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医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指南之————
第二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预防: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来防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所谓“治未病”,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医家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比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说明古人已认识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
1、养生(古称摄生)
(1)、养生的基本理论:包含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二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病理观。
A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养生学说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提出人类必须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才能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B.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病理观: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因素。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人体的正气不足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因此,治未病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机体的正气,二是防止病邪的侵害。
(2)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的根本问题在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为此,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A、调摄精神:人的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反过来,精神情志又能控制和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若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因此,调养精神就成为养生的第一要务了。要求人们做到:“恬、淡、虚、无”
B、注意饮食起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五味本以养人,但五味偏嗜又能伤人。
C、加强锻炼
D、适应四时气候如何适应自然规律呢?中医学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原则。
E、药物预防和人工免疫
2、避免病邪侵入。
二、既病防变
1、早期诊断
2、防止传变。
第二节治则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一、治病求本即临床治病时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是辨证诊治的根本原则。(一)、正治与反治。
1、正治: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如寒病见寒象、热病见热象。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
2、反治: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四种具体法则。
(1)、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寒证。如外感热病,里热极盛,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而出现四肢厥冷的假象时,从其外在的假象而用寒性药物治疗。从表面上看是以寒治寒,但从病因病机来说,仍是以寒药治热证。
(2)、热因热用:即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寒证。如由于阴邪内盛,格阳于外,致阳气上浮,反见面红等假热症候,顺从这种假热而用热性药物治疗。从表面上看是以热治热,但从病因病机来看,仍属以热药治寒证。
(3)塞因塞用:指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如脾失健运导致的腹胀满闷等症状。
(4)通因通用: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有通泻症状的实证。如食积腹泻,治以消导泻下法;湿热下痢,用清热解毒,通利大便之法。
(二)、治标与治本:标指本质,本指现象。分辨标本的方法,如从正气与邪气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先病与后病来说,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从病变部位来说,脏腑属本,肌表属标。本,代表疾病过程中占主要地位和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标,代表疾过程中居次要地位和起次要作用的方面。其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具体用法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
二、扶正与祛邪
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邪胜正
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治疗疾病要扶助正气袪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1、扶正:即是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主要适用于正气虚邪气不胜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具体方法如:气虚者补气,血虚者补血,阴虚者滋阴,阳虚者温阳。
2、袪邪:即袪除邪气,主要适用于邪气胜正气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病证。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发汗、攻下、消导、清热、涌吐、化瘀等法。
1、扶正与祛邪相兼:主要适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的虚实夹杂证。在应用时要分清主次,注意先后,如以正虚为主者,应以扶正为主,兼以袪邪。以邪实偏重者,则以袪邪为主兼以扶正,总原则是:扶正不留邪,袪邪不伤正。问:为什么感冒不宜食鸡?年老的人便秘不宜妄
3、(1用攻下?玉屏风散为何少许防风?
三、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使其恢复相对平衡,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之一。
1、损其有余适用于阴或阳的一方偏盛有余的病证,如阳邪致病,出现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治热以寒,采用寒凉的方药以清泄其阳热,这是“实则泻之”,损其有余法则的运用。
2、补其不足适用于阴或阳虚损不足的病证。如阴虚者补阴,阳虚者补阳,阴阳两虚当阴阳双补。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以及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情况,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1、因时制宜是按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春夏季节,人体腠理开泄,即使外感风寒,也不宜过用辛温解表药,以免开泄太过而耗伤气阴。而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阳气内敛,此时若非大热之证,对寒凉药物又当慎用,以防伤阳。
2、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地区不同,治疗用药也有差别。如患感冒,西北地区,人多体质壮实,故多用麻黄、桂枝等猛烈发汗解表之药方能奏效,东南地区,人多腠理疏松、故多用荆防之类,且药量较轻。
3、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来指导用药的原则。
(1)年老者,脏气衰弱,脏腑功能低下,气血渐衰,患病多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治疗偏于补益,即使有邪实之证,攻之也要慎重,以防损伤正气。小儿生机旺盛,但脏腑妖嫩,形气未充,患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快,因此治疗小儿病,忌投峻攻之剂,少用补益之品,且药量宜轻。
(2)性别:男女各有其生理特点,妇女在生理上有经、带、胎、产等情况。对妊娠者尤其要忌用峻下、滑利、破血、破气、走窜伤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