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学

  • 格式:ppt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2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躯干部穴位
应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 腹泻、便秘、腹痛、疳积等症。临床上揉脐、摩腹、推上 七节骨、揉龟尾常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 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5.天枢: 定位:脐旁2寸。 操作:用揉法,称揉天枢。揉50—100次。 应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 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呕吐、食积、腹胀、便秘等症。
四肢部穴位
4.肺经* 定位: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 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推100—500次。 应用: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嗽气喘, 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证。 (2)清肺经能宣肺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 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证。 5.肾经* 定位: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根方向 直推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推 100—500次。
一,病因病机(1)饮食不洁,伤及脾胃 (2)脾胃虚寒,气血两虚 二,临床表现 (1)积滞伤脾:形体消瘦,腹部胀满,纳食 不香,大便不调,舌苔厚腻。 (2)气血两虚:面色萎黄或晄白,骨瘦如柴, 精神萎靡,四肢不温,舌淡苔薄,指纹色 淡。
厌 食 症
三,治疗(1)积滞伤脾 治则:消积导滞, 调理脾胃。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 横纹、揉中脘、分腹阴阳、揉天枢、按揉 足三里。 (2)气血两亏 治则:温中健脾,补益气 血。 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掐揉四横纹、 按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躯干部穴位
3.腹 定位:腹部。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 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 应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恶心、 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脊、 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 4.脐 定位:肚脐 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用拇 指和食、中两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揉100—300 次,摩5分钟。
躯干部穴位
8.七节骨* 定位:第4腰椎至尾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 下直推,分别称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骨。推100—300 次。 应用:推上七节骨有温阳止泻的作用。多用于虚寒腹泻、久 痢等证,临床上多与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 的脱肛,遗尿等;推下七节骨可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 秘,或痢疾等虚热证。 9.龟尾 定位:尾椎骨端。
便

一,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过食辛热厚 味,肠胃积热,气滞不行。 (2)身体虚弱,气血亏虚。 二,临床表现(1)实秘 大便干结,面赤身 热,腹胀纳少,苔黄燥。 (2)虚秘 面色晄白无华,行 瘦乏力,神疲气怯,舌淡苔薄。
便

三,治疗(1)实秘 治则:顺气行滞,清热 通便。 处方:清大肠、退六腑、运内八卦、 摩腹、揉天枢、搓摩胁肋、按揉足三里、 推下七节骨。 (2)虚秘 治则:益气养血,滋阴 润燥。 处方:补脾经、清大肠、推三关、 按揉足三里、揉肾俞、揉脾俞、捏脊。
四肢部穴位
9.四横纹* 定位:手掌面,食、中、无名及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推100—300次。 应用:调和气血,消除胀满。治疗消化不良、疳积等证。 10.胃经 定位:拇指第一节掌门桡侧。 操作:旋推为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 10.板门* 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拇、食指端或指腹面揉之,称揉板门。用推法自指 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四肢部穴位
21.萁门 定位: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法,称 推萁门。 应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22.百虫 定位: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可用按法或拿法,分别称按百虫、拿百虫。 应用:多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
厌 食 症
小儿推拿学
泰州市中医院 杨 波


• 早期小儿推拿是随着整个中医推拿一起发展的。晋· 葛洪 《肘后备急方》中“治卒腹痛…沾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 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这与小儿捏脊极为相似。 • 小儿推拿形成独特体系是在明清时期。明· 陈氏著《小儿 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著作。 • 治疗特点:1.讲究补泻;2.轻快柔和;3.多为特定穴。这 些穴位不仅有“点状”、“线状”,还有“面状”,并多 分布在头面和两肘以下。
四肢部穴位
3.心经* 定位: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 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推100—500次。 应用:(1)清心经能清热退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 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 肠等合用。 (2)本法宜清不宜补。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 睡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 之。
第一章 常用腧穴
一 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定义:指除经穴和经外奇穴以 外小儿推拿独自具有特定名称、特殊作用的穴 位。 二 特点:1.有的呈“点”状,有的呈“线”状, 有的呈“面”状。如三关穴、六腑穴是线状, 脾经为面状。 2.特定穴的位置不在十四经上,但以两 手为多,有“小儿百脉汇于两掌”之说。
第一节 头面部穴位
四肢部穴位
应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用于食欲不振,内伤乳食。板 门推向横纹用于伤食腹泻;横纹推向板门用于胃伤呕吐。 11.内劳宫 定位:掌心中,屈指时中指与无名指之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内劳宫。自小指根掐运起,经 掌小横纹、小天心至内劳宫称运内劳宫(水底捞明月)。 100—300次。 应用:清热除烦,熄风凉血。用于治疗口舌生疮、发热、烦 渴等证。 12.小天心 定位:手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四肢部穴位
应用:发汗解表,退热平喘。 17.一窝风 定位: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一窝风。 应用:温中行气,通经活络,止痹痛,利关节。 18.三关 定位: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用指腹面从腕横纹推至肘横纹,称推三关。 应用: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培补元气。主治一切虚寒性病 证。
四肢部穴位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用食指或中指端揉,称揉小 天心;用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应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为清心安神之要穴。 13.总筋 定位:掌面腕横纹中点。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揉之称揉总筋;用拇指甲掐之,称掐 总筋。 应用:清心经热,散结止痉,通调周身气机。 14.运土如水、运水入土 定位: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形曲 线。
四肢部穴位
操作:从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至小指根,称运土入 水;反之称运水入土。 应用:运土入水能清热祛湿,利尿止泻。用于新病实证;运 水入土能健脾助运,润燥通便。用于久病虚证。 15.老龙 定位:中指指甲根中点后1分处。 操作:用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老龙。 应用:开窍醒神。用于急救。 16.二扇门 定位:手背中指根末节两侧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 门。
躯干部穴位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揉100—300次。 应用:揉龟尾有止泻、通便的作用。多与揉脐、推七节骨合 用,治疗腹泻、便秘等证。
第三节四肢部穴位
1.脾经* 定位:脾经也称脾土,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处。 操作:旋推为补,或将患儿拇指微屈,沿拇指桡侧从指尖推 向掌根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 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推100—500次。 应用:(1)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 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证;清脾经能清热 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 腹泻痢疾等症。 小儿脾胃薄弱,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
第二节 躯干部穴位
1.胁肋* 定位:从腋下两胁至天枢穴处。 操作:用双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穴处,称搓摩胁肋, 又称按弦走搓摩。搓摩50—100次。 应用:顺气化痰,散积除闷。用于治疗小儿食积、痰壅、气 逆引起的腹胀,胸闷等。 2.中脘 定位:脐上4寸。 操作: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 脘。揉100—300次;摩5分钟。 应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常用于腹泻、呕吐、腹胀、食 欲不振等。
躯干部穴位
应用:(1)捏脊能调和阴阳,补益气血,培补元气,强健 脾胃,是小儿保健常用手法之一。与补脾经、补肾经、推 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天或后天不 足的一些慢性疾病。本法单用称捏脊疗法,,不仅常用于 小儿疳积,腹泄等病症;还可用于成人失眠,肠胃病,月 经不调等病证。 (2)推脊柱穴从上至下,能清热,多与清天河水、 推六腑、推涌泉等合用。
四肢部穴位
应用: (1)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用于先天不足、 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 (2)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 用补法,需用时,多以清小肠代之。 6.大肠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沿食指桡侧缘推至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 之为清,称清大肠。统称为推大肠。推100—300次。 应用:固肠 7.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
躯干部穴位
6.肚角 定位:脐下2寸旁开2寸。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 按肚角。3—5次。 应用:拿、按肚角是止腹痛的要穴,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 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湿腹痛、伤食腹痛效果更佳。 7.脊柱* 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 下而上称捏脊。推脊一般推100—300次;捏脊一般捏3— 5遍,每捏3次,向上提皮肉一次,称捏三提一法。在捏脊 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
四肢部穴位
操作:从小指尖沿小指尺侧缘推至指根为补,称补小肠;反 之为清,称清小肠。统称为推小肠。推100—300次。 应用: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治疗小便不利、水泻等;若 下焦虚寒、多尿、遗尿则用补大肠。 8.肾顶 定位:小指顶端处。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按揉,称揉肾顶。按揉100—300次。 应用:固表止汗,收敛元气。对盗汗、自汗或大汗淋漓有效。
四肢部穴位
19.天河水 定位: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两指指腹面自腕横纹推至肘横纹,称清天河 水。 应用: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20.六腑 定位:前臂尺侧,从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用指腹自肘横纹推向腕,称推六腑或退六腑。 应用:清热,凉血,解毒。主治一切实热证。
四wk.baidu.com部穴位
2.肝经* 定位: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食指末端罗纹面为补,称补肝经;从食指尖向指 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推100—500次。 应用:(1)清肝经能平干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和气生血。常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证。 (2)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 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头面部穴位
3. 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于穴位上揉之,称揉耳后高骨。按揉 30—50次。 应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 用称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等。 4. 天柱骨 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推 100—500次。 应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治疗呕恶,多与横纹推向板门、 揉中脘等合用;治疗外感发热,颈项强痛,多与拿风池、 掐揉二扇门等合用。
1. 天门* 定位:两眉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直推30— 50次。 应用:发汗解表,止痛之要穴。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感 冒等证。 2. 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弓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用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分推30— 50次。 应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