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郑杭生《社会学概论》重点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300.52 KB
- 文档页数:15
社会学概论郑杭生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含义
指个体在与社会的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三个角度理解:1、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认为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2、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是一个角色学习过程。
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
5、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社会化与社会运行
1、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
2、思维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
力
3、学习能力: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
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
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社会化的行为主体
1、家庭:①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为一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基础②意义在于对儿童
感情和爱的培养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2、学校:特点是①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②是一个组织机构
3、同龄群体:指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
体
4、工作单位:①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②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
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5、大众传播媒介: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
讯手段
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1、人格的含义
①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
②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与感情)
③简单地说,人格就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
2、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1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a、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b、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c、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作出下一步反应
3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
3、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1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2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3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博弈阶段
4、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1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
2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人体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驱使,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从自我中分离出来,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
3将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口腔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1岁至青春期)、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5、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①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②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③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
④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⑤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⑥亲密与孤独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⑦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⑧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二、生命历程理论
1、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2、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
3、其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生命事件
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深受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前者反过来又会影响到个体的角色扮演。生命事件发生的轨迹,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是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主题4、主要有以下四个要点: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生命的相关性、生命的时间安排、人的
能动性
✓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就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
1、儿童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进行的主要是初始社会化
2、青年期:主要问题是“自我认同”问题,即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所作所为与社
会的角色期待不一致进行的是预期社会化
3、成年期:主要是初始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在此阶段,个人扮演的角色比人生任
何时期都要复杂,而且扮演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
4、老年期:主要问题是身体机能、社会地位和声望的下降,疾病和死亡
✓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困境在于,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主要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
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两种表现形式:①无效的文化传递:指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
②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如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