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
- 格式:pdf
- 大小:250.33 KB
- 文档页数:6
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撤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7.12.29•【文号】国卫医发〔2017〕73号•【施行日期】2017.12.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17〕7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部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稳步推进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要求,总结推广2015-2017年改善医疗服务有效做法,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制定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2018-2020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将继续委托第三方开展工作效果评估,并联合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和主题活动,对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示范岗位、示范个人等先进典型进行挖掘、宣传和表扬。
各地在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动态、先进典型和意见建议,请及时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和国家中医药局医政司。
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2017年12月29日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实施3年来,全国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按照统一部署,积极落实各项重点工作,以创新举措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对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出了新要求,医学发展、科技进步、医改深入为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4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17〕73号)有关要求,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建立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提升创伤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现就提升创伤救治能力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加强以创伤中心为核心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重视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工作,按照辖区内人口数量与结构、医疗需求、医疗资源布局等情况,坚持区域协同、分级救治的原则,构建创伤救治体系,按照服务流程开展工作(见附件1)。
在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结合医疗资源布局,依托创伤救治能力较强的三级综合医院建立创伤中心,联合急救中心建立城市创伤救治网络。
在县域内,依托创伤救治能力较强的县级医院建立创伤中心,联合急救中心建立县域创伤救治网络。
其他医疗机构根据服务半径、创伤患者救治需要,作为创伤救治点加入创伤救治网络。
完善血站服务体系建设,作好血站设置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设置固定献血屋、献血点和储血点。
大力推进无偿献血工作,建立血液预警和监测信息系统,健全血液应急保障机制和血液调配制度,保障创伤救治的临床用血。
我委组织制定了《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见附件2),供各地开展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时参照使用。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创伤中心建设工作的支持、指导和监管力度,优化创伤诊疗资源配置,鼓励支持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综合性医院开展创伤中心建设,合理布局创伤救治网络,提升创伤救治水平,确保创伤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二、提升创伤救治相关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院前急救、急诊科、骨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颌面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输血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介入放射学专业等创伤救治相关临床专科建设,建立多学科创伤救治团队,提升创伤救治能力。
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首先,我们将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
通过增加医疗设施和设
备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及时、方便地享受到医疗服务。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
管理,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
疗服务。
其次,我们将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立健全的医疗信息
系统,实现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同时,我们还将推动医疗服务的在线化和智能化发展,为人民群众
提供更加便利的就医方式,减少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沟通障碍。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对基层医疗服务的建设和支持。
通过加大
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使基层医
疗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减少因就医不便
而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和医患纠纷。
最后,我们将加强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的医疗
服务评价体系,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全面、客观
的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人民
群众能够享受到安全、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通过以上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我们将着力解决当前医疗服务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实现全民健康目标。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为改善医疗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
能力的通知
【法规类别】卫生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国卫办医函[2018]477号
【发布部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8.06.21
【实施日期】2018.06.2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8〕47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17〕73号)有关要求,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建立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提升创伤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现就提升创伤救治能力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以创伤中心为核心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重视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工作,按照辖区内人口数量与结构、医疗需求、医疗资源布局等情况,坚持区域协同、分级救治的原则,构建创伤救治1 / 2
体系,按照服务流程开展工作(见附件1)。
在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结合医疗资源布局,依托创伤救治能力较强的三级综合医院建立创伤中心,联合急救中心建立城市创伤救治网络。
在县域内,依托创伤救治能力较强的县级医院建立创伤中心,联合急救中心建立县域创伤救治网络。
其他医疗机构根据服务半径、创伤患者救治需要,作为创伤救治点加入创伤救治网络。
完善血站服务体系建设,作好血站设置规划,加强基础设施
2 /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医疗机构日间医疗质量管理暂行规定》的政策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11.23•【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医疗机构日间医疗质量管理暂行规定》的政策解读一、制定背景随着医疗技术和诊疗理念的进步,以日间手术为代表的日间医疗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长期的实践证明,其能够有效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2015年,我委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将“推行日间手术”作为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的重要措施。
2018年,我委在《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置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等,推行包括日间手术、日间化疗在内的多种日间医疗服务,惠及更多患者。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发展日间手术作为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激发了医疗机构开展日间医疗的积极性。
据统计,目前近60%的三级公立医院都开展了日间医疗。
为推动医疗机构规范开展日间医疗,我委陆续制订了日间手术推荐病种、日间手术病种手术操作规范等一系列文件。
但对日间医疗的质量管理缺乏统一的规范,导致各医疗机构开展日间医疗的质量参差不齐,既存在医疗质量安全风险,又不利于日间医疗的健康发展。
为指导医疗机构加强日间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日间医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推动日间医疗规范有序发展,我委组织制定了《医疗机构日间医疗质量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二、主要内容《规定》对日间医疗质量管理的组织建设、制度规范、流程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并明确了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
一是明确了日间医疗的定义。
《规定》提出,日间医疗是在24小时内完成住院全流程诊疗服务的医疗服务模式,属于住院服务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避免了医疗机构将日间医疗与门诊服务混淆;另一方面,确定了日间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架构应当与住院服务质量管理相衔接。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宣传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09.29•【字号】•【施行日期】2020.09.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宣传工作的通知各市卫生健康委,宁东管委会社会事务局,委属(管)医疗机构:为继续深入推进《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总结推广三年来的有效做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工作安排,现就做好我区2020年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宣传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活动内容各市、各医疗机构要在深入落实改善医疗服务各项重点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相关宣传活动,进一步展示改善医疗服务成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一)开展重点工作宣传。
围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结合三年工作情况和疫情防控工作中改善医疗服务举措和成效,梳理精准化预约诊疗、智慧医院建设、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分级诊疗等重点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以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参加国家、自治区组织的各项宣传活动。
(二)开展系列专题活动。
各级医疗机构要适时召开改善医疗服务竞演会、区域宣传会及工作总结会,并以“数说改善医疗服务”“疫情防控下的改善医疗服务成果展播”等活动,立体化展示各医疗机构、科室及医务人员在改善医疗服务工作中的经验做法。
(三)开展先进典型挖掘和表扬活动。
自治区组织开展先进经验典型挖掘和宣传活动,围绕五项制度、10个方面创新医疗服务,遴选部分典型示范医院、医院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深入挖掘和树立一批典型集中进行宣传展示。
积极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参加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展示我区改善医疗服务新经验新成效。
二、活动方式(一)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1.健康报社活动。
关于进一步提升门诊预约诊疗率和复诊预约率的实施方案出台背景:1、为贯彻落实XXX《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省卫生XXX总体目标:自2015年起,利用三年时间改善“三长一短”问题。
2017年12月29日《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自2018年起医疗机构要建立预约诊疗制度。
2、《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技术指引2017版(试行)》第-部分惠民服务预约服务中要求三级医院门诊不断提高预约就诊比例。
3、《2011版三级医院评审手册》要求门诊预约率达到门诊量50%以上。
4、我院门诊现状,目前虽已开通微信预约、现场预约、电话预约自助挂号和网上预约方式,但预约比例仅5%左右,与门诊预约率要求达50%以上还有较大的差距。
为进一步提升门诊预约诊疗率和复诊预约率,制定以下实施方案:一、党委办1、在大厅/官网、微信公众号分享纸质/电子的预约流程图,加大门诊预约宣传力度,引导患者合理选择预约诊疗。
2、公示门诊医生出诊信息。
二、医教部、门急诊部、照顾护士部、财政部1、规范门诊医生出诊行为,提前1-3月向门诊部上报排班信息,临时变动交变动申请至医教部,审批后交门诊部备案。
2、增加门诊预诊人力(可组建我院党员导医志愿服务队/学生导医志愿服务队),指定专人负责导医志愿服务队的岗前培训及门诊预约的具体工作。
3、探索“XXX作排班”模式,每周1-5上午高峰时段由信息科、门诊部各安排1名工作人员、1名志愿者定岗,在挂号大厅、自助服务区进行巡视,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宣传、指导。
4、对中长期预约号源有统一的管理和协调,逐步提高预约号源的占比。
5、优化预约患者就诊流程,门诊大夫供给诊疗效劳须严格按照预约挂号顺序叫号。
6、将预约流程落实情况和门诊预约率纳入门诊大夫考核指标,进行考核,与绩效挂钩。
7、逐步建立预约相干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三、信息科1、改良院XXX别是门诊区域的收集环境,供给高质量的收集信号。
xx医院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为实施健康武汉战略,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印发武汉市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的通知》(武卫生计生办{2018}11号)有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2018—2020年,进一步巩固改善医疗服务的有效举措,将其固化为医院工作制度,不断落实深化。
进一步应用新理念、新技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新需求。
利用3年时间,努力使诊疗更加安全、就诊更加便利、沟通更加有效、体验更加舒适,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二、组织管理医院成立“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成员如下:组长:xx副组长:xx成员:xx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医院“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计划实施。
三、具体任务(一)巩固切实有效举措,形成医院工作制度在总结2015-2017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经验成效的基础上,自2018年起,医院要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
(二)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满足医疗服务新需求2018—2020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在以下10个方面创新医疗服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1.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
2.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
3.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连续医疗服务。
4.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推进实现急慢分治。
5.以“互联网+”为手段,建设智慧医院。
6.以健康武汉客户端为依托,实现就诊信息互联互通。
7.以社会新需求为导向,延伸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8.以签约服务为依托,拓展药学服务新领域。
2018年1月3日,国家卫计委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下称《计划》〕。
健康界通过梳理发现,此次《计划》具备两大重点:一是要求在总结过去三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改善医疗服务的有效举措,将其固化为医院工作制度;二是突出应用新理念、新技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
10个方面创新开展医疗服务《计划》要求各地“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医疗安全〞,重点在10个方面创新医疗服务,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一、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
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器官疾病等,医疗机构可以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针对住院患者,可以探索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单病种多学科诊疗规X,建立单病种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为住院患者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
《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将多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并对中医医疗机构开设MDT作出要求。
二、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
在地级市和县的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医疗机构内部实现各中心相关专业统筹协调,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升重大急性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
《计划》要求,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与各中心形成网络,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共享,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危急重症医疗救治体系。
三、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连续医疗服务。
医联体内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医疗机构间以单病种一体化临床路径为基础,明确分工协作任务,以患者为中心,为其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医疗服务,完整记录健康信息。
《计划》特别强调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尤其是医联体连续医疗服务各环节的医疗质量控制,并对医联体内应用信息化手段作出要求。
四、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推进实现急慢分治。
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2018-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67号)有关要求,在完成第一阶段500家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满足县域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着眼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落实健康扶贫有关要求,全面提升县级医院(含县医院和县中医医院,下同)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县域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制度。
二、工作目标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6〕12号,以下简称《通知》)和国家中医药局关于县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县级医院人才、技术、重点专科等核心竞争力建设,提升县级医院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
落实县级医院功能定位,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有效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任务,力争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制度。
到2020年,500家县医院(包括部分贫困县县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分别达到“三级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要求。
力争使我国90%的县医院、县中医院分别达到县医院、县中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要求。
三、工作内容(一)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1.强化依法执业。
县级医院对本医院依法执业承担主体责任,院长是第一责任人。
医院要明确专门部门负责依法执业管理工作,定期对本医院依法执业情况进行自查、检查和整改,并向属地卫生监督部门报告自查整改情况。
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8281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布日期】2019.07.05•【文号】医保函〔2019〕25号•【施行日期】2019.07.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本医疗保险正文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8281号建议的答复李延萍代表:您提出的在国家医保制度中进一步支持医疗服务供给和使用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一、关于远程医疗相关收费及医保报销政策的问题“互联网+医疗健康”是解决医疗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为适应“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价格、医保支付政策,我们考虑如下:(一)关于制定互联网医疗收费政策问题为健全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收费和支付政策,我们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形成了相关思路。
主要考虑是,适应“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发挥积极作用,按照“深化‘放管服’、分类管理、鼓励创新、线上线下协调发展”的原则健全完善政策。
一是坚持市场决定、政府调节、社会共治相结合,激发医疗市场活力与引导提供适宜服务并重;二是坚持分类管理。
适应“互联网+”的运行发展规律,针对不同的服务主体、对象和内容,制定有操作性的价格和支付政策;三是鼓励创新。
对于依托“互联网+”显着改善成本效率,以及更好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新技术、新模式,给予更宽松的发展空间;四是协调发展。
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实行公平的价格和支付政策,促进线上、线下协调发展,费用公平负担。
根据中央与地方在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上的权限,国家层面负责明确“互联网+”医疗服务立项原则、项目名称、服务内涵、计价单元、计价说明等的规范,指导各地做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工作。
各地负责根据医疗技术发展和本地区实际,按照国家规定的立项原则等,设立适用本地区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制定调整项目价格。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8.10.16
•【文号】国卫办医函〔2018〕894号
•【施行日期】2018.10.1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医疗质量
正文
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
核指标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8〕89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
为落实《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17〕73号),指导各地做好改善医疗服务效果评估考核工作,我委组织制定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对照考核指标(附件1、2),加强对改善医疗服务工作的指导和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联系人:医政医管局罗睿、王斐
电话:************、68791889
附件:1.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医疗机构)
2.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18年10月16日。
医院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建设“美丽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改善诊疗和就医环境,提升医院品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根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卫医发﹝xx﹞73号)和《**市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计划2018—2020年》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坚持以患者和医务人员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为出发点,通过对便民设施领域的集中整治,明显提升医院形象和品质,患者看病就医更加优质方便,患者对医院满意率均达95%以上。
二、实施办法(一)硬件设施1、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应设置在门诊的醒目位置,面积20平方米左右,实行柜台式服务,公示服务项目指示牌,文字通俗易懂,颜色醒目。
2、中心配备必要的电脑、电话等服务设施。
(二)服务内容设在总服务台,整合、充实各项便民服务措施,简化患者就医和办事流程。
1、院领导接待日。
每周五由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代表院长接待患者,为患者排忧解难,倾听患者及家属对我院医疗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协调门诊与其他科室之间的相关问题,调解医患矛盾。
2、导诊陪诊服务。
及时帮助患者导诊就医,指引患者付费检查,为老弱病残和行动不便患者提供护送就诊服务并指导、帮助患者办理入院、出院手续等。
3、群众满意度管理。
主要开展医院投诉接待(及时协调解决,对协调解决无效的,转至医患沟通办公室处理),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出院患者电话随访等工作,倾听患者的意见,改进医院服务。
4、预约诊疗服务。
提供预约服务,如就医专家、化验、检查预约,并做好记录,掌握专家出诊时间,如遇专家有特殊情况不能出诊,及时与病人联系;到预约的时间及时提醒病人。
5、医疗证明盖章服务。
主要承担特殊病种证明和病假审核,异地医保定点盖章等服务。
6、便民服务。
设立便民商店、糕点屋等便民生活设施;提供轮椅、针线包、充电器、温奶服务、指甲刀、卫生巾、老视镜、创可贴、寄送病历、平车服务、微波炉、饮用(热)水及纸杯、病历打(复)印、公共区域移动WIFI等服务。
XXX医院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自评报告一、医院简介XXX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占地面积XX平方米,开放床位XX张,设有XX个临床科室和XX个医技科室。
医院现有员工XX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XX 人,中级职称人员XX人。
医院拥有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如XX、XX、XX等,能满足各类患者的诊疗需求。
二、行动计划目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要求,医院制定了相应的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底,实现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患者满意度达到90%以上,医疗事故零发生,医疗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医疗服务流程更加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三、具体措施及实施情况1.优化医疗服务流程(1)推行预约诊疗服务,通过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方式,方便患者预约挂号,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
实施情况:预约诊疗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患者预约等候时间平均缩短30分钟。
(2)开展一站式医疗服务,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挂号、缴费、检查、取药等一站式服务。
实施情况:一站式服务中心运行良好,患者就诊时间平均缩短45分钟。
(3)完善医疗就诊指引,制作清晰的就诊指南,提高患者就诊效率。
实施情况:就诊指南得到广泛应用,患者就诊满意度提高20%。
2.改善医疗服务质量(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医疗质量。
实施情况:医疗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医疗事故发生率降低至零,医疗纠纷得到及时化解。
(2)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实施情况: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开展新技术、新项目XX项,患者满意度达到90%以上。
(3)关注患者心理需求,加强医护人员沟通技巧培训,提高患者心理关爱水平。
实施情况:医护人员沟通技巧得到提升,患者心理关爱得到加强,患者满意度提高10%。
3.优化医疗资源配置(1)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临床科室布局,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顺义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10.05•【字号】顺政发〔2017〕53号•【施行日期】2017.10.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顺义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顺政发〔2017〕53号各镇人民政府,地区和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顺义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2017年6月7日第17次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2017年10月5日顺义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卫生计生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8号)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京发〔2017〕6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上下联动、内外兼修、软硬兼顾、东西并重”的工作思路,以“健康顺义”为核心任务,持续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和能力改善,继续深化医药卫生领域综合改革,切实抓好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稳步增加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总量,推进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健康优先。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健全覆盖全民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坚持公平可及。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优化资源布局和使用效率,确保居民公平、可靠、便利地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多学科协作门诊设置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部署,根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卫医发〔2017〕73号文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稳步推进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科学建立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进一步提高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我院将以患者为中心,积极设置多学科协作门诊,全面实施多学科诊疗模式,整合相关学科,将医院医疗资源高效利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线,将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专家聚集在一起,从专业角度、健康深度、情感温度等方面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体验感。
二、实施意义(一)加强协作能力,整合有效医疗资源。
多学科联合门诊(简称MDT),是指针对涉及多学科、多器官、多系统的疾病或症状,由相关科室专家组成MDT团队,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最佳诊疗方案,实现疑难病症“一站式”诊治。
通过协作组,打破学科界线,增加各个专科之间— 1 —的互动,主动纳入其他相关科室医生的意见,可使患者得到规范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以免耽误病情甚至出现误诊。
(二)节约患者成本,提供高质量获得感。
医院门诊部是为患者服务的第一站,门诊MDT将集中医院多科室骨干专家,推行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诊治模式(MDT),可以避免患者多次挂号、反复检查、重复治疗,节约患者大量的时间成本及很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以此提升患者的综合获得感、体验感。
(三)紧跟时代潮流,立足未来发展前沿。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已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的重要模式之一,其目的是使传统的个体式、经验式医疗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小组协作、决策模式。
主动学习探索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适应医学领域高速发展,才能立足于未来前沿,并争取三甲医院的创建。
三、组织管理及具体职责(一)组建多学科协作门诊领导小组组长: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院长副组长:院领导成员:党政办、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财务科、绩效办、设备科、门诊部、院感科、预防保健科等负责人。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
聚焦五大制度和十大任务
2018年1月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下称《计划》)。
此次《计划》具备两大重点:一是要求在总结过去三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改善医疗服务的有效举措,将其固化为医院工作制度;二是突出应用新理念、新技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
10个方面创新开展医疗服务
《计划》)要求各地“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医疗安全”,重点在10个方面创新医疗服务,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一、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
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器官疾病等,医疗机构可以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针对住院患者,可以探索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单病种多学科诊疗规范,建立单病种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为住院患者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
《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将多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并对中医医疗机构开设MDT作出要求。
二、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
在地级市和县的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医疗机构内部实现各中心相关专业统筹协调,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升重大急性病医疗救治质量和
效率。
《计划》要求,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与各中心形成网络,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共享,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危急重症医疗救治体系。
三、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连续医疗服务。
医联体内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医疗机构间以单病种一体化临床路径为基础,明确分工协作任务,以患者为中心,为其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医疗服务,完整记录健康信息。
《计划》特别强调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尤其是医联体连续医疗服务各环节的医疗质量控制,并对医联体内应用信息化手段作出要求。
四、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推进实现急慢分治。
符合条件的三级医院稳步开展日间手术,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逐年增加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缩短患者等待住院和等待手术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置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等,为患者提供日间化疗、新生儿日间蓝光照射治疗等日间服务。
要求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日间手术和日间治疗的患者提供随访等后续服务。
五、以“互联网+”为手段,建设智慧医院。
医疗机构围绕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扩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提供与其诊疗科目相一致的、适宜的医疗服务。
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应用可穿戴设备为签约患者和重点随访患者提供远程监测和远程指导。
《计划》要求,医疗机构加强以门诊和住院电子病历为核心的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提高医疗质量,规范诊疗行为,优化服务流程,提高诊疗效率,保障患者安全。
六、以“一卡通”为目标,实现就诊信息互联互通。
基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强居民健康卡、医保卡等应用,实现地市级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患者使用统一的就诊卡可以在任一医疗机构就诊。
鼓励有条件的省级行政区域实现患者就诊“一卡通”。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就诊卡整合就诊、结算、支付、查询、挂号等功能。
七、以社会新需求为导向,延伸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进一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逐步实现二级以上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在医联体内实现优质护理服务下沉,通过培训、指导、远程等方式,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延伸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八、以签约服务为依托,拓展药学服务新领域。
二级以上医院实现药学服务全覆盖,临床药师利用信息化手段,为门诊和住院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合理用药指导。
加强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对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的处方进行审核,实现药学服务下沉。
《计划》鼓励临床药师通过现场指导或者远程方式,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和签约慢病患者合理用药。
九、以人文服务为媒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弘扬卫生计生崇高职业精神,医疗机构建立医务人员和窗口服务人员的服务用语和服务行为规范。
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在关键区域和关键部门完善私密性保护设施。
《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探索开展心血管疾病、肿瘤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相关临床科室与精神科、心理科的协作,为患者同时提供诊疗服务和心理指导。
十、以后勤服务为突破,全面提升患者满意度。
医疗机构不断改善设施环境,标识清晰,布局合理。
加强后勤服务管理,重点提升膳食质量和卫生间洁净状况。
《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公共区域为候诊患者提供网络、阅读、餐饮等舒缓情绪服务,为有需要的住院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和治疗饮食。
医院要建立预约诊疗等五项制度
《计划》称,在总结2015-2017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经验成效的基础上,自2018年起,医疗机构要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等五项制度。
一、预约诊疗制度。
三级医院进一步增加预约诊疗服务比例,大力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预约时段精确到1小时。
三级医院优先向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预约诊疗号源。
对于预约患者和预约转诊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引导基层首诊、双向转诊。
有条件的医院逐步完善住院床位、日间手术预约服务,探索提供预约停车等延伸服务。
二、远程医疗制度。
全国所有医联体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
医联体牵头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中心,向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超声、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远程查房、远程监护、远程培训等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范围,使更多的适宜患者能够在家门口获得上级医院诊疗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探索为签约患者提供适宜的远程医疗、远程健康监测、远程健康教育等服务。
三、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实现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逐步将药学服务、检查检验服务等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增加住院患者临床路径管理比例,实现临床路径“医、护、患”一体化,增强临床诊疗行为规范度和透明度。
有条件的医联体内可以探索建立一体化临床路径,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服务。
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
各地实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全覆盖。
医疗机构通过省级、市级等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合格的,在相应级别行政区域内检查检验结果实行互认。
医联体内实现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检查等资料和信息共享,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五、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
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工岗位,负责协助开展医患沟通,提供诊疗、生活、法务、援助等患者支撑等服务。
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可以设立医务社工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工,开通患者服务呼叫中心,统筹协调解决患者相关需求。
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志愿者服务,鼓励医务人员、医学生、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等,经过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者服务。
改革改善同步推进
《计划》要求,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改善医疗服务与深化医改同部署、同推进,坚持改革改善两手抓。
要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医疗机构改善医疗服务创造条件。
要将行动计划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固化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保障效果可持续。
要加快实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薪酬制度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状态投身改善医疗服务工作。
《计划》特别强调,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升患者满意度。
要求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充分发挥健康中国建设主力军作用。
各级领导都要主动深入医疗卫生一线,与医务人员交朋友,做到精神上鼓励、工作上帮助、事业上支持、生活上保障,让他们舒心、顺心、安心地为患者精心服务。
要下气力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后勤保障,促进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共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