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古文二则(菊)

14古文二则(菊)

14古文二则(菊)
14古文二则(菊)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学期电子教案

执教: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学期电子教案

执教: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原文注释译文

古文二则·四知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迁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夸,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作者简介: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词语解释: 1、杨震:东汉人,东汉时高官,博学而廉洁。 2、东莱:古地名,今山东境内。 3、昌邑:汉代县名,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4、茂才:即秀才,因避东汉光武帝刘秀讳,而改称茂才。 5、举:举荐。 6、怀:揣着,怀揣。 7、遗(wèi):给予,赠送。 8、故人:老朋友 (杨震自称) 。 9、知:了解。知道。 10、何:为什么。 11、故旧长者:老朋友及德高望重的人。 12、为:担任。 13、之:到……去。 14、治:购置,经营。 15、迁:迁移。 16、公廉:公正廉洁。公:公正,无私。 17、或:有的,有的人。 18、道:路。 19、故:与“新”相对。 20、谒:请托。 21、厚:重,深。 22、亦:也是。 23、子:你。 24、遗:赠送。 译文: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个人才,举他为茂才,升东莱太守。当他去郡经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做昌邑县长,去看杨震,晚上送金十斤给他。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你为什么不了解我这个老朋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我给你送金子)。”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后来杨震调到涿郡担任太守。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请托,子孙蔬食徒步,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他为子孙置产业,杨震不肯,他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吏的子孙,拿这个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道理: 说明做人要诚实,要自律。不能因为别人没有看见就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要自觉,也不能贪财。 古文二则·私心 原文 伦①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②。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③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④,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⑤之前朝贡禹⑥。然⑦少蕴藉⑧,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⑨,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⑩者,岂可谓无私乎?” 注释 1.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字伯鱼。 2.依违:迟疑,模棱两可。 3.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4.悫:恭谨,诚实。 5.方:比作。 6.贡禹:西汉大臣。以明经洁行著名。 7.然:可是、但是。 8.蕴籍:宽和,宽容。 9.辄:就。 10.选举:古代只选拔举用贤能。 11.是:这,这样。 译文 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诸子(有才华的人)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写作特点 1. 用反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用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来衬托他的真无私。 2. 语言朴实、发人深省。“岂可谓无私”发人深省,让读者扪心自省。

14古文二则(菊)

*14、古文二则(菊) [教学目标] 1、学习古文《菊》,了解内容,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颜色和性格。 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菊》翻译成现代文。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菊》翻译成现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师: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名篇,流传至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古文。文章虽短小,内容却十分丰富。 板书课题:*14、古文二则 齐读课题。 2、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古文,《菊》。 (1)板书:菊 (2)师:秋天,花中的佼佼者当属菊花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美。 媒体出示菊花的图片。 (3)师:谁能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菊花呢? 3、师: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菊花的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来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课文: 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2、师范读课文。 师领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4、交流。 (1)指名分句读。先注意读准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顿。 媒体出示:赭、惟、爪(多音字)的读音。 (2)同桌互相读。 (3)齐读。 三、研读课文。 1、师: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或借用字典,自己先试着理解一下这则古文的意思。 2、出示第一句: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1)读一读句子,对照注释,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媒体出示:溢:流出、散发出。 (2)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菊花盛开,四处飘散着花的清香。) (3)齐读句子。 3、出示第二、第三句: 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1)读一读句子,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媒体出示:其:它的。或:有的。赭:红褐色。 (2)试着连起来说一说句子的意思。(菊花的花瓣像丝线,像蟹爪。花的颜色有的黄,有的白,有的红褐色,有的是红色的,种类非常多。) (3)出示图片,感受一下菊花的花瓣如丝线,如蟹爪,菊花的颜色各种各样。再说一说,菊花还有哪些形状呢? (4)齐读句子。 4、出示第四句: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1)读一读句子,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呢? 媒体出示:耐:受得住,禁得起。既:已经。降:降临。零落:凋零。惟:只有。 (2)同桌互相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大家交流。(菊花生性能够耐得住严寒,厚

九年级下《古文二则》同步练习

《古文二则》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涉猎 祖逖 即更刮目相待 2. 填空题。 司马光时期家家,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了历史巨着《》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体通史。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 (4)即更刮目相待 (5)蹴琨觉 (6)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7)自相鱼肉 (8)人思自奋 4. 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遗民既遭残贼 (3)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二. 强化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 5~10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祖逛北伐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浴祭酒。进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音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秋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选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吴。”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逛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谋,市三千匹,不给艳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棍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盾进。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6. 第一则古文的篇名为“孙权劝学”,你认为文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孙权吗为什么 7. 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 8. 据历史所记载,祖逖率军北伐后,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结合课文,谈谈他如何体现出一代名将的胆识。 9. 课文中有些语句已浓缩为成语,试着把它们写出来,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 10. 读读这二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三. 链接课外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5题。 闻鸡起舞 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 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问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11. 给下列各词中的“辟”字注音、解释: 议论精辟

古文二则

14.古文二则 (第七册) 虹口区四川北路二小吴咏梅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朗读古文。通过阅读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颜色和性格;知 道莲的花、叶以及茎、实的名称及其作用。 2、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尝试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能背诵古文。 3、初步感受古文用词精练,描述准确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激发学 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喜爱之情和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菊”和“莲”的。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把古文译成白话文。 [教学准备] 1、“咏菊”的美文集锦。 2、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时间] 1.5-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诗入境,引入课题。 1、多媒体出示菊花图景,音乐背景轻奏: 师诵: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师简介: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黄巢写的诗名就叫《菊花》。菊历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我们的语文书上就有一篇文质兼美而又简洁的古文,多媒体出示课题并齐读——《菊》。 说明 孩子们以前接触过的古诗词也是文言文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用读来琅琅上口的古诗引导他们进入古文这一崭新的学习区域可降低其陌生感,消除其畏难的情绪,同时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教师的语言本身就应具备艺术性,借助千古传诵的古诗入境,无疑能让学生迅速地浸淫在语言创设的氛围中。 二、学习《菊》。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古文是怎样赞美菊花的呢?听——(放录音)要求:听清停顿、听清轻重缓急。 说明: 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没有任何读的经验、技巧可言,因此安排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让学生对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抑扬顿挫有初步的认识。 2、借助有关工具,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3、个别抽读,每人读一句,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古文写了有关菊的哪些内容?试用每一句中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句意,用“△”表示。(师板书:香瓣色性) 说明: 每个人都会对语言有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从学生认知规律角度看,首先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模糊的,轮廓性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通过找关键字进行概括的能力。。 (二)品读剖析,深入理解。 1、媒体出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 (1)借助注释。(2)利用字典。 再连词成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生根据上面的学习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介绍菊的一个方面进行自主学习。 说明: 中国汉字古今意有一些变化,所以孩子们在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而对文本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应是一个亲历探究的过程,这时教师不应只注重对文字本身意思的机械理解,而是应当先给予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班交流,读一读、议一议: (1)菊“香”:重点抓住“盛”与“溢”两字,再连词成句。 说明: 对于“盛”的理解可采用单音字组成双音节的词的方法。 师小结: “菊花茂盛地开放,清新的花香到处弥漫。”用文中一个词就能概括其特点那就是——生回答,教师板书:清香四溢 说话练习,(看媒体): 站在高高的龙亭大殿上,隐隐约约的都是菊影,真是 。(帮助学生积累描写花香的词语,例如:百里飘香、沁人心脾、香气袭人……)

《古文二则》原文译文

四知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 译文 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 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廉洁,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 词语解释 1杨震:东汉人 2东莱:古地名,今境内 3举:推荐 4怀:怀揣 5遗(wèi):送给 6故人:老朋友(杨震自称) 7知:了解 8何也:为什么 9故旧长者:老朋友及德高望重的人 10为:担任 11之:到...去 12治:置办 13迁:搬到 14公廉:公正廉洁 15或:有的,有的人 四知 (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私心 (原文)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译文)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儿子们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14古文二则

教学设计方案 姓名黄燕华学校汽轮小学年级四(1)班 课题14、古文二 则 教时1课时学科语文 一、教学目标: 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朗读古文。通过阅读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颜色和性格; 知道莲的花、叶以及茎、实的名称及其作用。 2、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尝试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能背诵古 文。 3、初步感受古文用词精练,描述准确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激 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喜爱之情和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古文二则》两篇短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方面都比较浅显易懂。《菊》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莲》文章短小精悍,描绘形象、准确。两篇古文在写作上都具有对仗的美,节奏的美,同时古文的不可再生性,对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朗读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小学三年的学习,学生在成语、名言警句、古诗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这对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是十分有益的。但由于学生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古文,中国汉字的古今意又有所变化,学生在朗读节奏的把握上,掌握如何释译的方法上可能会发生困难。 教学过程 时 间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6分一、揭示课 题,了解古 文。 1、古人写的诗歌,我们称 为“古诗”,古人写的文章, 我们则称为“古文”。 2、揭示课题 了解“古文”。由于是学生入学 以来第一次接触 古文,教师有必要 作个简单的介绍。

14古文二则

*14、古文二则(菊) 一、导入学习。 1、师: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名篇,流传至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古文。文章虽短小,内容却十分丰富。 板书课题:*14、古文二则 齐读课题。 2、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古文,《菊》。 (1)板书:菊 (2)师:秋天,花中的佼佼者当属菊花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美。 媒体出示菊花的图片。 (3)师:谁能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菊花呢? 3、师: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菊花的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来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课文: 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2、师范读课文。 师领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4、交流。 (1)指名分句读。先注意读准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顿。 媒体出示:赭、惟、爪(多音字)的读音。 (2)同桌互相读。 (3)齐读。 三、研读课文。 1、师: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或借用字典,自己先试着理解一下这则古文的意思。

2、出示第一句: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1)读一读句子,对照注释,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媒体出示:溢:流出、散发出。 (2)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菊花盛开,四处飘散着花的清香。) (3)齐读句子。 3、出示第二、第三句: 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1)读一读句子,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媒体出示:其:它的。或:有的。赭:红褐色。 (2)试着连起来说一说句子的意思。(菊花的花瓣像丝线,像蟹爪。花的颜色有的黄,有的白,有的红褐色,有的是红色的,种类非常多。) (3)出示图片,感受一下菊花的花瓣如丝线,如蟹爪,菊花的颜色各种各样。再说一说,菊花还有哪些形状呢? (4)齐读句子。 4、出示第四句: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1)读一读句子,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呢? 媒体出示:耐:受得住,禁得起。既:已经。降:降临。零落:凋零。惟:只有。 (2)同桌互相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大家交流。(菊花生性能够耐得住严寒,厚重的霜已经降临,百花都凋谢了,只有菊花独自盛开。) (3)人们之所以爱菊花,不仅是因为它的美丽,还因为什么呢?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吗? (4)师小结:是啊,严霜降临,百花凋零,菊花却傲然盛开,真是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 (5)齐读句子。 四、齐读全文,小结复习。 1、齐读这则古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菊花的?

马说,鱼我所欲也,古文二则提纲

九年级上册古文复习提纲 一、《鱼我所欲也》 1、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2)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与孔子合称“孔孟”,被世人尊称为“亚圣”。2、字 (1)字音:苟(gǒu)恶(wù)蹴(cù)屑(xiè)欤(yǘ) (2)字形:避蹴欤辨 3、词 (1)书下注解: 1、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 2、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 3、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4、如使:如果,假使。下“使”同义。 5、由是:由于这个原因。是,指代上文反问的结果。 6、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7、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8、丧:丧失“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思想境界。 9、豆:古代的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 10、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11、行道之人:路人饥饿的行人。 12、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1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钟,古代容量单位。 14、加:增加,指带来好处。 15、得我欤:感激我的恩德吗?得,现在写作“德”。 16、本心:天性,天良。 (2)重点词语: 1、于:比 2、故:所以 3、为:作 4、患:祸患 5、莫:没有 6、是:指示代词,指这种思想 4、句 (1)重点句翻译: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14古文二则(莲)

*14、古文二则(莲) [教学目标] 1、学习古文《莲》,了解内容,知道莲的花、叶、茎、子的名称、生长及其用途。 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莲》翻译成现代文。。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师: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古文《菊》,感受到了菊那傲霜独放的高贵品格。接下来,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被人誉为“花中君子”的莲花。 板书:莲 2、媒体出示莲花的图片。 二、初读课文。 1、师:课文中又是如何介绍莲的呢? 媒体出示课文: 莲 莲花,亦曰荷花。种于暮春,开于盛夏。其叶,大者如盘,小者如钱。茎横泥中,其名曰藕,其实曰莲子。藕与莲子,皆可食也。 2、师范读课文。 3、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刚才我们学习古文《菊》的方法,自己学习《莲》。 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2)对照注释或查阅字典,理解古文意思。 4、交流。 (1)指名分句读。先注意读准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顿。 (2)男女生读。 (3)齐读。 三、研读课文。 1、师:对照注释,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呢?

2、媒体出示: 亦:同“也”。曰:说。者:同“的”。钱:铜钱。皆:都,全部。 3、指名分句说说这则古文的意思。 4、媒体出示: 莲花也叫荷花。在暮春时节播种,花朵在盛夏时节开放。荷花的叶子,大的如盘子,小的像铜钱。荷花的茎横生在淤泥里,它的名字叫藕,它的果实叫莲子。藕和莲子,都是可以吃的。 5、结合图片,理解关键句。 (1)媒体出示句子: 其叶,大者如盘,小者如钱。 (2)媒体出示荷叶和铜钱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荷叶大的像盘子一般,而小的又如铜钱。 朗读句子。 (3)媒体出示句子: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其实曰莲子。藕与莲子,皆可食也。 (4)媒体出示藕和莲子的图片。 师:这就是莲花的茎,也叫藕,还有它的果实莲子。藕和莲子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佳肴。实际上,莲花全身都是宝,花可供观赏,花、叶、茎、实还可以入药,可治多种疾病。 齐读句子。 四、齐读全文,小结复习。 1、齐读这则古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莲花的? 板书:花叶茎子 2、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几个方面来背一背这则古文呢? 学生背诵。 3、师总结:古人喜欢荷花,不仅仅是因为荷花的美,荷花用途很广,更多的是因为荷花象征高洁,文人们以这种高洁向世人显示自己的洁身自好。 五、拓展作业。 1、师: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描写荷花的诗文也是举不胜举的,在《全唐诗》中就有十九首写荷花的诗,仅李白一人就写了八首。老师选择其中的两首和大家一起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古文二则-沪教版(2015)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二则并背诵。 4、懂得读书有“三到”,特别要专心,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2.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学习字词,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 媒体出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中国古代文言文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颂。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琅琅上口,语言精练 且深刻。)

3、揭示课题:*30、古文两则 4、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读通古文,注意停顿 借助工具,理解字义 连词成句,说说句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介绍作者及《读书有三到》。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3、教师范读(配乐),学生在心中默默跟读。 (出示古文及停顿),生自由读。 4、对照译文,想一想读书要做到哪“三到”? 交流板书:心到眼到口到 三、研读课文 (一)《读书又三到》(出示古文和译文) 1、理解词语“尝”:(出示句子) 句子中“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这里有几个义项,请你看看应该选哪一个? 说说句意。 2、再读课文,了解古文意思。 (1)同桌合作逐句朗读古文和译文,深入理解句意。不理解的字可以看看注解或查查字典。 (2)交流。 重点理解:“此”、“却只”、“决”、“亦” (3)一人读古文,一人解释。 A 当学生讲到第二句时(出示句子),教师加以补充。

29 古文二则

29 古文二则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卒(zǔ)逢暴雨 B.郢人垩( è)漫其鼻端若蝇翼 C.峨峨(é)兮若泰山 D.臣则尝能斫(zhuó)之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使匠石斫.之。 ②. 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⑤. 吾于何逃.声哉? ⑥.虽然 ..,臣之质死久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②.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③.钟子期辄穷其趣。 4.下列语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A.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B. 止于岩下 C.听而斫之 D.卒逢暴雨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 《伯牙善鼓琴》选自。 二设问导读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自主检测 (一)郢人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谓从者 ..曰(随从人员) B. 郢人立不失容.(容貌) C. 若蝇翼.(翅膀) D.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这样) 2.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感 情?你能不能说出一个与此相似的典故? 3.由本寓言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请说说它的含义。 (二)伯牙善鼓琴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 翻译句子。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 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 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 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一.基础达标

古文二则四知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 教学目标: 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 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职务:原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触犯罪名:受贿罪,刑罚:2000年9月14日被执行死刑。(成克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 二、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

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 三、讲解《四知》 1、杨震简介: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诬之罢官,自杀。 2、题目解说:“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3、文章注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4、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 5、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四、讲解《私心》 1、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2、课文注释: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

语文版八下语文《古文二则——孙权劝学、祖逖北伐》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古文二则——孙权劝学、祖逖北伐》同步练习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涉猎 祖逖 即更刮目相待 2. 填空题。 司马光时期家家,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了历史巨著《》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体通史。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 (4)即更刮目相待 (5)蹴琨觉 (6)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7)自相鱼肉 (8)人思自奋 4. 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遗民既遭残贼 (3)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二. 强化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5~10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祖逛北伐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浴祭酒。进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音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秋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选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吴。”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逛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谋,市三千匹,不给

艳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棍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盾进。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6. 第一则古文的篇名为“孙权劝学”,你认为文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孙权吗?为什么? 7. 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 8. 据历史所记载,祖逖率军北伐后,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结合课文,谈谈他如何体现出一代名将的胆识。 9. 课文中有些语句已浓缩为成语,试着把它们写出来,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 10. 读读这二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三. 链接课外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5题。 闻鸡起舞 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 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问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11. 给下列各词中的“辟”字注音、解释: 议论精辟 辟举秀才 辟邪 辟邪说 1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不修仪检 赞世才具 每语世事 蹴琨觉曰 13. 据文意,解释词语。 荒鸡 恶声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案篇 语文版九下册教案

语文版《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案1 作者: 加入日期:06-02-21 《古文二则》教案 泉州外国语中学刘顺玉 教学目标: 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 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职务:原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触犯罪名:受贿罪,刑罚:2000年9月14日被执行死刑。(成克杰通过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 二、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三、讲解《四知》 1、杨震简介: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