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7.39 MB
- 文档页数:71
单元概览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3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2.表现⎩⎪⎨⎪⎧(1)洋纱输入,取代土纱,造成“纺”与“织”分离。
(2)洋布输入,取代土布,造成“织”与“耕”分离。
(3)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3.评价⎩⎪⎨⎪⎧(1)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的发展。
(3)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易错提醒]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
一是从地域上看,中国内地自然经济受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有限;二是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1)中央:奕 。
(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 、张之洞等。
4.活动⎩⎪⎪⎪⎪⎨⎪⎪⎪⎪⎧创办军事工业⎩⎪⎨⎪⎧ ①目的:以“自强”为旗号。
②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 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 机器制造局。
创办民用工业⎩⎪⎨⎪⎧①目的:以“求富”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 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②企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 布局。
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 留学生出国深造。
5.失败:清军在__________________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1)引进了近代西方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专题优化提升】之小船创作一、近代中国的五种经济形态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小农经济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政治制度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被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近代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消亡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覆灭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3~1956年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动力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官僚资本主义经济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互关系自然经济在其他经济发展中不断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1.(2020·黄冈质检)1843~1852年,英商不得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以低于成本20%~30%的价格销售棉纺织品。
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近代机器棉纺业的发展B.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C.自然经济对英货的顽强抵抗D.英国棉纺织品的质量低劣解析:选C。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是现象,并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货有很强的抵抗作用,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时间可以判断,英国棉纺织业在当时主要采用机器生产,质量不一定低劣,故D项错误。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某某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某某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表现领域变化服饰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习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教材补遗]__现代婚姻习俗的进步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某某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某某主义婚姻制度”。
第19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②变迁的特点。
2.近代中国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近代交通与通信发展进步的表现。
3.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进步:①大众传媒的发展与进步;②各种传媒的优势与特点。
对应学生用书P99,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近代⎩⎪⎨⎪⎧①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①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②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改革开放后⎩⎪⎨⎪⎧①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
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饮食文化变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3.居室建筑变化(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1)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2)表现⎩⎪⎨⎪⎧婚丧礼俗⎩⎪⎨⎪⎧①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
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 取代老爷和大人。
受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影响和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婚丧嫁娶和社交礼仪等方面。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纲明示:(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错误!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19世纪40年代起,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
3.居室建筑的变化(1)四合院:以北方乡村或城市为主,普通居民住房。
(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中居住,建立西式住宅。
(3)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受城市居民欢迎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4)后来在沿海城市出现了许多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
4.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传统交通工具的发展(1)人力车:近代城镇中的重要交通工具。
(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代步工具,中国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错误!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完全取代了中式服饰吗?试答提示:否.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有何关系?试答提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目标定位·明考向基础排查 理一理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②资本主义发展、政治运动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及近代中国政府的政策影响。
(2)表现①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西服、旗袍等与传统服饰并行。
②饮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③居住:外国人设立使、领馆区,西式建筑样式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风俗习惯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②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③特点: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以来①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②表现1.交通工具(1)铁路①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②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
③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
④新中国成立后:相继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九五”末期,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全国建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②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发展。
④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第九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备考指要1.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
2.本专题的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己开始融入世界,学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
3.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4.学习本专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
如比较古代服饰与近现代服饰的异同,可以加深对服饰变革的认识;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
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
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
◆教学主体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1.第一次大变迁:(1)时间:鸦片战争以后(2)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殖民侵略,“洋货”大量涌入,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3)主要表现: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①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百姓生活;②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_吃西餐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第二次大变迁:(1)时间:辛亥革命以后(2)历史背景:①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阻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正常道路,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社会生活在动荡中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交通和通讯手段进步,大众传媒不断发展。
第21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时间:鸦片战争后。
2.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1)洋纱、洋布等外国商品的倾销和冲击。
(2)列强大量收购丝、茶等农副产品。
3.表现(1)传统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遭到破坏。
(“纺”与“织”“织”与“耕”分离)(2)服从国际市场: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
4.影响(1)促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2)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记载:“(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
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
梁启超记载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
提示:“旧工业”指传统手工业。
联系: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二、近代工业的起步——洋务企业的创办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
(2)洋务运动的兴起。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概况(1)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创办,规模最大)、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创办,第一家民用工业)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创办)。
[其他活动: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4.意义: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