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2 社会性软件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7
>>原文英文《Social Software》
一系列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的普及应用,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流行,这让许多教育者在思考一个问题:这样的技术实践以及对技术的狂热也许会在教育中有所应用。
当然,教育者相信其他媒介也对教与学产生过变革作用:
∙电视和视频会议(Television and video conferencing)让许多普通教师成为多余的了,因为每个学生通过电视和视频会议就很容易获得优秀的教师,而且还能节省费用。
∙计算机辅助培训(Computer-based training)允许学习者自定步调地学习,每当需要时就可以练习,而且计算机还会不厌其烦地提供反馈。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反应式“辅导教师”(responsive …tutor‟),它能够“懂得”学生的错误并适当地作出反应。
∙异步计算机会议(Asynchronous computer conferencing)能够支持全球范围的教育,学生虽然处于不同的时区,但他们在不离家或不离岗的情况下也一样可以学习世界名校
的课程。
这个列表还会不断继续下去。教育对媒介的大肆宣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活力,追捧最新的技术作为实现高质量、低成本、易实施和互动式教育的手段。社会性软件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我们的回答是,“也许没有”,但这本身可能是个错误的问题。忽视社会性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比追逐任何一个新的运动更优势,因为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是新的。如果一个大学给每个学生只提供了石板和粉笔,这是件可笑的事情,但同样,期望所有课程的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于写博客或在电子档案袋中创建多媒体内容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需要强调的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社会性软件,而不是对这些工具在教育功能上的设想,如它们可能会改善教育、降低成本、扩大参与或其他一些特征。它们只是工具而已,而如我们所知,人类正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
所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性软件工具都是所谓web2.0的一部分(O‟Reilly, 2005)。Web2.0工具的基础是利用集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当用户添加新的内容和新的网站时,这些内容用超链接连接起来,以便其他用户发现并链接这些内容,因此网站内容的有机增长就是用户集体行为的一个体现。O‟Reilly 以Amazon 作为范例进行了解释。
Amazon销售与等竞争对手相同的产品,同时这些公司从卖方获得的是同样的产品描述、封面图片和目录。所不同的是,Amazon已然缔造出了一门关于激发用户参与的科学。Amazon拥有比其竞争对手高出一个数量级的用户评论,以及更多的邀请来让用户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近乎所有的页面上进行参与,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利用用户的行为来产生更好的搜索结果。的搜索结果很可能指向该公司自己的产品,或者是赞助商的结果,而Amazon则始终以所谓“最流行的”打头,这是一种实时计算,不仅基于销售情况,而且基于其他一些被Amazon内部人士称为围绕着产品“流动”(flow)的因素。由于拥有高出对手一个数量级的用户参与,Amazon销售额超出竞争对手也就不足为奇了(O‟Reilly, 2005)。
其他与教育相关的社会性软件还有:
∙维基百科(Wikipedia),一个在线百科全书,其中的内容完全由用户来创建和编辑。
∙分众分类网站(Folksonomy sites),如(美味书签)和Flickr,用户把他们的照片和内容一起加上标签,因而建立起一种协作分类的形式,采用的是类似于大脑的
网络交织,而不是固化的、预定的分类。
∙博客(Blogging),一种书写网络日志的形式,对Web1.0时代的个人主页增加了新的活力。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或Rich Site Summary)是一个各种网站内容的聚合,用来经常性的发布和更新数字化内容,如博客、新闻或播客。
∙播客(Podcasting)是一个分布在互联网上聚合内容的媒体文件夹,可以在移动设备或个人电脑上回放。
∙电子档案袋(E-portfolios),鼓励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可以将他们的学习成果创建成动态的、反思性的多媒体内容。
∙实时音频与屏幕共享工具(Real-time audio and shared screen tools),用来支持多通道讨论。
网络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社会性互动,如计算机会议、email 和listservs。它们具备的社会性互动能力已成为远程教育甚至是校园教育中一个确定的构成要素。web2.0时代的变化就在于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的流行,Boyd认为它具有三个明确的特征:
1.个人资料。资料中包括可确认的称号(名字或者绰号),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地区、兴趣等等)。大部分资料都包含在可以被直接访问和更新的URLs中。
2.通行的、公开节点的社会性网络。参与者可以将他人的资料列在“朋友”或“联系人”中。这样就生成了一个社会性网络图谱,可以是定向的(朋友关系不必确认),也可以是非定向的(他人必需接受这种朋友关系)。这种有节点的社会性网络呈现在个人资料中,可供其他用户浏览。每一个节点都包含指向其他个人资料的链接,所以用户可以通过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在社会性网络上穿梭。
3.半持久的公开评论。参与者可以在他人的个人资料中留下评论(或表扬、留言等等),这些评论每个人都能看到。评论是半持久的,因而并不会第二天就没了,但等过一段时期它们可能会消失或被移除。这些评论一般按时间顺序倒序排列。有了这些评论,个人资料就变成了一个个人表现和他人评价的结合体(Boyd, 2006)。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人气(People Power)”这个词,用来表明博客、用户评论、照片共享的成功(Anderson, 2006),观察者提到网络上的“馈赠文化(gift culture)”,说明为何用户的付出与所得是一样多的,如YouTube,MySpace 和Flickr。社会性网络的主要焦点是参与,而不是发布,那是web1.0的主要特征。Bloch认为web2.0、Mashups 和社会性网络“都缠绕在伟大的新一代互联网中,所谓网络世界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社会性网络的本质是用户创建内容。这一点可能对教育有深远的意义。
用户创建内容在教育上的理论价值显而易见:
1.用户利用工具积极参与到自己的经验建构中,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吸收现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