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 格式:doc
- 大小:173.00 KB
- 文档页数:6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其参考答案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消费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缺乏的。
时机本钱:指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处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处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或者: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的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又或者:消费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时机本钱是指消费者所放弃的使用一样的消费要素在其他用处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消费可能性曲线:指在资源和技术既定的条件下,消费两种产品的所有最大可能产量组合点的轨迹。
又称消费可能性边界或消费转换线。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可以购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关系的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可以供给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它由右上方倾斜。
平衡价格:平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或者说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平衡数量:指市场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此时的供给数量恰好等于需求数量。
市场平衡:在市场交易中,当消费者愿意出卖的价格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以及消费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和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恰好相等时,市场到达平衡状态,称为市场平衡。
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支持价格:是政府治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消费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置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承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承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1.经济学:a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科学,它考察人们如何处理目的与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性手段之间的关系。
b是研究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如何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稀缺资源的使用的科学。
2.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
3.理性人的假设:这个假设条件也被称为“经济人”的假设条件。
“经济人”被假定为经济生活中的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以利己为动机的,力图以最低的经济代价去追逐个人最大的经济利益。
4.完全信息的假设:指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情况具有完全的知识,他们知晓时常价格和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并对商品本身的特性了如指掌。
5.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叫“小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
6.市场(微观经济学):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
7.行业:指同一商品市场和提供产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
λ经济学个体经济单位理性人的假设完全信息假设微观经济学市场行业8.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另一个部分,又被称为“大经济学”,研究的是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要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社会的总产量、总收入、价格总水平和就业量等进行分析。
9.劳动:人类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0.土地:指的不仅是土地本身,还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
11.资本: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
实物形态称为资本品或投资品。
货币形态称为货币资本。
12.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是一种无形的生产要素。
13.自由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一个极端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这种经济类型中根本没有政府的参与,由经济系统中的个人或公司做出与自身有关的所有经济决策。
14.计划经济:完全的计划经济又称为命令式经济,是经济体制的另一个极端,在这种经济体制中,所有与资源配置有关的经济活动都由政府或通过政府指令来进行。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1.GDP是指一国境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
2.均衡产出是指经济社会收入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有得支出的产出。
3.在索洛模型中,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态资本存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
4.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资产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5.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上涨,导致整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来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2.预防性动机是指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3.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下所产生的预算盈余。
4.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
5.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增量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比例,或者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
3.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或者每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
4.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时的产出,或者说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5.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社会中一定时期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水平持续上涨,包含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和持续上涨的特点。
6.投资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的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7.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的比率。
8.总需求是指在特定价格水平下,生产部门愿意支出的产出总量,通常用产出水平表示。
这是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的定义。
9.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提供的总产量,即基于就业的基本资源(包括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所生产的产量。
精心整理名词解释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社会财富的增长,商品和劳务的增加,即产出的增加。
一般用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或者它们的人均数值。
公开失业: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
不充分就业:指人们工作的时间少于愿意工作的时间。
绿色革命: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矮秆、高产、耐肥的小麦、玉米、水稻新品种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开来,被称为“绿色革命”。
工业化:工业化意味着一个过程,在次过程中,一国借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制成消费品、资本品和提高服务的能力。
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单位出口商品价格和单位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降。
产的工业。
可以说是利用对外贸易所开拓的国内市场来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一种战略。
人力资本---指后天获得的生产能力,强调人力资源的质量方面,是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
工业化: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转化,是农业份额的下降和非农业份额的上升,这里的份额中既有产值份额,也有就业份额。
这种转化的结果是一个国家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偏低,从资本供给看,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收入-低储蓄率-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需求变量:经济增长率、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增长率随储蓄率增长而增长,随资本产出比率增大而降低的结论,因此指出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提高储蓄率和资本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发展。
金融抑制: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采取的使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
人口转型:指工业化初期人口快速增长,与经济的增长相辅相成,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生率下降,人口的增长率逐渐放缓。
一、名词解释。
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
资本深化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
第一章导论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
奥肯定律: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这被称为奥肯定律。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国民收入会有什么影响?答:仅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个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可以获得利息收入,从而使个人财富增加;但从整个经济来说,个人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经济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是坏事。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核算是估计某一时期生产的既定的国民收入总量。
政府购买:一、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重要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 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范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NP GNP 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NDP)NDP)和国民生产净值(NNP):最终产品价值扣除资本折旧。
4、国民收入(、国民收入(NI NI NI)):是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获得的总收入。
5、个人收入(、个人收入(PI PI PI)):是居民和非公司企业得到的收入。
6、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DPI)):是家庭和非公司企业在完成对政府的义务后剩下的收入。
第一章1、经济问题的根源:人类欲望的无线性和满足欲望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矛盾所产生。
2、稀缺性:不时之物品或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再多的物品和资源也是不足的。
3、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数量有限,因为用于生产它的资源是有限的。
4、经济学:①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作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生产各种物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②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科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合理配置的科学。
5、经济资源:即生产要素(生产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的物质手段和劳务),分为(1)自然资源(土地、矿藏)、(2)人力资源(脑力、体力),(3)人造资源(工具、厂房),称为经典三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
后来马歇尔增加“企业家才能”,合称四要素。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吃穿住用(2)安全需要:未来生活有保障(3)社会需要:感情、爱、归属感(4)尊重需要:朋友、社会的尊重(5)自我实现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7、经济运行的三个基本问题(市场经济能解决):(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价格是决定生产什么的关键因素)(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分配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8、经济学考察物质资料的生产与消费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1)欲望虽无穷,但有轻重缓急之分。
(2)有限的资源一般至少有两种或以上的用途。
(3)满足某些欲望需要付出代价。
由于要付出代价,必须根据轻重缓急的程度以及所付代价的大小,权衡比较,做出决策。
9、机会成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将某一资源用于特定用途而放弃的将该资源用于其他各种用途的最高收益。
“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
10、生产可能性边界: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最好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可能产量的组合。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参考名词解释:1.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经济运行)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高效率的时候,要使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为代价。
2.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宏观经济在增长中的扩张与收缩的交替波动。
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在动态增长中出现的扩张——收缩——再扩张的反复的周期性变化。
3.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主要运用间接手段,对一定范围内经济总体的运行进行引导和调节的过程。
4.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国家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行使,管理权限的划分,资产的保值增值,收益的享有、处分等进行的监督。
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的经营和使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具体地说,就是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进行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PPT没有找到,这是百度百科答案,供参考)简答题:(一)简述公共物品的含义及特征答: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特征:1.受益的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或者说,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
例如国防。
2.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享用。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实际上是受益的非排他性的延伸3.消费的非竞争性:任何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
具体表现为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边际生产成本为零是指在现有的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加供给成本。
名义GDP也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产出。
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C=c(y)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
边际消费是代表的是增加的消费占你增加的收入的百分比。
边际消费长期较低会产生流动性过剩的情况。
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
非意愿存货是一定时期内产生的无法售出的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实际的产出多于支出,非意愿存货增加;实际的产出少于支出,非意愿存货减少;实际的产出等于支出,存货投资才不变。
经济增长:指一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产品和劳务的增长。
即是一种产量的增加,可以用总产量GDP表示,通常用人均GDP的增长率来衡量。
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它形成一种规律性模式,即先是经济活动的扩展,随后是收缩,接着是进一步扩张。
经济增长:主要是指在长期条件下,社会生产能力提高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而不是指现存的生产能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加(经济周期)。
经济增长常规因素:1、投资与资本积累2、人力资本3、自然资源4、开放与国际化。
决定因素——技术进步、制度因素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仰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这要是通过以下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首先是政府的税收的自动变化。
1、通货膨胀税: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
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2、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
3、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
分子是总产出(即,CDP),分母是资本、劳动和资源的加权平均数。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增长是构成生产能力的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生产能力的各种因素都影响着经济增长;其次,经济增长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因素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总投入量(即劳动和资本的要素投入量)以及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即全要素生产率),其他(诸如土地、非正常因素、农业气候、劳动争议、需求强度)可以略而不计。
由于全部要素生产率可以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变化,体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常被用以表示技术进步的速度,而且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时,也常常用技术进步替换全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
3、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4、挤出效应(Crowing out):“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1.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
如果产品平均成本岁生产规模扩大而上升,则称规模不经济。
2.基尼系数:不平等面积与完全平等面积之比,一种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标准。
3.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4.挤出效应: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或税收减少时,货币需求会增加,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的投资会受到抑制,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
5.经济租金:是指在长期内,一切要素都可流动,因此,要想使这些要素留在该行业,厂商付给它们的报酬必须超过它们转移到其他行业所能获得的最大报酬。
6.流动性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7.纳什均衡:是指参与博弈的每一局中在给定其他局中人策略的条件下选择上策所构成的一种策略组合。
8.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
9.替代效应:是因该种商品名义价格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中,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
10.收入效应:是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因一种商品名义价格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所购商品总量的变化。
11.准租金:工厂、机器和其他耐用性设备固定性很强,不易从这个产业转往其他产业,有些具有类似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垂直的土地供给曲线,因此,使用这些设备的租金有时也称准地租。
12.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是由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的,他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1.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践。
它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问题,包括贫困、失业、不平等、资源利用等。
发展经济学旨在寻找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策略和政策。
2.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增长和变化。
它包括经济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优化、科技创新的推动等方面。
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进。
3.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产出的增加。
它可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技术进步等来实现。
经济增长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4. 贫困贫困是指人们生活资源的严重短缺,无法满足基本需求的状态。
贫困通常包括经济贫困和社会贫困两个层面,如收入低、教育水平低、医疗条件差等。
发展经济学的目标之一是减少贫困,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
5. 失业失业是指处于劳动年龄但没有工作的人口数量。
失业率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情况。
高失业率不仅会导致经济资源浪费,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质量。
发展经济学致力于解决失业问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6. 不平等不平等是指财富、收入、机会等在社会中的不平均分配现象。
不平等可以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限制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发展经济学研究如何减少不平等,促进社会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7. 资源利用资源利用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开发和利用。
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等。
有效地利用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发展经济学研究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8.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各种资源。
常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
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对于经济增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9. 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在一定资源投入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资源量。
简答及综合论述(非需画图部分)1、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其销售收益与价格是反方向变动的;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销售收益与价格则是同方向变动的;对于单位价格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销售收益没有影响。
2、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及税额应由谁负担:影响税收归宿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弹性。
当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时,说明税收增加所引起的价格上涨会使得需求量减少小于供给量减少,因此厂商就可以通过价格上涨的方式把更多的税收转嫁给消费者。
当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税收增加所引起的价格上涨会使需求量减少大于供给量减少,因此厂商不能过分提高价格,只能由自己来承受大部分的税收。
3、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与需求均呈同方向变动;均衡价格与供给呈反方向变动,而均衡产量与供给呈同方向的变动。
4、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如果该行业有经济利润,就会吸引新厂商进入,于是该行业的供给就增加,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会下跌,一直跌到其经济利润为零时该行业厂商停止进入,反之亦然。
因此,厂商进入退出的结果必然是厂商只有获得正常利润而经济利润为零,即产品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
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上,长期均衡就是既无经济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这时再没有厂商进入或退出该行业,再没有厂商扩大或收缩其经营规模。
5、斯威齐模型的前提和结论:该模型假定,寡头垄断厂商推测其他厂商对自己价格变动的态度是跟跌不跟涨,即认为自己降价时,竞争者也会降价,以免他们丧失自己市场,而涨价时,竞争者不涨价,以便他们夺取市场。
因此每个厂商不肯轻易变动价格,宁肯通过非价格竞争来占领市场。
根据以上假定,寡头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就是拐折的,拐点以上的需求曲线比拐点以下的需求曲线要平坦。
只要MC曲线与MR曲线相交于MR曲线的不连续区域,寡头厂商都达到均衡,使产量的变动达到利润极大的水平。
6、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会向左上方弯曲?答: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而劳动供给可看成是闲暇需求的反面。
一、名词解释1.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成同向变动。
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2.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成反向变动。
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其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4.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短期中,在生产技术不变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增加的总产量首先递增,然后递减,最后绝对减少。
5.机会成本:所放弃的用途就是把资金用于一种用途的机会成本。
6.会计成本: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称为会计成本。
7.短期均衡分析:8.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将产权赋予交易的任何一方都没有什么差异,双方之间的谈判和交易会带来资源的最有效利用,这就是科斯定理。
9.“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在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下,可以导致整个经济达到一般均衡,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10.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集体消费的物品。
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指不轻而易举地排斥某人消费某种物品。
非竞争性指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消费者之间并不存在竞争。
11.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是由很多经济活动的差不多同时扩张,继之以普遍的衰退、收缩、与复苏组成;这种变动重复出现。
12.自然失业:是指由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引起的失业。
13.自然失业率:是衡量自然失业状况的指数,可以用自然失业人数和劳动力总数之比来表示。
14.总需求:是指给定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想要支出的总额。
15.汇率效应:物价水平通过对汇率的影响而影响净出口。
经济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需求价格弹性:是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当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变,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点以后,总产量的增加额将越来越小的现象。
3、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5、GDP均衡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与均衡的国民收入总需求相等的国民生产总值.6、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的两种要素的各种不同的最大数量组合的轨迹。
7、无差异曲线: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二、简答1、简述四种市场结构类型的特征:市场结构的类型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各类市场结构的特征如下表:2、简述垄断形成的原因:垄断之所以产生,基本原因是市场上存在很强的进入障碍,也就是说,通过进入障碍破使其他生产者无法进入该市场与垄断者进行竞争。
垄断者依靠自己已经掌握的市场力量,如较低的成本、良好的服务、创新的产品等优势形成一个针对其他生产者的进入壁垒,限制其他生产者进入。
进入壁垒的形成源于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这构成垄断形成的具体原因。
(1)生产发展的集中趋势。
(2)规模经济的要求。
(3)保护专利的需要。
(4)存在行业进入壁垒。
(5)行业进入存在法律限制。
3、简述GDP、NDP、NI、PI和PDI之间的关系:国民收入核算包括五个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各项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如下: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折旧;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NDP-间接税净值—企业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PI—个人税收;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
经济学名词解释 (超全)1. 供给与需求- 供给(Supply):指市场上生产者所愿意提供的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 需求(Demand):指市场上消费者所愿意购买的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2. 市场- 市场(Market):指供给者和需求者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途径。
-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指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供需关系进行资源配置和决策的经济模式。
3. 价格与价格体系- 价格(Price):指商品或服务在市场上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价值。
价格通常由供需关系决定。
- 市场均衡价(Market Equilibrium Price):指市场上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时的价格。
- 价格体系(Price System):指市场经济中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一系列价格关系的总和。
4. 市场结构- 垄断(Monopoly):指一个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者或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 寡头垄断(Oligopoly):指一个市场上只有几个供应者或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5.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指做出某种选择后所放弃的最好的其他选择的成本。
- 潜在收益(Potential Gain):指做出某种选择后可能获得的最好的结果或回报。
6.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实际需求,导致整体物价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
- 通货紧缩(Deflation):指货币供应量不足以满足经济实际需求,导致整体物价水平下降的经济现象。
7.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总价值。
8. 外汇与汇率- 外汇(Foreign Exchange):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货币交换的过程和结果。
- 汇率(Exchange Rate):指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一:基本概念1,效用utility:是消费者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它是一种主观评价,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是一种自我比较,满足程度高,则效用大,反之效用就小。
虽然效用是一种主观上的使用价值,但大量人群的主观使用价值,其统计结果具有客观性。
2, 供给法则(Law of Supply):对绝大多数商品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一般说来,市场价格越高,卖方愿意为市场提供较多的产品数量:即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
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这就是供给法则。
反映在图形上,二者的关系是一条左上方倾斜的曲线。
3,.货币的含义货币:在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付中,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形式:现金、支票存款、信用卡或借记卡上的存款、定期存款、国库券、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4,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通货膨胀指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
含义:①是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价格的上升。
②是价格水平持续一定时期的上升,不是指价格水平的一时上升。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在下降。
原因解释:生理或心理上的原因,如吃山珍海味与吃青菜豆腐物品用途上的原因,如英汉大词典7,需求法则:需求量与需求价格成反向变动关系,就是需求法则。
在一般情况下,当市场价格上升时,需求的数量会下降;而当市场价格下降时,需求的数量会增加。
8,生产函数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某一组合与其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
9,失业者:正值工作年龄而没有工作,但在现行工资率下愿意工作的人。
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名词解释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 边际效用答案: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额外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时所增加的满足度或效用。
它是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需求的度量,通常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2. 机会成本答案: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某种资源或进行某项活动而放弃的其他选择的潜在价值。
在经济学中,它用来评估决策的成本,即选择一种行动时所放弃的次优选择的价值。
3. 市场均衡答案:市场均衡是指在某一价格水平上,市场上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状态。
此时,市场上没有剩余的供给也没有未满足的需求,价格达到一个稳定点。
4. 通货膨胀答案: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购买力下降,通常表现为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普遍上升。
它是货币供应量增加或需求增加导致的经济现象。
5. 货币政策答案: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目的是实现价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6. 财政政策答案: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政府支出和债务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目的是调节总需求,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稳定。
7. 产权答案:产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某项资产拥有的法律权利,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
产权的确立和保护是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基础。
8. 外部性答案:外部性是指一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人或企业产生的未被市场价格所反映的成本或收益。
它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分别导致市场失灵。
9. 比较优势答案: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个体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或个体具有更低的机会成本。
即使在所有生产领域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也可以通过专注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贸易来获得利益。
10. 经济周期答案: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经历的扩张、顶峰、收缩和谷底的循环过程。
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波动性。
二、简答题1. 什么是需求弹性,它如何影响价格?答案: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
如果需求弹性高,即需求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价格的小幅变动会导致需求量的大幅变化;如果需求弹性低,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小。
斜体内容待定名词解释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3、国际均衡价格:是指一国的过剩需求等于一国的过剩供给时,对应的相对价格。
4、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6、封闭经济:是指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没有任何的经济往来关系7、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2、罗伯津斯基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贫困化增长(悲惨的增长)4、要素密集度5、里昂剔夫之谜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1、特定要素:指一种要素通常仅限于特定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该特定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不能自由流动。
2、特定要素模型:该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可以在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劳动总量固定并可达到充分就业;而劳动以外的其它要素则是特定的,它们只能被用于生产特定产品。
根据该模型,在生产函数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情况下,当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时,劳动在两个部门间的分配便达到均衡,进而两个部门的产出也得以确定。
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2.产业内贸易:国家间类似产品的双向贸易。
3. 产业间贸易:国家间不同产品的双向贸易。
4. 产品生命周期:把产品从诞生到衰落的过程视为一个生命周期,即产品的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不同的阶段,占据支配地位的要素不同,形成的比较优势不同,国际贸易在各国发生。
5. 初始期:即新产品在创新国诞生,占据支配地位的要素是知识、技术,贸易发生在少数收入水平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1、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厂商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另一种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名词解释1.失业率:指失业人数在劳动力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即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100%2.市场失灵:指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一般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因素。
3.规模经济:各种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定比率时,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的产量变化情况。
4.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记成MPL.5.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6.外部性:指一个经济主体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自动外溢到其他经济主体身上的现象。
寡头:又称寡头垄断,指为数不多的销售者。
寡头垄断指少数几家厂商垄断了某一行业的市场,控制了这一行业的供给。
7.可变成本:指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称为VC。
当产量为零时,可变成本也为零。
产量越大,可变成本越高。
固定成本:指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大效益。
8.偏好:消费者的偏好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
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是根据某些客观指标或者基于心理感受而给出的主观判断。
9.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简答题1.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和布伦贝格、安东等人(共同提出来的)。
他们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从对个人消费行为的研究出发,该假说的前提是: 首先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已的收入,进行消费。
生命周期假说将人的一生分为年轻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三个阶段。
年轻和中年时期阶段,老年时期是退休以后的阶段。
一般来说,在年轻时期,家庭收入低,但因为未来收入会增加,因此,在这一阶段,往往会把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有时甚至举债消费,导致消费大于收入。
第一章1、经济问题的根源:人类欲望的无线性和满足欲望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矛盾所产生。
2、稀缺性:不时之物品或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再多的物品和资源也是不足的。
3、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数量有限,因为用于生产它的资源是有限的。
4、经济学:①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作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生产各种物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②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科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合理配置的科学。
5、经济资源:即生产要素(生产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的物质手段和劳务),分为(1)自然资源(土地、矿藏)、(2)人力资源(脑力、体力),(3)人造资源(工具、厂房),称为经典三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
后来马歇尔增加“企业家才能”,合称四要素。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吃穿住用(2)安全需要:未来生活有保障(3)社会需要:感情、爱、归属感(4)尊重需要:朋友、社会的尊重(5)自我实现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7、经济运行的三个基本问题(市场经济能解决):(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价格是决定生产什么的关键因素)(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分配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8、经济学考察物质资料的生产与消费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1)欲望虽无穷,但有轻重缓急之分。
(2)有限的资源一般至少有两种或以上的用途。
(3)满足某些欲望需要付出代价。
由于要付出代价,必须根据轻重缓急的程度以及所付代价的大小,权衡比较,做出决策。
9、机会成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将某一资源用于特定用途而放弃的将该资源用于其他各种用途的最高收益。
“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
10、生产可能性边界: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最好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可能产量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生产不同物品之间的交替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替关系是可以改变的。
如要素的增加、技术进步和管理效率的改善。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即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不能满足所有需要,任何社会都面临产品分配问题。
11、经济资源配置的利用方式——经济体制问题。
经济体制可划分为:自给经济:小农经济,交换极少,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生产资料政府所有,统一生产分配,效率低。
市场经济:私有制,产权明晰,自由竞争,价格机制,效率高。
混合经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私有与政府所有、竞争与干预相结合。
;垄断和竞争相混合。
凭借市场机制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12、市场指任何可以交换的场合。
可分为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
筹集、借入和借出资金的市场称为资本市场。
13、在现代经济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
14、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厂商)和单个市场活动为对象。
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变量包括:需求、供给、价格、效用、产量、成本、利润等。
微观经济学内容主要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收入分配、福利经济学及一般均衡分析。
它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15、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
经济总量有总收入、就业量、消费、储蓄、投资、物价水平、利息率、汇率等。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收入的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问题。
16、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稀缺资源的节省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取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区别:价格、产出、消费、投资、供给和需求等,都有个量与总量的区别,含义不同。
17、“经济人”概念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引入。
经济人的行为是理性的,或合乎理性的。
理性的行为无需完全是自私自利的。
理性意味着最优化结果——最大效用,最优决策。
18、科学性和客观性要求经济学超脱和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就经济事物本来面目进行客观的描述,这就是“价值中立”(value free)原则。
19、价值中立原则将经济学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分析经济中的事实和行为,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不带价值判断,有客观性,命题有正误之分,检验标准是客观事实。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不具客观性,规范命题没有正误之分。
20、经济模型是指用于描述与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
包括变量、假设:事实限定条件,如“其他条件不变”。
假说:变量间如何发生关系的判断。
预测。
21、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P13-14):均衡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边际分析。
22、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P15-17第三章1、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PXX +PYY ≤I 预算线的斜率为 PX/PY ,表示一单位的 X 商品的机会成本是 PX/PY 单位 Y 商品2、效用:消费者消费产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心理主观感觉。
基数效用:效用的多少类似于温度、长度,可以用数字衡量,并且可以加总。
序数效用:效用值的大小次序表示满意程度的高低,但效用值大小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不能相加或相减。
边际效用:增加或减少一单位商品或劳动所得到的效用的变化量。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该商品的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4、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最大效用并保持这种情形不变的状态。
消费者均衡状态时消费者所消费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是在既定收入下所达到的最优组合,消费者将不会增加或减少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消费者均衡时达到效用最大化。
一定位于预算约束线上,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决定。
5、无差异曲线: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数量的商品集合描述出的轨迹。
无差异曲线特点:1、无差曲线有无数条,每条代表一个效用水平,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
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3、无差异曲线向右倾斜,凸向原点。
0lim X x TU TU TU MU X X X∆→∆∆∂===∆∆∂6、边际替代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一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7、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增加一单位某商品而愿意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逐渐减少。
即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增加,它对另外一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
8、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9、偏好反映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组合效用水平的评价。
10、替代效应是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
收入效应: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11、补偿预算线: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它用来表示以假设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不变(效用总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12、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商品价格下降,替代效应使商品的需求量变化为正值。
商品价格下降,收入效应使商品需求量变化可正可负。
商品价格下降,收入效应为正的商品称为正常商品;收入效应为负,但绝对量小于替代效应的为低档商品;收入效应为负,且绝对量大于替代效应的为吉芬商品第五章1、显性成本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并隐含地假设显性成本(购买价格)等于要素的机会成本。
隐性成本指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应该获得的报酬。
隐性成本也应该等于它的机会成本。
2、会计成本指会计师在账簿上记录下来的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历史成本。
经济成本指所有投入生产要素所付出的总代价。
包括所有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3、固定成本主要指厂商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固定投入所带来的成本(如机器设备等),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
可变成本指厂商在短期内可以改变的可变投入所带来的成本(如工资、原材料等),随产的变化而变化。
4、AFC :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支出的固定成本。
AVC :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支出的可变成本。
5、各短期成本曲线的相互关系(1)TVC 经过原点。
TC 与TVC 平行,二者垂直距离为TFC 。
(2)AVC 、AC 与MC 曲线都呈U 型,且MC 在上升段经过AVC 和AC 曲线的最低点。
(3)AC 的最低点在AVC 最低点的右上方,二者的垂直距离为AFC 。
(4)MC 的最低点对应TVC 与TC 的拐点。
6、短期成本曲线形成背后的原因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可变投入要素投入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先递增,达到一定值后递减。
在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导致边际成本先递减,后递增。
若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边际产量递增,则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边际成本递减;反之则反是。
所以边际成本曲线MC 为U 形。
总成本曲线先上凸,后下凹,AVC 和AC 曲线也为U 形。
7、长期总成本指厂商在长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支出。
长期成本曲线可以从多条短期成本曲线中推导出来。
随着生产规模的变化,从无数条STC 曲线中得到一条包络曲线。
LTC 每一点与一条STC 相切,切点为该STC 的最优生产规模。
8、LAC 是无数条SAC 的包络线,LAC 上每一点都与一条SAC 相切,对应该产量短期最优的XY Y MRS X ∆=-∆生产规模。
当LAC 最低点时,与SAC 均切于最低点,LAC 最低点左边,SAC 与其左切,右边则右切。
9、长期平均成本LAC 呈U 的特征解释从理论上,厂商长期生产技术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导致LAC 曲线先降后升的特征。
规模报酬是在要素同比例变化的前提下进行分析,而实质上,要素比例可变,因此,长期生产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LAC 曲线呈U 的决定性因素。
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决定了LAC 的U 形特征,而外在经济与不经济决定了LAC 的位置。
10、每一个产量水平Q (最优)都是STC 与LTC 相切,也是SAC 与LAC 相切,该切点产量水平的STC 的斜率SMC=LMC ,所有相应产量Q 的SMC 的点结起来的点,即为LMC 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