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练习题(2015.5)

二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练习题(2015.5)

二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练习题(2015.5)
二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练习题(2015.5)

二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红树乱莺啼,()平湖白鹭飞。

2、绿树浓荫(),楼台倒影()。

3、清溪流过碧(),空水澄鲜()。

4、梅雪()未肯降,骚人搁笔费()章。

5、()游芳草地,夏赏()荷池。秋饮(),冬吟()诗。

6、只有天在上,更无()。举头(),回首白云低。

7、读书如吃饭,善吃者(),不善吃者()疾瘤。

二、选择题

1、花开红树乱莺啼,()。

A 草长平湖白鹭飞

B 梅雪争春未肯降

2、(),更无山与齐。

A 只有天在上

B 回首白云低

3、绿树浓荫夏日长,()。

A 满架蔷薇一院香

B 楼台倒影入池塘

4、隔断红尘三十里,()。

A 白云红叶两悠悠

B 楼台倒影入池塘

5、清溪流过碧山头,()。

A 绿树浓荫夏日长

B 空水澄鲜一色秋

6、梅须逊雪三分白,()。

A 雪却输梅一段香

B 空水澄鲜一色秋

7、有梅无雪不精神,()。

A 断红尘三十里

B 有雪无诗俗了人

8、(),与梅并作十分春。

A 日暮诗成天又雪

B 风日清和人意好

9、()游芳草地,()赏绿荷池。

A 春 B夏

10、()饮黄花酒,()吟白雪诗。

A 冬

B 秋

11、少壮()努力,老()徒伤悲。

A 不

B 大

12、()年易老学难成,()岁光阴不可轻。

A 少

B 一

三、连线题

(一)花开红树乱莺啼夕阳箫鼓几船归风日晴和人意好草长平湖白鹭飞

(二)隔断红尘三十里空水澄鲜一色秋清溪流过碧山头白云红叶两悠悠

云南三年级传统文化考试题

其中单选题50道,多选题29道,判断题21道,合计100道。 一.单选题 1.在《笠翁对韵》中,有这样一句话:“凤冠珠闪烁,螭(chī)带玉玲珑。”其中“凤冠”指的是古代后妃或贵族妇女的() A.金钗 B.帽子 C.扇子 D.耳环 【答案】B 2.在《笠翁对韵》中,“贤对圣,是对非。觉奥对参微。”押的是“ei”韵。下面还有哪句押的是“ei”韵?() A.晨对午,夏对冬。下饷(xiǎng)对高舂(chōng) B.红对白,有对无。布谷对提壶 C.鸡晓唱,雉(zhì)朝飞。红瘦对绿肥 D.谢蝴蝶,郑鹧鸪。蹈海对归湖 【答案】C 3.在我国古代,“鱼书”指的是() A.书信 B.食物 C.行李 D.家具 【答案】A 4.《荀子·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学会() A.舍得 B.飞跃 C.坚持 D.驾车 【答案】C 5.楚顷襄王二十年前后,楚将庄蹻(juē)率领军队到达滇池地区,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滇国,都城在今天的哪个地方?() A.昆明晋宁 B.大理 C.丽江 D.曲靖 【答案】A 6.下面哪部作品是郭守敬编写的?() A.《天工开物》 B.《授时历》 C.《四库全书》 D.《弟子规》 【答案】B 7.下面亲属关系,不属于“血亲”的是() A.爷爷 B.姥姥 C.姑姑 D.姨父 【答案】D 8.“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这段话出自() A.《颜氏家训》 B.《朱子家训》 C.《训俭示康》 D.《戒侄成王》【答案】B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 现在社会,多少年来,所有的学校都在大会小会的谈德育,但还不时遇到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抽烟、喝酒、校园暴力、破坏公物、甚至侮辱教师等等。看来如何理解、实施道德教育,怎样使道德教育充满活力并富有成效,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什么是道德 何为道?道即是法,是万物之奥,万事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道先天地而存,是阴阳相合、遵自然法则运行不息的规律。何为德?德是物质场,万物存在的基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重积德则无不克”(《道德经》)道与德连在一起就是尊道重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将道德阐释为“天道”、“天理”,以及人当遵守的“仁、义、礼、智、信”。天道、天理体现的是宇宙、地球、人类的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总和,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人顺从天道所应遵从的道德规范。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人无“德”便不能称之为人。由此可见,道德的内涵是非常深刻的。 二、道德与幸福 做人有为人之道,成物有构物之理。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人行事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遵循一定的规律。得道能明事理,同时拥有了一种本领。得自然之道可成学者专家,得社会之道可为官为君,得先天之道可返本归真。符合事物规律行事必然会推动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使事物繁荣昌盛。相反,逆道而行就会碰的头破血流;为人处世应遵循一定的法则,这个法则的具体表述就是道德规范。重德能不断积德,使人德高望重,众望所归,为处世理事打下良好基础,走遍天下人所敬仰。 没有道德的个人,必然丧尽天良,为社会所不容;没有道德的社会,必然混乱、腐朽、堕落。可见,传统道德与人类幸福又是息息相关的。 三、悠悠中华文化五千载,道德一线贯穿,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教育历来被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的问题。人有两面性,可以选择善也可以选择恶,可以学好也可以学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普遍的人性中,善与恶共存。一个人要行善,则必须约束自己的恶念,要吃苦、付出,还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而只要稍微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堕落。放纵当然比约束更容易,所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笔者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激发人的正的因素,抑制人的负的因素;其根本途径在于从“心”做起,应回归到正心、诚意、提升道德修养的路上。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包含丰富的道德内涵,其精华代代相传。 “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华文化体现出诚(实)、善(良)、和(为贵)、(包)容等优点。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和谐,重视个人修养,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传统道德提倡的克制、忍让、节俭、吃苦耐劳,恰恰能够避免人陷入那种无度的纵欲之中。是调剂人生活,使人精神充实的有力保障。而乐天知命,使人能够更加理智而清醒的生活。抛弃了无谓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烦恼。这些东西非常合乎天理,也十分符合人性。有益于激发人正面的因素,抑制人负的因素,具有向善向上的感染力。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的好素材。 四、用传统文化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是无所不在的,是活泼的、流动的、丰富多彩的,而非呆滞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在借助传统文化实施道德教育中,如果我们选择恰当的方法,是能够把她准确、实在、生动的表现出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单项选择题 (一)民风民俗 1.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2.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A团圆美好B年年有余C更岁交子D五福临门 4.下列哪个不是端午节的意义?( ) A.纪念屈原 B.纪念伍子胥 C.纪念范蠡 D.纪念秋瑾 5.下列哪个称号不是端午节的别称?() A.浴兰节 B.女儿节 C.地腊 D.中天节 6.三冥节指的是() A.鬼节五月节下元节 B.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 C.鬼节端午节中元节 D.重阳节冥节下元节 7.重阳节的传说和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A.恒景 B.后羿 C.王维 D.张衡 8.我国传统图案里以石榴象征() A.多子B.多福C.多寿D.多财 9.重阳节,人们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 )的风俗。 A.菊花酒 B.雄黄酒 C.葡萄酒 D.黄酒 10.真正意义上的春联出现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年初一,不吃稀”的意思() A.为了过好年 B.为转变贫穷命运 C.为避免下一年犯糊涂 D.祈求来年新气象 12.清明、中元、寒衣被称为三大鬼节,清明扫墓在()已成习俗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3.新娘出嫁时蒙上红盖头,最早的原因是() A.碍于兄妹身份 B.红色彰显喜庆 C.用于比魔驱邪 D.遮挡新娘羞涩 14.妈祖是中国海洋的保护神,对她的崇拜始于() 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二年级传统文化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学期备课 使用班级:2.1 2.2 2.3 2.4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是治国之本、为人之本。思想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教育财富。历来被看作是治国之理、为人之本、做事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标准。对个人来讲,诵读经典是“明德、至善”的主要途径,即让人追求高尚境界;培养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倡导践履躬行的道德原则。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感悟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国学经典,接触了国学经典,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为今后普及经典,传承国学打下了基础 2.努力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力 3.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经典诵读,尤其是高年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行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 4.改变行为,提高修养。诵读一方面要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言语谈吐、行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锻炼。让学生明白了做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大家喜欢和需要的。因此,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三、学习措施 1、随时随地诵读。“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能识字读拼音的人,就能成为导读老师。 2、快乐诵读。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诵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是一种在唱诵中学习的方式 3、限时诵读。如每日诵读半小时。在学校由老师利用早自习或活动课的时间,分几个阶段背诵(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题库(附答案)

传统文化知识题库 (2018.1) 注:比赛试题参照题库内容,但有可能超出题库范围,备赛时请尽量丰富备赛内容,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 一、选择题 1.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D) A.射B.御C.礼D.武 2.经魏晋多名士,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谁写给山涛的(B) A.阮籍B.嵇康C.刘伶D.向秀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哪位诗人的作品?(D) A.李白B.杜甫C.李商隐D.李清照 4.“豆蔻”是指(A)岁 A.十三B.十五C.十八D.二十 5.友谊的深浅,由下列那一个成语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C) A.莫逆之交B.金兰之交C.刎颈之交D.点头之交 6.鲁迅先生称(A)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资治通鉴 7.“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C) A.孟子B.韩非子C.荀子D.老子 8.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D) A.嵇康B.曹植C.山涛D.阮瑀 9.“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C) A.《出师表》B.《答司马谏议书》C.《陈情表》D.《报刘一丈书》 10.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C) A.周易B.尚书C.史记D.尔雅 1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B) A.慧思B.慧能C.神秀D.玄奘 12.下列名句出处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C) ①方今天下,舍我其谁。②朝闻道,夕死可矣。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A.孔子孟子老子庄子B.孟子孔子老子庄子 C.孟子孔子庄子老子D.孔子孟子庄子老子 13.西汉哪位皇帝在位是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A ) A.汉元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明帝 14.李贺在唐代诗坛被称为( D ) A.诗佛B.诗仙C.诗圣D.诗鬼 1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谁提出的( A ) A.白居易B.柳宗元C.周敦颐D.刘禹锡

高考传统文化知识100题(填空题,附答案)

高考传统文化知识100题 “一”型测试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2.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 )。 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的《》。 4.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 ( )的《》。 5.“天下第一行书”指( )的《》。 6.“天下第一关”指( )。 “二”型测试题 7.“两司马”指汉辞赋家( )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 8.“二陆”指西晋文学家( )和陆云。 9.书法史上的“二王”指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 )父子。 10.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指唐代诗人( )和( )。 11.“二程”指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和( )兄弟。 12.“乐府双璧”指《木兰诗》和《》。 13.“二拍”指明末( )编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二乔”指( )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 “三”型测试题 15.“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子( )、曹植。 16.“三苏”指北宋文学家( )与子苏轼、苏辙。 17.“三袁”指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 )、袁中道三兄弟。 18.“三玄”指《》、《老子》、《庄子》三书的统称。 19.“春秋三传”简称“三传”,指解释《春秋》的《》、《公羊传》、《穀梁传》。 20.“三吏三别”指唐朝杜甫创作的组诗,包括《新安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六篇。 21.“三言”指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22.《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刘备、( )、张飞。 23.“三皇”通常指伏羲、( )、神农。 24.“三教”指儒教、( )、佛教。 25.“三纲”指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26.“三才”指天、地、( )。 27.“三牲”指用于祭祀的牛、羊、( )。 28.“三省”指中书省、( )、尚书省。 29.“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指封建科举考试( )、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 )、状元。 30.殿试三鼎甲:指状元、榜眼、( )。 31.“岁寒三友”指松、竹、( )。 32.“江南三大名楼”指湖北武汉的(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库完整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130道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_A_ A、西林寺 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 8、孔子是哪国人_B_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9、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10、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古筝具有自己的分类,现在国内最普及的古筝是多少根琴弦(A) A.21 B.23 C.24 D.25 11、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2.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13、七月七日长生殿,_C_ A、夜深无人私语时 B、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 D、相见时难别亦难 14、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1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16.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8、“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_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9、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 A、清 B、元 C、唐 D、宋

小学传统文化测试题

小学传统文化测试题 学校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内容分别为、、三部分。 2、“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五经”指、、、 12、“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古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位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是青莲居士,苏轼是居士,白居易是居士,欧阳修是居士,李清照是居士,袁枚是居士。13、时间稍纵即逝,我们要珍惜时间。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句有 。 14、《示儿》一诗中,写作者心事的诗句是 “。” 15、教育节约粮食,珍惜农民劳动成果的诗句:

“” 16、“良药苦口利于病”的下一句是“。” 1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代诗人写的诗句。 18、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19、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0、下面的成语与那个历史人物有关:手不释卷精忠报国 二、单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30分) 1、唐代岑参、高适擅长写作何种类型的诗作?() A田园诗 B 送别诗 C 边塞诗 2、北宋年间,因“乌台诗案”获罪的诗人是谁?() A 苏轼 B 欧阳修 C王安石 3、在《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猛将是谁?() A 张飞 B黄忠 C 关羽 4、“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是谁的词?() A 温庭筠 B 柳永 C 李清照 5、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写在哪个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6、“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出自哪部著作?() A 《论语》 B 《孟子》 C 《左传》 7、“人生七十古来稀”出自谁的诗? A 李白 B 王维 C 杜甫 8、“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9、“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在感慨哪位英雄的经历?() A 萧何 B 项羽 C 韩信 10、“诗佛”指的是谁?() A 杜牧 B 李贺 C 王维 1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作者是谁? A 晏几道 B 柳宗元 C 晏殊 12、“诗狂”是指唐代哪位诗人?() A 李白 B 李贺 C 贺知章 13、“君子惠而不费”的下一句是什么?() A 恩而不忘 B 劳而不怨 C 知而不惑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 一、选择题 1. 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2.“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3.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C苏武牧羊 D楚汉相争 4.迄今所知,我国较成熟的最古老文字是( )。 A.陶文 B.甲骨文 C.简牍文 D.金文 5.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早在先秦就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节仪式和礼仪制度。传统的说法,把礼划分为( )五类,称为五礼。 A.吉、凶、军、宾、嘉 B.温、良、恭、俭、让 C.恭、宽、信、敏、惠 D.天、地、君、亲、师 6.中国是个文明古国,音乐的发展也有悠久历史,但古乐曲是五声音阶,同西方的七声音阶有别。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音”指的是( )。 A.仁、义、礼、智、信 B.宫、商、角、徵、羽 C.天、地、君、亲、师 D.麻、黍、稷、麦、菽 7.“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 )。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老子》、《庄子》、《孟子》、《墨子》 C.《老子》、《庄子》、《孟子》、《孙子》 D.《周易》、《论语》、《孟子》、《大学》 8.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A蒿饼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9.《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许多名篇佳句传唱千古。其中,首篇《关雎》就有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B.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C.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D.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0.《道德经》是我国先秦一部重要的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 )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1.先秦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展期,诸子百家的多部经典产生在这一时期,下列经典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 A.《孟子》 B.《荀子》 C.《孙子》 D.《三国志》 12.《论语》是记录孔子的门人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道德行为和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下面( )的范畴概括。 A.仁、礼 B.忠、信 C.道、命 D.智、勇 1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出自(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14.“兼爱”、“非攻”思想的提出者是( )。 A.孟子B.荀子C.墨子D.孔子 15.“名不正则言不顺”是( )的思想。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16.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17.“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中的“杏坛”指的是( )。 A.孔子讲学的地方 B.老子讲学的地方 C.庄子讲学的地方 D.墨子讲学的地方 18.《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下列史书中,也属于编年体的是( )。

必考100道传统文化知识测试题

《必考100道传统文化知识测试题》正文 必考100道传统文化知识测试题 必考100道传统文化知识测试题 “一”型测试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2.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 )。 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的《》。 4.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 )的《》。 5.“天下第一行书”指( )的《》。 6.“天下第一关”指( )。 答案: 1.诗经 2.屈原 3.司马迁史记 4.刘勰文心雕龙 5.王羲之兰亭序 6.山海关 “二”型测试题 7.“两司马”指汉辞赋家( )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 8.“二陆”指西晋文学家( )和陆云。 9.书法史上的“二王”指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 )父子。 10.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指唐代诗人( )和( )。 11.“二程”指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和( )兄弟。 12.“乐府双璧”指《木兰诗》和《》。 13.“二拍”指明末( )编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二乔”指( )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

答案: 7.司马相如8.陆机 9.王献之10.李白杜甫 11.程颐12.孔雀东南飞 13.凌濛初14.三国 “三”型测试题 15.“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子( )、曹植。 16.“三苏”指北宋文学家( )与子苏轼、苏辙。 17.“三袁”指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 )、袁中道三兄弟。 18.“三玄”指《》、《老子》、《庄子》三书的统称。 19.“春秋三传”简称“三传”,指解释《春秋》的《》、《公羊传》、《穀梁传》。 20.“三吏三别”指唐朝杜甫创作的组诗,包括《新安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六篇。 21.“三言”指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22.《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刘备、( )、张飞。 23.“三皇”通常指伏羲、( )、神农。 24.“三教”指儒教、( )、佛教。 25.“三纲”指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26.“三才”指天、地、( )。 27.“三牲”指用于祭祀的牛、羊、( )。 28.“三省”指中书省、( )、尚书省。 29.“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指封建科举考试( )、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 )、状元。 30.殿试三鼎甲:指状元、榜眼、( )。 31.“岁寒三友”指松、竹、( )。 32.“江南三大名楼”指湖北武汉的(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答案: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千字文》教学计划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 南街二小陈丽娥 一、指导思想: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培养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诵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3、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4、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5、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 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6、认识常用汉字,使80%的学生能够独立阅读低幼读物。 7、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 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思路分析: 《千字文》问世1400多年来的流传表明,它既是一部优秀的童年启蒙读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正因为如此,我把《千字文》诵读与赏析定位二年

级学生课程超市的课程。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级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对古诗词吟诵,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措施: 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和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次:诵读“天地玄黄—辰宿列张”(课本) 第二次:诵读“寒来暑往——律吕调阳”(课本) 第三次:诵读“云腾致雨——玉出昆冈”(课本)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作者:————————————————————————————————日期:

内容有点多,给大家整理一下吧,,谢谢了,, 涛哥整理,侵权必究 1.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A ) 春秋左氏传 B 国语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 B )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 仁、礼 B 法、术、势 C 兼爱 D 无为 .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 C )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家族观念 B 忠君观念 C 个体人格 D 社会群体 .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呼其学为( D ),以示与汉学区别。 理学 B 道学 C 考据学 D 宋学 .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 A ) 德 B 道 C 君子 D 仁 .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 C )就开始的。 先秦 B 秦 C 西汉 C 东汉 ."阴阳"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范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在阴阳理论中,中国人是(A )为本的。 阴 B 阳 C 阴阳互动 D 阳胜于阴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如此稳定地延续二千多年,与( B )的哲学思想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是密切相关的。 天人合一 B 中庸 C 阴阳 D 无为 .《史记》中所记秦汉时期的游侠之士,多为( A ) 违法犯禁之徒 B 循规蹈矩之士 好学谦虚之人 D 仁慈善良之辈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的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是( B )的象征。 仁义、忠诚 B 正义、正气 C 万物有灵 D 驱邪逐怪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测试卷 (答案在后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陶渊明的(D A、《归园田居》 B《桃花源记》 C、《归去来兮辞》 D、《岳阳楼记》 2、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 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4、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B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A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6、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 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7、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 A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8、苗族的传统乐器是:( D A、笙 B、笛

C、萧 D、芦笙 9、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 A A、 5个 B、 6个 C、 7个 D、 8个 10、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 C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11、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 D 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 1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 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1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C

云南二年级传统文化考试题

其中单选题共50道,多选题共30道,判断题20道,合计100道。 一.单选题 1.补充句子:弟子事师,(),习其道也,学其言语。 A.终身为父 B.敬同于父 C.等同于父 D.修行在个人 【答案】B 2.孔子的弟子们将他和一些杰出弟子的言行,编辑成了() A.《论语》 B.《史记》 C.《春秋》 D.《诗经》 【答案】A 3.()主张无为而治,崇尚清静无为,回归自然。 A.老子 B.商鞅 C.孟子 D.韩非子 【答案】A 4.孔子曾说:“三人行,()。”教育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A.必有我师焉(yān)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见贤思齐焉 D.终身为父 【答案】A 5.“剪桐封弟”的故事发生在西周初年哪位帝王的身上?() A.周成王 B.周文王 C.周武王 D.周幽王 【答案】A 6.“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这句话出自() A.《论语》 B.《资治通鉴》 C.《道德经》 D.《朱子家训》 【答案】B

7.每年的()是我国的端午节,又叫“端阳节”。 A.农历四月初五 B.农历五月初五 C.农历六月初五 D.农历四月初四 【答案】B 8.傣族的泼水节一般从4月中旬开始,连续庆祝三天。第一天叫作(),相当于除夕。 A.空日 B.麦日 C.岁首 D.迎新 【答案】B 9.戎马一生的常胜将军,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被称为“三朝虎臣”的是()A.郑成功B.戚继光C.文天祥D.胡宗宪 【答案】B 10.“河鼓二”在天文学上是指哪颗星?() A.牛郎星 B.织女星 C.北斗星 D.天狼星 【答案】A 11.()百姓会在歌圩(xū)上吃传统食物五色饭。 A.傣族 B.壮族 C.满族 D.苗族 【答案】B 12.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 A.秦国 B.楚国 C.齐国 D.燕国 【答案】B 13.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朱子家训》中就有“饮食约而精,()”教育我们在生活当中应该养成简单朴素的好习惯。

最新二年级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敏而好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敏而好学。 5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懂得敏而好学,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1玉不琢不成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学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懂得玉不琢不成器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组讨论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观察图片,图中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 二、诵读感悟。 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 师范读,生读。 2质疑释义。 教师出示课件,为生解读句意: 《悔学》: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做的东西,它固然有好的好本质,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从品德高尚的君子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 3背诵原文,诵出节奏韵律。 三、绘本启智: 读故事《卞和献玉》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知行合一: 学习要不怕苦,不怕累。 玉与人的“关系" 共同之处:两者都要“加工”,否则不成大器 不同之处:玉不雕琢,不会失去本性;而人则不然。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拓展演练: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玉不琢不成器,懂得了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知所知明不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传统文化经典练习题

【传统文化经典复习】练习题 1.必做题 (一) 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①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③为?” (《论语?子路》) ②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④用之而成路;为间⑤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 [注] ①达:通达,会处理。②专对:独立自主应对。当时在外交上常以背诵《诗经》章句来委婉地进行提问和回答。③以:用。④介然:特别专注的样子。⑤为间:有顷,为时不久。 孔子、孟子各提出了什么样的为学主张?请根据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孔子主张学以致用(或:孔子认为,为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他要求弟子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政务、外交上。②孟子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或:孟子认为,学习要持之以恒)。他以“茅塞”为喻,告诫高子不可间断学业。 (二) 根据提供的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①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离娄上》) 【注】①圹:同“旷”,旷野。 (1)本段文字除了“为渊驱鱼”这个成语外,还有(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熟语也源于此。

(2)概括本段的主旨,请你结合上面选段,谈谈自己的看法。 示例:①主旨:此段体现了孟子施仁政、得民心得天下的民本思想。 ②我赞同孟子这个的主张。这里孟子更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认为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反映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渊”、“丛”比喻像汤武这样的仁君或施行仁政的国家;“鱼”、“雀”比喻人民或百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暴政只能驱逐百姓,只能让暴君失去民心,从而突出了实施仁政的重要意义。 2. 选做题 仿照老师示例,课后去整理荀子、庄子、墨子的基本思想,收集出自《荀子》《庄子》《墨子》的成语、名句格言。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 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 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以作者的堂名、室名等作集名,古代士大夫除了住室之外,还有专为进行读书、藏书的处所,多以堂、室、斋、居、轩、亭、庵、馆为名,讲究点儿的称楼称阁,便以此给自己的文集取名。如明代汤显祖家有玉茗堂,集名《玉茗堂全集》;清代袁枚居处筑有随园,集名《随园诗话》。 以成书年代作集名,如唐代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文集编于穆宗长庆年间,集名《白氏长庆集》、《元氏长庆集》。 以上几种命名方法,有时交互使用,这就造成了同书异名的现象。 【中国史学八大家】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著有《左传》,编年体史书创始人。 司马迁西汉人,作《史记》,首创正史纪传体。 班固东汉人,著《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 刘知几唐代人,编著《史通》,我国第一个史学批评家。 杜佑唐代人,著有《通典》,为我国第一个记叙典章制度的通史。

2019年三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测试题 (I)

2019年三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测试题 (I) 姓名班级 一、填空 1、人之初,性本善的下一句是(性相近,习相远)。 2、我知道百家姓中有( 408 )个单姓、( 30 )个复姓,共(438)个姓氏。 3、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4、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5、白蛇传中的和尚叫(法海和尚)。 6、正月是指(一月),冬月是指(十一月),腊月是指农历(十二)月。 7、“生当做人杰”的下一句是(死亦为鬼雄)。 8、古代兄弟姐妹的长幼顺序是:孟(伯)、仲、叔、季。 9、孟姜女的姓氏是(姜),实际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 11、“苟不教,性乃迁。”中“苟”的意思是(如果)。 1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13. “养不教,父之过。”选自《三字经》。 14. 子不学,(断机杼)。幼不学,(老何为)? 1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6.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17. “融四岁”中“融”指的是(孔融)。 18. “昔仲尼,师项橐。”中“仲尼”指的是(孔子)。 19. 头悬(梁),锥刺(股)。家虽(贫),(学)不辍。 20.孟母三迁指的是(孟子)。凿壁偷光指的是汉代的(匡衡)。 21.《百家姓》相传是(北宋)初年浙江钱塘江的一位教书先生编写的。因为《百家姓》的作者是宋朝人,宋朝的皇帝姓赵,赵自然成了天下第一姓。 22.《百家姓》中的复姓有(上官)、(东方)、(司马)。

23.“乞巧节”又叫(七夕节),是指农历的七月初七。 24.(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XX)年5月20日,“梁祝”传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5.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26.“生当做人杰”的下一句是(死亦为鬼雄)。 二、我会选。 1.《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B )。 A.唐朝 B. 秦朝 C. 汉朝 2.《白蛇传》的故事发生在(B ) A. 苏州 B.杭州 C.南京 3.农历十一月被称为(C ) A.正月 B. 腊月 C. 冬月 4.《题菊花》的作者是( A ) A. 黄巢 B. 王维 C. 白居易 5.《夏日绝句》写的是( B )的事。 A. 刘邦 B. 项羽 C.李清照 6.《孟母三迁》的故事出自(B )。 A.百家姓 B.三字经 C. 千字文 7.《百家姓》的作者是(B )朝人。 A.秦 B.宋 C. 唐 四、问答题 1.请写出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声律启蒙》(节选一) 一、经典回放: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教学过程: 二、简介《声律启蒙》。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2页 七、活动广角:第3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声律启蒙》(节选二) 一、经典回放: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故国对他邦。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页

传统文化测试题

中国传统文化检测题 年级班级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益者三友的一项是()A.诚信 B. 正直 C.仁爱 D.见多识广 2.唐宋时期的酒文化是酒与文人墨客大结缘。下列写酒的文人不属于唐宋的是() A.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 B.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C.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D.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陶渊明《时运》) 3. 史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A.甲骨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行书 B.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C.甲骨文→金文→草书→隶书→楷书→行书 D.甲骨文→金文→大篆→隶书→楷书→行书 4.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哪一个传统节日扫墓。() A.端午节 B.清明节 C.上巳节 D.中元节 5. 胡服主要指衣裤式的服装,尤以着长裤为特点,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装。它是在哪个朝代开始推广的。() A 商代 B战国 C汉代 D秦代 6.头悬梁锥刺股这是两个故事,后人用它来形容读书非常刻苦。与这两个故事相关的人物是() A.孙敬苏秦 B. 车胤孙敬 C.匡衡车胤 D.匡衡苏秦

7. 聊城山陕会馆在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会馆始建于哪一年间?() A.清代康熙 B.清代乾隆 C.清代嘉庆 D.清代顺治 8. 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围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圆形棋子进行对弈,棋盘上有纵横几条线段? () A.16 B.17 C.18 D.19 9.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常有一区空隙,上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下棋比况历史上的"楚汉战争"。下列历史人物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是() A.项羽、刘邦 B.曹操、刘备 C.刘彻、项籍 D.刘邦、曹操 10.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 A. 《诗经》、《孝经》《尚书》、《礼记》、《周易》 B.《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C.《诗经》、《尔雅》、《礼记》、《周易》、《山海经》 D.《诗经》、《尚书》、《乐》、《周易》、《春秋》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史料证明人口大量南迁是在代以后。 12.管宁和是非常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吃饭读书,但是后来割席绝交了。 13.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 14韦编三绝说的是读书的故事。 16宋代,崂山道人得宋太祖赐封号“”,随即崂山道教称为“华盖派”。 17.南北朝时期,在胡、汉服装相互影响而又各成系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唐代服饰,出现了法服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