工作。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医院各科室发现疑似登革热病例时,应立即报告医院登革热防控办公室。
(2)防控办公室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初步判断,并按照规定程序上报当地疾控中心。
2. 疫情处置(1)病例隔离:对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
(2)密切接触者管理:对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确保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例。
(3)消毒与防蚊灭蚊:对疑似病例的病室、卫生间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并对医院周边环境进行防蚊灭蚊。
(4)宣传教育:加强医院内部和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3. 应急物资储备医院应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如隔离病床、防护服、消毒剂、防蚊灭蚊药品等,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一、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黄头伊蚊叮咬传播。
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提高应对登革热疫情的能力,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1. 成立登革热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监督登革热防控工作。
2. 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登革热应急处置工作。
3. 成立现场处置小组,负责疫情现场的防控、隔离、消毒等工作。
三、应急处置流程1. 疫情发现(1)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登革热病例时,应立即上报当地疾控中心。
(2)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 现场处置(1)隔离疑似病例: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
(2)开展环境消毒:对病例居住地、工作场所等进行全面消毒,消除蚊虫滋生地。
(3)开展灭蚊工作:对疫区进行大规模灭蚊,降低蚊虫密度。
3. 防控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登革热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2)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群众清理垃圾、积水,消除蚊虫滋生地。
(3)加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及时发现、报告、处置疫情。
四、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物资保障:储备足够的防疫物资,确保应急需求。
3. 资金保障:确保疫情防控经费及时到位。
4. 信息保障:建立健全疫情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五、总结与评估1. 疫情结束后,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查找不足,改进工作。
2.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防控合力。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特殊情况,由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预案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学校作为人群密集场所,易成为登革热疫情的传播地。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报告、调查和处理登革热疫情。
2. 加强师生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降低登革热发病率。
3. 保障师生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的卫生安全。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登革热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 登革热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组:(1)疫情监测组:负责疫情监测、报告和数据分析。
(2)宣传教育组:负责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生预防登革热意识。
(3)消毒灭蚊组:负责校园环境卫生整治、灭蚊消毒工作。
(4)医疗救治组:负责疑似病例的隔离、救治和转运。
(5)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储备、调配和后勤保障工作。
四、应急处置措施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加强疫情监测,每日对师生进行体温检测,发现发热症状者,立即报告。
(2)密切关注登革热疫情动态,及时掌握疫情信息。
(3)发现疑似病例,立即报告当地疾控中心。
2. 预防与控制(1)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生预防登革热意识。
(2)加强校园环境卫生整治,清除积水,消灭蚊虫孳生地。
(3)定期开展灭蚊消毒工作,重点对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进行消毒。
3. 疑似病例处理(1)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病毒传播。
(2)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确保及时发现疫情。
(3)对疑似病例进行救治,必要时转运至定点医院。
4. 后勤保障(1)储备充足的消毒药品、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
(2)确保医疗救治工作顺利进行,为师生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五、应急响应程序1. 发现疑似病例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疫情监测组对疑似病例进行调查、核实,并向领导小组报告。
3. 领导小组根据疫情情况,决定应急处置措施。
4. 各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登革热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尤其在雨季时易发生疫情。
登革热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严重时可导致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二、应急预案内容。
1. 预防措施。
加强对蚊虫的防治工作,消灭孳生地和蚊虫滋生源,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加强对疫情地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控制措施。
加强对人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应急响应。
一旦发现登革热病例,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疫情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情范围和传播途径。
加强医疗救治,及时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加强对疫情地区的卫生消毒工作,消灭蚊虫滋生源,阻断病毒传播途径。
3. 应急处置。
组织医疗队伍进行病例救治和医学观察,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加强对疫情地区的环境整治和消毒工作,减少蚊虫滋生源,防止疫情扩散。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4. 应急评估。
对疫情发展态势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调整应急预案和措施,以应对不同情况下的疫情发展。
对应急响应和处置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疫情应对能力。
三、应急预案执行。
本预案由相关部门负责执行,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执行。
同时,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共同防范登革热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一、预案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登革热疫情,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早期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快速处置;2. 加强伊蚊防控,切断传播途径;3. 保障疫情信息畅通,做好宣传教育;4. 减少登革热疫情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登革热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全面领导和协调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信息收集、宣传报道等工作。
3.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社区(村)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四、应急响应流程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各级疾控中心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2)医疗机构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并按规定报告。
(3)接到报告后,疾控中心立即组织专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 疫情处置(1)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措施。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3)开展环境整治,消除伊蚊孳生地,加强灭蚊工作。
(4)对疫区周边地区进行疫情监测,防止疫情扩散。
3. 信息发布与宣传教育(1)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2)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蚊灭蚊意识。
(3)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防控氛围。
4. 善后处理(1)对疫区进行环境整治,消除伊蚊孳生地。
(2)对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进行跟踪随访,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3)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防控措施。
五、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 资金保障:加大投入,确保疫情防控经费充足。
3.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防疫物资,确保应急需求。
4. 技术保障:加强科研攻关,提高防控技术水平。
六、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预案由登革热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遇重大疫情变化,可由应急指挥部进行修订。
一、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近年来,登革热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登革热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和监督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
领导小组组成:组长:某单位主要领导副组长:某单位分管领导成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卫生防疫专家、社区代表等。
2. 各级单位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疫情防控工作。
三、预防措施1. 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登革热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2. 环境整治:开展灭蚊、防蚊、清除蚊媒孳生地等工作,切断登革热传播途径。
3. 疫情监测: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报告、处置登革热疫情。
4. 人员防护:加强个人防护,使用蚊帐、蚊香、驱蚊剂等防蚊用品。
5. 医疗救治:做好登革热病例的诊疗工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四、应急处置1. 疫情报告:一旦发现登革热病例,立即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报告,并按程序上报上级部门。
2. 现场处置:对疫情发生地开展全面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3. 密切接触者追踪: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做好健康管理。
4. 疫情调查:对疫情发生原因进行调查,查找漏洞,完善防控措施。
5. 应急物资储备:储备足够的消毒剂、防护用品、隔离用品等应急物资。
五、保障措施1. 资金保障:保障登革热疫情防控所需资金,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2. 物资保障:储备充足的防控物资,确保应急需求。
3. 人员保障: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4. 信息保障: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六、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某单位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各级单位应根据本预案,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4. 本预案如遇特殊情况,可由某单位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速度快、症状严重,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稳定造成了重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登革热的暴发,本文将提出一份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以指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疫情发生时的紧急处置措施。
一、灾害报告和疫情监测1.如何报告灾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制度。
一旦发现登革热疫情,应立即向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相关程序报告给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疫情监测: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系统,及时掌握登革热的发病情况、传播途径和病例分布情况,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二、应急响应和处置措施1.组织指挥机构:成立由主要卫生、交通、城市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的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协调和部署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各方合作配合。
2.疫情评估与预警:通过对疫情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及时发出疫情预警,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加强防护和处置措施。
3.公众教育与宣传:加强对登革热的宣传和教育,向公众普及疾病知识,提高自我防护和清洁环境的意识。
4.聚集性疫情处理:根据疫情的特点和传播路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疫情聚集区域进行消毒、隔离和救治,有效控制病情的扩散。
5.人员管理和防护:加强对医护人员、执法人员和志愿者的培训,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和药品,并做好监测和管理工作,确保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6.媒体和信息管理:建立健全的媒体和信息管理机制,及时发布疫情通报和预防措施,减少谣言和恐慌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7.紧急物资保障:合理预估物资需求,调动各方力量,确保医疗设备、药品、防护用品等紧急物资的供应和分配。
8.社区参与和社会管理: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登革热防控工作,建立健全社区监督机制,加强对市场、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减少传播和感染风险。
三、疫情结束后的工作1.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总结应急处置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完善预案和管理机制,提高应对登革热等传染病的能力。
***登革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1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西太平洋、非洲、美洲、东地中海地区的100多个国家,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疫情尤为严重。
近30年,登革热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20世纪初就有本病传入,解放前曾造成长江中下游、华东和华南地区登革热的多次流行。
1928-1929年,疫情波及浙江省,在杭州和宁波形成流行。
此后,浙江省的登革热疫情进入静熄期。
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往来日益增多,我市2004年以来,每年都有从东南亚、南亚、南美洲等登革热流行区输入的登革热疫情。
我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作为登革热传播媒介之一的白纹伊蚊生长繁殖,其分布广泛,而且在一些地区蚊密度较高。
我市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市,国内外交流频繁,境外旅游蓬勃发展,相当一部分入境人员来自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区,一旦疫情输入,条件合适时就可能引起登革热的暴发流行,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贸易、旅游等事业的发展。
1.1编制目的为规范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登革热预防控制技术,有效防制登革热疫情,防止输入疫情扩散蔓延,保障我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2工作原则登革热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应对、快速反应原则。
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卫生部行业标准,WS216-200)《登革热防治手册》、《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处理规范》、《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等。
1.4适用范围本技术方案适用于本市区域范围内涉及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
2疫情监测、报告,与分级判定按浙江省登革热监测方案开展监测,按规范要求及时上报。
根据疫情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登革热疫情可划分为I级(红色)、II级(橙色)、III级(黄色)、IV级(蓝色)四级。
登革热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为了有效应对登革热疫情,保障人民健康,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响应级别。
1. Ⅰ级响应,当发现个别登革热病例时,采取疫情监测、隔离治疗等措施。
2. Ⅱ级响应,当出现局部疫情或多例病例时,启动疫情应急响应,加强疫情监测、隔离治疗、蚊虫消灭等措施。
3. Ⅲ级响应,当出现大规模疫情或跨区域传播时,启动全面应急响应,采取封控、消毒、宣传教育等措施。
三、应急预案流程。
1. 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登革热疫情监测机制,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2. 防控措施,加强蚊虫防制,消灭蚊虫孳生地,减少传播途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护意识。
3. 医疗救治,提高医疗机构对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及时救治患者。
4. 应急资源调配,调动各方资源,保障医疗物资、疫情防控物资供应。
5. 疫情信息发布,及时公布疫情信息,做好舆情引导。
四、应急预案执行。
1. 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
2. 各级医疗机构要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做好病例救治和医疗物资储备。
3. 公众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避免蚊虫叮咬,及时就医。
五、应急预案评估。
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预案内容,提高应对疫情的能力。
六、结束语。
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
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和公众要密切合作,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健康。
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一、前言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登革热的流行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常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近年来,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和流行,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应急处置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范围内发生的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应急处置原则(一)预防为主加强登革热的监测和预警,普及预防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二)科学防控依据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控要求,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确保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依法处置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规范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
(四)属地管理疫情发生地的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四、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一)应急指挥机构成立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地区的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二)成员单位职责1、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和实施登革热疫情防控方案,开展疫情监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救治、实验室检测、防控技术指导等工作。
2、宣传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登革热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应对疫情。
3、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学校和托幼机构落实登革热疫情防控措施,做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和疫情监测工作。
4、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疫情防控期间的社会治安秩序,协助做好病例的隔离和转运工作。
5、财政部门负责保障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所需的经费。
6、交通运输部门负责组织做好交通工具和交通场所的卫生消毒工作,保障疫情防控人员和物资的运输畅通。
7、商务部门负责组织做好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保障工作。
8、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9、城市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做好城市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清理卫生死角,消除蚊虫孳生地。
发生登革热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热性传染病,其主要传播媒介为蚊子。
登革热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发发热、头痛、出血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发生登革热时的应急预案,用于灵活应对突发疫情的发生。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疫情并报告相关部门;2. 防止疫情扩散和交叉感染;3. 提供救治和护理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预防意识。
三、预案内容1. 建立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 部署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疫情监测和数据统计;- 实施24小时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上报;-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
2. 强化疫情预警和防控:- 配置专业设备,对蚊虫密度进行定期监测;- 加强蚊虫灭除和饲养场所的卫生管理;- 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疫情抽样调查和病毒检测;- 关注人员流动情况,对可能感染的人员进行隔离和观察。
3. 提供救治和护理:- 配备足够的医疗资源,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安排专业团队参与救治工作,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推广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4. 加强卫生宣教和预防措施:- 开展登革热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 提供科学合理的预防指导,如防蚊措施、饮食调整等;- 加强社区巡查,宣传垃圾分类、清理积水等环境卫生措施;- 配合相关部门组织登革热疫苗接种活动,提高群众免疫能力。
四、组织架构与责任- 疫情监测组:负责疫情数据收集和分析,定期向相关部门上报疫情信息。
- 预警防控组:负责蚊虫监测与灭蚊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 救治护理组:负责组织医疗资源和医护人员,提供患者救治和康复护理。
- 宣教与预防组:负责开展宣传教育和预防工作,加强公众的防控意识。
五、实施步骤1. 建立应急预案小组,明确各组织架构和责任;2. 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流程和操作指南;3. 加强人员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4. 定期检查和修订应急预案,保持其有效性;5. 根据疫情发展情况调整预案实施策略。
一、预案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黄头伊蚊叮咬传播。
为确保我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的发生和传播,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师生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2. 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登革热疫情;3. 采取有效措施,切断登革热传播途径;4. 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止疫情蔓延。
三、组织机构1. 成立登革热防控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和协调登革热防治工作。
2. 设立预防组、监测组、宣传组、消毒组、后勤保障组等专项工作组。
四、应急处理措施1. 预防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2)定期开展校园环境卫生整治,清除蚊媒孳生地;(3)加强校园绿化,减少蚊媒滋生;(4)安装纱窗、纱门,防止蚊子进入室内;(5)使用杀虫剂进行室内外喷洒,杀灭成蚊。
2. 监测措施(1)建立健全登革热疫情监测体系,定期开展蚊媒密度监测;(2)加强师生健康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3)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诊后立即报告。
3. 应急处理措施(1)发现疑似病例后,立即隔离观察,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2)对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3)对疫情发生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4)对全校师生进行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指导;(5)根据疫情发展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五、后期处理1. 对疫情发生区域进行持续监测,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 对已治愈的病例进行随访,确保病情稳定;3. 对疫情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完善应急预案。
六、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重大疫情,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2. 本预案的解释权归登革热防控领导小组所有。
登革热预防应急处置方案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最常见的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银背伊蚊。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每年估计有数百万人感染,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预防措施1. 减少蚊子的滋生和传播•清除家庭中的垃圾和废弃物,避免水库和雨水积聚。
蚊子的滋生和繁殖需要湿润的环境,减少这些条件有助于减少蚊子的数量。
•避免在蚊子活动的时间和地点露出皮肤。
蚊子活动最频繁的时间是在早晨和傍晚。
在这些时间,尽量穿长袖和长裤,使用驱蚊剂。
•安装蚊帐和屏幕门窗。
这可以防止蚊子进入室内。
2. 个人防护•使用标准的驱蚊剂。
MN305、DEET等化学驱蚊剂是常用的方式。
应使用标准的剂量,避免使用于伤口、鼻、眼等易受损的部位。
•穿着宽松、光色的长袖和长裤。
光色的衣物会对蚊子产生视觉上的干扰,从而减少被叮咬的几率。
•避免运动过度,大量流汗,因为这些都会改变体味、皮肤湿度和体温,增加了蚊子叮咬的几率。
应急处置1. 症状登革热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恶心、呕吐、皮疹等。
病情较重时有可能出现内出血、休克和死亡。
2. 处置•患者应在医院接受治疗。
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在家庭中得到治疗,但需要医生监护。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的症状,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
比如发烧时可以用退烧药,肌肉疼痛时可以用止痛药。
•注意休息。
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保持良好的饮食和心情,有助于缩短病程。
•病人应多饮水,少喝咖啡、茶、酒等利尿剂。
•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他们的循环系统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结论登革热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疾病,预防和应急处置都非常重要。
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如果已经感染,注意医生的治疗和个人护理措施可以帮助缓解病情。
登革热疫情处置应急预案(试行)一、前言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
该病起病急、传播快、病情严重者可因出血或多器官损害而死亡。
在我市登革热主要由白纹伊蚊传播。
自1978年发生建国以来首起较大规模的疫情之后,我市陆续出现多起局部暴发疫情。
我市发生了一起近3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登革热疫情,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秩序。
我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作为登革热传播媒介之一的白纹伊蚊生长繁殖,其分布广泛,而且在一些地区蚊密度较高。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交流频繁,一旦疫情输入,条件合适时就可能引起登革热的暴发流行,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贸易、旅游等事业的发展,为及时做好我区疫情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该预案。
二、总则(一)目的为规范登革热暴发疫情的处置和管理,提高各级机构对登革热散发、暴发疫情的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及时采取各项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公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二)工作原则登革热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应对、快速反应原则。
(三)适合范围本预案适合在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疫情处置工作。
三、人员分工与职责(一)成立领导小组、疫情监测小组和疫情督导小组:1、疫情监测小组职责:(1)开展疫情监测工作,监测各医疗机构疑似病例、监测传染病报告网络情况及周边疫情情况;(2)定期到各医疗单位开展主动病例侦查工作,督导医疗单位对达到送检条件病例及时进行采样送检;(3)每月收集蚊媒监测点监测结果并汇总分析,形成监测报告,根据监测情况及周边疫情变化及时预测我区登革热疫情趋势。
发现疫情时及时开展现场核实,开展危险因素评估,报告领导小组。
疫情监测小组人员名单:组长:XXX组员:XXX、XXX、XXX、XXX、XXX、2、领导小组职责:根据疫情监测评估报告的情况,对控制的级别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部署人员开展疫情防控,向上级报告疫情情况,开展各项工作。
一、预案背景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在我院的传播,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医务人员对登革热的认识,增强防控意识。
2. 规范登革热病例的发现、报告、诊断、治疗和隔离流程。
3. 加强医院内环境消毒,降低蚊媒传播风险。
4. 做好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三、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医院登革热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院登革热防控工作。
2. 设立登革热防控办公室,负责日常防控工作的具体实施。
四、预案内容1. 登革热病例发现与报告(1)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如发现疑似登革热病例,应立即报告登革热防控办公室。
(2)登革热防控办公室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病例进行初步评估。
(3)对疑似病例,应尽快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诊后立即报告当地疾控中心。
2. 登革热病例诊断与治疗(1)对疑似病例,应立即进行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诊后按登革热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2)对确诊病例,应立即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
3. 登革热病例隔离与观察(1)对确诊病例,应安排在有防蚊隔离措施的病房进行隔离治疗。
(2)隔离期间,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4. 医院内环境消毒(1)加强对医院内环境的消毒,特别是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等科室。
(2)定期对蚊虫孳生地进行检查和灭蚊,降低蚊媒传播风险。
5. 流行病学调查(1)对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活动轨迹、接触史等。
(2)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6. 应急物资储备(1)医院应储备足够的登革热防控物资,如防护服、口罩、消毒液等。
(2)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满足防控工作的需要。
五、预案实施与监督1. 医院登革热防控领导小组负责本预案的实施与监督。
2. 登革热防控办公室负责日常防控工作的具体实施与监督。
3. 医院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登革热防控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登革热防控应急预案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和广泛传播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本文将就登革热的防控应急预案进行详细阐述。
一、防控方案概述登革热防控应急预案是指针对登革热疫情出现时,为了及时有效地开展防控工作,制定的一系列应急处置措施。
其目标是尽可能减少人群感染登革病毒,遏制疫情的蔓延,并为患者提供及时和有效的治疗,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人员组织1.应急指挥部:由政府相关部门、卫生部门、疾控中心、医院、科研机构和社区等单位的领导共同组成,负责制定和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2.防控工作组:由相关卫生部门、疾控中心、医院和社区等单位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疫情的调查和病例的监测、隔离等工作。
3.信息通报组:负责疫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达,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宣传组:负责组织开展登革热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三、预防措施1.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提前发现和掌握疫情的动态,实时更新病例信息。
2.宣传教育:通过社区宣传、媒体宣传和网络宣传等渠道,向公众普及登革热的防控知识,提高居民的防病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
3.环境整治:加强对垃圾、积水等可能滋生蚊虫繁殖源的清除和消毒工作,减少蚊虫的滋生和传播机会。
4.个人防护:建议公众佩戴遮阳帽、长袖衣、长裤,使用防蚊液等措施,减少蚊虫叮咬的风险。
四、疫情处理1.病例报告:对于发现的登革热病例,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进行尽快的隔离和治疗。
3.紧急隔离:对于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要采取紧急隔离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减少疫情的扩散。
4.病例追踪:对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进行病例的分类和个案管理,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指导。
五、医疗保障1.提前准备:建立登革热疫情的医疗救治机构和隔离病区,为患者提供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2.药物和疫苗储备:及时储备相关的疫苗和药物,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3.人员支持:调派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到疫情严重的地区,提供人力支持和治疗服务。
一、引言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该病毒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登革热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督促检查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
2. 设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制定应急响应方案、组织应急处置、信息报送等工作。
3. 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负责以下工作:(1)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疫情监测、病例诊断、治疗、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工作。
(2)疾控中心:负责疫情调查、疫情报告、疫情风险评估、疫情控制、应急处置等工作。
(3)医疗机构:负责病例救治、疫情报告、健康教育等工作。
(4)公安部门:负责疫情监测、疫情报告、疫情控制、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
(5)交通部门:负责疫情监测、疫情报告、疫情控制、交通管制等工作。
(6)市政部门:负责环境整治、垃圾清运、污水排放、公共设施维护等工作。
(7)宣传部门:负责宣传登革热防控知识、引导舆论导向等工作。
三、应急响应流程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等要加强对登革热的监测,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2)疑似病例一旦发现,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2. 疫情调查与评估(1)疾控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疫情调查。
(2)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了解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旅行史、接触史等。
(3)对疫情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疫情等级和应急响应级别。
3. 应急处置(1)根据疫情等级和应急响应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2)组织医疗机构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3)开展蚊媒控制工作,对疫区进行蚊媒监测、灭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
(4)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蚊灭蚊意识。
(5)加强信息报送,及时向上级部门和相关部门报告疫情信息。
***登革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1 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西太平洋、非洲、美洲、东地中海地区的100多个国家,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疫情尤为严重。
近30年,登革热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20世纪初就有本病传入,解放前曾造成长江中下游、华东和华南地区登革热的多次流行。
1928-1929年,疫情波及省,在和形成流行。
此后,省的登革热疫情进入静熄期。
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往来日益增多,我市2004年以来,每年都有从东南亚、南亚、南美洲等登革热流行区输入的登革热疫情。
我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作为登革热传播媒介之一的白纹伊蚊生长繁殖,其分布广泛,而且在一些地区蚊密度较高。
我市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市,国外交流频繁,境外旅游蓬勃发展,相当一部分入境人员来自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区,一旦疫情输入,条件合适时就可能引起登革热的暴发流行,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贸易、旅游等事业的发展。
1.1 编制目的为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登革热预防控制技术,有效防制登革热疫情,防止输入疫情扩散蔓延,保障我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2工作原则登革热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应对、快速反应原则。
1.3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卫生部行业标准,WS216-2001)、《登革热防治手册》、《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处理规》、《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等。
1.4适用围本技术方案适用于本市区域围涉及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
2疫情监测、报告,与分级判定1按省登革热监测方案开展监测,按规要求及时上报。
根据疫情性质、危害程度、涉及围,登革热疫情可划分为I级(红色)、II 级(橙色)、III级(黄色)、IV级(蓝色)四级。
I级(红色):发生登革热流行,疫情波及两个及以上县(乡镇)。
II级(橙色):以县为单位,发生登革热本地病例,并在当地引起暴发、流行。
III级(黄色):以县为单位,发生登革热输入性群发病例,或发生登革热本地散发病例。
IV级(蓝色):以县为单位,发生登革热输入性散发病例。
3应急响应Ⅳ级和Ⅲ级突发疫情,县(乡镇)卫生行政部门在市卫生局的领导下成立登革热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登革热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在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县(乡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登革热疫情现场控制、监督检查、疫情报告、信息沟通等相关工作。
Ⅱ和Ⅰ级预警时,在上述基础上,市卫生行政部门在省卫生厅的领导下成立登革热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登革热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登革热疫情现场控制、监督检查、疫情报告、信息沟通等相关工作。
4 现场处置4.1 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4.1.1个案调查按统一的登革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一定数量个案调查并核实诊断。
4.1.2分布及特点调查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包括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发病专率、病死率,确定疫点、疫区围和流行特点。
4.1.3 传染源和传播轨迹的追踪追踪首例或首批疑似登革热病人。
14.1.4流行因素调查详细查清疫区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4.1.5 媒介调查流行期间,随时对伊蚊孳生性质、种类、幼虫密度进行调查,计算布雷指数、房屋指数、容器指数。
有条件时也可以对室栖息率、成蚊刺咬/停留率、季节消长、对杀虫剂抗药性进行调查。
4.1.6 病毒监测及时采集病人(疑似病人)急性期血清和捕捉伊蚊成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
4.2疫点的划定无论城市和乡村,已证实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划定以病家为中心半径100米周围的居民区作为疫点。
大村、乡镇或居委会有多个疫点划为疫区。
受登革热疫情直接威胁的地区为“危险区”。
4.3 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新发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6天。
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围定期杀灭伊蚊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
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避免远距离就医,减少传播机会,降低病死率。
对疫点、疫区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做好病家访视,必要时接触者要进行15天医学观察。
4.4 灭蚊和防蚊在疫点、疫区紧急杀灭室外成蚊的同时,要针对不同蚊种、当地孳生地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限期将疫区围蚊蚴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主要传播蚊媒,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水缸、水池和各种积水容器,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盆、罐、竹节、树洞、废轮胎、花瓶、壁瓶、建筑工地等清水型小积水。
要特别做好流行区医院、学校、机关、建筑工地等围的灭蚊工作。
⑴水缸加盖:每隔3~5天清、刷、洗一次,以清除水缸壁幼虫及蚊卵。
⑵生物灭蚊幼:在水缸放3~5条吞食蚊虫的鱼类,如柳条鱼、中华斗鱼、1非洲鲫鱼、塘鲺鱼等。
或水缸中投放云杆菌H-14制剂等生物杀虫剂。
⑶开展以防制伊蚊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全面实行翻盆倒罐,填塞竹树洞,处理室外各种小积水,花瓶、盆景等每隔5-7天换水一次,不在露天堆放废轮胎或用塑料布覆盖,不得积水。
⑷对难于清除的非饮用水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机油类或缓释杀虫剂。
⑸落实处理孳生地期限要求:疫点限期3~5天,、疫区(乡、镇、大村)限期10~15天把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可以兼收应急和远期效果。
⑹紧急灭蚊:疫区带病毒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必须统一行动紧急杀灭室外伊蚊。
针对不同蚊种特点,选择最优时机和方法。
室外环境针对伊蚊栖息场所(如竹洞、园林、花圃、废旧轮胎贮藏地、沙井、暗渠、污水排放口、桥底、防空洞、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及住宅周围场所等)进行大面积喷洒。
灭蚊在白天进行,注意防止食品污染、人畜中毒,室喷洒前要关好门窗,喷完药关门,经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
⑺必要时可实施交通工具灭蚊。
4.5 保护易感人群公众要做好个人防护(进入疫区人员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衣服和长裤),使用纱门纱窗,防止蚊媒白天叮咬传染。
在流行区和流行季节尽量减少群众集会,减少人员流动。
从登革热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如旅游等),要特别注意防护。
4.6健康宣传和培训积极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广泛向群众宣传关于登革热的发生、传播、早期症状、危害及防治等基本知识,确保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家喻户晓,提高群众对登革热的自我防治能力。
有系统地培训医务卫生人员,提高诊治预防水平,早期发现病人,降低病死率,查清流行规律,控制流行。
4.7防制措施的效果评价防制措施效果评价常用的指标包括发病率(罹患率)、二代发病率、流行持续时间、伊蚊成蚊密度和幼虫指数等。
其中伊蚊布雷图指数可作为登革热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评价的参考指标:当该指数超过20时,判定为危险地区,如控制措施不落实有暴发流行的可能;低于5时中止流行。
15 附件(1)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2)登革热病例调查一览表/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1附表1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县(县)名称:国标码:□□□□□□病例编号:□□□□□一、基本情况1. 患者:_________ (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_____________)2. 性别:1男,2女□3. 年龄:_____岁□□□4. 民族:1汉族,2壮族,3维吾尔族,4其他少数民族□5. 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6.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_________________7.家庭住址: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县(市区)____乡(镇/居委会)____村(街道)二、发病情况1. 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2. 就诊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住院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5. 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住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7. 出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8. 入院诊断:□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4其他9、临床诊断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10. 出院诊断:□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4其他11.临床分型:1典型,2轻型,3重型,4其他□12. 转归:1 痊愈,2 好转,3 死亡(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三、症状和体征及一般实验室检查1. 起病急:1是,0否□2. 乏力:1有,0无□13. 发热:1有,0无□如有,则热型为:1双峰热,2稽留热,3驰热,4其他□4. 头痛:1有,0无□5. 颜面潮红:1有,0无□6. 眶后痛:1有,0无□7. 肌痛:1有,0无□8. 关节痛:1有,2无□9. 胸红:1有,0无□10. 结膜出血:1有,2无□11. 鼻衄:1有,2无□12. 牙龈出血:1有,2无□13. 呕血:1有,2无□14. 便血:1有,2无□15. 血尿:1有,2无□16. 呕吐:1有,2无□17. 结膜充血:1有,2无□18. 眼睑浮肿:1有,2无□19. 黄疸:1有,2无□20. 皮肤出血点:1有,2无□如有,则出血点为:1散在,2条/线状,3簇状,4其它_________ □21. 皮疹:1有,2无□如有,则皮疹为:1斑丘疹、,2麻疹样皮疹条/线状,3猩红热样皮疹簇状,4红斑疹,5其它_________ □皮疹部位:1全身,2四肢,3躯干,4面部□22. 烦躁:1有,2无□23. 昏迷:1有,2无□24. 休克:1有,2无□25. 肝大:1有,2无□26. 脾大:1有,2无□27. 淋巴结大:1有,2无□28. 束臂试验: 1阳性,2阴性,3未做此项检查,4不详□29.白细胞计数:1正常,2增多,3减少,4未做此项检查□30. 中性粒细胞(%):□31.淋巴细胞(%):□132.血小板减少:1有,2无,3未做此项检查□33. 红细胞压积:□34. 出血时间:1正常,2延长,3缩短,4未做此项检查,5不详□35. 凝血时间:1正常,2延长,3缩短,4未做此项检查,5不详□36. 脑脊液: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37. 尿常规: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38. 肝功能: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四、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未做者请注明为“未做”)五、病例分类1. 是否首例:1是,2否□2. 病例类别:1输入性病例,2本地病例,3不明感染原因病例□3. 病例分类:1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诊断病例□六、既往史1. 过去身体是否健康:1是,2否□2. 既往是否患过登革热或“乙脑”:1是,2否□3. 乙脑疫苗接种:1是,2否□七、接触史及有关因素调查1. 发病前2周是否有外出(或旅游)史:1 是,2 否□如是,到何地:___________;外出时间:天□返回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2. 发病后到过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停留时间:________天□□3. 病家及院人口:3.1 0~4岁________人□3.2 5~9岁________人□3.3 10~19岁______人□3.4 20~29岁______人□13.5 30~39岁______人□3.6 40~49岁______人□3.7 50~59岁______人□3.8 60岁及以上____人□4. 有无家庭其他成员出现过类似症状:1有,0无,9 不详□如有,最近一例发病时间(患者除外):____年____月____日□□□□/□□/□5. 发病处院或周围环境:5.1 积水容器数:__________个□5.2 阳性容器数:__________个5.3 积水容器类型:1花瓶,2瓦盆,3铁罐,4碗碟缸5池塘,6树洞,7竹桩,8假山,9盆景,10其它________ □6. 防蚊设备:1蚊帐,2蚊香,3纱门,4灭蚊剂,5其它:____________ □(病例编号填写说明:年号(两位数)、流水号(后边三位))调查地点:调查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调查者:1附表2:登革热病例调查一览表/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调查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调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