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及手术室外麻醉,镇静,镇痛
- 格式:ppt
- 大小:29.75 MB
- 文档页数:113
在选择门诊麻醉方法时要考虑麻醉的质量、安全性、效率、设备和药物的费用等。
理想的门诊麻醉方法应该是起效迅速平稳、能在手术中提供遗忘和镇痛、恢复期短、不良反应少。
另外,不同麻醉医师和病人的偏好也决定麻醉方法的选择。
各种麻醉方法均可用于门诊手术,各有其优缺点,目前尚无统一理想的门诊麻醉方法。
全麻病人的氧饱和度都保持正常,而镇静病人有明显的氧饱和度下降,有些选用镇静的病人由于过分活动干扰手术操作而改成全麻。
尽管常选用硬膜外、骶管阻滞或腰麻,但其残留的阻滞作用常导致病人离院延迟。
周围神经阻滞能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目前联合周围神经阻滞和静脉镇静方法使用越来越多。
区域麻醉后在恢复室内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是6%,而全麻后的发生率则是14%。
镇静下区域麻醉后的恢复时间也比全麻后短。
与脊麻有关的不良反应是头痛,但全麻后也会发生头痛,尤其是使用细的脊麻穿刺针后,两者的发病率是相似的。
虽然通常腰麻后头痛的发病率高于全麻,但全麻后咽喉痛和恶心的发病率高于腰麻。
没有研究表明区域麻醉或静脉镇静比全身麻醉更加安全。
门诊麻醉所需要麻醉、监护和复苏设备与住院病人一样。
标准的门诊手术术中监测包括胸前听诊器、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全麻需选用呼吸气二氧化碳监测。
一、清醒镇静很多病人在局部麻醉或区域阻滞麻醉下手术时都要求镇静,并且要求对手术没有记忆。
清醒镇静是指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或联合使用两种方法,对意识水平的浅抑制,保留病人维持呼吸道通畅和对躯体刺激和语言指令做出反应的能力。
而深度镇静的定义是: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或者联合使用两种方法,产生的一种可控制的意识抑制状态,保护性反射的部分丧失,不能对语言指令做出有意识的反应。
对不适合作门诊全麻的病人,可以在局部麻醉或区域阻滞辅以镇静的状态下进行,但镇静后有更多发生并发症的危险。
在一项10万例麻醉的研究中,监护下镇静(MAC)的死亡率最高(10000例麻醉中发生209例死亡)。
MAC指麻醉医生对接受局部麻醉的病人或接受诊断或治疗手术的病人进行监护,在监护的过程中可能使用镇痛药、镇静-抗焦虑药或其他药物。
麻醉科常见术前镇静方法在麻醉学中,术前镇静是一种重要的操作,用于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提高手术的顺利进行。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手术类型,麻醉科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常见术前镇静方法。
本文将就麻醉科常见的术前镇静方法进行介绍。
一、口服药物镇静口服药物镇静是一种简便、经济并且广泛应用的术前镇静方法。
常用的口服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镇静安眠药。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氯硝安定、艾司唑仑等具有较好的镇静、催眠效果,并且作用时间较短。
镇静安眠药如地西泮等则具有持久的较强的镇静效果。
在选择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具体剂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而定。
二、静脉注射药物镇静静脉注射药物镇静是一种迅速、可靠的术前镇静方法。
常用的静脉注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和巴比妥类药物。
苯二氮䓬类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以达到镇静效果。
巴比妥类药物则通过增加伽马氨基酸的抑制性传递而产生镇静效果。
在静脉注射药物镇静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防止发生不良反应。
三、吸入麻醉剂镇静吸入麻醉剂镇静是一种常用的术前镇静方法,尤其适用于儿童、老年患者和对药物敏感的患者。
常用的吸入麻醉剂包括七氟醚、异氟醚等。
吸入麻醉剂的优势在于药物作用迅速,而且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调节。
在吸入麻醉剂镇静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维持气道的通畅。
四、局部麻醉药物镇静局部麻醉药物镇静是一种以局部麻醉为基础的术前镇静方法,适用于某些手术。
局部麻醉药物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产生局部麻醉的效果,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丙哌卡因等。
在局部麻醉药物镇静时,应注意掌握适当的麻醉剂量,以避免麻醉过度或不足。
总结而言,麻醉科常见的术前镇静方法主要包括口服药物镇静、静脉注射药物镇静、吸入麻醉剂镇静和局部麻醉药物镇静。
在具体选择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进行综合考虑。
并且在术中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麻醉科的诊疗范围涵盖了手术麻醉、急救与复苏、疼痛诊疗等方面。
具体诊疗范围如下:
1.手术麻醉:麻醉科主要负责手术过程中的麻醉管理,包括普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妇产科、小儿外科、五官科以及器官移植等各种手术麻醉。
2.急救与复苏:麻醉科医生在急救和复苏方面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急救治疗和复苏措施。
3.疼痛诊疗:麻醉科还涉及疼痛诊疗,包括术后镇痛、慢性疼痛诊疗等。
对于各种急慢性疼痛,如全身软组织损害所致的慢性疼痛、需要介入毁损治疗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镇痛无效需要微创治疗的癌痛以及不明原因的疼痛等,麻醉科医生能够提供专业的诊疗服务。
此外,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麻醉科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展,疼痛门诊等诊疗项目逐渐成为麻醉科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总之,麻醉科的诊疗范围广泛,为手术室内的手术患者和急慢性疼痛患者提供了专业的诊疗和管理服务。
《临床麻醉学》简答题麻醉前用药的目的:总目的是通过以下相应药使麻醉过程平稳1.使病人情绪安定、合作、减少恐惧,解除焦虑,产生必要的遗忘。
2.减少某些麻醉药的副作用,如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局麻药的滴定作用等。
3.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特别是迷走神经反射。
4.缓解术前疼痛。
常用镇静安定药的作用1、苯二氮卓类:1)这类药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及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有顺行性遗忘作用;2)对局麻药的毒性反应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3)不具镇痛作用,但可增强麻醉性镇痛药或全身麻醉药的作用。
2、丁酰苯类:1)有较强的镇静、安定、解焦虑、和制吐作用;2)有轻度的a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作用,静脉用药时可致轻度血压下降;3)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
3、吩噻嗪类:有较强镇静、抗吐作用和抗组胺作用。
气管插管适应证:1、保护气道;2、防止误吸;3、频繁进行气管内吸引的病人;4、实施正压通气;5、一些不利病人生理的手术体位,应用气管导管便于改善病人通气;6、手术部位在头颈部或上呼吸道难以保持通畅;7、使用面罩控制呼吸困难的病人,如无牙的病人;8、保证影响呼吸道通畅疾病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气管插管禁忌症:1、喉水肿;2、急性喉炎;3、喉头粘膜下水肿确认导管进入气管的方法:1、直视下导管进入声门;2、压胸部时,导管口有气流;3、人工通气时,可见双侧胸廓对称起伏听诊双肺可听到有清晰的肺泡呼吸音;4、如用透明导管,吸气时管壁清亮,呼气时明显的“白雾”样变化;5、病人如有自主呼吸,接麻醉机后可见呼吸囊随呼吸而张缩;6、监测呼气末分压更易判断,呼气末分压有显示则可确认无误。
支气管插管适应证:1、大咳血、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痰量过多或肺大泡有明显液面的湿肺病人,可避免大量血液、脓汁或分泌物淹没或污染健侧肺;2、支气管胸膜瘘、气管食管瘘;3、拟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的病人;4、外伤性支气管断裂及气管或支气管成形术时,可防止患侧漏气;5、食管肿瘤切除或食管裂孔疝修补;6、分侧肺功能试验或单肺灌洗治疗;7、胸主动脉瘤切除术;8、主动脉缩窄修复术;9、动脉导管未闭关闭术等。
科普手术室外的麻醉随着人类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现代人类要求诊疗时要无痛、舒适、无记忆。
麻醉技术的发展是满足人类诊疗需求的重要举措,同时,因门诊诊疗更为复杂,种类繁多,适应症增加,使得手术外的麻醉也迅速发展。
目前,手术外麻醉成为了临床麻醉的其中一个分支学科。
一、手术室外麻醉概念手术室外麻醉是指麻醉医生于手术室外的场所实施治疗性操作或者为接受手术诊断性检查时实施的麻醉。
手术室外实施手术及相关操作、检查都要实施麻醉及检测,医院不同门诊其手术麻醉也大不相同。
不管是在手术室内或者手术室外,实施麻醉的基本原则都是不变的,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方便医务人员开展各种操作。
二、手术室外麻醉主要涉及范围手术室外的麻醉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即正式手术与临床诊断性检查。
正式手术主要包括放射治疗科需进行放射治疗手术、各种介入性手术、门诊手术等,临床诊断性检查包括各种内镜检查、无痛分娩、无痛人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检查、MRI检查等。
(一)放射学检查大多数患者疑问,站着拍个片子需要进行麻醉吗?在此说的拍片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拍个胸片、骨片,而是更为复杂的放射学检查,包括瓣膜成形术、心导管造影检查、切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术、血管成形术以及一些危重患者的的放射学检查。
(二)分娩镇痛与无痛人流临床研究可知,女性的分娩疼痛仅低于烧灼伤痛,且痛疼时间需要持续数个小时,甚者还会持续痛上一整天,可以说让绝大多数的产妇痛不欲“生”。
分娩镇痛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痛分娩,是临床缓解产妇分娩疼痛最有效的方式,已经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成熟技术。
(三)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极为普遍,包括胃镜检查、肠镜检查、支气管镜等,内镜检查具有侵入性,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与不适,让大多数患者抗拒,感到深恶痛绝,有些患者还会因抗拒做内镜检查而延误病情。
因此麻醉技术的运用,能让患者处于无意识、无痛下便完成了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一、麻醉科医疗服务领域麻醉科医疗服务涵盖临床麻醉、疼痛诊疗、监护治疗、急救复苏等门(急)诊和住院服务多个领域。
(一)门诊服务。
主要包括麻醉门诊、疼痛门诊以及其他利用麻醉相关技术开展的门诊诊疗服务。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整合资源设置门诊儿童镇静中心、无痛诊疗中心。
设置疼痛科的医院,也可以由疼痛科提供疼痛门诊服务。
1.麻醉门诊。
负责麻醉前评估、准备、预约和咨询,出院后麻醉相关情况随访,以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的诊疗。
2.疼痛门诊。
负责急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
可以利用医联体、远程诊疗等将疼痛诊疗服务向基层延伸,探索开展居家疼痛管理新模式。
3.麻醉治疗门诊。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开设麻醉治疗门诊,利用麻醉学技术探索开展睡眠障碍、免疫性疾病、药物依赖等病症的治疗。
(二)手术操作相关麻醉。
主要包括手术室内麻醉、手术室外麻醉。
1.手术室内麻醉。
在手术室内为手术患者提供的麻醉医疗服务,包括择期手术、急诊手术、日间手术。
2.手术室外麻醉。
在手术室外为各类内镜、介入、组织活检等有创诊疗操作,以及自然分娩、康复治疗等疼痛程度较高的诊疗操作提供麻醉医疗服务。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建立无痛诊疗中心,对手术室外麻醉患者进行集中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三)围手术期管理。
主要包括麻醉前评估与准备、术中麻醉、麻醉后恢复、麻醉后监护治疗及围手术期急性疼痛管理。
1. 麻醉前评估与准备。
麻醉前对手术麻醉患者进行评估与准备, 制定围手术期管理方案。
2. 麻醉后恢复。
负责所有麻醉后患者的麻醉恢复,直至患者符合返回普通病房的标准, 并对术后早期麻醉和 /或手术并发症进行诊疗。
3. 麻醉后监护治疗。
为保障麻醉后患者安全,提高手术患者医疗质量,鼓励有条件的二 级及以上医院建立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 重点为手术后的高龄、 存在术前严重合并症或术中 严重并发症、 大手术后需要继续进行重要脏器系统功能支持和管理的患者, 提供预计时间不 超过 24 小时的监护及治疗服务。
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一、麻醉科医疗服务领域麻醉科医疗服务涵盖临床麻醉、疼痛诊疗、监护治疗、急救复苏等门(急)诊和住院服务多个领域。
(一)门诊服务。
主要包括麻醉门诊、疼痛门诊以及其他利用麻醉相关技术开展的门诊诊疗服务。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整合资源设置门诊儿童镇静中心、无痛诊疗中心。
设置疼痛科的医院,也可以由疼痛科提供疼痛门诊服务。
1.麻醉门诊。
负责麻醉前评估、准备、预约和咨询,出院后麻醉相关情况随访,以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的诊疗。
2.疼痛门诊。
负责急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
可以利用医联体、远程诊疗等将疼痛诊疗服务向基层延伸,探索开展居家疼痛管理新模式。
3.麻醉治疗门诊。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开设麻醉治疗门诊,利用麻醉学技术探索开展睡眠障碍、免疫性疾病、药物依赖等病症的治疗。
(二)手术操作相关麻醉。
主要包括手术室内麻醉、手术室外麻醉。
1.手术室内麻醉。
在手术室内为手术患者提供的麻醉医疗服务,包括择期手术、急诊手术、日间手术。
2.手术室外麻醉。
在手术室外为各类内镜、介入、组织活检等有创诊疗操作,以及自然分娩、康复治疗等疼痛程度较高的诊疗操作提供麻醉医疗服务。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建立无痛诊疗中心,对手术室外麻醉患者进行集中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三)围手术期管理。
主要包括麻醉前评估与准备、术中麻醉、麻醉后恢复、麻醉后监护治疗及围手术期急性疼痛管理。
1.麻醉前评估与准备。
麻醉前对手术麻醉患者进行评估与准备,制定围手术期管理方案。
2.麻醉后恢复。
负责所有麻醉后患者的麻醉恢复,直至患者符合返回普通病房的标准,并对术后早期麻醉和/或手术并发症进行诊疗。
3.麻醉后监护治疗。
为保障麻醉后患者安全,提高手术患者医疗质量,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建立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重点为手术后的高龄、存在术前严重合并症或术中严重并发症、大手术后需要继续进行重要脏器系统功能支持和管理的患者,提供预计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监护及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