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化学必修一第二章
- 格式:doc
- 大小:127.82 KB
- 文档页数:11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包括:气体、溶液、酸碱及中和反应,以及
相关的知识点。
本章主要讲述气体有何特点,它是否完全隔绝受外界影响,怎样进行数量衡量,溶液的概念与分类,以及酸碱及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实际应用等内容。
从气体的特征来看,它是无形的物质,多数存在于容器的顶部,没有固定的形状,只有声音才能表征它的存在,它可以完全隔绝受外界影响,完全变为混乱而可压缩状态。
用物质的数量衡量气体,压强、密度、等温体积、等重体积等能够比较准确地表示气体的特性和特征。
溶液是液体最重要的一类物质,其特征是溶质能够溶于溶剂形成均匀的混合物,其成分不同溶液的特征也不完全一样,有纯净及激电的溶液,还有半离子的溶液,而且还可以根据浓度的不同分为稀释溶液、浓缩溶液、饱和溶液等等。
接下来就是酸碱及中和反应,在此需要知道酸碱的概念,有酸性、凝固性、有
毒性等特征,常见的有硫酸、氢氧化物等,相应的中和反应常用来衡量酸碱浓度变化,常用的有滴定、蒸发和分散等方法,这些知识的应用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制作感应激励,作为染料或药物等等。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包括气体、溶液、酸碱及中和反应的概念及
实用性知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尤为重要,它们可以阐明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高一化学必修 1 第二章复习提纲及试题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班别 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等。
用树状分类法将物质分类一般分为: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金属单质: Na 、 Fe 、 Cu 等物质单质非金属单质: Cl 2、 H 2、、 O 2、 O 3、 C 60 等纯净物酸: HCl 、 H CO 等2 3无机化合物碱: NaOH 、 Ba (OH ) 2、NH · H O 等32化合物盐: Na 2 CO 、 NaHSO 、Cu ( OH ) (CO )23423氧化物: CO 、 CO 、 CuO 等2有机化合物 : CHCOOH 、CH 、 C H 、 CHCHOH 等342 632[ 练习 1] .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酸碱盐 氧化物 A 硫 酸 纯 碱 氯化钠 铁红B 氢硫酸 烧碱纯 碱 生石灰C碳 酸 熟石灰 蔗 糖水D 二氧化碳苛性钾食盐石灰石2、胶体的概念和性质①概念——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nm ~ 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做“胶体”。
根据分散剂状态,可将胶体分为液 溶胶,如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气溶胶,如云、雾、烟;固溶胶,如有色玻璃、烟水晶。
②胶体有如下的性质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 由于质点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热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
*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注意:电泳只是胶粒定向地向电极运动,并没有凝聚而沉淀。
凝聚——胶体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凝聚”。
能促使溶胶凝聚的物理或化学因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最新整理高一化学教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粒子直径<1nm1~100nm>100nm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实例食盐水Fe(OH)3胶体泥浆水3、胶体:(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是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时,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卤水点豆腐、长江珠江三角洲的形成都是由于胶体的聚沉。
电泳,见教材P28科学视野关于Fe(OH)3胶体,静电除尘就是胶体电泳的应用。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4)胶体的净化:渗析法,净化血液利用的就是渗析第二节离子反应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注意事项:(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混合物)电解质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第一节: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就是物质的量,而物质的量是使用摩尔(mol)来表示的。
如果我们拿一摩尔的物质,它的质量就是我们所定义的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可以通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
第二节:分子式和结构式分子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合物当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和数量的方法,而结构式则更加详细地展示了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结方式。
通过分子式和结构式,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分子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摩尔质量与理论计算通过摩尔质量的概念,我们可以进行理论上的计算。
例如,知道了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我们就可以通过称量来确定实际的质量。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实验室中精确测量化学物质的摩尔质量,从而得到更加精确的数据。
第四节: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而化学方程式则是将化学反应以化学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通过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相对质量关系。
第五节: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反应类型之一。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发生电子的转移,其中一个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而另一个物质获得电子被还原。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子转移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以及反应物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计算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任何化学反应中,质量都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通过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进行化学计算,例如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质量比例等等。
第七节:浓度和溶液的稀释浓度是溶液中溶质的含量与溶剂或溶液总体积之间的比值。
通过浓度,我们可以量化地了解溶液的性质和浓度的变化。
而溶液的稀释则是指通过增加溶剂的量来减少溶质的浓度,这样可以改变溶液的性质和浓度。
结尾: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知识点涵盖了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分子式和结构式、摩尔质量与理论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计算、浓度和溶液的稀释等内容。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第一节: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化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
从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到我们所习惯的日常用品,都离不开化学。
本章将介绍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化学元素组成的。
化学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目前已知的化学元素有118种。
通过各种实验和研究方法,科学家们将这些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形成了元素周期表。
二、化学符号与化学式为了便于描述和表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科学家们发明了化学符号和化学式。
化学符号是用拉丁字母缩写表示一个元素的符号,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
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的组成,如水的化学式是H2O。
三、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物),同时消耗了原有的物质(反应物)。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化合反应等。
四、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表现。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
1.物理性质是指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无关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行确定。
2.化学性质是指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相关的性质,例如可燃性、氧化性、酸碱性等。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进行测试和验证。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原子结构,对理解化学现象和性质变化至关重要。
一、原子的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电子云是由电子构成,电子带负电荷。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进行排列的一种化学工具。
元素周期表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了解元素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模式排列,分为周期和族。
三、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是一个基本的化学原理。
高中必修一化学第二章方程及公式以下列举部分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一般为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常见化学方程式及公式:1. 钠与氧气反应: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 + O₂ = 2Na₂O钠在空气中点燃:2Na + O₂ = Na₂O₂2. 钠与水反应:2Na + 2H₂O = 2NaOH + H₂↑3. 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Na + CuSO₄ + 2H₂O = Cu(OH)₂↓ + Na₂SO₄ + H₂↑4. 钠与氯化铁溶液反应:6Na + 2FeCl₃ + 6H₂O = 6NaCl + 2Fe(OH)₃↓ + 3H₂↑5. 氧化钠与水反应:Na₂O + H₂O = 2NaOH6.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₂O₂ + 2H₂O = 4NaOH + O₂↑7.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₂O₂ + 2CO₂ = 2Na₂CO₃ + O₂8.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₂CO₃ + 2HCl = NaCl + CO₂↑ + H₂O9.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NaHCO₃ + HCl = NaCl + CO₂↑ + H₂O10. 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NaHCO₃ + NaOH = Na₂CO₃ + H₂O11. 氢氧化钠与氯化铁溶液反应:3NaOH + FeCl₃ = Fe(OH)₃↓ + 3NaCl12. 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₃ + 3HCl = AlCl₃ + 3H₂O13. 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₃ + NaOH = NaAlO₂ + 2H₂O14. 三价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Fe³⁺ + 3OH⁻ = Fe(OH)₃↓15. 二价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Fe²⁺ + 2OH⁻ = Fe(OH)₂↓16. 二价铁离子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4Fe²⁺ + O₂ + 4H⁺ = 4Fe³⁺ + 2H₂O17. 二价铁离子被氯气氧化成三价铁离子:2Fe²⁺ + Cl₂ = 2Fe³⁺ + 2Cl⁻18. 二价铁离子被过氧化氢氧化成三价铁离子:2Fe²⁺ + H₂O₂ + 2H⁺ =2Fe³⁺ + 2H₂O19. 三价铁离子与硫氰根离子反应:Fe³⁺ + 3SCN⁻= Fe(SCN)₃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完整内容,建议查阅高中化学教材或教辅。
高一化學必修1第二章復習提綱及試題第二章化學物質及變化班別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第一節物質の分類1、物質の分類方法有多種,常見の有:樹狀分類法、交叉分類法等等。
用樹狀分類法將物質分類一般分為:混合物:溶液、濁液、膠體金屬單質:Na、Fe、Cu等物質單質非金屬單質:Cl2、H2、、O2、O3、C60等純淨物酸:HCl、H2CO3等無機化合物堿:NaOH、Ba(OH)2、NH3·H2O等化合物鹽:Na2CO3、NaHSO4、Cu(OH)2(CO3)2氧化物:CO、CO2、CuO等有機化合物:CH3COOH、CH4、C2H6、CH3CH2OH等[練習2、膠體の概念和性質①概念——分散質微粒の直徑大小在1nm~100nm之間の分散系稱做“膠體”。
根據分散劑狀態,可將膠體分為液溶膠,如氫氧化鐵膠體、澱粉溶液;氣溶膠,如雲、霧、煙;固溶膠,如有色玻璃、煙水晶。
②膠體有如下の性質丁達爾效應——丁達爾效應是粒子對光散射作用の結果。
布朗運動——在膠體中,由於質點在各個方向所受の力不能相互平衡而產生の無規則の熱運動,稱為“布朗運動”。
*電泳——在外加電場の作用下,膠體の微粒在分散劑裏向陰極(或陽極)做定向移動の現象。
注意:電泳只是膠粒定向地向電極運動,並沒有凝聚而沉澱。
凝聚——膠體分散系中,分散質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の現象稱為“凝聚”。
能促使溶膠凝聚の物理或化學因素有加電解質(酸、堿及鹽)、加熱、溶膠濃度增大、加帶相反電荷の膠體等。
[練習2].下列關於膠體和溶液の說法中,不正確の是 ()A、膠體粒子直徑為1-100nm,比較穩定,無色透明B、往Fe(OH)3膠體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會產生沉澱而後沉澱逐漸溶解C、江河入海口三角洲の形成通常與膠體の性質有關D、濁液、溶液、膠體の本質特徵在於分散質粒子大小不同第二節離子反應1、電解質與非電解質①電解質:在水溶液裏或熔化狀態下能夠導電の化合物,如酸、堿、鹽、水、金屬氧化物等。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第一节: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在我们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涉及到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这两个概念是非常基础的化学知识。
物质的量用化学符号n表示,单位是摩尔(Mol)。
一个摩尔的物质的量等于这种物质中有6.022 x 10^23个基本粒子的数量。
这个基本粒子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或者电子等。
而摩尔质量则指的是一个物质的质量相对于一个摩尔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单位是克/摩尔(g/mol)。
它的计算方法是将该物质的质量除以物质的量。
第二节:化学式和化学式的计算化学式是用来表示物质中各种基本组分的种类和数量的符号。
而每个化学式则由元素符号和下标数字组成。
元素符号是指元素周期表上的字母符号,如氢(H)、氧(O)等。
下标数字表示该元素在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如果没有写明下标数字,则为1。
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式计算出化合物的摩尔质量和质量比。
例如,对于二氧化碳(CO2)这个化合物,化学式中的“C”表示碳元素,而“O”表示氧元素。
下标数字“2”表示一个氧元素与一个碳元素结合在一起。
我们可以通过查找化学数据手册来得到碳元素的摩尔质量为12.01 g/mol,氧元素的摩尔质量为16.00 g/mol。
因此,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可以通过计算得到12.01 g/mol + 2 * 16.00 g/mol = 44.01g/mol。
类似地,我们还可以计算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01 g : 2 * 16.00 g。
第三节:摩尔和质量之间的转换在化学计算中,我们经常需要在摩尔和质量之间进行转换。
转换的关键是通过化学式和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出物质的质量或者物质的量。
例如,对于硫酸(H2SO4)这个化合物,我们知道它的摩尔质量为98.09 g/mol。
如果我们有2 mol的硫酸,我们可以通过如下计算来得到它的质量:2 mol * 98.09 g/mol = 196.18 g。
相反地,如果我们有100 g的硫酸,我们可以通过如下计算来得到它的物质的量:100 g / 98.09g/mol = 1.0192 mol。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知识点。
主要内容如下:
1. 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是由
原子组成的稳定结构。
讲解了原子的核、电子的结构以及分子的化
学式表示方法。
2. 元素的性质和周期性:介绍了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金
属和非金属的区别,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特点。
3. 化合价和化学键:解释了化合价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化
学键的种类和形成原理。
4. 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详细讨论了离子键的特点和形成过程,举例说明了离子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5. 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阐述了共价键的形成原理和特点,给
出了共价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实例。
6. 反应式和化学方程式: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原则。
7. 化学式的计算:详细说明了化学式的计算方法,例如摩尔比的计算和计算物质的摩尔质量。
本文档对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关键知识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结,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总字数:{字数}
请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以教材或老师的指导为准。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及练习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粒子大小能否过滤主要特征溶液<1nm能均匀、透明、稳定胶体(1-100)nm 能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是否有丁达尔效应举例没有NaCl、蔗糖溶液有Fe(OH)3胶体没有泥水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从本质看,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从数量上看,110多种元素组成了几千万种的物质。
2.元素的组成形式:(1)单质:同一种元素自身组成的物质叫单质,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2)化合物:不同的元素之间组成的物质叫化合物。
3.元素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自身形式结合成单质时的存在状态,此时的化合价为零价。
(2)化合态:元素与另外的元素之间结合成化合物时的存在状态,此时的化合价一般为正价或负价。
二、物质的分类1.物质分类的方法:(1)按物质是否由同种物质(分子)组成,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由同种物质(分子)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不同物质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2)按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种类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3)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按化合物的性质分类,又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若按化合物在水溶液或在融化状态下是否导电,则可以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若按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则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按混合物中分散质粒度大小可将混合物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等。
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相互关系①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②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③较活泼金属+酸(硝酸、浓硫酸除外)→盐+氢气④较活泼金属金属+较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较不活泼金属+较活泼金属的盐溶液(3)氧化物的化学通性:①酸性氧化物+水→含氧酸②酸性氧化物+碱→盐+水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盐④碱性氧化物+水→碱⑤碱性氧化物+酸→盐+水说明:1.氧化物属于化合物(当然也一定是纯净物)。
其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另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称为金属氧化物;若另一种不为金属元素,则称之为非金属氧化物2.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2.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不一定就是碱性氧化物,如SiO2可以与HF(氢氟酸)反应,SiO2是酸性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应要注意,SiO2可以与HF反应是SiO2的特性,与它是碱性氧化物或酸性氧化物无关);3.酸性氧化物中大多数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中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4.CO、NO等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水是特殊的氧化物。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2.1 化学反应的描述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的化学键破裂并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物质。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的化学反应过程。
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叫做反应物,产物是由反应得到的新物质。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必须满足物质守恒和电荷守恒的要求,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必须相等。
当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不等时,需要进行平衡处理,使得反应方程式满足物质守恒原理。
4.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通过调整反应物和产物的系数,使得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相等,从而达到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这个过程叫做配平化学方程式。
5.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来表示。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用箭头表示反应方向,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用在反应方程式的上下标表示。
2.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释放出能量,反应过程温度升高的反应。
吸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吸收能量,反应过程温度降低的反应。
2. 化学反应中的焓变化焓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称为热化学基本量。
焓变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焓值的变化。
焓变可以分为焓增、焓减和焓无变化三种情况。
3. 化学反应中的热变化化学反应中的热变化可以通过反应物和产物的焓值来计算。
当焓增时表示放热反应,焓减时表示吸热反应。
物质的焓变化是其宏观性质的反映。
4.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是指化学反应在恒压下的焓变化。
热效应可以用来判断反应的放热或是吸热,以及反应的放热或吸热程度。
5. 化学反应的热化学图表示化学反应的热化学图是指用焓数值和反应物质量的关系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定量描述。
热化学图可以通过焓变计算反应物质和产物的热变化。
2.3 化学能及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能量来源化学反应的能量来源于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化学键。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 金属:Na 、Mg 、Al非金属:S 、O 、N酸性氧化物:SO 3、SO 2、P 2O 5等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Na 2O 、CaO 、Fe 2O 3氧化物:Al 2O 3等纯 盐氧化物:CO 、NO 等净 含氧酸:HNO 3、H 2SO 4等 物 按酸根分无氧酸:HCl强酸:HNO 3、H 2SO 4 、HCl酸 按强弱分弱酸:H 2CO 3、HClO 、CH 3COOH化 一元酸:HCl 、HNO 3 合 按电离出的H +数分 二元酸:H 2SO 4、H 2SO 3 物 多元酸:H 3PO 4强碱:NaOH 、Ba(OH)2物 按强弱分质 弱碱:NH 3·H 2O 、Fe(OH)3碱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 -数分 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正盐:Na 2CO 3盐 酸式盐:NaHCO 3碱式盐:Cu 2(OH)2CO 3溶液:NaCl 溶液、稀H 2SO 4等 混 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 乳浊液:油水混合物物 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 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从本质看,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从数量上看,110多种元素组成了几千万种的物质。
2.元素的组成形式:(1)单质:同一种元素自身组成的物质叫单质,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2)化合物:不同的元素之间组成的物质叫化合物。
3.元素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自身形式结合成单质时的存在状态,此时的化合价为零价。
(2)化合态:元素与另外的元素之间结合成化合物时的存在状态,此时的化合价一般为正价或负价。
二、物质的分类1.物质分类的方法:(1)按物质是否由同种物质(分子)组成,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由同种物质(分子)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不同物质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2)按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种类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3)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按化合物的性质分类,又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若按化合物在水溶液或在融化状态下是否导电,则可以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若按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则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按混合物中分散质粒度大小可将混合物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等。
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相互关系(2)金属的化学通性:①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②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③较活泼金属+酸(硝酸、浓硫酸除外)→盐+氢气④较活泼金属金属+较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较不活泼金属+较活泼金属的盐溶液(3)氧化物的化学通性:①酸性氧化物+水→含氧酸②酸性氧化物+碱→盐+水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盐④碱性氧化物+水→碱⑤碱性氧化物+酸→盐+水说明:1.氧化物属于化合物(当然也一定是纯净物)。
其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另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称为金属氧化物;若另一种不为金属元素,则称之为非金属氧化物2.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2.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不一定就是碱性氧化物,如SiO2可以与HF(氢氟酸)反应,SiO2是酸性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应要注意,SiO2可以与HF反应是SiO2的特性,与它是碱性氧化物或酸性氧化物无关);3.酸性氧化物中大多数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中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4.CO、NO等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水是特殊的氧化物。
(4)碱的化学通性:①碱+酸碱指示剂: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②碱+酸性氧化物→盐+水③碱+酸→盐+水④盐→新碱+新盐(5)盐的化学通性:①盐+酸→新盐+新酸②盐+碱→新盐+ 新碱③盐+盐→新盐+新盐(6)化学反应的分类①根据反应形式分: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电子得失分: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化学粒子特征分:分子反应和离子反应等。
三、胶体1.分散系定义: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注意:分散系由分散质(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和分散剂(粒子分布在其中的物质)组成,依据分散质粒子粒度来分类,可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2.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让光线照射胶体时,从垂直入射光线的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有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
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原因是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对光有散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因此,可用丁达尔效应来鉴别溶液和胶体(液溶胶)。
(2)电泳现象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现象。
电泳现象证明分散质粒子带有电荷.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吸附离子而带有电荷是胶体具有稳定性的主要原因.由于同种分散质粒子带同种电荷,在一般情况下,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使它们不容易聚集成大于100nm的大颗粒,故可以稳定存在较长时间。
(3)胶体的聚沉胶体聚沉就是施加某些条件,使分散质粒子聚集成大于100nm的大颗粒而成为沉淀.施加条件就是破坏胶体的稳定存在,即克服分散质粒子之间的斥力.使胶体发生聚沉的方法有三种:①加热:给胶体加热,使胶体粒子的动能增大,胶体粒子之间的斥力被克服,胶体粒子发生聚集而成为沉淀。
②加入酸、碱或盐:往某些胶体里加入少量酸、碱或盐,增大了胶体中离子的总浓度,有利于胶体粒子吸引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原来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减少或完全中和,胶体粒子就可因碰撞而结合,发生聚沉。
③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把含有带正电荷胶体粒子的胶体与含有带负电荷胶体粒子的胶体混合,两种胶体粒子互相中和电荷,斥力消失,胶体粒子“同归于尽”,即发生聚集而成为沉淀。
3.胶体的净化——渗析胶体分散质粒子粒度介于1~100nm,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半透膜具有比滤纸更细小的孔隙,只有分子、离子能够透过,因而可以用它将胶体粒子和分子或离子分开。
利用半透膜分离胶体中的杂质分子或离子,提纯、精制胶体的操作称为渗析。
渗析的原理在微电子材料制造、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海水淡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
四、电解质1 电解质的电离1.酸、碱、盐的电离(1)电离的概念:物质溶解于水或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注意:电离的条件是在水的作用下或受热熔化,绝不能认为是通电。
(2)酸、碱、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称为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称为碱;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阳离子(或NH4+离子)、阴离子全部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称为盐。
(3)电离方程式:用离子符号和化学式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
如:H2SO4=2H++SO42-;NaOH=Na++OH-;NaHCO3=Na++HCO3-电离的条件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并不是在通电的条件下。
2.酸、碱、盐是电解质(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说明: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
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
④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因为这些化合物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故也不是电解质.如SO2、SO3、NH3、CO2等,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它们本身都不是电解质。
⑤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故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里电离能力的大小又可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和水等。
(3)常见的电解质①强电解质强酸:H2SO4、HCl、HNO3、HClO4、HBr、HI。
强碱;NaOH、KOH、Ca(OH)2、Ba(OH)2。
大多数盐:NaNO3、NH4Cl、MgSO4等②弱电解质弱酸:H2CO3、HF、CH3COOH、HClO、H2SO3、H2S、H3PO4等;弱碱:NH3·H2O、Cu(OH)2、Fe(OH)3、Mg(OH)2等;水:H2O五、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如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复分解反应、溶液中的置换反应等属于离子反应。
(2)实质: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都是离子反应。
(3)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难溶性物质生成,或有难电离的物质生成,或有易挥发性物质生成。
总之,这类反应的特点就是向着降低某些离子的浓度或数目的方向进行。
2、离子方程式(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2)意义: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②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3)特征:①方程式中出现离子符号;②等号两边电荷总数相等(即电荷守恒)。
(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②“拆”: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凡是难溶、难电离,以及气体物质均写成化学式。
③“删”:删去反应前后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④“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说明:此方法的关键是第二步拆,能否可拆取决于该物质是否是电解质,是否符合电离的条件,是否完全电离,在体系中是否以离子形态大量存在。
注意事项:①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②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③号实际:“↑”“↓”等符号符合实际。
④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⑤明类型:依据离子反应原理,分清类型,总结方法技巧。
⑥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六、氧化剂和还原剂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经过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1.元素化合价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1)化合价:化合价是认识氧化还原的前提与基础。
①规则:①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②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②本质:a化合价的正与负:失去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呈正价;得到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呈负价。
b化合价的数值:化合价的数值等于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的数目。
c化合价的变动: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
③有关规律:a金属元素一般没有负化合价,除零价外,只显正价,因为在反应中只能失去电子。
b非金属元素(除氧、氟外)在反应中既可得到电子,亦可失去电子,故既可呈正价,也能显负价。
c氧、氟的非金属性很强,在反应中一般不失去电子,故一般没有正化合价。
d显最高化合价的元素,在反应中只能得电子而不能失电子,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只能降低。
相反,显最低化合价的元素,在反应中化合价只能升高。
(2)基本概念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或者说是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或者说是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②氧化还原反应:凡是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或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一对对立的反应,而又统一存在于一个反应中,不能分割,所以人们把这两种同时存在的一个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