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雕塑(一)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单元知识结构设计石像中最著名的是“立马”主像,它艺术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长1.9 米,高1.68 米,用灰白红砂石雕凿而成。
石马昂首站立,长尾拖地。
腹下雕有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蹙眉挣扎的匈奴败将。
高大的战马气宇轩昂,四蹄踏翻凶恶敌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伏虎”,雕刻家利用一块波浪起伏不规则的石料,把凶猛桀骜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虎头、颈与胸连在一起,似为积蓄力量,好像随时会扑向猎物。
虎尾倒卷于背上,虎身上的斑纹没有雕刻得很突出,但却异常生动。
作品造型浑然一体,充满生气,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性,而是把赏析汉代雕塑,体验其深厚博大之美。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做什么用的?兵马俑的恢宏气势是通过什么方法展现出来的?与霍去病墓前石刻的浪漫艺术风格相比有哪些不同?第二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1974—1976 年在秦始皇陵东1000米左右,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俑坑。
一号坑在南,东西长230 米,宽62 米,面积14260平方米。
二号坑面积为6000 平方米。
三号坑面积5200 平方米。
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800 件,木质战车18 辆,陶马100多匹。
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战车100 辆,战马100 匹。
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千多年前横扫六国、完成统一大业、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
陶俑身材高大,一般身高在1.8 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深5 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 个,坑道内有10 道2.5 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着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铺地。
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
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着三排面向东的战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
长廊南边的一排面向南的武士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了解我国秦代军队之强盛、雕塑技艺之高明,引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欣赏15座中国古代雕塑,每一座都是传统文化雕刻技术的传承!展开全文中国一直承载的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古代石雕,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现都集聚在中国古代博物馆,这里展现的古代石雕上起战国、下至明代,每一个石雕作品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佛像雕塑艺术,从北魏佛像的飘逸俊秀,到北齐和隋代佛像的优雅洗练、生动传神;从形态丰满、姿态优美的唐代造像到清新秀丽、富有世俗情态的宋代菩萨像。
每一座石雕精品都是中国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
1、陶俑(西汉)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
它们是将泥捏成的人体然后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
上图中的陶俑雕塑身材修长、垂目俯首,神态安详而恭谨,是为两个典型的西汉侍女形象。
陶俑宽大的衣袖与瘦窄的喇叭形衣裙相配合,构成优美的曲线,简洁而又韵味。
2、陶狗(东汉)这只陶狗昂头而立,两耳高竖,双目炯炯,嘴大鄂长,身躯肥硕,四肢粗壮。
尾巴上卷。
颈与前腹紧束套戴,头身分塑,套合成形。
这只陶狗整体雕塑生动,刻画传神,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神态。
3、抚琴佣(东汉)这座佣为汉墓出土,是一座艺术性很高的东汉音乐佣,整体造型概括洗练,表情生动自然,尤其是那眉飞眼笑的形态,把陶醉在乐曲声中而自得其乐的古乐演奏者,刻画得惟妙惟俏,极其传神。
4、佛石像(北齐)这是一件极具特色的北齐佛石像。
佛陀的端庄肃穆,胁侍的虔诚宁静,以及众多供养人像的整齐排列,使整个作品充满着神圣的佛国气氛。
作品雕刻精美,雕刻刀法娴熟细腻,布局对称,人物形态富于变化。
5、刘氏家族造思惟菩萨白石像(北齐)1954年曲阳修得寺遗址出土,故宫博物院借展。
此像底座内容最为繁复,基座为长方形,四面浮雕图案,满刻佛像、伎乐、神王、供养人、化生童子等。
正面图案分为三层:上层雕力士像,浅刻飞天、化生童子和莲花博山香炉;中层中间雕有两力士托座,两侧有三组施舍图案;下层雕护法双狮,相向而立,左前肢向前伸出。
1)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原始社会雕塑大体上分为人像雕塑和动物雕塑两大类。
这类作品以陶塑居多,也有少量石、玉、牙、骨等材料的雕刻;有圆雕,也有浮雕、线刻;有的是独立的雕塑作品,有的则是附加于器物盖或口沿、肩部的装饰物。
这些作品普遍出现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南北各地古文化遗址之中。
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人像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历年来出土原始社会人像雕塑较多的地区。
人物形象主要有立体的全身像、头像、浮雕人面,以及塑于壶、瓶、罐等容器口部的人头像,以小型作品居多。
早期作品形态粗简、夸张,随意捏塑的成分居多。
裴李岗文化陶塑人头为迄今所知黄河流域年代最早的一件陶塑人像,属距今7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物。
甘肃出土的圆雕少女头像,脸型丰满圆润,五官部位安排准确,那微启的嘴巴仿佛正在娓娓地谈话,神态颇为优美,堪称中国原始社会人像雕塑的优秀代表。
动物雕塑大都是小型作品,表现对象是当时人们所豢养的禽、畜和狩猎对象,以及神话性质的动物。
有些作品异常生动,如河姆渡文化的陶猪,湖北龙山文化的象、狗、鸟、兽等小陶塑,都能概括而传神地表现出对象的形体特征和活动情态。
还有一些做成鸟兽形状的容器,如陶鹰鼎,神态猛鸷,造型的体积感很强。
江苏吴江梅埝遗址所出的良渚文化陶水鸟壶,则光滑细长,眼小而机警,尾部为流口,微微上翘,既便于注水,又显示出水鸟翔于水边涯际的感觉。
(2)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雕塑作品主要是青铜礼器,以人和动物或神异动物形象铸为器形。
这类器物具有重要的政治、宗教、礼仪的意义。
商代作品大多富于神秘、威慑的色彩,表现的是神化了的人与兽。
如湖南出土虎食人卣(或称乳虎卣),体形像一蹲坐之虎,口大张,双爪抱持一文身蹲坐的人。
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尊,器身装饰纹饰分为三个单元,每面浮雕一首双身之虎,虎口下衔一屈曲四肢的文身人像。
安阳殷墟出土之司母戊鼎耳上和妇好墓出土的妇好钺上,均饰有侧身相对之双虎,张口,合衔一人头,属造型精美的代表性器物。
中国古代雕塑照片加文字赏析一、秦兵马俑哎呀,咱先来说说秦兵马俑吧。
那可真是壮观得不得了。
你看那一个个兵马俑,就像真人一样,表情还都不一样呢。
有的看起来特别严肃,像是随时准备上战场打仗的勇士;有的又好像带着一点淡淡的忧伤,不知道是不是在思念家乡呢。
从雕塑的角度看,这些兵马俑的细节处理简直绝了。
他们的盔甲,每一片都雕刻得那么细致,感觉就像是真的能穿在身上一样。
而且人物的姿势也很有讲究,站得笔直的,整齐地排列着,就像一支真正的古代军队。
这让我能想象到当年秦始皇的军队是多么的强大。
这秦兵马俑啊,不仅是雕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让我们能窥探到秦朝的军事和文化。
二、龙门石窟佛像龙门石窟的佛像可就不一样的感觉啦。
这些佛像大多都带着一种慈悲为怀的神情,让人看了就觉得心里很平静。
佛像的线条特别流畅,从头顶的发髻到身上的袈裟,每一处都像是被精心雕琢过的。
那些佛像的眼睛仿佛在注视着世间的一切,充满了智慧。
而且龙门石窟的佛像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和周围的石窟环境融为一体,就像是一个神圣的佛国世界。
这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崇敬和对艺术的追求。
这些佛像历经岁月的洗礼,虽然有些已经有了斑驳的痕迹,但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三、霍去病墓前石雕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那可真是独具特色。
它们不像秦兵马俑那样精致,也不像龙门石窟佛像那样有着细腻的线条。
这些石雕大多是利用天然的石头形状,稍加雕刻而成。
就比如说那个马踏匈奴的石雕,一匹骏马威风凛凛地踏在一个匈奴人的身上,把那种胜利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雕塑方式特别质朴,却又充满了力量感。
它展现了汉代人的豪迈和对英雄霍去病的敬仰之情。
这也是中国古代雕塑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让人感受到古代艺术家的创意和智慧。
中国古代雕塑第一节中国古代雕塑概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雕塑艺术之林中独具风格。
中国原始雕塑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先民们在制作石器过程中融会进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其中,“石之美者”的玉石更成为人们雕刻的主要材料。
更引人注目的是陶塑艺术。
陶器的使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人们在陶器制作中,创造出无数精美的艺术品。
夏代晚期和商周,青铜成为雕刻艺术的主流,中原地区的各种礼器以及四川等地的青铜立体雕塑都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
秦汉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出现的第一高峰期,秦始皇兵马俑、西汉的霍去病墓前石刻以及两汉的陶俑艺术并称为“秦汉雕塑之三绝”,它们共同奠定了秦汉雕塑在中国和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布,佛教造像渐渐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流。
隋唐,尤其是盛唐时期,中国雕塑艺术达到了历史的颠峰。
唐代佛教造像将宗教的神秘庄严与世俗的审美标准完美地统一起来,菩萨像的塑造姿态优雅,富有人情味。
宋代的雕塑的题材更接近于民间的日常生活。
元、明、清中国雕塑进一步衰落,但民间的充满生活情趣的雕刻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节俑的制作工艺与艺术造型俑是为了改变活人殉葬风俗而出现的替代品。
秦汉时期,秦始皇兵马俑、西汉的霍去病墓前石刻以及两汉的陶俑艺术并称为“秦汉雕塑之三绝”,他们奠定了秦汉雕塑在世界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秦兵马俑采用的是模制和手塑相结合分段制作的办法,先用模具作出身坯部分,用至少几十类模具作出大量与头形相近的头坯,然后分别对泥坯细部进行手塑处理,塑成互不雷同的头型,装贴订制的耳朵、头、发、帽子、嘴、胡子等。
制作的材料为灰陶,质地坚硬细密,陶胎空实合宜,烧制成型后,再对其进行着色装饰。
秦俑艺术给人的最突出的感受是它采取了高度写实的风格,力求逼真地表现对象形体,并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例如,将军俑是手持宝剑凝视远方,显得刚毅沉着;射手俑握弓搭箭,有跪有立,目光炯炯有神,显得机警灵活;驭手俑手握缰绳,精神抖擞。
秦始皇兵马俑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再现了秦始皇南征北战,统一中国的历史场面。
霍去病墓前现存的石刻有立马、卧马、卧虎等十四件。
另有《左司空》、《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益》题铭刻石等作品。
这批大型石刻,均用花岗岩雕成。
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划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而不作过多的雕镂,从而加强了整体感和力度感,显得古朴浑厚、沉雄博大。
汉代随葬用的小型雕塑和俑的使用十分频繁。
与秦俑相比,汉俑的题材更加广泛,生活中的仓、灶、井、屋、猪圈以及坞堡庄园等等均是汉俑中常见的内容;武士、庖厨、哺乳、献食、劳作、说唱、奏乐、舞蹈等等,均是俑中的大项。
就风格而言,西汉俑总体上单纯、朴素,东汉俑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对喜悦神情的表现尤为出色。
第三节佛教造像的传入和历史发展一、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佛教神像的塑造大大促进了雕塑对人物的刻画,为隋唐时代雕塑达到全盛奠定了基础。
佛教起源于印度,两汉之间传入中国。
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特征,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人们将自己对佛教的理解以及传统的雕塑技艺越来越多地融入作品,使佛教造像日益中国化。
二、隋唐隋代是一个过渡时期,它的雕塑先继承南北朝时代北齐、北周的艺术风格,但渐渐地在石窟造像的人物造型上将南北朝时期的细腰秀颈、瘦臂纤手的文弱形象变得体魄雄健,面部表情刻画细腻精致、技法圆润洗练;隋代的金铜佛像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造型准确、衣饰华美,空间关系的处理井然有序,开创了唐代雕塑风格的先河。
唐代的佛教造像数量庞大,现存的遗迹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山西天龙山石窟、陕西彬县大佛寺、河北响堂山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山东云门山石窟、四川广元千佛崖、乐山摩崖石刻、云南剑川石窟等石窟和摩崖石刻都不乏杰出的作品。
其中规模最大、艺术特点最明显者,首推敦煌。
唐代开凿的窟龛占全部敦煌石窟的半数。
这些石窟中的佛教人物庄严而亲切、在焕发着理想世界圣光的同时又洋溢着现实人间的气息。
唐代雕塑也是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完美结合,既雄伟强壮、气魄宏大又柔丽流畅、细腻深沉,佛的庄严、菩萨的妩媚、弟子的虔诚和力士金刚的勇猛均表现得淋漓尽致。
雕塑技法完全成熟,无论是雕还是塑均能运用自如,立体造型与平面绘画的结合也天衣无缝。
唐代雕塑的杰出成就还表现在唐三彩上。
这种小型的、用于随葬的陶塑明器是一种低温烧制而成的陶器,以黄、绿、褐、青、白等色彩为主,明亮而华丽。
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女俑、乐舞俑、文吏俑、武士俑镇墓俑、胡人俑等,动物则有骏马、骆驼以及想象中的镇墓兽等等,题材十分丰富,表现了唐代社会的众生像。
唐三彩女俑丰腴、肥胖、脸面饱满、樱桃小口的造型以及女子骑马出行的形象反映了唐代追求健康美的艺术标准,众多的胡人俑以及沙漠中行进骆驼和马则是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
三、宋元明清宋朝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城市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代表着这一新阶层的审美观念随之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使得艺术家的创作发生了变化,民间工艺雕刻艺术,如泥、面、糖等彩塑,石、玉、牙、骨、竹等雕刻以及金工、陶雕和漆雕等技艺得到大力弘扬。
佛教造像的神圣性和理想性减弱,而世俗性、现实性则大为增强。
雕塑艺术失去了汉唐以来的雄浑大气,技巧上趋于程式化。
宋代佛教造像更加接近生活,富有人情味。
如著名的太原晋祠圣母殿宫女像,苏州洞庭东山紫金庵罗汉塑像等,都有这种特色。
元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题材。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支系之一,俗称“喇嘛教”,主要在西藏地区形成和发展。
藏传佛教艺术既继承了西藏本土的传统技法,又受到中原地区和印度、尼泊尔等地艺术风格的影响。
在佛像铸造中,注重镶嵌工艺、鎏金工艺和透雕工艺的运用,表现出强烈的装饰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虽然存在着缺乏个性的程式化倾向,但形体的外在表现力却十分强烈。
宋元明清时期,尽管雕塑艺术走下坡路,但在工艺雕刻领域却取得了新的成就,无论是作品的精美,还是种类的繁多都超过前代。
而在世俗题材的雕塑艺术方面,也出现了新的气象,开始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主流。
第四节佛教造像的艺术形象一、佛佛像是佛教艺术中最主要的题材。
佛是梵语“佛陀”的略称,意思是“觉者”是对彻底觉悟佛教真理的人的尊称。
小乘佛教所称的“佛”多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大乘佛教除专指教主释迦牟尼之外,还泛指一切掌握了佛法的真理而觉悟得道者。
常见的佛像有现在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世界的阿弥陀佛、东方琉璃光世界的药师佛、未来世界的弥勒佛,以及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等。
有些寺院的佛殿四壁或石柱的四周密密麻麻地雕有一排排的小佛像,这些统称为“千佛”或“万佛”。
佛的形象都以释迦牟尼佛的形象为基础,因此大同小异。
佛的主要特征是头顶上有肉髻隆起,眉间放白毫光,面颊丰满,两手过膝,手指纤长,身着袈裟。
佛像身后有舟形的背光,头后有圆形的头光。
二、菩萨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的人物。
菩萨在古印度佛教中为男子形象。
流传到中国后,逐渐转为温柔慈祥的女性形象。
佛教雕塑中,菩萨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国的贵族服饰装扮,显得格外华丽而优雅。
三、罗汉罗汉,全称“阿罗汉”,是佛的得道弟子,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修行所获得的最高果位。
他们消除了烦恼,解脱了轮回,可受人供养。
中国佛教文学艺术作品中,经常提到的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等。
在佛教雕塑中,罗汉的形象均为光头僧形,其具体形象,因无经典仪轨的依据,为艺术家的创造发挥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此罗汉的形象、面貌各异,神态丰富。
四、护法神佛教有许多护持佛法的护法神,其中常见的有韦驮天和分别镇守东南西北四方的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
在中国佛教造像中,他们通常是武将装束,身穿甲胄,手执兵器,体格魁伟,威武勇猛。
五、供养人供养人就是出钱建寺开窟、敬事佛宝的人。
其中包括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和不出家的男人(优婆塞)和女人(优婆夷);出资造像的供养人既有皇帝、皇后、贵族、官僚,也有高僧、一般僧尼和下层民众。
按照佛教的说法,供养佛可以得到诸多好处。
“自做供养者,得大果报。
他做供养(即施钱于贫苦,使他们供养如来和佛塔)者,得大大果报。
自做、他做供养者,得最大大果报”。
刻画供养人形象的造像,叫供养人像。
六、佛像组合最常见的佛像组合有:1.一尊佛像和两尊胁侍菩萨组成的“一佛二菩萨”。
这一组合中的尊像包括(1)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两菩萨;(2)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两菩萨;(3)药师佛和日光、月光两菩萨。
2.一尊菩萨、两尊菩萨和两名弟子组成的“一佛二菩萨二弟子”。
主要是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两菩萨,以及迦叶、阿难两位佛的大弟子。
七、金铜佛像以铜铸造,表面鎏金的佛像,叫金铜佛像。
造像的题材包括佛、菩萨、天王、力士、诸天等形象。
金铜佛像在中国大体上是伴随佛寺的兴盛而发达的,主要供养在佛寺和宫中。
八、佛像手印佛像的手的姿势称为“手印”,又称“印相”或“印契”。
各种手印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常见的手印主要有说法印、施无畏印、降魔印、与愿印等。
说法印:以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无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展,表示佛在说法。
施无威印:屈手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掌心向外,表示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据说能使人心安定,无所畏惧。
定印:又称禅定印。
是以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
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
降魔印:以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以示降服魔众。
又称“触地印”。
与愿印: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能满足众生的愿望。
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无畏印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