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学(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 epigenetics):指非基因序列变化导致的基因表达的可遗传的改变。
细胞中生物信息的表达受两种因素的调控:遗传调控提供了“生产’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蛋白质的“蓝本”,而表观遗传调控则指导细胞怎样、何时和何地表达这些遗传信息。
表观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DNA的甲基化,染色质的物理重塑和化学修饰,非编码RNA基因调节。
依赖ATP的染色质的重塑由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使DNA和组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包括DNA的甲基化和组蛋白N端尾巴上特殊位点的化学基团修饰,同样可以直按或间接地影响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
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染色质的结构和基因的表达。
此外,近些年发现转录组(transcriptome)中组有多种非编码RNA广泛参与基因表达调控,非编码RNA的基因调节也可属于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的范畴。
DNA甲基化的概况DNA的甲基化既可以发生在腺嘌呤的第6位氮原子上,也可以发生在胞嘧啶的第5位碳原子上。
*在真核生物中,DNA甲基化只发生在胞嘧啶第5位碳原子上。
真核DNA甲基化由DNA甲基转移酶(Dnmt, DNA methyltransferase)催化,S-腺苷甲硫氨酸(SAM, S-adenosyl methionine)作为甲基供体,将甲基转移到胞嘧啶上,生成5一甲基胞嘧啶(5-mC)。
在哺乳动物中,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pG双核苷酸序列,全部CG二核苷酸中约70%~80%的C是甲基化(mCpG), 所以CpG称为甲基化位点。
CG抑制:DNA中CG的排列出现的概率小于期望值1/16(A42+4=16),如人的基因组中CG排列小于1%,而非随机期望的约6%(1/16).基因组中的CpG位点并非均一分布。
在某些区域中(大约有300~3 000 bp),CpG位点出现的密度高(50%或更高),这些区域即所谓的CpG岛。
大部分CpG岛(>200bp, C+G含量=/>50%. CpG观测值/期望值=/>0.6) 位于基因的5’端,包括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和第一外显子区,而且60%的人类(哺乳动物40%)基因组的启动子区都含有CpG岛(几乎所有管家基因都存在CpG岛),它们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表观遗传学测序__总结Bioinformatics Analysis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Data – Epigenome and Chromatin Interactome要点:Enhancers are marked by multiple modificationsCharacteristic histone methylation patterns at active genes涉及的相关技术:NGSEpigeneticsCHIP-Seq3CNGS(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的原理:最近市⾯上出现了很多新⼀代测序仪产品,例如美国Roche Applied Science公司的454基因组测序仪、美国Illumina公司和英国Solexa technology公司合作开发的Illumina测序仪、美国Applied Biosystems公司的SOLiD测序仪、Dover/Harvard公司的Polonator测序仪以及美国Helicos公司的HeliScope单分⼦测序仪。
所有这些新型测序仪都使⽤了⼀种新的测序策略——循环芯⽚测序法(cyclic-array sequencing),也可将其称为“新⼀代测序技术或者第⼆代测序技术”。
所谓循环芯⽚测序法,简⾔之就是对布满DNA样品的芯⽚重复进⾏基于DNA的聚合酶反应(模板变性、引物退⽕杂交及延伸)以及荧光序列读取反应。
2005年,有两篇论⽂曾对这种⽅法做出过详细介绍。
与传统测序法相⽐,循环芯⽚测序法具有操作更简易、费⽤更低廉的优势,于是很快就获得了⼴泛的应⽤。
传统的Sanger测序法及新⼀代DNA测序技术⼯作流程图 (a)⾼通量鸟枪Sanger测序法。
⾸先基因组DNA被随机切割成⼩⽚段分⼦,接着众多⼩⽚段DNA被克隆⼊质粒载体,随后转化到⼤肠杆菌中。
最后培养⼤肠杆菌提取质粒,进⾏测序。
第1篇一、引言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研究遗传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医学遗传学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医学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常见遗传病及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
二、医学遗传学基本概念1. 遗传病:指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 基因:生物体内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3. 基因组:一个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总和。
4. 基因表达: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产生蛋白质的过程。
5. 遗传模式:指遗传病在家族中的传递规律。
三、医学遗传学研究方法1. 基因组学:研究生物体全部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2. 分子遗传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表达调控。
3. 细胞遗传学:研究染色体结构、数目和异常。
4.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作用。
四、常见遗传病及其诊断与治疗1. 单基因遗传病(1)囊性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肺部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汗腺功能障碍。
诊断方法包括基因检测、临床表现等。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基因治疗。
(2)唐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主要表现为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和特殊面容。
诊断方法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检测等。
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
2. 多基因遗传病(1)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血压持续升高。
诊断方法包括血压测量、临床表现等。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
(2)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
诊断方法包括血糖检测、临床表现等。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等。
3.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等症状。
诊断方法包括血常规、基因检测等。
生物高三表观遗传知识点在遗传学领域中,表观遗传学是指通过非DNA序列变化来影响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的遗传变化。
表观遗传是细胞和生物体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生物高三中常见的表观遗传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性。
I. 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通过在DNA分子上添加甲基基团来影响基因表达。
甲基化通常发生在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上,可以促进或抑制基因的转录。
在高三生物课程中,学生需要理解DNA甲基化对基因组稳定性和个体发育的重要性。
II.组蛋白修饰组蛋白是染色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修饰可以影响基因的可及性和转录水平。
组蛋白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等多种类型,不同修饰方式对基因表达起到不同的调控作用。
生物高三学生需要了解组蛋白修饰对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的重要影响,以及它们在细胞功能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III.非编码RNA除了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人类基因组中还包含大量非编码RNA 基因。
这些非编码RNA在表观遗传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可以通过与DNA、RNA或蛋白质相互作用,调控基因表达和信号传导。
生物高三学生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非编码RNA及其调控机制有所了解。
IV.环境因素的影响表观遗传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营养、化学物质、毒素、温度等,它们可以通过改变DNA甲基化或组蛋白修饰等方式,对基因表达起到调控作用。
生物高三学生需要了解环境因素对表观遗传的重要性,并理解环境对基因表达多样性和细胞功能的影响机制。
V.表观遗传与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表观遗传与多种疾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许多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都与表观遗传异常有关。
生物高三学生需要理解表观遗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并对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治疗策略有所了解。
总结:以上是生物高三中常见的表观遗传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1.达尔文“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2.表观遗传学:没有DNA序列的变化,可发生生物体表现型的可遗传的改变。
表观遗传学是在以孟德尔式遗传为理论基石的经典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母体中孕育的、专门研究基因功能实现的一种特殊机制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表观遗传研究进一步促进了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研究。
3.染色质DNA或蛋白质的各种修饰(染色质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DNA修饰;组蛋白修饰;RNA干扰;基因组印迹;X染色体失活。
4.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甲基化位点:CpG中胞嘧啶第5位碳原子。
DNA甲基转移酶。
甲基来源:一碳单位;S-腺苷蛋氨酸;环境和饮食因素:叶酸、B121)基因组DNA CpG:70%~80%甲基化状态,CpG甲基化与基因组稳定性相关。
2)CpG岛:CpG双核苷酸局部聚集,形成GC含量较高、CpG双核苷酸相对集中的区域。
CpG岛CpG多为非甲基化状态;CpG岛CpG甲基化与基因表达抑制相关。
3)CpG岛分类:转录起始点附近的CpG岛(TSS–CGIs),正常组织是非甲基化的,肿瘤组织发生甲基化,与转录抑制相关。
转录起始点外的CpG岛(non-TSS CpG),正常组织:通常呈高度的甲基化。
肿瘤组织:甲基化程度降低,程度与患病程度相关。
4)CpG岛的分析:长度大于200 bp、GC含量大于50%、CpG含量与期望含量之比大于0.6的区域。
5)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DNMT1:催化子链DNA半甲基化位点甲基化,维持复制过程中甲基化位点的遗传稳定性.DNMT3a和DNMT3b:催化从头甲基化,以非甲基化的DNA为模板,催化新的甲基化位点形成.6)甲基来源:S-腺苷蛋氨酸(胞嘧啶甲基化供体、蛋氨酸是必需氨基酸),一碳单位叶酸:参与一碳单位代谢,间接提供甲基。
补充S-腺苷蛋氨酸。
叶酸摄入不足时可导致DNA低甲基化。
7)DNA甲基化抑制基因转录的机制①直接抑制基因表达:启动子区CpG序列甲基化,影响转录激活因子与启动子识别结合。
表观遗传学摘要: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了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
表观遗传的现象很多,已知的有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ting),母体效应(maternal effects),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核仁显性,休眠转座子激活和RNA编辑(RNA editing)等。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了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
表观遗传的现象很多,已知的有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ting),母体效应(maternal effects),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核仁显性,休眠转座子激活和RNA编辑(RNA editing)等。
目录[隐藏]• 1 简介• 2 染色质重塑• 3 基因组印记• 4 染色体失活• 5 非编码RNA表观遗传学简介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genetic) 相对应的概念。
遗传学是指基于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等;而表观遗传学则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则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
所谓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基因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碳位共价键结合一个甲基基团。
正常情况下,人类基因组“垃圾”序列的CpG二核苷酸相对稀少,并且总是处于甲基化状态,与之相反,人类基因组中大小为100—1000 bp左右且富含CpG二核苷酸的CpG岛则总是处于未甲基化状态,并且与56%的人类基因组编码基因相关。
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CpG岛约为28890个,大部分染色体每1 Mb就有5—15个CpG 岛,平均值为每Mb含10.5个CpG岛,CpG岛的数目与基因密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9]。
表观遗传学分类和生物学功能一、表观遗传学概述表观遗传学是一门研究基因表达变化的科学,这些变化并非由DNA序列的改变所引起,而是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机制实现。
这些变化在细胞分裂和增殖过程中可以被传递,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模式。
表观遗传学在理解生物发育、疾病发生以及药物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表观遗传学分类1.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指在DNA分子中,胞嘧啶残基的5位碳原子上共价结合一个甲基基团。
这种修饰可以关闭某些基因的表达,影响基因的表达模式。
DNA甲基化通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建立,并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维持。
2.组蛋白修饰:组蛋白是DNA的主要伴侣蛋白,它们可以发生多种化学修饰,如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等。
这些修饰可以改变组蛋白与DNA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不同的组蛋白修饰有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如激活或抑制基因表达。
3.非编码RNA:非编码RNA是指不直接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它们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基因表达,包括与mRNA竞争性结合、调控转录等。
非编码RNA在生物发育、细胞周期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染色质重塑:染色质重塑是指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组成来影响基因表达的过程。
染色质重塑涉及多种蛋白质复合物和酶类,它们可以改变染色质的可及性和活性,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三、表观遗传学的生物学功能1.细胞分化:表观遗传变化在细胞分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一系列的表观遗传修饰帮助将全能性的干细胞分化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成熟细胞。
这些表观遗传变化不仅确定了细胞的类型,也维持了该类型的特征性表达模式。
2.基因沉默与激活: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机制能够沉默或激活特定基因的表达。
例如,DNA甲基化通常与基因沉默相关,而组蛋白乙酰化则与基因激活相关。
这些调控机制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发育至关重要。
3.肿瘤发生与发展:表观遗传变化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遗传与表观遗传知识点总结遗传与表观遗传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揭示了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遗传与表观遗传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的核心内容。
1. 遗传基因的概念遗传基因是生物体内用来编码遗传信息的DNA片段,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
每个基因对应一个特定的功能性RNA或蛋白质,决定了个体的性状和功能。
2. 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提出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
他总结出了两个重要的定律:单性性状的分离定律和双性性状的分离定律。
这些定律揭示了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传递规律。
3. 遗传变异与进化遗传变异是指个体间基因组中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也可以是由基因重组或遗传重组引起的。
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通过不断积累起来,生物种群逐渐适应环境的改变。
4. 染色体与遗传物质染色体是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载体,是DNA的线性组织形式。
通过对染色体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基因的存在,并确定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这一发现为遗传研究提供了基础。
5.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产生功能性的RNA或蛋白质。
基因表达的调控涉及到转录调控和转录后调控两个层次。
转录调控通过启动子、转录因子等调控元件来调节基因的转录水平。
转录后调控则是基于转录产物的稳定性和可行性。
6.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遗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生物体的性状不仅受到基因的影响,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增强或减弱了基因效应,同时还可以产生新的表型。
7. 表观遗传的概念与机制表观遗传是指在没有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通过染色质结构和化学修饰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
表观遗传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它们可以影响染色质的结构和构象,从而影响基因的可及性。
8. 遗传与表观遗传在疾病中的作用遗传和表观遗传异常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遗传表观遗传学是研究细胞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如何影响基因表达和遗传传递的学科。
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表观遗传学在许多细胞功能以及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重要的作用。
一、表观遗传学的定义表观遗传学是指在基因序列不变的情况下,细胞内化学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等影响基因表达和遗传传递的方式。
这些修饰包括甲基化、去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
表观遗传学变化可以被细胞传承,即基因表达和遗传变化会被后代细胞或个体继承,从而影响后代的生理、代谢和行为等特征。
二、表观遗传学的重要性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已经揭示了许多生命过程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学基础。
例如,变化可以使得同一基因在不同组织或生长发育期间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从而调节细胞功能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此外,表观遗传学还与人类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三、表观遗传学的作用表观遗传学在细胞功能和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基因表达和遗传稳定性:表观遗传学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基因表达和遗传传递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细胞功能和个体特征。
2. 调节细胞功能的可塑性:表观遗传学的变化可以使得同一基因在不同组织或生长发育期间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从而调节细胞功能的可塑性和稳定性。
3. 参与个体发育和代谢调节:表观遗传学变化可以涉及个体发育和代谢调节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如胚胎发育、干细胞分化、器官发育和功能、代谢过程和能量调节等。
4. 参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表观遗传学变化与许多人类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四、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方法目前,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通过对细胞和动物模型中基因和表观遗传学变化的分析,探究表观遗传学在细胞功能和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
2. 组学大数据和计算生物学:在大规模测序数据的支持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细胞和个体特征中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学变化的模式和关联,挖掘表观遗传学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病理学中的表观遗传学概念与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基因与遗传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表观遗传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对于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在病理学领域,表观遗传学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就病理学中的表观遗传学概念与技术进行探讨。
一、表观遗传学概念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是指一种不改变DNA序列的变化。
它研究的是基因的表达和染色质状态对环境因素的反应。
表观遗传学不同于基因突变或DNA序列上的改变,而是指那些可以被遗传、可逆的基因修饰,比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
这些表观遗传修饰对基因的表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表观遗传学还包括了无特定序列结合因子的重要性,比如非编码RNA和某些转录因子。
它们与基因表达过程中的染色质结构和调控网络中的因素相关。
二、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表观遗传学研究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技术性,通常需要整个组织、细胞或甚至单个染色体的样本。
下面是主要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技术:1.甲基化酶联反应(Methylation-sens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MeDIP)MeDIP技术是用来检测甲基化的一种方法。
它利用甲基化特异性抗体识别甲基化的DNA,然后使用引物扩增被甲基化的DNA。
该技术常用于研究肿瘤等重大疾病。
2.组蛋白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ChIP技术用于识别染色质上的蛋白质结构和组装。
它将细胞中的染色质与抗体结合,然后分离并检测所有与抗体结合的DNA。
该技术在研究基因调控领域广泛应用。
3.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转录组学是指将基因转录成RNA的方式,研究RNA和控制其生成的调控因素和转录调控网络。
genomics和proteomics都是研究的类似方向。
三、表观遗传学与肿瘤在肿瘤研究中,表观遗传学扮演着重要角色。
癌症是由一系列基因变异所致,这些变异可能会导致细胞分裂和增殖过程中的不正常行为。
表观遗传学主要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表观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物质之外对基因表达所产生影响的科学领域。
表观遗传学主要关注的是通过不影响DNA序列的改变,而对DNA及其相关蛋白进行修饰,从而调控基因表达的方式。
表观遗传学被认为在细胞分化、发育、疾病进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作用。
表观遗传学的主要内容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噬菌体遗传等。
DNA甲基化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方式。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链上的胞嘧啶基团上添加甲基基团的修饰过程。
这种修饰可以抑制基因的转录,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组蛋白修饰是指组蛋白分子的赋予不同化学修饰,如乙酰化、甲基化等,以调节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染色质的紧密程度和DNA的可读性。
非编码RNA也是表观遗传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
非编码RNA 是指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包括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等,它们可以通过介导转录后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参与信号通路的调控等。
以及噬菌体遗传也是表观遗传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可以传递到宿主细胞中,从而影响宿主的表观遗传修饰状态。
表观遗传学是一门综合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学科。
通过研究表观遗传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也为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表观遗传学必将为人类健康和生物学研究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第二篇示例:表观遗传学是研究表观遗传现象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遗传变异、表观修饰、染色质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表观遗传学是遗传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它研究的对象不是DNA序列本身,而是对DNA序列的修饰和调控。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和疾病发生的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1.表观遗传学概念表观遗传是与DNA 突变无关的可遗传的表型变化,且是染色质调节的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涉及DNA 序列的改变。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了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
表观遗传学内容包括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遗传印记、随机染色体失活及非编码RNA 等调节。
研究表明,这些表观遗传学因素是对环境各种刺激因素变化的反映,且均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所必需。
它们通过相互作用以调节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分化和表型,有助于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然而表观遗传学异常也是诸多疾病发生的诱因。
因此,进一步了解表观遗传学机制及其生理病理意义,是目前生物医学研究的关键切入点。
别名:实验胚胎学、拟遗传学、、外遗传学以及后遗传学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genetic)相对应的概念。
遗传学是指基于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等;而表观遗传学则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则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
2.表观遗传学现象(1)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基因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碳位共价键结合一个甲基基团。
正常情况下,人类基因组“垃圾”序列的CpG二核苷酸相对稀少,并且总是处于甲基化状态,与之相反,人类基因组中大小为100—1000 bp左右且富含CpG二核苷酸的CpG岛则总是处于未甲基化状态,并且与56%的人类基因组编码基因相关。
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CpG岛约为28890个,大部分每1 Mb就有5—15个CpG岛,平均值为每Mb含10.5个CpG岛,CpG岛的数目与基因密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9]。
由于DNA甲基化与人类发育和肿瘤疾病的密切关系,特别是CpG岛甲基化所致抑癌基因转录失活问题,DNA甲基化已经成为表观遗传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2)基因组印记基因组印记是指来自父方和母方的等位基因在通过精子和传递给子代时发生了修饰,使带有亲代印记的等位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特性,这种修饰常为DNA甲基化修饰,也包括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等修饰。
在形成早期,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印记将全部被消除,父方等位基因在精母细胞形成精子时产生新的甲基化模式,但在受精时这种甲基化模式还将发生改变;母方等位基因甲基化模式在卵子发生时形成,因此在受精前来自父方和母方的等位基因具有不同的甲基化模式。
目前发现的大约80%成簇,这些成簇的基因被位于同一条链上的所调控,该位点被称做印记中心(imprinting center, IC)。
印记基因的存在反映了性别的竞争,从目前发现的印记基因来看,父方对的贡献是加速其发育,而母方则是限制胚胎发育速度,亲代通过印记基因来影响其下一代,使它们具有性别行为特异性以保证本方基因在中的优势。
印记基因的异常表达引发伴有复杂突变和表型缺陷的多种人类疾病。
研究发现许多印记基因对胚胎和胎儿出生后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行为和大脑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影响,印记基因的异常同样可诱发癌症。
(3)非编码RNA在表观遗传学中的作用功能性在基因表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按照它们的大小可分为长链非编码RNA和短链非编码RNA。
长链非编码在基因簇以至于整个染色体水平发挥顺式调节作用。
在果蝇中调节“剂量补偿”的是roX RNA,该RNA还具有反式调节的作用,它和其它的共同构成MSL复合物,在雄性果蝇中调节X染色体活性。
在中Xist RNA调节X染色体的失活,其具有特殊的模体可和一些蛋白共同作用实现X染色体的失活。
Tsix RNA是Xist RNA的反义RNA,对Tsix起负调节作用,在X染色体随机失活中决定究竟哪条链失活。
air RNA调节一个基因簇的表达,该基因簇含有3个调节生长的基因[38]。
长链RNA常在基因组中建立单等位基因表达模式,在核糖核蛋白复合物中充当催化中心,对染色质结构的改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短链RNA在基因组水平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其可介导mRNA的降解,诱导染色质结构的改变,决定着细胞的分化命运,还对外源的核酸序列有降解作用以保护本身的基因组。
常见的短链RNA为小干涉RNA(short interfering RNA, siRNA)和微小RNA(microRNA, miRNA),前者是RNA干扰的主要执行者,后者也参与RNA干扰但有自己独立的作用机制。
非编码RNA与疾病非编码RNA对防止疾病发生有重要的作用。
染色体着丝粒附近有大量的转座子,转座子可在染色体内部转座导致基因失活而引发多种疾病甚至癌症,然而在着丝粒区存在大量有活性的短链RNA,它们通过抑制转座子的转座而保护基因组的稳定性。
在细胞分裂时,短链RNA异常将导致染色体无法在着丝粒处开始形成异染色质,细胞分裂异常,如果干细胞发生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siRNA 可在外来的诱导下产生,通过RNA干扰清除外来的核酸,对预防传染病有重要的作用。
RNA干扰已大量应用于疾病的研究为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非编码RNA不仅能对整个染色体进行活性调节,也可对单个基因活性进行调节,它们对基因组的稳定性、细胞分裂、个体发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RNA干扰是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其它物质调节RNA干扰的效果以及实现RNA干扰在特异的组织中发挥作用是未来RNA干扰的研究重点。
(4)染色体重塑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依靠水解ATP提供能量来完成染色质结构的改变,根据水解ATP的亚基不同,可将复合物分为SWI/SNF复合物、ISW复合物以及其它类型的复合物。
这些复合物及相关的蛋白均与转录的激活和抑制、DNA的甲基化、以及细胞周期相关。
ATRX、ERCC6、SMARCAL1均编码与SWI/SNF复合物相关的ATP酶。
ATRX突变引起DNA 甲基化异常导致数种遗传性的智力迟钝疾病如:X连锁α-地中海贫血综合征、Juberg-Ma rsidi 综合征、Carpenter-Waziri综合征、Sutherland-Haan综合征和Smith-Fineman-Myers综合征,这些疾病与核小体重新定位的异常引起的基因表达抑制有关。
ERCC6的突变将导致Cerebro-Oculo-Facio-Skeletal综合征和B型Cockayne综合征。
前者表现为出生后发育异常、神经退行性变、进行性关节挛缩、夭折;后者表现出紫外线敏感、骨骼畸形、侏儒、神经退行性变等症状。
这两种病对紫外诱导的DNA损伤缺乏修复能力,表明ERCC6蛋白在DNA修复中有重要的作用。
SMARCAL1的突变导致Schimke免疫性骨质发育异常,表现为多向性T 细胞免疫缺陷,临床症状表明SMARCAL1蛋白可能调控和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的表达。
BRG1、SMARCB1和BRM编码SWI/SNF复合物特异的ATP酶,这些酶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使成细胞纤维瘤蛋白(Retinoblastoma protein, RB蛋白)顺利的行使调节细胞周期、抑制生长发育以及维持状态的功能,这三个基因的突变可导致肿瘤形成。
染色质重塑异常引发的人类疾病是由于重塑复合物中的关键蛋白发生突变,导致染色质重塑失败,即核小体不能正确定位,并使修复DNA损伤的复合物,等不能接近DNA,从而影响基因的正常表达。
如果突变导致抑癌基因或调节细胞周期的蛋白出现异常将导致癌症的发生。
(5)DNA复制相关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与人类疾病DNA组蛋白乙酰化与基因活化以及复制相关,组蛋白的去乙酰化和基因的失活相关。
乙酰化转移酶(HATs)主要是在组蛋白H3、H4的N端尾上的赖氨酸加上乙酰基,去乙酰化酶(HDACs)则相反,不同位置的修饰均需要特定的酶来完成。
乙酰化酶家族可作为辅激活因子调控转录,调节细胞周期,参与,还可作为。
去乙酰化酶家族则和、转录调控、基因沉默、、细胞分化和增殖以及相关。
CREB结合蛋白(CREB binding protein,CBP)、E1A结合蛋白p300(E1A binding protein p300,EP300)和锌指蛋白220(zinc finger 220,ZNF220)均为乙酰化转移酶。
CBP是cAMP的辅激活蛋白,通过乙酰化组蛋白使和cAMP应答元件作用的启动子开始转录,它的突变导致Rubinstein Taybi综合征,患者智力低下、面部畸形、拇指和拇趾粗大、身材矮小。
CBP和EP300均可抑制肿瘤的形成,在小鼠瘤细胞中确定了CBP的突变,在结肠和乳房瘤细胞系中确定了EP300的突变,另外ZNF220异常和人的急性进行性髓性白血病相关。
如果突变导致错误的激活去乙酰化酶或错误的和去乙酰化酶相互作用,将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thyl cytosine binding protein-2,MeCP2)可募集去乙酰化酶到甲基化的DNA区域,使组蛋白去乙酰化导致染色质浓缩,MeCP2的突变导致,患者出生即发病、智力发育迟缓、伴孤独症。
若阻碍去乙酰化酶的功能,则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的治疗。
乙酰化酶的突变导致正常基因不能表达,去乙酰化酶的突变或一些和去乙酰化酶相关的蛋白的突变使去乙酰化酶错误募集将引发肿瘤等疾病。
3.表观遗传学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景(1)DNA甲基化异常与肿瘤发生①DNA甲基化修饰肿瘤细胞整个基因组中普遍存在低甲基化。
染色质结构因为低甲基化的大范围出现而引起改变,通过降低染色的质凝聚程度,可以使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DNA的甲基化是由S2腺苷甲硫氨酸作为甲基供体,使胞嘧啶转化为5-甲基胞嘧啶(mC) 的反应。
在一般的状态下,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是没有发生甲基化的,如果发生甲基化,就会使基因不发生转录。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抑制癌症的基因、DNA修复的基因等等就会失去功用,使正常细胞的培养与调控发生改变以及DNA损害不能被及时复原,从而产生肿瘤。
②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组蛋白是一类小分子碱性基础结构蛋白质,具有五种类型:H1、H2a、H2b、H3、H4,它们能够与DNA中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相互作用。
组蛋白乙酰化酶(HAT)是组蛋白乙酰化的关键酶,组蛋白的乙酰化程度就是由其决定着,与肿瘤异常基因表达有关。
在HAT基因剔除试验中,p300-/-小鼠在妊娠的早期就死亡了,其神经形成、细胞增殖和心脏发育等方面存在很多缺点;p300-/+小鼠的胚胎期的死亡数量非常多,在胚胎分开的细胞中包含特异性的转录缺点与增殖障碍。
③染色质重组染色质重组是指染色质的位置、结构等包括紧缩的染色质丝在核小体连接处松开,从而使染色质发生释放,显出了转录基因启动子区中的顺式作用元件,使其可能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