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指导与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74.58 KB
- 文档页数:8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一、高考说明文命题的陷阱 1、随意扩大或缩小(以偏概全)(对句子的理解)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
可以用笔画出来或者作特殊的标志。
【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湖南卷第8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剖析】原文“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而B项却将其表述成了“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2、超前肯定理论指导,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关键词语“目前、将会、已经、大概、也许、可能”“差不多”“将来”等修饰限制语等。
例子说明【对应文段】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
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
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全国卷I第10题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例子说明【剖析】据原文“把胰岛素基因转入胚胎干细胞……”这项结果目前只在“小鼠”体内得以实现至于在人类身上得以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集训冲关论述类文本阅读(C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书法当代标准的“质”和“量”刘宗超书法当代标准的构建,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
“质”的方面就是对“书法”本身要有一个根本的判断标准,“量”的方面就是建立起区分书法作品高下的标准。
“质”的标准解决什么是“书法”什么不是“书法”的问题。
书法之所以为书法,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本质规定性,这个“质”的标准使书法的传统相沿不断。
“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
它有三个根本因素:写的必须是具有实用因素的“汉字”,创作的行为必须是“写”而不是“画”,用的工具是毛笔。
用这个标准衡量,当代的众多创变现象已经走出了“书法”的边界。
他们对当代书法的价值只是提供了一种创变的思路或理念,作品本身不是书法。
再以“质”的标准衡量传统“摹刻”形式(如碑帖、碑刻、木板写刻),因其目的在于保存、再现书法形象,它们本身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作品了;古代的瓦当文、花鸟字、碑额上的装饰性字体,具有设计制作的特点,今天看来只是“文字艺术”而不是书法;篆刻是在书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艺术样式,已经不是书法了。
书法标准“量”的方面是说,并不是所有用毛笔书写的汉字作品都是“艺术”,只有在技巧、风格、境界上达到一定层次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
也就是说,有作为艺术的“书法”,也有不是艺术只是停留在“写字”层次的“书法”。
只有在形式上排除那些“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爱好者,书法的艺术性、严肃性才能得到保证。
以这一观点衡量当今书法家,不知多少人将会被排除出书法界。
书法“量”的标准具体体现在笔法、结字法、章法等形式的丰富性方面。
笔法丰富性的程度决定着书法艺术性的高下,至于虚与实、擒与纵、动与静、刚与柔、枯与润、曲与直、断与连、正与奇、巧与拙等对立因素的统一则是对笔法丰富性、节奏感的具体规定。
在结字法上,有篆、隶、真、草、行五种书体的规定;在章法上,有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开合聚散、各随其体的布置方法。
"【创新设计】(新课标通用)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定时规范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游记》这样的经典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种,都是传统积累型的小说,是民间艺人和文人经过演讲和戏剧等加工后才写定的。
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的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意象的濡染。
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
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
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
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
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愤于他受紧箍咒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朝)、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
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
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
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
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马远、夏珪等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
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宽泛多义,而是要求得更具体和更分化了。
尽管标题可以基本相同,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
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了。
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
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
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上述第二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
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
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突破一论证分析题:切分层次,把握关系题型透视论证分析题是一个命题角度灵活、涉及面广的题型,它既着眼于考生对论述思路的把握,又注重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分析。
因此,论证分析题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论证分析题作为近两年的新题型,成为了一个热门考点。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出现信息混乱、顾此失彼的问题,因此,考生应该增强研读文本的意识,提高把握论证要素之间关系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病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突出问题。
城市病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功能过度集中、人口快速膨胀等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
而城市群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病问题、防止掉入“城市发展陷阱”的一种有效的城镇化模式。
在城市群模式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各自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聚集能力、特色发展能力,推动人口和资源要素由大城市向周边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共同打造优良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镇)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
可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不仅能消除城市病、显著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能拓展城市(镇)发展空间,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大幅提升城市(镇)运行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②发展城市群,强调相关城市(镇)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地理方面互补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协同。
这就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③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
一方面,防止简单模仿、重复建设造成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镇)的内耗甚至恶性竞争,实现各城市(镇)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各城市(镇)应依托既有产业禀赋和基础,梳理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创新链条,明确分工,形成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地理空间,实现各城市(镇)百舸争流。
题点对点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原乡”是早年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的称呼,原意是指一个宗系之本乡,换言之,原乡是指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
“原”字小篆字体为“”,像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
“乡”字甲骨文为“”,像二人对食形,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后引申为“乡村”、“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两种解释。
所谓“原乡”即“原色本乡”,意味着传承祖先的历史记忆和原味生态环境。
②原乡规划理论的提出,是基于我们对人类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以发展大城市和大力开发经济为指导思想来引导规划所产生的担忧,尤其是中国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过程中,大量的村落被毁,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所表现出来的新农村的“城市化运动”,离“原乡”的本义越来越远,这样的规划在毁掉城市后又将毁掉美丽的乡村。
于是,原乡规划理论应运而生。
③原乡规划借鉴老庄哲学顺应自然的“无为自化”思想,强调在规划过程中尊重自然,尊重景观本色,尊重乡村本色,尊重自然规律,以实现自然境域下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原真性,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规划的最高境界。
④近年来,乡村旅游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需求,日益彰显出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乡村保持了完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村庄与自然环境构成一种和谐关系和有机整体,对乡村景观的向往逐渐成为城市居民逃离现实生活,放松身心压力,体验农家乐趣的主要心理动因。
原乡规划要求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有效利用乡村原生景观,严格保护有价值的景观景点,并通过合理的人工修复来完善乡村景观系统,形成真实的乡村景观意象。
⑤因此,在原乡规划理论指导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应尽量遵循村庄现有布局,在村庄聚落的内部分区之上合理规划布局项目,并保护村庄建筑特色,不去破坏、异化现有建筑景观,这是乡村景观能够保持地方性特色,继承和发扬乡村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景观规划能够切实保护乡村遗产的关键。
专题:2019年高考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2019年全国高考III卷语文试卷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
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讲目标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分析文章思路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分析文章思路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理解重要概念【高考典例】1.【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指导第一讲整体阅读——精做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规律高考对一般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
因此,考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培养在文本中抓命题点的“第六感觉”,让考生的思维无限接近命题人,达到“一看就知命题点”的境界。
要想完胜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储备一定的文体知识是必要的。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页真题文本2017·全国卷Ⅰ读文示范?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四意识读文】一、筛选勾画意识——圈点关键词(1)①年代时间、数据及其概括词;②重要的修饰限制词;③时态词;④代词。
(2)①因果;②转折;③并列或递进;④分类分层;⑤举例子。
(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
本文重要的关键词见文本中的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一、高考说明文命题的陷阱 1、随意扩大或缩小 (以偏概全)(对句子的理解)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全部”“有时”“凡”“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8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B 项却将其表述成了“中医学2理论指导,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关键“差不多”“将来”等修饰限制语等【对应文段】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I 第10 A.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A的错误。
3、 主次不分 ”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7 B.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B 项说“主要来源”则主次颠倒。
4、不分条件性质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压病 (8)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380毫米汞柱以上”B5、 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绿”、苏州的“碧螺春”。
10 A.A 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6、 张冠李戴的分配。
7、 答非所问【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l 第8 D.藏族非常喜D8、 混淆肯定与否定加以肯定。
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7 D.网格协议能提供标准平D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的错误。
9、 歪曲、夸大事实解10 B.【剖析】根据原B 项却将其夸大为“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10、无中生有【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3份报纸进入前20270万份排在第9186万份排在第18150万份排在第20名。
中达82007080万份。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A 项“国际影响深远”的说法就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
11、指代不明理论指导: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
【对应文段】原文第二自然段“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 【试题】如1999年全国卷第18题C 项:“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
”【剖析】“此”所指代的内容,就能判断C 项是错的。
因为,“此”指代“非冬眠动物”“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那么,与“非冬眠动物”这一特征“相反”,即冬眠动物在低温条件下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反而提高,这也就必将导致心脏的舒张加强。
因此说“保持”“原状不变”就是不对的12、断章取义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2题,题目是要求考生找出不用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
作为这个题答案的C 项是这样表述的:“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依据。
13、偷换概念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3题的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
古诗文中的“燕”并非现在人们说的“燕子”,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由此看来,我们在解答试题时,对文中尤其是选项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力求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辨别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14、主客颠倒15、混淆时间16、逻辑错误(混淆“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主要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逻辑错误类型出题方式有两种。
一是条件不充分。
【对应文段】“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减缓酸雨的发生。
”【试题】例如2002年全国卷第10题A项:“沙尘暴曾给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所利用。
”【剖析】原文只是说曾给这三个国家带来过好处,并不能推断出“将被人所利用”的结论。
条件不充分。
二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且必要条件。
【对应文段】原文说全球气候变暖后,“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试题】2003全国卷第10 题的B项:“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剖析】不能反过来说,因为气候变暖与“滑雪运动”“台风袭击”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且必要条件。
补充说明: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只要……就例:《阅读可以个性》第12题C项:只要形成生命中内在的感应器,我们就能读出一些公认伟大的书的”好“来。
原文:文章第三段强调有了阅读的内在感应--”热爱“,会产生阅读的”迷狂“,从行文看,这是指并不多见的一种可能性,而本项的表达太绝对化了。
必要条件有事物情况A与事物情况B,如果事物情况A不存在, 事物情况B就不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 A就是B的必要条件。
例如: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
充分条件有事物情况A与事物情况B,如果事物情况A存在, 事物情况B就存在;如果A不存在, B不一定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 A就是B的充分条件。
例如:某人犯了杀人罪,是某人被判处刑罚的充分条件。
因为犯杀人罪触犯刑律,必然被判刑。
但是如果某人未犯杀人罪却未必不被判刑,他可能因其他罪行而被判刑。
事物间的充分条件关系,常以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如果某人犯杀人罪,那么,某人要负刑事责任。
17、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文章结构分析错误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分析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重要考点之一。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个新考点在2017年全国新课标三套语文试卷以及其他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均有考查,2018年全国新课标三套语文试卷以及其他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继续考查。
其实,在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多年考查中,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作为论述文的三要素,一直涉及其中,只是没有单独作为考点列出来而已。
在2017年新修订的高考大纲中,明确列出了这个考点,表明对这方面的考查将会更加重视,今后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设置上也会进一步强化。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修订版)明确界定了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选材范围和考查目标:“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从中可以看出,新增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点,将是今后几年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主要考查目标之一。
一、论点。
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陈述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
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千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
论点的位置有五个:文题、开头、文章段落开头,文章中间、结尾。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有的论述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二、论据。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使用论据的要求:确凿性。
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
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
典型性。
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论据与论点的统一。
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三、论证。
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一,论述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1)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表明自己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这些看法和主张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实践,确实是自己所独有的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或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
要使读者感到有新意,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必须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
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要归结到这一问题。
在论证过程中,不能离题万里,任意发挥,或者任意变换论题。
如果有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要与中心论点有关联,要从属于中心论点。
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
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议论文的逻辑性很强,论证必须紧扣中心,首尾一致。
“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
在立论的过程中,需要提到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
(2)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
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