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 格式:pdf
- 大小:477.82 KB
- 文档页数:11
港口建设中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估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港口作为国际贸易和物流的重要枢纽,其建设和发展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港口建设中的可持续性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港口的长期稳定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估。
一、港口建设可持续性的内涵港口建设的可持续性意味着在满足当前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包括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发展。
从经济角度来看,港口建设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够促进贸易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并为相关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同时,要确保投资的合理性和回报率,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
在社会方面,港口建设要考虑当地社区的利益,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此外,还应注重员工的福利和职业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而环境因素则是港口建设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
要减少港口建设和运营对周边生态系统的破坏,降低污染物排放,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港口建设中的环境影响港口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系列影响。
首先是土地的占用和改造,这可能导致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
其次,港口建设过程中的挖掘、填方等活动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噪音,对空气质量和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干扰。
港口运营期间,船舶的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船舶燃烧燃料会释放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船舶的压载水排放可能引入外来物种,对当地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此外,港口的货物装卸和存储过程中也可能产生粉尘、废水和固体废物,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三、港口建设中的资源利用港口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和建筑材料等。
在土地资源方面,要合理规划港口的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避免盲目扩张。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至关重要,港口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淡水,应采取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附件: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要点前言港口总体规划主要确定港口性质、功能和港区划分,根据港口资源条件、吞吐量预测和到港船型分析,重点对港口岸线利用、水陆域布置、港界、港口建设用地配置等进行规划。
港口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包括港区总体规划、港口集疏运设施规划和港口仓储、保税、物流等园区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
为提高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质量,规范评估报告内容,根据港口总体规划及其环境影响的特点,制定本技术审核要点。
一、适用范围本要点规定了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的总体要求、审核内容、审核要点及审核意见的编写要求。
本审核要点适用于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委托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进行的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工作、专家对报告书进行审核及编制审核意见等。
其他单位、部门或地方有关部门委托中心进行的港口总体规划以及新港区开发研究等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文件的审核,地方环保部门进行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的可参考执行。
二、总体要求(一)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审核应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发展战略的要求,贯彻落实资源环境政策与法规为基本出发点。
(二)技术审核应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的规定,参照相关标准及法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的编制质量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确保审查的科学性、合法性。
(三)技术审核应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及港口特点,重点审查评价内容是否与规划的环境影响性质、范围和程度一致,与规划决策及相关管理要求一致。
(四)技术审核应重点审核港口区域环境变迁历史与现状及问题分析;港口发展对海岸带、河口、港湾生态系统,海域水环境的影响;环境风险分析与对策;规划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规划方案调整建议及环保对策措施等内容。
(五)技术审核应重点从报告书所用资料、数据的有效性,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的全面性,规划协调性分析的完整性,评价方法选择的适当性,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的可信性,优化调整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可信性等方面给出明确的审核结论,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改进与完善的技术咨询意见。
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明确港口总体规划调整适用情形和相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求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1.11.25•【文号】交规划发〔2021〕129号•【施行日期】2021.11.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港口正文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明确港口总体规划调整适用情形和相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求的通知交规划发〔2021〕1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局、委)、生态环境厅(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港口规划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现对港口总体规划调整的适用情形作进一步明确,并就做好相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知如下:一、港口总体规划调整的适用情形根据《港口规划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关于“港口规划的调整是指对港口规划进行局部修改”的规定要求,现就港口总体规划调整的适用情形进一步明确如下:(一)码头功能由货运调整为客运。
(二)码头功能在件杂货、滚装和通用之间的相互调整。
(三)液体散货(主要包括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品和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等)码头各货类之间的相互调整,且调整直接涉及的岸线长度不超过所在区域原规划连续液体散货码头岸线长度的30%。
(四)干散货(主要包括煤炭、金属矿石等)码头各货类之间的相互调整。
(五)在符合进港航道规划等级的前提下,按照相关设计规范设计船型尺度,泊位等级上下调整不超过2个等级。
其中,集装箱泊位调整后最大不超过15万吨级,其他泊位调整后最大不超过20万吨级。
(六)规划利用自然岸线长度调减量不超过1千米(跨海跨江通道建设涉及的调减量不超过2千米)。
(七)规划形成码头岸线长度调整不超过所在区域原规划连续码头岸线长度的10%,不改变原港区(作业区)原规划功能,且不新增占用自然岸线。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指标体系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的影响(后果)进⾏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并提出减少这些影响的对策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的是⿎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类活动。
环境影响评价可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及规定应采取的⾏动,可为建设项⽬的⼯程设计提出环保要求和建议,可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对建设项⽬实施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环境质量评价(现状)、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以及环境影响后评估。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根据国家和地⽅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调查、监测和分析的⽅法,对区域环境质量进⾏定量判断,并说明其与⼈体健康、⽣态系统的相关关系。
环境质量评价根据不同时间域,可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在空间域上,分为局地环境质量评价、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和全球环境质量评价等。
建设项⽬环境质量评价主要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估是指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后,对环境的实际影响程度进⾏系统调查和评估,检查对减少环境影响的落实程度和实施效果,验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正确可靠性,判断提出的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对⼀些评价时尚未认识到的影响进⾏分析研究,以达到改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法和管理⽔平,并采取补救措施,达到消除不利影响的作⽤。
理想的环境影响评价应满⾜的条件:①基本上适⽤于所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的项⽬,并能够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作出识别和评估;②对各种替代⽅案(包括项⽬部建设或地区不开发的情况)、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较;③⽣成清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EIS),以使专家和⾮专家都能了解可能的影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④包括⼴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政审查程序⑤及时、清晰的结论,以便为决策提供信息。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4点:1、判断功能:以⼈的需求为尺度,对已有的客体作出价值判断。
沿海港口码头环评报告书一、项目概述本报告书为沿海港口码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旨在对沿海港口码头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明确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监测方案。
二、项目背景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沿海港口作为国际贸易和物流的重要节点,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与沿海港口码头项目相关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土壤和生态系统等。
三、环境影响评价内容1. 建设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在沿海港口码头建设阶段,主要涉及土地开垦、填海造地、结构物建设等工程活动。
通过对施工活动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其对周边自然环境的潜在影响。
2. 运营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在沿海港口码头正式投入运营后,包括码头作业、港口物流、货物运输等活动将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我们将评估这些活动对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噪音、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监测方案和环境管理要求。
四、环境影响评价方法1. 实地调研与监测:通过对沿海港口码头项目建设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获得准确的地理环境信息,包括土壤、水体、气象等。
同时,对相关环境指标进行长期监测,以获取足够的数据支持环境影响评价。
2. 数学模型与模拟分析:借助先进的数学模型和模拟软件,对沿海港口码头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分析。
通过对各项影响指标进行模拟计算,为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和环境监测的展开提供科学依据。
五、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我们将综合上述的调研、监测和分析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 沿海港口码头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将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等方面。
2. 在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旨在减少和控制沿海港口码头项目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 设计合理的环境监测方案,对沿海港口码头项目的运营情况进行实时、定量的监测,确保环境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1.12.23.3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建立,指标层就是一系列可统计量化的指标,因此从字面上看指标是指帮助人们了解事物变化情况的信息,相关指标包括受规划实施影响的部分经济和社会指标。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2017-07-28 16:31:26 | #1楼从功能上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为了分析和解释规划对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而将各种相关指标按一定结构形式组织起来的系统。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很多,常见的可分为3大类。
(l)驱动力一压力一状态一影响。
反应(DPSIR)指标体系。
(2)生命周期评价(LCA)指标体系。
(3)基本的指标体系。
本研究使用基本的指标体系对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建立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较大,应尽量选择相对指标,本文考虑到工业园区规划指标体系中重点指标的特点,将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划分为以下层次:(1)目标层目标层为指标体系的最高层次,确定为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
(2)准则层在目标层下可列准则层,将自然环境质量(Bl)、资源与生态(BZ)、社会经济(B3)作为第一准则层,第一准则层下可划分为第二准则层,这一层主要包括Bl中的水环境质量(CI)、大气环境质量(CZ)、声环境质量(C3)和固体废物管理(q)四个子统;B:中的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CS)和资源与能源(C6)两个子系统;B3中的工业发展水平及经济效益指标(C7)和其他指标(CS)两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分别设置反映其特征的综合性指标。
(3)指标层指标层就是一系列可统计、量化的指标。
指标的选择应从区域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出发,围绕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特点,依据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进行。
1自然环境2资源与生态3社会经济滨海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7-07-28 16:31:21 | #2楼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问题研究2017-07-28 16:30:37 | #3楼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问题研究1刘艳坡,赵文晋,龙振永2,刘磊1,董德明11112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130012)吉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130042)E-mail: 摘要:本文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目标和评价内容出发,阐述了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分析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特征,提出了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将指标分为重点指标和相关指标两种类型进行了研究。
港口工程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介绍本文档旨在探讨港口工程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保证体系及相关措施。
通过建立健全的保证体系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港口工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保护水土资源。
港口工程环境保护体系港口工程环境保护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环境影响评价在港口工程项目规划阶段,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必要的。
评价过程中应考虑港口工程对周边环境的潜在影响,包括对土壤、水体、空气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环境管理计划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计划是保护港口工程周边环境的重要措施。
该计划应包括港口工程施工和运营阶段的环境管理策略,以确保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监测与评估对港口工程项目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估,可以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监测内容可以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噪音等方面的参数。
水土保持保证体系及措施为保护水土资源,港口工程应建立水土保持保证体系,并采取以下措施:土地利用规划在港口工程项目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对重要的农田、湿地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合理布局港口工程的同时,保护好土地资源。
河道整治与水保工程通过对港口周边河道进行整治,修复和加强河床,可以达到保护水土资源的效果。
此外,支持适当的水保工程,如固土改良和水域保护等。
植被保护与恢复保护和恢复港口周边的植被,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并提供生态环境。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现有植被,并进行必要的植被恢复工作。
总结在港口工程建设中,重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是至关重要的。
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和水土保持保证体系,并采取相应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港口工程对周边环境和水土资源的影响。
附件: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要点前言港口总体规划主要确定港口性质、功能和港区划分,根据港口资源条件、吞吐量预测和到港船型分析,重点对港口岸线利用、水陆域布置、港界、港口建设用地配置等进行规划。
港口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包括港区总体规划、港口集疏运设施规划和港口仓储、保税、物流等园区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
为提高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质量,规范评估报告内容,根据港口总体规划及其环境影响的特点,制定本技术审核要点。
一、适用范围本要点规定了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的总体要求、审核内容、审核要点及审核意见的编写要求。
本审核要点适用于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委托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进行的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工作、专家对报告书进行审核及编制审核意见等。
其他单位、部门或地方有关部门委托中心进行的港口总体规划以及新港区开发研究等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文件的审核,地方环保部门进行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的可参考执行。
二、总体要求(一)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审核应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发展战略的要求,贯彻落实资源环境政策与法规为基本出发点。
(二)技术审核应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的规定,参照相关标准及法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的编制质量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确保审查的科学性、合法性。
(三)技术审核应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及港口特点,重点审查评价内容是否与规划的环境影响性质、范围和程度一致,与规划决策及相关管理要求一致。
(四)技术审核应重点审核港口区域环境变迁历史与现状及问题分析;港口发展对海岸带、河口、港湾生态系统,海域水环境的影响;环境风险分析与对策;规划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规划方案调整建议及环保对策措施等内容。
(五)技术审核应重点从报告书所用资料、数据的有效性,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的全面性,规划协调性分析的完整性,评价方法选择的适当性,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的可信性,优化调整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可信性等方面给出明确的审核结论,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改进与完善的技术咨询意见。
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二○一一年八月目录1总体要求 (3)1.1评价目的 (3)1.2评价原则 (3)1.3评价重点 (3)1.4评价范围 (4)1.5评价程序 (5)2评价重点内容 (6)2.1规划概述与分析 (6)2.1.1规划概述 (6)2.1.2规划分析 (6)2.2资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2.2.1基本要求 (7)2.2.2自然、社会概况调查内容 (7)2.2.3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2.2.4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8)2.2.5区域环境敏感区调查与评价 (9)2.2.6回顾性影响分析 (9)2.3环境影响识别、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 (10)2.3.1环境影响识别与筛选 (10)2.3.2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11)2.4环境影响评价 (12)2.4.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2)2.4.2水环境影响评价 (13)2.4.3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13)2.4.4其他环境影响评价 (14)2.4.5环境风险分析 (14)2.4.6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分析 (15)2.5规划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 (16)2.5.1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16)2.5.2规划发展目标与规模的环境合理性 (17)2.5.3岸线利用规划的环境合理性 (17)2.5.4空间总体布置规划的环境合理性 (17)2.5.5配套设施规划环境合理性 (17)2.6公众参与 (18)2.6.1公众参与的时机、方式与对象 (18)2.6.2公众参与主要内容 (18)2.7规划优化与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18)2.7.1规划调整建议 (18)2.7.2规划实施建议 (19)2.7.3环境影响保护对策与措施 (19)2.8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 (21)2.9困难与不确定性分析 (22)2.10执行总结 (22)3其他要求 (23)3.1图件要求 (23)3.1.1一般原则 (23)3.1.2图件构成 (23)3.1.3图件制作规范与要求 (24)3.2指标要求 (24)3.3评价方法 (27)3.3.1现状调查 (27)3.3.2环境影响识别 (27)3.3.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7)4报告书编制框架 (28)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1总体要求1.1评价目的在港口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决策过程中,从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所拟的规划可能涉及的资源、环境问题,预防和减轻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