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反思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反思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反思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反思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40分钟内完成了规定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上完课后进行了教学反思,其内容如下:

1. 教学过程回顾:

2. 回顾复习,引入新课

3. 共同探究,归纳定义

4. 类比探索,建立方程

5. 观察归纳,发现规律

6. 练习栓测,反馈纠正

7. 归纳小结,形成网络

8. 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9. 成功之处:

10. 教学方法:

“突出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将每堂课具体任务与整个教学任务合理地结合起来;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确立引导探究发现发法,自动探索,合作交流两种教学法,体现了认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 学习主体:

课课不再成为一“一言堂”,学生不再是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瓶,课堂上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真正做到了“六让”: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观察的、讲的(口头表达)、思考探究的、合作交流的、动手操作的,尽量都放手让给学生去做、去活动的、去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让学生体合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变书本的知识、老师的知识成为自已的知识。

1. 学生评价:

从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学习兴趣、合作交流、情绪情感方面对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性评价。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指邮其可取之处并耐心引导,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勇于面对挫折,持之以恒地科学探索精神;当学生做得精彩有创新,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使得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1. 学法指导:

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讲解讨论相结合,交流练习互穿插和的活动形式,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激情引趣。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及辅以适当的引导。促进学生说、想、做、

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1. 教学实效:

不因为是公开课,而搞架子。既让学生在基础上巩固、深化、应用双曲线的定义并掌握待定系数法求标准方程,又可以加强对代数运算能力的培养,在此体验方程、化归、数形结合、分类整合等数学思想,为一了下一节《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学习即“由数到形”作了坚实铺垫和准备。

三、不足之处:

1. 教学思路:

总是想在一节课想把所有的知识、方法、思想教授完;面面俱到,使教学内容过多;结果教学内容,教学结构不完整。

反思:(1)想用一节课把本所蕴含的知识、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教授完,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不科学的。改进思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教学内容的中的主要矛盾和教学的主要方面,有系统的观点,有序地整合教材,对教材强干去枝。

1. 无效动作与语言影响教学效率:

在课堂上走动相对较多,有部分走动是无效走动,语言重复过多,虽然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但从整个课堂节奏上,显得拖踏,不精炼。上课效率不高。

反思:(1)平时授课对象是文科学生,学生的数学素质不高;养成了我上课得重复罗嗦的习惯。(2)平时上课时间观念不强,常常有题外话冲谈主题。改进思路:课前应认真备课,哪些内容需要重复强调,用什么方法强调;上课的行走路线做到心中有数。

1. 问题设置太多,占用上课时间,效率不高:

反思:虽然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但无序、无效的问题不该提的。改进思路:在今后的教学备课过程中,认真准备要提问的题,使所提问题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让问题有层次感。拓展学生和思维。

以上要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迈下新的教学台阶,为教学事业作出贡献。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新课程人教A版选修2-1 第2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圆和椭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习的,也为后面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做铺垫。 2、教材作用(重要模型,数形结合) 圆锥曲线是一个重要的几何模型,有许多几何性质,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圆锥曲线也是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3、设计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同时反映数学学科前沿以及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教学过程中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作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双曲线的定义 ②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③进一步感受曲线方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 ②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研究问题。 ③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发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亲身经历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感受数学美的熏陶。 ②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4、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重点: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②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直线、圆和椭圆,基本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能对含有两个根式的方程进行化简,对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体会。 2、能力方面:学生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有一定的群体性小组交流能力与协同讨论学习能力。 四、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性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学生富有创造性和好奇心,敢想敢为,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 13.《穷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反馈初读情况。 1. 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 2.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 【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之参数方程和普通方程的互化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之参数方程和普通方程的互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它们之间的互化法则. (二)能力目标 掌握消去参数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将常见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并正确解决其等价性问题(即x 、y 的范围). (三)情感目标 方法论在研究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和灵活地进行公式的恒等变形的能力.即在“互化”训练中,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转化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法则,常见问题的消参方法. 2.教学难点:整体元消参的方法,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等价性(即x 、y 的范围). 三、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式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思考探究: 1.列举学过的曲线的标准方程。 2.参数方程???+==1 t y t x (t 为参数)表示什么曲线上点的轨迹? (二)参数方程转化为普通方程 1. 代入消元法:利用解方程的技巧求出参数t,然后代入消去参数 引例:⑴把参数方程???-=+=t y t x 211(t 为参数)化为普通方程。 变式1.把参数方程 化为普通方程,并说明表示什么曲线

(1)?????-=+=22211t y t x (t 为参数) (2) (t 为参数) 注:在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中,必须使x ,y 的取值范围保持一致。 否则,互化就是不等价的. 2. 三角法:利用三角恒等式消去参数 引例:参数方程sin ,cos x y θθ =??=?(θ为参数)化为普通方程 变式2.把下列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 (1)3sin ,2cos x y θθ=??=? (θ为参数) (2)sin ,cos 2x y θθ=??=? (θ为参数) 变式3. :参数方程sin cos ,1sin 2x y θθθ =+??=+?化为普通方程,并说明表示什么曲线 3. 整体消元法:根据参数方程本身的结构特征,从整体上消去。 引例:参数方程)(11为参数t t t y t t x ?? ???-=+=化为普通方程, 小结: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的一般步骤: 1、消掉参数(代入消元,三角变形法,整体消元法) 2、写出定义域(x 的范围) 注意: 在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中,必须使x,y 前后的取值范围保持一致。 (三)普通方程化为参数方程 课本P25 练习:P26.练习5 (四)课堂小结: 11y ?+??=-??为参数)设(为参数。 )设(的参数方程、求椭圆例t t y x y x ,22,cos 3114 94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3.穷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反馈初读情况。 1. 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 2.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 【出示课件5】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推导; 2、掌握焦点、焦点位置与方程关系、焦距;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与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 (三)学科渗透目标 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的教学,可以提高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决办法:用模型演示椭圆,再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对椭圆的标准方程单独列出加以比较.) 2.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办法:推导分4步完成,每步讲解,关键步骤加以补充说明.) 3.疑点: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 (解决办法:分三种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1、动画演示,描绘出椭圆轨迹图形。 2、实验演示。 思考: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呢? (二)实验探究,形成概念 1、动手实验:学生分组动手画出椭圆。 实验探究: 保持绳长不变,改变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什么变化? 思考:根据上面探究实践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 2、概括椭圆定义 引导学生概括椭圆定义 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21,F F 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教师指出: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椭圆的焦距。 思考:焦点为21,F F 的椭圆上任一点M ,有什么性质? 令椭圆上任一点M ,则有)22(22121F F c a a MF MF =>=+ (三)研讨探究,推导方程 1、知识回顾: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M 2 F 1F

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穷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六年级上册13《穷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1. 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富锦三中数学教师康晓磊。刚才我们共同听取了**老师讲授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课,下面由我对本节课进行评议,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六个方面进行评议。 一、教材分析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1-1)第二章第四(三)节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之后进行学习的圆锥曲线。本节课,教师将导学案提前及时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前便能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学内容,大大降低了授课难度。这种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能在课堂上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重难点的处理上,教师结合导学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突破难点,体现重点。以上的教材处理过程,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也诠释了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 (2)会推导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3)能够利用给定条件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与“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并进一步感受坐标法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抛物线型建筑,不但加强了学生对抛物线的感性认识,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享受,陶冶了情操。 重点:(1)抛物线的定义及焦点、准线; (2)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和p的几何意义。 难点:在推导抛物线标准方程的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当的坐标系。 三、评议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学案导学法、直观演示法和启发法。学案导学法的精髓在于教师通过课前的充分备课、精心设计将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及相关数学思想方法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提前发给学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先学后教”,在课堂上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直观演示抛物线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观察中总结,为之后的由形到数打下基础,在演示的过程中渗透启发引导法,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揭示本质,从而得到正确的定义。 本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主要有课前学习和自主合作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探、思、答为主线,教师的引、导、启为辅线,合理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极大程度的发展,让教学真正实现了学在教之前,教在关键处。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教学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我校学生实际,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其中,课前准备的主要载体为导学案,课上以姚明投篮为情境引入,结合几何画板演示,自然引出抛物线的概念,随后以“建设现代化”这一口诀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听课体会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听课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听课体会 听完《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我感到学生对椭圆有了多角度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打好了基础,现分析如下: 一、主要优点: 1、从“圆”引入,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易于接受。不管是活动一还是活动二,设计者都是以圆产生的椭圆,学生不难通过圆的方程得到椭圆的方程,也容易从圆的性质类比得到椭圆的性质。 2、充分利用了几何画板的动态效果,将椭圆的产生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容易观察到图形变化中的不变形,从而善于抓住椭圆上点的基本特征,为理解定义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3、通过安排三项学生活动,让学生

从不同角度得到椭圆,展现了事物的多面性,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椭圆,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片面性及思想观念的极度狭隘。 二、出现的问题: 1、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曲线”和“方程”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学生不容易理解“活动一”中得到的方程与曲线的对应关系,更一步影响到学生认识“活动一”与“活动二”中两个相同的椭圆。 2、“活动二”中,学生可以在静态下发现点m到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常数,但是,在动态情形下,即点P引起点m运动时,学生发现同样的结论时遇到了困难,说明对点m的任意性认识不足。 3、学生计算能力较弱,虽然有学生化简正确,但大多数学生在平方化简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三、建议: 1、复习圆的方程,并强调圆的方程

与圆(曲线)的对应关系,为认识并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做好铺垫。 2、先通过学生“活动”分别得到椭圆图形的基础上再讨论他们的方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活动一”和“活动二”浑然一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练习题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练习题 【基础知识】 一.椭圆的基本概念 1.椭圆的定义: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 ( )的点 的轨迹叫做椭圆,用符号表示为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 ,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 。 椭圆方程的总形式为 [经典例题]: 例1. 根据定义推导椭圆标准方程. 已知B ,C 是两个定点,|BC |=6,且ABC ?的周长等于16,求顶点A 的轨迹方程 已知F 1, F 2是定点,| F 1 F 2|=8, 动点M 满足|M F 1|+|M F 2|=8,则点M 的轨迹是 (A )椭圆 (B )直线 (C )圆 (D )线段

例2.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⑴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4,0)、(4,0),椭圆上一点P 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0; ⑵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0,-2)和(0,2)且过(23-,2 5) 例3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3,0),(3,0),椭圆经过点(5,0). (2)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0,5),(0,-5),椭圆上一点P 到两焦点的距离和为26. 例4 已知椭圆经过两点()5,3()2 5 ,23与-,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5 1.椭圆短轴长是2,长轴是短轴的2倍,则椭圆离心率是 ; 2.如果椭圆的焦距、短轴长、长轴长成等差数列,则其离心率为 ; 3.若椭圆的两个焦点F 1、F 2与短轴的一个端点B 构成一个正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 [典型练习]: 椭圆 19 252 2=+y x 上一点P 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5,则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 A.5 B.6 C.4 D.10 2.椭圆 1169 252 2=+y x 的焦点坐标是( ) A.(±5,0) B.(0,±5) C.(0,±12) D.(±12,0) 3.已知椭圆的方程为 182 2 2=+m y x ,焦点在x 轴上,则其焦距为( ) A.228m - B.2m -22 C.282-m D.222-m 4.1,6==c a ,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穷人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穷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教材第9课。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抱怨、倾听、魁梧、撕破、严肃、忧虑、汹涌澎湃、湿淋淋、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是教学重点。揣摩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 1.板书课题。 2.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激起学生对列夫·托尔斯泰这一世界级大作家的景仰之情,从而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学生练习朗读,达到通顺、流利、有感情。(教师适时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把着力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让学生在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握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考虑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家。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是否归来,顺便去看望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讲渔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四、研读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心地太善良了。) 渔夫和桑娜心地善良,他们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们仅仅了解故事的梗概是不够的,大作家托尔斯泰用他的生花妙笔细腻传神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这需要我们仔细地去品味,去欣赏。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悟主人公精神的高尚,同时领略大作家托尔斯泰高超的文学才华。 (一)研读第一部分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评课稿(供参考)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评课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第二册(上)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第一节(两课时)第一课时。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实例中激发兴趣。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是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生活中的实例:一些天体运行轨道,油罐车的截面,镜子等,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椭圆的形象,较好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本质。 2、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勇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椭圆定义产生过程,让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充分为学生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定义产生过程。 3、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合作交流 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围,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问题的平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加强主体性和探究性。本节课上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椭圆图形的画法及其标准方程的推倒,让学生体会椭圆的形成过程,图形的对称性,方程的推导中不同的建系方式以及不同结果的比较。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协调发展,极大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充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答案,享受成功的喜悦。 4、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节内容是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推导,建立椭圆的概念,用其推导方程这也是新教材的特点。遵循这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评课稿20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评课稿 今天讲课的题目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第二章圆锥曲线方程第一节。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几何的美。从实例中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首先多媒体展示用平面去切两个对顶的圆锥,让学生去想象能切出什么图形,除了能切出相交直线,还能切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从而引出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追问: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椭圆有关的例子?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椭圆的形象。 2.接下来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椭圆的画法,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围,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问题的平台。本节课上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椭圆图形的画法及其标准方程的推倒,让学生体会椭圆的形成过程,图形的对称性,方程的推倒中不同的建系方式以及不同结果的比较。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协调发展,极大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充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答案,享受成功的喜悦。 3.在学生知道了椭圆的定义后,通过椭圆的定义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建立椭圆的概念,用其推倒方程这也是教材的重点。遵循这样一条主线,让学生学会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能力。既强调建立坐标系的原则,又鼓励思维的灵活多样。每个想法都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去互助探究。通过建立坐标系来推倒椭圆方程,形成本章的主线,再通过例题中的四个小题进一步深入理解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从而使前后浑然一体。 另外,他还用了抽签回答问题,很新颖,教态方面,该教师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有强烈的感染力;语言准具有亲和力,肢体语言的运用适当。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温故旧知时,如能找学生答更好,板书概念不够直观,如能变成符号语言就更直观了。还有椭圆方程推导过程过快,学生不一定能跟上思路。抽签回答问题时,应该先看问题再抽签,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思考问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1.教学设计 《穷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感受西蒙、桑娜一家的贫穷,体会桑娜的善良及忐忑不安的原因,体会渔夫的善良和坚强。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对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的向往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教学重点: 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善良。 三、教学难点: 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中有更深刻的感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①: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跳水》这篇课文,还记得它的作者是谁吗? 2、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照片),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作。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穷人》。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②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这篇课文中的《穷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怎样的震撼呢?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9页,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学们,这篇课文情节曲折,感人至深,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 4、谁能说一说你提出了哪些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 5、大家不仅能够根据课文的重点词句和主要内容提问,而且多数同学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归纳整理,做为我们一会儿深入学习课文的要求。想知道我们的学习要求是什么吗?请同学们看屏幕(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谁来读读学习要求?(学习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1、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过来?2、桑娜把孩子抱回来后,心里为什么忐忑不安?3、渔夫身上的担子那么重,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③: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动笔到书中画一画有关句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老师相信现在你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愿意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吗? ④:汇报交流。 (一)、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 1、师: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

公开课课堂教学评价表

公开课课堂教学评价表

等级按优、良、中、差进行评价 关于开展“道真自治县高中数学科示范课”的申请 报告 道真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教研室:为了推进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改革转变,尽快适应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真正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把时间真正还给学生,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教学观念,以课堂教学来落实新课堂教学理念,更好推进贵州省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经过道真中学教务处、教研处同意,特推荐道真中学数学教师韩洪福、韩克俊、王更新进行一次示范课教学活动,现特向拟具教研室提出申请,诚请批准。 此致 道真中学数学组 2013 年3 月8 日附执教教师说明:

韩洪福,男,41 岁,道真中学数学一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二十余年,指导和培养 多位年轻教师,现道真中学数学组教师。 韩克俊,男,49 岁,道真中学数学一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二十余年,指导和培养多位年轻教师,现道真中学数学组教师。 王更新,男,48 岁,道真中学数学一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二十余年,指 导和培养多位年轻教师,现道真中学数学组教师。

道真自治县示范课 学科:_______________ 数一学____________ 授课人:_____________ 韩洪福____________ 授课时间:2013年4月21日 举办单位:道真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 示范课程序

亠、执教老师与课题确认程序经县教育局教研室和学校决定由韩洪福老师(中教一级)执教一节示范课,课题分别是“对数的运算法则”

二、说课程序 (一)说课及要求:①说出教学内容的核心;②说出教学内容的地位; ③说出教学的课题(能力的培养、提高);④说出教学过程。 三、备课程序 (一)教案策划:①策划出明确的教学目标;②策划出“选例经典而丰 富,具有代表性”;③策划出能结合实际的一节好课;④策划出目标控制线。 (二)教案评议,由县局教研室和学校组织专门小组提供改进意见后确认施教。 四、上课程序选定任课班级按备课设计和思路进行教学。 五、评估程序 (一)评议机构及成员:由县局教研室,学校教研处和数学组组长由周其国老师,冉卫生校长,韩兴跃老师,王成朴主任,李兴术老师,文德康老师,韩洪福和张梅锡老师等组成评价小组。 (二)评价目标:①成功所在;②差距和努力方向所在。 (三)评价结果。 道真中学 2012 年11 月25 日 示范课教学程序系统相关资料

六年级教学设计反思《穷人》《在柏林》

六年级教学设计反思《穷人》《在柏林》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1. 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 【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优质课点评(数学教研组) 于绪排

优质课点评(数学教研组) 于绪排 总体评价 一、亮点 1、教师们高度重视,充分准备 优质课展评活动的具体时间确定,参赛教师确定课题、教学设计、请教同行、精心准备、反复推敲,从学生与老师的配合就可以看出教师们课前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备课组之间老师的听评课,互相取长补短,有效推动了我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参加的四位教师都是带过至少一轮高三的教师,能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的优质课大赛,想通过大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说明能够要求积极进步,值得敬佩。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具体 从教学设计上可以看出,各位参赛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定位适当,层次清楚;所有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都能突出重点,讲课老师对某个问题反复讲解、实验论证、实例举证、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等花了很多功夫,下大力气解决一个认知问题。 3、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每位教师教师能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开发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图片、材料、数据等辅助资料的使用,对深化学科知识的高效解读及比较能力的提升起到较强的辅助作用。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兴趣。为有效完成本内容奠定基础。能有效利用黑板展示课堂主要内容及思维过程,演示过程。 4、教法上渗透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指导者、评价者、激励者,更是参与者。每位教师热情洋溢,倾情于课堂,倾情于全体学生。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主导。创设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 5、讲练结合,重视反馈 参赛教师在教学中都注重了反馈,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反馈的方法也很多,主要有:提问、演练、练习、对话等形式,这样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引起兴趣。 6、新教师教学进步喜人 值得可喜可贺的是进入六盘山高中的许多青年教师(马鑫、孟莹等)在学校大环境下,经过有经验的教师的辛勤指导,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各种新颖的方法开课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观注和思考,使用多媒体增大课容量,提高课堂效率;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教法各异、注重实效;层层推进,过渡比较自然;点拨也比较到位。 二、缺憾 1、教学设计 (1)、教案和课堂教学难能体现教师的课前行为和教学预设行为,导致课堂上学生生成的问题没能尊重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引导及培养,只是引导学生按照自己思路进行。 (2)、课前设计和安排的内容过多,一方面为了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则是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过程 (1)、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进行,忽略教学的生成;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的调控、驾驭学生的能力较差。过渡不自然,教师的转折语不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2)、热衷追求自主、彰显个性,忽视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有效的引导。场面看似热热闹闹,都在参与,但师生根本无法集中精力高质量完成主要的学习任务,导致教学效率有些低下。 (3)、概念不清,专业术语不熟。没能让学生回归课本自学课本。 马鑫、连彦平《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课例点评 这两节课,都能通过生活中椭圆实例,连彦平老师还通过讲古代椭圆故事,马鑫老师还通过“神舟六号”飞船运行轨道图片资料的展示。到学生亲手画椭圆、给椭圆下定义、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直至椭圆概念的简单应用,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了椭圆的相关知识以及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技能,另一方面使学生亲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知识点

椭圆知识点 知识要点小结: 知识点一: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一个动点P 到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2121F F a PF PF >=+ ,这个动点P 的轨迹叫椭圆.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作椭圆的焦距. 注意:若)(2121F F PF PF =+,则动点P 的轨迹为线段21F F ; 若)(2121 F F PF PF <+,则动点P 的轨迹无图形. 知识点二:椭圆的标准方程 1.当焦点在x 轴上时,椭圆的标准方程:12222=+b y a x )0(>>b a ,其中2 22b a c -= 2.当焦点在y 轴上时,椭圆的标准方程:12222=+b x a y )0(>>b a ,其中2 22b a c -=; 注意:1.只有当椭圆的中心为坐标原点,对称轴为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时, 才能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 2.在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中,都有)0(>>b a 和2 22b a c -=; 3.椭圆的焦点总在长轴上. 当焦点在x 轴上时,椭圆的焦点坐标为)0,(c ,)0,(c -; 当焦点在y 轴上时,椭圆的焦点坐标为),0(c ,),0(c - 知识点三: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椭圆:122 22=+b y a x )0(>>b a 的简单几何性质 (1)对称性:对于椭圆标准方程122 22=+b y a x )0(>>b a :说明:把x 换成x -、或把y 换 成y -、或把x 、y 同时换成x -、y -、原方程都不变,所以椭圆122 22=+b y a x 是以x 轴、 y 轴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并且是以原点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这个对称中心称 为椭圆的中心。 (2)范围: 椭圆上所有的点都位于直线a x ±=和b y ±=所围成的矩形内,所以椭圆上点的坐标满足

小学语文_穷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穷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追问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初步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2.通过多种探究方式,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通过抓住对环境、人物心理、神态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3.投入情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爱心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爱心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揭示文体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7课《穷人》,《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初读小说,我们总喜欢带着好奇心去追问。故事开始以后,接下来会怎样?然后呢?最后呢?请大家带着这些追问,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课文讲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渔夫的妻子桑娜发现自己的

邻居死了,于是便把邻居的孩子收养回了家。她害怕收养这两个孩子会被丈夫责骂,结果发现丈夫的心和自己是一样的,他们最后收养了这两个孩子的故事。) 2.用追问的方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会帮助我们梳理小说的情节,从而把握住了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在读这篇文章,你的心始终被谁牵挂着,被谁感动着? 4.接下来让我们置身在狂风怒号的海边,走进那间渔家的小屋,也走进桑娜的内心。 三、再读小说,带着探究心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一)通过环境描写,探究桑娜起伏变化的内心 1.初读环境描写,了解顺序 师生接读课文,这是一段什么描写?(环境描写)对,除情节和人物外,环境是小说的第三要素。说到环境描写,我们并不陌生,你看,《草船借箭》中的大雾,成就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透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花海,让我们感受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至高境界。那《穷人》中的环境描写,我们又能读出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2.再读环境描写,勾画词语 让我们再看第一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小屋里、大海上到底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这段话,勾出有关环境的词语。 学生汇报够花的词语,教师纠正读音:汹涌澎湃的“湃”是正音,不好读,再读一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 (2)能用椭圆的定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椭圆定义的归纳和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椭圆定义的获得和其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椭圆定义的归纳过程获得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求简意识并能懂得欣赏数学的“简洁美”. (3)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椭圆定义的归纳及其标准方程的推导。 2.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教材与教法分析 (一)、教材、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是圆锥曲线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坐标法研究曲线。椭圆的学习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椭圆的标准方程推导过程中,化简两个根式的方程的方法特殊,难度较大,学生初次遇到。(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分析: 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学生富有创造性和好奇心,敢想敢为,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

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具:多媒体直尺、细绳、钉子、笔、小木黑板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2010年10月1日,中国的航天史又被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升上太空,在太空中探索宇宙的奥秘。这一事件,再一次向世界表明,我们中国人有信心、有能力攀登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嫦娥二号”升空后,准确的进入预定轨道,它运行中期的轨道是一个椭圆。 在宇宙中还有许多天体的运行轨道也是椭圆,生活中也有许多椭圆形的实际例子。由此看来,若要探索浩瀚宇宙的奥秘,解决日常生活中与椭圆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对椭圆这一图形进行研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椭圆及椭圆的标准方程。那么什么是椭圆呢? (一)认识椭圆,问题引出: 1.对椭圆的感性认识.通过演示课前老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有关椭圆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椭圆. (演示:天体运行轨道;生活实例:平面截圆锥等图片) 2.对比圆的定义:平面内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如果将圆的定义中的“定点”改为“两定点”,“距离”改为“距离的和”,那么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轨迹)是什么图形? (二)动手实验,亲身体验 指导学生互相合作(主要在于动手),体验画椭圆的过程(课前准备直尺、细绳、钉子、笔、纸板),并以此了解椭圆上的点的特征. 请三名同学上台画在黑板上. 注:在本环节中不急于向学生交待椭圆的定义,而是先设计一个实验,一来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创造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椭圆上点的运动规律;二是通过实践,为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做准备。 先在画板上点两点F1、F2,取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板上的F1 、F2 两点处。 【演示一】当绳长等于| F1 F2|时,使笔尖贴紧绳子慢慢移动。 (1)、观察:笔尖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明确: 一条线段 (2)、这条线段上的每一个点到F1 、F2两点的距离和都相等吗? 明确:相等,而且都等于这条绳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