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考点整理

比较文学考点整理

比较文学考点整理
比较文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

一、1816年第一个使用“比较文学”这个词的是两位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主编了《比较文学教程》

二、1829年,维尔曼出版了《比较文学研究》,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研究著作

三、1886年,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由英国学中文波斯奈特著述出版。

四、比较文学学科形成的标志: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出版;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大学;4、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学位论文、工具书)

五、1931年,巴黎大学教授梵*第根出版了《比较文学论》、此书被誉为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首次把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类。

六、比较文学三大学派:法国学派——欧洲中心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西方中心论(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中国学派——以“世界文学”为中心(阐发研究)

七、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大陆的比较文学研究走向全面复兴。

八、但丁在《论俗语》中表现出全欧性的眼光。

九、、1912年,鲁迅先生见到洛里哀《比较文学论》日译本,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作为中国知名学者第一次在书信中提到“比较文学”。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及学科的扩展性

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文学关系(P18)

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见P19)

具体内容:1、事实联系与影响研究;2、价值关系与平行性研究;3、理论互借与阐发研究;

4、交叉关系与跨学科研究

三、比较文学经受之股世界潮流的冲击(P22)

第一,理论研究的大潮;第二,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热潮;第三,“文化研究”热潮

四、早在西晋时期,佛教界产生“格义(汉学可附梵学、无穷贴近佛经本义)”方法可以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视为最早的“阐发研究”佛教典籍,其他经典的的外学、內典。

五、博东升翻译出版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37年),戴望舒翻译出版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六、中国比较文学完全成熟的标志是1985年在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研讨会。

七、比较文学界的文化研究包含两方面:一是文化理论研究;二是比较文学具体研究中引进的文化比较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定义

一、比较文学的学科要素(4个)P35

文学性:比较文学本质的规定性特征

跨越性:比较文学的标志性特征

可比性:衡量比较文学学理规范的尺度

人文性:比较文学研究的诗意升华

二、比较文学研究方法

1、影响研究——历史实证研究方法

步骤:a、影响存在的提出;b、材料的收求考订;c、假设的证明——写作阶段;d、影响的深入研究——原型研究(梵*第根)

2、平行研究——逻辑美学研究方法

研究范围:平行研究的重小是文学现象之间的异同,通常包括对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

情节、风格、形式、技巧,甚至是意象、象征、格律等的比较,此外还包括文学类型、思潮流派的比较,自然也包括对作家、作品的全面比较。

研究步骤:平行研究一开始就是比较异同,然后进行价值判断和审美评价

3、阐发研究——借用外来理论的研究方法

运用西方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模式,重新审视阐释中国的文学现象、文学理论和作家作品,同事尝试用本土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西方文学及其理论、方法。

三、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四次高潮

1、张骞遍西域、佛教传入;

2、鸦片战争以后;

3、五四时期;

4、改革开放

第四章译介学

一、媒介种类

1、个人媒介;

2、集团环境媒介;

3、文字材料媒介

二、译介学研究的范围:P49

翻译、改编、模仿、借用、出源、雅化和俗化、评价

三、汉译佛经是中国翻译事业的雏形P50

四、欧美翻译史

1、圣经的翻译;

2、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文学的翻译;

3、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翻译

五、(英)塔特勒“翻译三原则”:一是译文是应该完全复写出原著的思想;二是在风格、笔调上要和原著一样;三是译文要和原著一样流畅。

严复:‘信、达、雅”

六、创造性叛逆——误译

在创造性叛逆——误读(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各哈姆雷特)

第五章文类学

一、亚里士多德将文学区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类

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秦汉、书论、铭谏、诗赋四科八类

二、文类学研究的范围:文学类型研究、文学体裁研究和文学风格研究(P65)

第六章主题学

一、主题学发端于德国民俗学研究

二、主题学与一般的主题研究的区别:1、侧重点:一般主题研究探讨的是某一作品的中心思想或某一人物典型的形象意义、主题学所要探讨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

2、范围:一般主题研究是着眼于单作品主题的呈现、主题学研究室对两部或多部作品加以考察

三、主题学的定义(P80)

四、主题学研究的范围之人物典型研究

人物典型

原型形象:一般指保存于神话或传记中具有民族诗性的人物形象,他们在不同民族文学中不断呈现具有相似的面貌及相似的价值取向及其变异。

类型形象:一般指某种性格与个性人物,像嫉妒者、吝啬者、多余人等,有些原型人物如唐璜等也可归属这一类,;另外它也指不同时期流行的形象,如19世纪的英国绅士等。

五、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区别:

1、从一篇具体的文学作品看,母题是较小的意义单位、文学作品中小到不能再分解的组成部分;主题是较大的意义单位,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

2、主观倾向的强弱程度。母题往往呈现较强的客观性,没有明显倾向性和感情色彩,也不

能提出任何问题,一旦给母题赋予了倾向性而使它具有了褒贬意义,它就上升为主题;主题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而且上升到问题高度。

3、存在一般和个别的差异。母题具有普遍意义,主题则是个别表达。

联系:母题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赖以生长的基础,母题在某种程度上源于原始文化的永久性主题,主题是母题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它使母题获得再生。

六、主题学中的母题,通常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山脉等。

七、母题的研究类型:P84(重要)

1、纯粹母题研究,如对中国古代作品中“生死”、“离别”、“相思”、“怀古”等主题的研究

2、情景母题研究。就是要挖掘、梳理传统文学中含有母题的情景、探讨其为人们反复运用的文学与文化机制,如与仇敌的女儿相爱、落难公子中状元等

3、人物母题研究。人物类型:a、某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恋母母题代表俄狄浦斯;b、由母题生发出来的文学形象,美狄亚是复仇母题、诸葛亮是智慧母题等。

4、意象母题研究。探讨在不同作家笔下反复出现的意象,即有母题性意义的意象。

八、主题研究的内容P85

1、作家对已有题材、故事的再加工;

2、作家对一些母题(主题)性人物的再处理;

3、作家对某些母题性意象的再利用。

九、文学层次:题材、人物、情节、环境、意象、技巧、母题、主题。

第七章形象学

一、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形象研究与形象学研究的形象

1、研究范围:一般文学中的形象无国之分,可以是本国形象,也可以是异国形象,而以本国形象为主。形象学研究的形象只限于异国形象。

2、研究对象:一般文学形象主要指文学作品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形象学的形象呈多样化状态,它存在于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各种文字材料中,可以是人、物象、甚至风俗、观念及言词等。

3、研究重点:一般文学形象关注形象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及审美价值,形象学研究关注形象背后的文化关系。

二、形成的内涵与特征

1、被动特征。他者形象是一种自我观念模式的生成物

2、程式化特征。在社会已有对异国的先见影响下,在一定时期内对这种异国他者的理解是被反复书写的,形成一种模式化形象。

3、偏理性特征。他者形象的产生往往是关注者按照自己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组、重写的带有明显的主观误解成分。

三、形象学理论研究的范围P90

主体和他者的关系、作家与文本的关系、作家与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关系

四、他者理论:文化综合论、缺席论、主观论

五、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双极性

(意识形态):是社会群体需要的代名词。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中,作家以维护本国的权威地位和保存现实为出发点,用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去表现异国,用社会固有的观念去解读他者、对相异性进行整合,往往表现出对异国文明持否定态度

(乌托邦):表现出对异国文化的肯定,在承认其相异性的基础上,对本土的现实加以质疑。

六、套话的语言特征P94

1、高度浓缩性。简洁:大多数套话由简单的词汇构成,成为异国形象陈述的最小单位。

2、意义的相对稳定性。套话形成之后,其词语的形态及内涵被固定下来,具有相对稳定性。

3、套话的生命限度。当套话一旦形成后,在社会状态相对稳定时期内会被无限反复使用,而社会状况发生大的变化时,它会休眠,乃至消失。但当再次出现其形成的类似社会条件时,它可能又话被激活而重新登上文化舞台。

4、套话的隐喻性:套话一旦产生即隐含着一种等级对立。

七、郑振铎《西方人所见的东方》

第八章类型学

填空:苏俄学者: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康拉德、巴赫金、赫拉普钦科

显性的相合和隐性的遥契(名词解释)

第九章跨学科研究理论

美国学派: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P13 一.跨学科研究理论的研究原则:P115

1、学科性原则(对跨学科研究对象的归类)

2、系统性原则(本质)

3、整体性原则(主体内在运思机制)

4、汇通性原则(方法)

5、文学性原则

二、跨学科研究理论的研究视域

1、文学与艺术

2、文学与社会科学

文学与哲学:a、互渗关系,哲学认知深刻影响文学发展,文学自觉或不自觉向哲学汲取营养。哲学用理性思考把握世界,文学用具象的形象反映世界。

b、哲学作为人类认知世界(主要指自然世界)、社会和人自身的思维成果,这些成果必然会成为文学的思想源泉。哲学作为文学创作方法、思潮、人生感悟提供理念与方法;同时文学反过来用感性形象来反映、验证这些哲理。

3、文学与宗教P212和P247

宗教活动直接促成了小说的形成,给文学提供了思想的依托和大量素材

4、文学与自然科学P253和P122

A、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改造自然最彻底的物种;b、文学和自然科学都致力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其建设成果推动了人类的发展、进步。C、科学往往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如《万有引力之虹》,科学发展中的重要理论、观念、方法往往成为文学发展的借鉴和来源,信息论、系统论均影响文学研究方法。

第十章比较诗学

一、美籍华裔学者刘若愚先生在1973年出版了《中国的文学理论》,可视为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代表作

二、季羡林中国、印度、古希腊罗马

三、比较诗学研究的原则

1、可比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文化层面、诗学的本体论层面、诗学范畴层面、概念术语层面);

3、阐发性原则P132,语言转换原则、理论相互渗透、诗学范畴的对比研究、文学批评中的诗学借用。

第十二章比较神话学

一、七大学派P137(简述题)

重点:语言学派、人类学派、心理学派

二、运用AT分类法

三、钟散文《中国民谭形式》、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故事分类的工具书

第十三章中国诗歌比较研究P151

*一、中西诗歌本体观念的产生

1、西方的模仿伦

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了文艺是从模仿自然和社会现实而产生的

德谟克利特主张文艺模仿自然

柏拉图:理论论,文艺是模仿的模仿(唯心主义模仿伦)

亚里士多德:承认文艺模仿的客观现实是真实的(朴素的唯物主义)

2、中国的表现论

中国诗歌本体观念起源于“诗言志”说,高度强调诗人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把诗人感于物外而产生的内心活动作为创作的本原。(诗是志的外化)

二、中西诗歌本体论差异的原因P159

差异:西方模仿伦把外部现实世界作为绝对本原来模仿,诗是对自然的复写或再现,中国表现论以诗为内心世界的外化,重在抒情言志

原因:不同的民族文化、经济基础和思想习惯造成

西方社会具有深厚的商业传统,是一个商业型的社会,这决定了西方人向外部拓展的实践方式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以及开放型的文化心理。他们注重人的行动性,所以叙事体文学高度发达,诗歌以模仿客观世界以及人的行动为主,产生艺术模仿伦。

中国古代是宗法式的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和血缘关系连缀的宗法制等束缚了人们,养成向内抒情文学高度发达,以诗为心之表现,诗歌不要“模仿”客观世界,而是表现主观世界。

三、中西诗歌本体观念的澶变P159(了解)

1、西方:

从模仿论、表现论到客体论的多元替变模式(诗歌本体论)

从外部世界、诗人内心到文本本身(批评对诗歌本体关注的焦点)

摹写外部世界的真,表现主题内心的诚到单纯在着眼于文本形式(批评标准及诗人创作标准)

远离真理的模仿者与上帝同享创造者的美名到与诗歌本体价值无涉(诗人地位)

2、中国:

言志与缘情的一分二分法(一元系统下的二分模式)

以表现论为主导的诗歌本体论,包含两种相互争论的诗歌观念:言志与缘情)

虽把主题情感作为诗歌的表现内容,但前者是儒家诗教观的体现,强调诗的社会性、功利性,后者强调诗的个人性和休闲性。(社会化讽刺和个人化述怀)

3、中西诗歌本体论反差的原因:

①西方社会尊重人的个体性,中国社会强调人的群体性。

②历史观上,西方尚“变”,中国尚“通”。

西方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辩证观,从运动和变化中去认识事物。

中国人注重事物的前后承袭,讲究继承传统,以稳为主。

③学术思想史上,西方人热衷于站在反传统的立场建立个人体系(对传统的反拨与否定),中国人常以为传统添砖加瓦而满足(主张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第十四章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一、产生背景(了解)

1、经济、政治背景

经济背景:城市商品经济→市民阶层→满足市民阶层世俗要求的通俗小说样式形成。

政治背景:中国最早出现的小说样式是唐传奇。(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较为宽容政策,鼓励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科举制大大推动了小说创作)

西方:骑士小说是对骑士精神的一种宣扬,骑士精神是中世纪政治的产物。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人本主义色彩的小说产生

启蒙运动时期,小说成为政治的代言人。

2、宗教、文化背景

宗教背景:①神话与小说②宗教与小说

文化背景:儒道思想与中国小说,两希文明与西方小说

二、中西小说的美学精神(重点)

(一)实与虚

1、史转传统与现实主义P179

中国小说创作的史话倾向。中国悠久的历史给小说提供了大量题材,同时也在创作技法、结构形式上提供借鉴和启示。

小说在中国向来不被视为正宗,小说通过模仿史学,借史学的地位来抬高自己的地位,造成两种结果:一种是小说成为了“野史”的代名词,另一种是小说代替历史文本,充当了普及历史知识的角色(大量历史演义类文本),小说用通俗笔法,达正史议(教化作用)。

中国小说的史转传统是长期受排斥和压抑从而进行抗争的结果(被动行为)。

西方文学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小说虽处于萌芽阶段,但已经具有了现实意识。(古罗马小说《金驴记》)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开始出现。(《堂吉诃德》)小说注意到现实内容的教育和警世作用。西方小说是有意识的主动介入。

西方现实主义与中国的史传传统虽都以反映现实自命,但美学形态上表现不同:a、出发点不同,中国小说更注重从历史中挖掘现实内容,用历史的事实去反映现实的意义。同时,行文中夹杂大量的议论性话语,凸显教化作用。

西方小说直接从现实中提取素材,让现实说话,通过情节展开和人物的描述使主题自己浮现B、现实精神不同:中国小说讲究“经世治用”,以古鉴今,反映内容虽五花八门,但总有一个“原道”主题。

西方小说在创作时无所顾忌,主题鲜明而多样,其现实精神来得更加干脆、果决。

(二)神话情节与浪漫主义

区别:内容:中国小说是以神奇写神奇;西方小说是从现实见神奇

风格:中国小说篇幅短小、整体气氛轻松、愉悦;西方小说叙事宏大和情节繁复,往往显得较为庄严沉郁。

美学精神:优美与壮美

同:求奇和想象

(三)再现与表现

二、俗与雅

(一)中间文体:雅与俗的共存和转化

(二)才学小说和哲理小说

三、人与道P185

(一)中国小说的“明道”思想

“明道”思想原因:

外部:唐代明道思想及其浓厚,文学创作的首要原则是发扬“兴寄”

宋、元、明三代,小说创作的明道思想又进一步被强化。到了清代,达到一个高峰,空前重视“文以载道”(将小说作为宣扬正统观念的工具)。——小说“经世治用”功能越来越突出。内部:小说一直处于“在野”文学的地位,难登大雅之堂,为了得到正统文坛的承认和理解,小说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史传文学。中国小说向史传文学自觉靠拢,造成中国小说的明道精神。(二)西方小说的“人文精神”

人文思想从文艺复兴开始,逐渐成为西方小说创作的主流。

外在原因:西方在经历中世纪之后,新兴资本主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个阶段要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

内在原因:整个西方文学史,就是对于人性不断发掘,深化认识的过程。从文艺复兴、启蒙主义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每一阶段都涌现大量人文主义巨著。

(三)人与道的变类

中国小说的明道精神与西方小说的人文精神的中心意旨均指向人,但着眼点不同:

明道是要通过外在的本体——宇宙生命使人合与社会;人文主义是通过内在的本体——自然生命使人组成社会。由此,中国小说更多多指向高于人本体的社会和宇宙,而西方的人文主义兼有人道和人本双重内涵,本质上以人的本体为中心。

影响:中国:明道传统的存在无疑对于深化小说主题,避免中国古典小说流于无聊和庸俗起到重要作用,遏制了小说迎合低级趣味的倾向。但明道又给小说在主题和内容上带来极大限制。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使小说更趋于人性化,对人的肯定,对人类社会本质的肯定;但西方人文主义小说在执着于对人性的反映时,在一定程度上使小说有忽视社会责任的倾向。

两种不同美学观对中西小说的创作影响P188

A、作品整体结构和内容组织

B、人物塑造:东方含蓄美、西方具象美

3、中西方小说的对比分析P189

一、主题对比分析

(一)中西小说主题类别

中国:神魔类《西游记》、传奇类《世说新语》、历史类《三国演义》、人情类《红楼梦》、讽刺类《儒林外史》

西方:神魔类、历史类,古典主义时期;传奇类,启蒙运动时期的主题;人情类,19世纪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讽刺类《变形记》

(二)中西小说类型的对比研究

1、神魔类:含义

差异:中国神魔小说在整体上表现出喜剧性特色;西方悲剧性

2、传奇类:含义

差异:唐传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在整体上表现出平和、淡雅的气质

西方探险类小说一般都长篇巨制,情节复杂,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3、历史类:含义、情节、人物、语言

差异:对待历史的态度:中国历史小说,其中心主题就是历史,在整体上有“补正史之阙”和向民间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西方小说则主要将历史作为一个载体,其情节和主题的中心不在历史上。

4、人情类:含义

差异:中国人情小说风格上细琐、平实、情节进展速度相对缓慢,较少激烈的冲突和对抗,语言上以平白而有韵味的日常话语见长。西方人情小说以沉重、严肃为基本特征。在现实主义小说中,取现实中最富有戏剧性的内容为题材进行创作,旨在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人与社会;浪漫主义小说中,则通过大段心理描写直接勾勒人物形象,语言上以华丽、奇幻的长句为多。

5、讽刺类

差异:创作手法:中国采取喜剧式的寓言小品形式(以隔见味)西方采用在事件的直接叙述中掺入讽刺内容的手法(以不隔见力)

二、人物形象分析:类型与典型、人物心理描写(中国小说将人的心理活动还原到生活本身,西方小说将社会生活纳入心理活动中表现)

三、情节对比分析

奇异与平实

表现、特点、差异产生原因

中国,线性,独立成篇,侧重点:单个故事,情节性;思维模式与世界观:天人合一(整体性)、缘分、宿命

西方,整体框架,情节不独立,整一性、完整程度;逻辑性

第十四章中西戏剧比较研究

1、悲剧种类划分: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

性格悲剧《哈姆雷特》社会悲剧《易卜生《玩偶之家》、形而上悲剧《等待戈多》

第十五章中西诗学比较研究

第十六章跨学科比较研究(参考跨学科研究理论第九章)

列举题

1、套话的语言特征P94

2、悲剧种类(例子)

3、跨学科研究理论的研究原则P115

4、文类层级(主题学)

5、人物形象:原型形象、类型形象P81

6、中西小说类型(例子)P189

7、阐发性原则(比较诗学)P132

8、比较文学学科要素P35

9、塔特勒“翻译三原则:P51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 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 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比较文学_期末整理

一、名词解释: 渊源学: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属于影响研究的畴。从接受者的角度,即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往往是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由终点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细密地考察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所曾吸取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出接收者和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和研究。在西方被普遍使用,且成就很大。例: 悟空、十四行诗、西来东去的“志怪”和“加帆车”。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在另一国文学中的传播,接收并产生某种结果(积极或消极) 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中关于“影响”的定义: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的情状。 (北大资料版)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最早的研究方法。它奠定了比较文学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主要采用历时性的考证法考察国际文学之间文学交流中的事实。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文学联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联系,并将分析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得出更为普遍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它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探究文学现象之间事实上的联系。 (ppt版)影响研究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例:元杂剧《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美国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拜伦在中国、村上春树在中国、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文类学: 文类学就是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研究文学的题材,它可以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共同规律和特点,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学类型,产生于一个民族文学之中,又流传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它以跨越性的宏阔视野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文类是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的结果;文类学(Genology)是专门针对文学的类别及其风格、体式与形制等进行的研究。而在比较文学畴,文学类型学则是针对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进行的研究。 文类学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文类学的研究围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文学的分类研究;二是文学体裁研究;三是文类理论批评;四是文类实用批评;五是文学风格的研究。 套话: 美国学者瓦尔特·利普曼在《公众舆论》分析套话是“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形象”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如西方文

比较文学

1、渊源学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渊源学主要特点有实证性、溯源性、文本性。主要研究方法有印象溯源、口头溯源、笔述溯源、孤立溯源、集体溯源。 流传学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媒介学 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媒介的研究,分为对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的三大类研究。 鲁迅所受外来影响 见讲义

平行研究 所谓“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例如《哈姆雷特》和《雷雨》,两者有相似,有不同。《哈姆雷特》的母题有乱伦、复仇、杀子,《雷雨》的母题有复仇、乱伦、弃妇。情境上来看,两者都是关于父与子之间的斗争,但是《雷雨》主要讲述了两女一男、两男一女的关系。阐发研究 书p126例如:叶维廉《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语言、美学的汇通》论文中,主要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古典诗的语言问题;用西方“时空观”阐释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 中外比较研究中的方法论 P143 文类学 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文类学研究是伴随着形式主义批评和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崛起而得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1、比较文学的定义: 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 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 法国学派:主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 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 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 (1937戴望舒中译本) 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 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 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 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严谨的定 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 密的方法体系。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围是超一国围之的,多国的 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 最大不同:跨学科) 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 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 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b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c列文对“主题学”的界定和实践 ⑥缺点: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跨学科比 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 独立性消亡。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双向阐发研究。最先由我国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1.比较文学的兴起与代表人物: 1816年在法国首次出现比较文学一词,1827-1830年法国学者维尔曼 (A.Villeman)在巴黎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后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一书。被尊为“比较文学之父”。 19世纪30年代安贝尔、基内等人在巴黎大学、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60年代作为术语被广泛接受。 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一本理论专著出现,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第一份学术杂志出现,187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 第一个常设讲座(体制化)出现,1897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杰出著作,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于1872至1890年出版。 2.中国的比较文学: 中国的比较文学:1917年,吴宓留学哈佛,获比较文学硕士,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1921年回国被聘东南大学,1924年开设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中西诗之比较”,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3.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一词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根据法语仿造。 定义: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杨乃乔 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 五个学科概念的区分(首师大杨乃乔): 民族文学:研究客体、视域与语境的单向度一元性 国别文学:同上 总体文学(一般文学):波及多民族多国家的思潮流派等共时性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世界文学:总量上的,或欧洲中心的(如我们的外国文学史),或作为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或歌德的理想的共融的世界文学(关于后三者的关系众说纷纭,交叉关系为主). 美国学派代表亨利·雷马克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质言之,比较文学史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单项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项影响。 2.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3.中国学派: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学派。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季羡林;“国际文学关系史”—法 5.法国学派: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6.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书面与口头文学。7.影响:“影响”包容着一种特殊的涵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谋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 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 9.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研究。 1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研究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11.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

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12.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这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3.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高于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称为正影响。 14.渊源学:渊源学又称源流学。它是从接受者的角度,去探求放送者即输出影响者,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方面曾经吸收和改造过的外来的因素。一句话:揭示接受者和放送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15.缺类研究:它研究一种文体为何在这个或这些国家里有,而在其他国家里则没有,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形式,而其实质或表现形式却相差甚远。中国有无史诗,悲剧必然成了研究对象。 16.反影响:一国文学希望从反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外国的影响作用,指那些借批判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文学的某种趋势与意图。 17.负影响:一国文学在外来影响刺激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学流派与思潮,往往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或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和文风,这就是文学中的负影响。18.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它是美国学者提倡的。19.比较诗学:简言之,比较诗学即不同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 20.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又称跨类研究,超文学学科研究,科技研究或科际整合,跨学科研究是从文学的外围入手,通过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的多种关系以及二者交感区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c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本节常见问题 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查看答案: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及问答

一、名词解释 卡雷“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卡雷在基亚《比较文学》一书的序言中,阐释了比较文学的归属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这一定义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领域,超越了以往文学研究只限于民族(国家)文学的范围,确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和价值。 歌德“世界文学”:洞悉到“跨文化交流”的趋势,歌德于《歌德谈话录》中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歌德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倡导宽容地对待、平静接受或忽略这些观点,强调研究需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 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大会。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美国学派”以此为标志成立。论文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判,指出比较文学应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研究文学的本质即文学性,探讨文学的文学性特征。《比较文学的危机》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 套话: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以描绘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注视者对他者定义的载体,是陈述一个集体想象的他者形象的最小单位。套话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蕴以及历史根源,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答题 1、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观点的差异。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国际文学关系”,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渗透下,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④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⑤局限性:1)研究视阈小: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2)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 二、美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 ③研究方法:用大规模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优点:开启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先河,强调的是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叶隽考博书目导师笔记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叶隽考博参考书目导师笔记重点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101 外国文学系 (4)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文学 (2)01德语文学 叶隽 ①1006二外(英语)、1007二 外(日语)、1008二外(俄语)、 1010二外(法语)选一 ②2012德国文学史和文学理论 ③3005专业德语(德-汉互译) 二、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柒,贰陆柒捌,伍叁柒,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题

判断题 1.总体文学就是比较文学。(X ) 错误。总体文学虽然与比较文学有密切的联系,但比较文学不等同总体文学。比较文学是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同时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而总体文学是将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如从世界的角度来研究戏剧和小说的发展,以寻找规律性的现象。 2.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这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 (X)错误。这种说法将比较文学的“互识”和“互证”功能混淆了。题中所说的是比较文学的“互识”功能,而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是指以不同的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在具体的某部(篇)文学作品中,题旨可以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X ) 错误。题旨是题材中所蕴含的旨意。在一部作品中,它是局部的、有限的、相对稳定的,不象主题那样覆盖全局,也不象主题那样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 4.“在远东国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按照类属对文学现象进行过系统的分类!”(X )答:这种说法不够确切的。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成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已经对诗歌进行了风、雅、颂的分类,后来,班固、曹丕、陆机、挚虞等都进行过分类。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功能”为标准,建立了三十四种文类的系统,同时,他在这个系统之外,创造性的提出了“体性”的新的研究层面。因此上述说法是不确切的。 5.哲学思想可以离开文学而存在,文学却不可能完全离开哲学思想而独立。(V )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文学家是人,是思考着的人,他必然受到某一时代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也必然对遭遇的一切进行思考。好的作品必然在某些方面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6.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化的互识、互证、互补。(V) 7.中西方比较文学,应避免将西方理论当做“解牛之刀”,把中国文学文本视为“被解之牛”,因为这种做法是西方中心论的单向阐释。(V ?)正确。因为这种西方中心论的单向阐释,是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文学,但是并不真正构成比较的基础,所以要在中西文学比较中避免。 8.文学翻译与一般文字翻译不同,不只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的传递,翻译涉及译者的个性因素,更涉及译者的文化心理积淀,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创造性叛逆”。 (??V) 正确。因为时翻译文学不可能脱离译者的文学再创造而存在,翻译家的责任不仅是有创造性地再现原意,而且在两种语言相切的地方,吸取外来语言的优长,发展本土新的语言,形成新的文字因素,所以正确。 9.比较文学人类学缺类研究发现,汉传统文学以致汉文学影响的传统东亚文学都没有史诗这类文学作品,而这恰恰是西方文学传统中的精品。(?V ?) 正确。西方文学传统中有许多优秀的史诗,例如《荷马史诗》等,而汉传统文学以致汉文学影响的传统东亚文学都没有史诗这类文学作品(虽然在少数民族文学中存在),所以正确。 1 0.中国传统诗歌主要是抒情,西方传统诗歌则有大量叙事。(?V) 正确。在中国,诗歌传统是以抒情为主,那些作品传承着中国诗歌以抒情为主的文化传统;在西方,古代诗歌最初以史诗的面貌叙说人间英雄和天上英雄,讲述各种冒险故事。因此上述说法是正确的。

比较文学__整理doc

比较文学 1、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名称源于法国 2、1816年,法国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比较文学教程》中第一次使用“比较文学”一词; 3、傅东华于1931年在翻译法国学者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一书时,第一次把法语的“Littérature comparée”翻译成“比较文学”,于是,汉语语境中的这门学科名称也就这样确定下来。 4、比较文学的特点:跨越性开放性 5、在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中,跨民族和跨学科最为重要 6、卢康华、孙景尧合作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著作《比较文学导论》 7、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是以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国家文学作为研究客体的,它们的研究视域或语境是单项度的、一元的,而比较文学是以两种以上的民族或国别文学的关系作为研究客体的,其研究视域是双项度或多项度的、二元或多元的。彼此的区别是明显的。世界文学指称的是总量上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学,也容易区分。比较容易混淆的是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 8、总体文学也研究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但它并不强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同时,总体文学强调共时性,即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横断面上展开研究,其研究内容仅限于诗学。 9、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文学比较报》;同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这两份杂志,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0、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了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 11、1895年,戴克斯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2、巴尔登斯贝格在巴黎大学创立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还创办了法国最重要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评论》。他主张严格的实证方法,主张言必有据,反对牵强附会。他的理论影响了整个“法国学派”。 13、1931年,巴黎大学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影响研究”。 14、丹麦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了著名的比较文学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15、卡雷在理论上继承了前辈的观点,把研究国际间文学上的事实联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但是他更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他还认为,影响研究往往不可靠,相比之下最可靠的是作品的成就、作家的景遇、“各民族之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并在以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形象学”。 16、基亚,1951年出版《比较文学》,是一本影响颇大的教科书,代表了法国学派的观点。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国际关系的媒介(书和人),然后是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和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等。 17、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 在会上,耶鲁大学的教授雷纳·韦勒克(英美“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注重文本审美),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对法国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18、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提出了一个比较文学的定义,主张比较文学应该“跨国界研究”;还主张应该把文学与人类的知识与活动的其他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 19、哈瑞·列文,在1972年出版的《比较的基点》中阐述了他的观点。他首先提出“主题学”这一术语,开创了“主题学研究”——研究“为什么某一主题为某一时期某一地或某一作家所采纳”,研究主题如何借助形象、意象将观念表达出来,便触及人类创作思维的规律。 20、法国学者艾田伯(又译金伯勒),1963年发表《比较不是理由》,反思法国学派的某些狭隘认识,提出“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的观点;主张“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 21、1982年出版的由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合著的《何谓比较文学?》一书,更明确地接纳和融合了各家的观点,形成了一种相当宽泛的比较文学观 22、1969年,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新动向》,指出“任何适当的比较文学研究都要求同时应用分析方法和关系方法”; 23、20世纪中期,日尔蒙斯基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他认为: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致性。随着政治上的解冻,比较文学开始复苏。 24、20世纪7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与此同时,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

新版海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

备考的时候唯一心愿就是上岸之后也可以写一篇经验贴,来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这一年多的复习经验和教训。 我在去年这个时候也跟大家要一样在网上找着各种各样的复习经验贴,给我的帮助也很多,所以希望我的经验也可以给你们带来一定帮助,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不相同,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借鉴别人的经验,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坚持到底! 时间确实很快,痛也快乐着吧。 我准备考研的时间也许不是很长,希望大家不要学我,毕竟考研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提前准备还是有优势的,另外就是时间线只针对本人,大家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考研规划。 在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你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想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是靠自我驱动,是有坚定的信心发自内心的想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心煎熬,在复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不断的靠近自己的梦想。 好了说了一些鸡汤,下面咱们说一下正经东西吧,本文三大部分:英语+政治+专业课,字数比较多,文末分享了真题和资料,大家可自行下载。 海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4)文艺理论基础(含西方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 (880)比较文学基础 参考书目为:

《文艺理论基础》 1.《比较文学》陈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乐黛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吴晓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本)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先说一下我的英语单词复习策略 1、单词 背单词很重要,一定要背单词,而且要反复背!!!你只要每天背1-2个小时,不要去纠结记住记不住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背,时间久了自然就记住了。 考察英语单词的题目表面上看难度不大,但5500个考研单词,量算是非常多了。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三类:高频核心词、基础词和生僻词,分别从各自的特点掌握。 (1)高频核心词 单词书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真题用书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里面的单词都是从历年考研英语中根据考试频率来编写的。 核心,顾名思义重中之重。对于这类词汇,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分类记忆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比较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这种方法指的是把同类词汇收集在一起同时记忆。将同类词汇放在一起记忆,当遇到其中一个词时,头脑中出现的就是一组词,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写作用词的准确度和自由度。例如:damp,wet,dank,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比较文学期末 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填空 1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科的建立,有些事件值得一提,如: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专著《比较文学》问世,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1897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1900年巴黎召开的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列入议题。同年,贝茨编定了《比较文学书目》 2 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他的《比较文学论》 3 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韦勒克列文雷马克韦斯坦因 4 林纾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有特殊贡献。 5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有影响研究平行阐发接受研究四种。 6 中国比较文学萌生于西晋时期,当时佛教界产生的一种“格义”研究法,是渊源 7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篇》前四册问世,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8响研究还可以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三方面研究。 名词解释: ?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基本、最主要的类型之一。由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最早提出,是法国学派的基本特质。它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影响的超越国界存在说,影响的事实联系论;影响的历史意识论;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它的研究步骤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影响存在的提出;材料的搜求和考订;假设的证明;影响的深入研究。影响研究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挑战,但是其贡献和作用是巨大的。 ?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之一,是继影响研究之后出现的另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类型,是比较文学学者新开拓的一个领域。是美国学派基于对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批评而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结论。 它提出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和文学类型、文学史上的时期、潮流、运动的比较、作家、作品的比较。平行研究是注重文学性的一种研究。 ?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中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它是近20年来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新提出的名称,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它与一般的文艺理论研究不同,它要求研究者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有国际的角度,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关键是要脱离本民族文化体系的“模子”,站在更高层次上来探索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中西诗学的比较。比较诗学的领域极其广阔,是十分具有生命力的研究课题。 ?文类学:文类,是指文学作品的体裁样式。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指的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对于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研究者发现,有些文类在一个民族文学中产生之后,流传演化的历史轨迹往往可以在不同的民族文学中找到;不同民族文学的类型也有许多是相似的。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文学类型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就是“文类学”。 ?形象学: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它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它脱胎于影响研究,诞生于法国。它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但并不要求从史实或现实求证像不像,拒绝将形象看成是对文本之外的异国异族的原样复制。它的任务,就是探索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