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0制造强国战略

  • 格式:docx
  • 大小:25.71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制定“中国制造2020”,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建议

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792.62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约20%,与美国相当,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然而,我国制造业仍“大而不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2)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缺乏国际知名品牌;(3)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对环境污染严重;(4)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启动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组织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分为11个课题组,经过在地方、行业、企业的广泛调查和近一年的深入研究,形成了阶段性的意见和建议,供中央决策参考。

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和国防实力的象征,是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是实现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主要推动者。2012年我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6.70%,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国货物出口总量的95.O9%,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27.97%。同时,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例如先进的通信设备带动了年增加值约1.4万亿元的

信息服务业。尽管当前出现了部分制造业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困难局面,但也应该看到,城乡一体化是拉动制造业内需增长的巨大动力,我国产品结构性短缺依然突出,每年仍需进口2553亿美元的高端装备、1920亿美元的芯片,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制造业分工格局面临新的调整,我国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从外部因素看,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战略,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继续领先优势,抢占制造业高端,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距离;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我国制造业正面临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从内部因素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由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制造业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明显削弱,注重数量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这些挑战对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制造业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制造业物化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是各国技术创新的主战场。2009年,美国制造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所有行业企业的70%;2012年我国仅装备制造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数就占全国总量的43.82%。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能给一个国家的

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式带来重大变化。例如,水平钻井设备和测井仪器及压裂设备的突破,催生了美国页岩气革命,页岩气产量占天然气总产量的比重从2007年的12%上升到2012年的37%,成功改变了美国能源结构,使得美国能够以廉价的能源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有可能引起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再如,我国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四川向家坝到上海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使四川巨大的清洁电能长距离、安全、低耗、经济地输送到经济发达、工业密集的上海,优化了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

制造业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变革,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植入产品,使产品的功能极大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如上世纪出现的数码相机就是成功的案例。二是将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可实现产品的无图纸化设计制造和虚拟装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正是基于此,仅用五年时间,创造了大型军用运输机上天试飞一次成功的佳绩。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量体裁衣式的单件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将逐步取代大批量流水线生产,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转变,传统商业模式也将越来越多地被电子商务所代替。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史性交汇的难得机遇,将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

二、制造强国发展趋势预测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要建设制造强国,就要促进制造业实现又大又强。制造强国应具备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雄厚的产业规模,表现为产业规模大、具有成熟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相当比重。二是优化的产业结构,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基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水平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高、拥有众多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及一大批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小型创新企业。三是良好的质量效益,表现为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优良、劳动生产率高、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四是持续的发展能力,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引领能力逐步增长,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良好的信息化水平。

根据制造强国主要特征,我们构建了由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制造业评价体系,以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和韩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为参考,计算出表征各主要工业化国家历年来制造业综合指数,以表征特定时期一个国家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世界上的地位。

分析综合指数得出以下结论:

1.各国制造业均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此过程与其工业化进程相吻合。工业化完成后,各国的制造业发展出现了分化,重视制造业发展的美国、德国、日本保持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2. 2012年,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综合指数分布中,美国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处于第三方阵。中国与第一、第二方阵国家的差距主要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