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考试重点 2011级 云南农业大学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8
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
1、研究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
国家间经济活动形式: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
2、研究稀缺的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的问题。
3、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对象: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格局的变动
2、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过程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原理)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即保护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的演变{在增加货币财富的方法和手段上不同}
1、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或重金主义):海尔斯和威廉·斯坦福德的观点:主张要保持对每一个国家的每一笔贸易都实现顺差。
2、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托马斯·孟的观点:在对外贸易中应追求尽量大的顺差,保持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即保持总体上的贸易顺差。)
1,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财富和货币是绝对统一的,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拥有越多的金银就越富有、越强大,而国家富强的最好手段是保持国际贸易顺差。
2,重商主义的评价:
(1)积极作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当时国际贸易和商业运输的发展。
(2)理论缺陷
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且金银就是货币,货币就是金银。
财富是在流通中产生的,奖出限入的国际贸易政策是财富增值的源泉。
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4、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自由贸易政策)
1、主要内容: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具有绝对优势,那么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产品并相互进行交换,这样双方均能从中获利。
2、绝对优势:通过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一国生产某单位产品所需劳动更少或投入单位劳动所获得的产出更多,称该国在这一产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
5、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主要内容:尽管一国相对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它可以选择两种产品中劣势较小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样双方均能从中获利。即,“两利取其重,两弊取其轻。”
评价:
1、积极作用
(1)在该理论的影响下,英国废除了《谷物法》。
(2)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2、不足之处(针对假设条件)
(1)以资本和劳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为前提,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
(2)未能就葡萄牙用80个工人劳动一年生产的葡萄酒为何能与英国用100个工人劳动一年生产的毛呢交换的问题做出合理解释。
(3)机会成本不变在理论和实际中不成立。
(4)不能解释当今各国的贸易政策倾向和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当今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占主导。)
(相互需求论:国际交换比例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之间,其大小最终由两国对对方产品的需求程度所决定。)
6、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到多少单位的外国进口商品的比例。贸易条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100%
T >1:贸易条件好转
T <1:贸易条件恶化
T =1:贸易条件不变
7、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假设条件
1、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种产品(X和Y)
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2×2×2模型)
2、两个国家的商品X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二、要素密集度
1,要素密集度:指产品生产中某种生产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种要素投入比例大,则为该要素密集度高。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生产四要素:劳动(人力)、资本(财力)、土地(物力)、企业家才能(智力)。)
2,判断:如果Kx/Lx>Ky/Ly ,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三、理论观点
一国应出口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商品。
简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8、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原因: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分地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的推动作用)
9、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0-S定理)
主要观点:国际贸易使两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和绝对收入。即作为自由贸易的结果,两国同质劳动获得相同的工资率,两国同质资本获得相同的利息率。
10、里昂惕夫之谜(与H-O理论假设条件不同)
里昂惕夫之谜: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记住名字就好)
1、里昂惕夫本人的劳动力相对丰富说(H-O理论假设各国的生产要素是同质的,里昂惕夫则认为存在质的差异。)
2、自然资源稀缺说(H-O理论假设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忽略了其他要素如自然资源的影响。)
3、贸易壁垒说(H-O理论假设两国之间进行的是自由贸易,但现实中存在贸易保护。)
4、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工人所拥有的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教育、工作培训、健康状况等一系列性状。是资本与劳动力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5、需求偏好说(H-O理论:贸易双方的需求偏好是相同的。实际中,两国的消费者都对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具有强烈的偏好,不能满足本国消费,仍需进口。)
6、要素密集度逆转(H-O理论:同一产品在两个国家均是同一要素密集型的,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11、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1、H-O理论存在的问题:①假设过于苛刻。②实证分析上存在问题。
2、新贸易理论建立在放松H-O理论的假设条件基础上产生的。
技术存在进步;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不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递增:产业内贸易理论
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存在差异:重叠需求论
12、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强调模仿时滞;产品生命周期强调新产品的标准化过程。)
(一)主要内容
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的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从而暂时享有市场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外国通过仿制、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了先进技术,能够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模仿生产并出口该产品后消失(二)评价
1、如果将技术看成是一种资源禀赋的话,技术差距可看成是H-O理论的动态扩展。
2、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静态性和凝固性,认为比较优势会从技术领先的国家向技术追随国动态转移,更符合实际。
3、未解释贸易流向的转移和技术差距产生和消失的原因。
13、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假设前提:消费者偏好多样性、产品存在差异性、市场为不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递增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
(一)规模经济的作用
规模经济:指企业因生产规模扩大而使成本降低、效益增加的现象。特指内部规模经济。(二)差异性产品的存在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
生产的单一性要求和消费的多样化要求必然发生矛盾,其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三)零部件贸易的急剧上升。
14、影响需求偏好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
两国经济发展程度越接近→人均收入越相似→需求偏好越相似→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代表性需求:社会上已经大量存在的需求。一国应生产具有代表性需求的产品。
重叠需求: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对某种产品需求档次相同的那部分需求。收入水平越接近,重叠需求部分越大。)
15、运输成本与产业选址
(1)资源定向型产业
一般指原材料的运输成本高于制成品运往市场的费用的产业。如:钢铁、基础化工、炼铝。(2)市场定向型产业
制成品会变得更重,或在生产过程中难以运输。如:软饮料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