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分布的地带性
- 格式:ppt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7
森林植被分布一、水平地带性(一)概念:地球陆地表面由于气候因子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或沿经度从低到高的有规律分布,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主要由热量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和经度地带性(主要由距海远近的水分引起的)。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1热带植被: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稀树草原(1)热带雨林:分布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无季节变化,降雨量2000mm以上,全年分配均匀,相对湿度很高。
群落的基本特点:种类成分最丰富,优势种不明显,如南美圭亚那半径为8公里的热带雨林中,有花植物达455种,亚洲马来亚岛仅树木就有2000种,而整个欧洲植物区系中的乔、灌木也不超过250种。
成层现象复杂,一般整个群落可分5-8层,层间界限不明显,乔木层高可达30-40米。
季相不明显。
植物叶子全年都呈绿色,老叶脱落几乎与新叶的开放同时或稍前;全年都有植物开花;热带雨林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热带雨林还具有“绞杀植物”(藤本植物发达,如高等植物榕树)、“一木成林”(许多植物具有板状根、气生根或支柱根)、“茎花现象”(花、果生于无叶的茎上)、“叶尖滴水”等。
支柱根来源于树干上的不定根形成的气根,支柱根一方面支撑起作用,另方面可加强对水分、养分的吸收)。
气生根是生长在地面以上空中的根,这种根在生理功能和在结构上与其他根有所不同,又可分以下几种:(1)支持根:像玉米从节上生出一些不定根,表皮往往角质化,厚壁组织发达,不定根伸入土中,继续产生侧根,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根系。
另像榕树从枝上产生多数下垂的气生根,部分气生根也伸进土壤,由于以后的次生生长,成为粗大的木质支持根,树冠扩展的大榕树能呈“一树成林”的壮观。
还有甘蔗等植物也属这类型的根。
(2)板根:板根常见于热带树种中,如香龙眼、臭楝、漆树科和红树科中的一些种类。
板根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主根发育不良,侧根向上侧隆起生长,与树干基部相接部位形成发达的木质板状隆脊。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
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
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
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
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
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
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
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平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在地球表⾯,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北半球⾃北⾄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道的⾬林,⼤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陆中部与北美中部,⾃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候上⾃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候,因此受⽓候影响,植被⾃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林、⾬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陆性⽓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系列东西⾛向的巨⼤⼭系,如阿尔泰⼭、天⼭、祁连⼭、昆仑⼭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寒荒漠带、⾼寒草原带、⾼原⼭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兴安岭—吕梁⼭—六盘⼭—青藏⾼原东缘⼀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林的旱⽣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具体描述⼀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北⽽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林带、⾚道⾬林带。
一、名词解释地带性植被:地带性植被(zonal vegetation)又称显域植被,是指能充分反映气候类型特征的植被类型。
地带性植被在地球表面常呈带状分布,与气候带(型)的界线大致相符。
非地带性植被:非地带性植被(azonal vegetation)又称隐域植被,是指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
显域植被:见地带性植被隐域植被:见非地带性植被纬度地带性:气候、土壤、植被的分布沿纬度方向(南北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气候、土壤、植被的分布沿经度方向(东西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随着山体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植被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
垂直带谱: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形成的植被体系,称为植被垂直带谱。
老茎生花:植物直接在无叶的木质茎上开花、结实。
红树植物:组成红树林的植物称为红树植物(Mangrove plants),是指生在热带浅水海滩潮间带,或是生在周期性海潮能够到达的入海河流中的木本植物。
胎生:红树林植物的果实成熟后,并不从树上脱落,包藏在果实体内部的种子开始生长成绿色棒状胚轴,渐渐地变为带有胚茎笔状胎生苗,长约10~30厘米,从母株吸收营养,并利用胚茎上的皮孔呼吸,继续成长到成熟可脱离母树,坠落入滩泥,或乘着潮水,飘流他方,重新落地生根。
泰加林:狭义的泰加林是指由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云杉和西伯利亚松一起生长并在西伯利亚低地上形成大片的,稍微沼泽化的森林,当地称为泰加群落(taiga)。
它的基本特点是阴暗、沼泽化和缺乏阔叶成分。
广义的泰加林指整个北方针叶林。
阴暗针叶林:云杉和冷杉是较耐阴的树种,所以云杉林和冷杉林比较郁闭,林内比较阴暗,有时候称它们为“阴暗针叶林”。
明亮针叶林:松树和落叶松比较喜阳,组成的针叶林也较稀疏,林内较明亮,因此把这类森林称为“明亮针叶林”。
高中地理(经纬网、植被分布、经度地带性)考点详解•1、我国的经纬网我国幅员辽阔,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我国的经纬度范围大致为:4°N~53°N,73°E~135°E。
我国的疆域“四至点”分别为:①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②南,南海的曾母暗沙(4°N);③西,新疆帕米尔高原(73°E);④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处(135°E)。
在考试中,经常考查40°N(新疆、甘肃、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北回归线(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经过的省份,北京的经纬度范围(39°N~42°N,115°E~118°E)。
我国主要的经纬线如下图所示:图1 我国的经纬网•2、我国的植被分布我国疆域辽阔,植被类型十分丰富。
主要划分为8种: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高寒植被区。
不同地区的纬度、经度与海拔高度不同,所接受的光照、热量与水分条件不同,生长的植被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植被的分布具有以下规律:①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南北两极,太阳辐射的热量逐渐减少,植被也会发生变化: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②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来自海洋的水汽越来越少,气候会变得更加干燥,温差更大,因此植被也会发生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③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并且阳坡和迎风坡的水热条件更好,因此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所生长的植被也会有差异,例如热带地区从山脚至山顶: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高山草甸。
图2 我国的植被分布例题图3 例题答案:C精讲精析:(1)分析该地的植被覆盖变化。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横坐标为经度,经度范围大致为100°E~125°E,纬度表示植被覆盖度;②随着横坐标的增大(经度逐渐增大),植被覆盖度逐渐升高;③经度(东经)增大的方向,即为“东”,因此自西向东,植被覆盖度逐渐增大;④我国西部为内陆,东部为沿海,因此自西向东,即从内陆向沿海,植被覆盖度逐渐升高(经度地带性)。
“三向地带性”规律是指纬向性规律、经向性规律、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纬向性规律:是指热量减少,季节变化,光照与温度变化带来的水分变化。
经向性规律:经度变化带来水分的变化。
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海拔、气温、温度根据气候、土壤和植被的不同划分为气候垂直带、土壤垂直带、森林植被垂直带。
长白山植被特点: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温带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苔原和石山。
《中国植被》将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
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
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
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
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
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
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
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
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
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
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
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
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
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
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
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
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
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
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
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
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
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
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
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
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
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
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名词解释植被的水平地带性是指随着纬度的变化,不同地理区域上出现的具有相似植物群落类型和结构的现象。
该现象是由气候因素对植物生态系统的影响所导致的。
植被的水平地带性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对我们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化和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1. 热带雨林区热带雨林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气候湿热,终年高温高湿,日照时间长。
这种地带性植被种类繁多,植物高大且茂密。
常见的植物群落有大型乔木、木本植物、藤本植物等。
这些植物适应了高温高湿的环境,拥有宽阔的叶片、细长的树干以及发达的根系,以便获取足够的阳光和水分。
2. 温带落叶阔叶林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受到四季气候的影响。
这个地带的植物通过季节性的叶片脱落来适应气候的变化。
春夏季节,当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时,植物生长旺盛,呈现出茂密的绿色;秋冬季节,气温骤降,阳光逐渐减少,植物减少光合作用,为了避免水分蒸发过多,在叶片上生长的细胞分解,形成颜色各异的果实,最后脱落。
常见的植物群落有橡树、枫树、椴树等。
3. 寒带针叶林区寒带针叶林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于寒带地区,气候寒冷,降水较少。
该地带的植物主要是针叶植物,如云杉、松树、冷杉等。
针叶植物具有尖锐的叶片,以减少蒸发和水分流失。
另外,针叶植物还常常有坚硬的树皮和深深的根系,以对抗严寒和风沙的侵蚀。
4. 草原区草原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区或气候条件较恶劣的地带,地下水-table 相对较低。
草原植物一般为草本植物,根系发达,能够在较浅的表土层中获得足够的水分。
草原一般缺乏树木,植物矮小而多样,适应干旱和寒冷环境。
草原植物还具有耐旱、抗风蚀和抗寒的特性,能够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活。
总之,植被的水平地带性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现象,反映了植物适应环境的特性和能力。
通过对植被的水平地带性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从而为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如何发挥地带性植被的优势和特色?
地带性植被又称地带性群落, 是指由水平或垂直的生物气候带决定, 或随其变化的有规律分布的自然植被。
它往往经历多种演替而形成了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的种群组成、外貌、稳定的层次结构、空间分布和季相特征。
地带性植被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具有如下特点:
(一)具备自我平衡、相互维系的生物链;
(二)具备自然演化、自我更新的能力;
(三)适合相应的地貌和气候,对正常的自然灾害有自我适应和自我恢复的能力。
地带性植物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处理方式有:保护,拼接和重建。
在园林绿化设计时,应以设计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依据,园林植物配置构思时,应与地带性植物类型中的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的研究同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地带性特色并与本地区气候相适应、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绿地生态系统。
地带性植被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植物配置应科学合理:
(一)乔木层树种应以地带性树种为基调树种
地带性树种由于是适应了本地环境的植物,在适应性、生态价值、突出地方景观特色等方面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地带性植物的应用是实现群落景观自然化的基础,相关部门应加强地带性树种的筛选与培育。
(二)群落内各种植物的配置、布局应遵从生态位原则
植物配置时要充分考虑生长条件,利用不同物种生态位的分异以及互惠共生原理,避免异株克生现象,确保群落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和时间结构的合理性,实现群落景观的自然化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群落中植物的配置是否合理,关系到群落的景观自然演化、养护成本等等方面,应重点予以研究,纠正容易出现的片面追求多品种、只注重视觉效果、种植过于随意、急功近利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