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 格式:ppt
  • 大小:192.00 KB
  • 文档页数:3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组织的“教学与发展”实验 研究表明,通过各科课程教学能促进学生的“一般 发展”(实质就是心理发展)。他指出:“在传统教 学法条件下,学生的心理发展远不是已到极限,还可 能有高得多的发展,有可以视为最理想的一般发展, 已经建立的新教学论体系(或新课程论)能够达 到这个目标。”
他把教学的安排比作“因”,而把学生心理的发展 比作“果”。他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 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 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赞可夫已经把教学和心 理发展的关系看成是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由知识与能力、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 度完整的目标结构组成。 这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政 策依据。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实施
一、科学地设定学科教学的目标 二、充分运用学科课程本身蕴含的资源 三、充分运用学科教学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四、教学策略问题 五、增强教师“心理保健医生”的角色意识 六、学校应加强业务督促,规范管理,定期组织 研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 的,旨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 动,其任务是通过各种途径形成、维护和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 时空资源的占有程度 •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占有程度 • 师资人力资源的占有程度
•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 •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 •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
第一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学科渗透的必要性
一、理论依据 (一)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二)由学科教学工作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 (三)学科的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存 在一致性。 二、现实依据 (一)部分学校和教师的片面认识 (二)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缺乏 (三)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因而学业压力是学生 最大的心理压力。
三、充分运用学科教学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 资源
•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 动。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教师的课 堂教学观与学生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 堂心理氛围、课堂管理模式、课堂秩序、课堂上 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 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 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 响。这种隐性资源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学科课程 本身的内容资源。
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学的生 物、生理卫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 这些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 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这些 科目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同 时自然科学类课程还特别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 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
艺术、体育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体育 等课程。这一类课程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心理健 康教育资源。 音乐课、美术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 载体。 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影响 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 式,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等 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正因为如此, 国外一些学者已将音乐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心理 咨询与治疗领域并由此发展成音乐疗法。
思考题
• 如何测评学科渗透的效果?
参考书目
• 1、陈家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和操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95~431 • 2、叶一舵. 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明出 版社,2003,109~132 • 3、叶一舵.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 干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4,(03) • 4、林慧莲.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价 值与操作策略. 教育探索,2004,(03)
(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次级目标” 或称为“副目标”、“辅目标”。 (二) 符合学科及其教材的内在规定 性。 (三)目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况, 具有客观针对性。 (四) 目标设定应尽量避免过于“线 性化”。
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 政治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 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 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 其中,有些课程如思品课、政治课都直接蕴含着丰 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 初级中学教科书 《思想政治》(第一册)包括六个 单元:一、正确看待自己;二、锻炼心理品质;三、 善于调节情绪;四、磨砺坚强意志;五、能够承受 挫折;六、勇于开拓进取。 当然,更多的社科类课程则间接地蕴含着许多可资 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
2、提高任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修养和技能 实施全员培训。 从培训的途径来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采取“走出去” 的方式,先培训管理者和骨干教师,回来再培训其他教 师;也可以“请进来”(是一种省时而又节约成本的好 方法) 。 从培训的内容来看,除了观念更新外,应着重于心理学、 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与原理的培训(如发展心理学、教育心 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原理等)、心理健康教 育技能的培训(如了解学生的技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技 能,应变能力与教育机智,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技能等)、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培训(如学科渗透的目标设定与教学 策略,课堂良好心理氛围的营造等)。
第七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 透
概念
• 渗透:原指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后比 喻一种事物(多指抽象事物)或势力逐渐 进入到其他事物中。 •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 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 全面渗透:在学校的学科教学、学生工作、 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种日常的教 育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 “内容”。
(三)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 这种“心理背景”的优劣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生在课 堂上的“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恰是学生 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进而构成影响 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 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 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气氛。只有这样,课堂 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 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也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 应有功能。
பைடு நூலகம்
放任型
(二) 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 涉及课堂秩序的建立、课堂活动组织与反馈、 课堂中的表扬与惩罚、课堂中学生行为问题的 处理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有效管理也是落 实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师应在正确的学生观的指引下,充分 利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努力 形成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之有效的课堂管 理方法。
增强教师“心理保健医生”的角色意识
• (一)提高学科任教教师的心理健康教 育意识和实施此种教育的修养和技能。 • (二)学科任教教师本身必须有健康的 心理。
1、提高学科任教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 现代教学是以整体育人为目的的。 所谓“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教书” 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须“育心”。 这样看来,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一 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为此,各科教师必须有 强烈的“心理保健医生”角色意识,对教学过程 中学生出现的各种现象不要单一地作政治、思想、 道德、能力方面的评价,要更多地从学生心理发 展的角度去考察,着力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发 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成为名符其实的学 习主体,让他们自觉、主动、积极、出色地完成 学习任务。
• 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 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 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 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 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 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 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 • 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 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 • 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 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
• 5、刘本剑. 关于中小学心理教育中的几个认 识问题的探讨.教育探索.2006,(07) • 6、万晓冬,邓志军.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 的渗透与融合.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2) • 7、王义堂等人.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中 国言实出版社. 2003. • 8、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6.10.11
美术课中绘画的色彩和线条也能唤起学生不同 的心理感受,(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特定 的颜色可引起相应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并 进而影响生理状态。) 美术作品的鉴赏更是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 验。 至于体育课,有学者认为更是蕴含着促进智力 发展、调节消极情绪、锻炼坚强意志、健全学 生人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等多种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四、教学策略问题
• (一)要讲究有机渗透 • (二)要讲究适度渗透 • (三)要讲究灵活渗透
“适时有度” 所谓 “适时”,就是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 内,花在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 过长 (一般只能利用3~5分钟时间)。 所谓 “有度”,一是要注意渗透程度,即 渗透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二是要注意 渗透梯度,即在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 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 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三是要注意渗透效度, 即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适 时调整渗透的策略,把握渗透的最佳时机。
★ 按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
论,学科教育目标可分为三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其中情感领域是个广义的概念,不 仅仅是情绪、情感,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合 作学习、价值观等。 很显然学科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存在一 种交叉关系。这种交叉关系使我们明确了两点:一 是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最佳的结合点;二 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教学目标体系中应有 之义。
课堂管理问题 (一)选择适当的课堂管理模式 (二) 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 (三)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一)选择适当的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模式是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氛围 的教育策略,也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 教育因素。 勒温提出的三类领导方式:民主型、专 制型与放任型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 民主型
优点
不足
适合的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 教师控制弱 年级稍高的学 积极性,学生的 有时管理效率 生或班风较好 归属感较强,师 的班级 不高 生关系比较融洽
专制型
效率高 教师控制性强
师生关系好, 学 生自主性强
学生自主性差 年龄小的学生 或班风差的班 级的早期阶段
管理成效差甚 高年级且自觉 至无成效 性强的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