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职业幸福感的理解和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1.45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职业幸福感的理解和体会

每次给新生上课时,我总会反复问学生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你有职业技能吗?(生存技能)

二是你有职业和道德底线吗?(生存的质量)

三是你活着的价值或意义是什么?(生存意义)

我认为,每个人每天都应该反复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因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

现在轮到我了,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我的职业技能与价值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理解的。

唐朝时期的韩愈在他的《师说》书中是这样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中,传道排在第一位,可见,从古至今,传道的要求一直很高。

所谓“道”,就是真理。传道,就是传播真理。真理即是为人之道、解脱之道。

“业”是指通过学习、思考、实践得到的智慧,换句话说,是一种不同于“道”的智慧。很多老师将其简单理解为书本上的知识,其实,它的含义远不止于此。

“惑”就是痛苦与迷惑,它分为两种:一种是烦恼之惑,由身体的欲望、贪婪、愚痴、仇恨等负面因素引起;另一种

是知识之惑;由生存的环境、所学知识、人生经历构成的认知障碍引起。解惑,就是破解、消除这种痛苦与迷惑。

其次,我们可以用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来揭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技能与价值。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关于认知的。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但是我们对所在世界的看法并不是完全符合真实的世界,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是真实世界的一个部分,因为我们都是参与者,我们对现实的解读与现实的差别是在真实世界中加入了不确定性的因素。

一次在2018中美市场营销班上课时,我发现有一个学

生几乎一直在睡觉,课中我一直想去批评他,但还是忍住了。课后我和该学生交流说“趴在课桌上睡觉多累呀”,“中午有点急事,一直在帮老师干活,没有休息好”他回答到。我很庆幸没有批评他,一是我知道现在即使让学生不睡觉,也会因为困的原因,学生不可能认真听课;二是因为事情的真相出乎我的意料。

这件事具有正如索罗斯所描绘的人类的不确定性:人们对于他们生活的世界的认识是不可能同时满足真实性、完整性和连贯性的,在人们的思维受到现实限制的情况下,思维是不足以做出完善的决策的,而当思维干扰了决策的情况下,思维就无法控制现实的走向。

反身性理论不仅揭示了人们的认知是有缺陷的,而且也揭示了知识的有限和相对性。因为,知识即使是所谓的真理,也是有缺陷的。正如华东师大冯契教授的观点,即真理具有阶段性、相对性、有条件性、有限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真理只是在一定条件、一定阶段下的产物。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教师都知道经济学理论有诸多的假设条件,我们不能将理论生搬硬套,更不能将真理凝固化、绝对化,当历史条件变了,新的情况和事实出现了,原来认识正确的可能就变成了不完备、不正确、包含有错误或完全错误的。

那么,如何解决人们认知的缺陷?

索罗斯认为,现实永远超出我们的理解能力范畴,思维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致使现实更难以理解,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方法来处理实际情况,更精确地说是包含有思维参与的那部分实际情况,必须用一个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包括陈述和事实的反身性现象。所有人类构建都是有缺陷的,这些缺陷可能只有在构造进入生活时才会暴露,缺陷和偏见在独立的繁荣与萧条循环序列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理解反身性过程的关键。当一个假设成为现实时,意识到可能出现的缺陷会让你处于领先的地位,智慧者的优势就在于能够调查任何体系的缺陷并及时认识到游戏规则的改变。

华东师大冯契教授认为,科学认识本身是不完备的,必须通过哲学来沟通“名言之域”和“非名言之域”,“哲学的

根本意义在求穷通,要求把握天道,终合人的本质力量,贯通天人。”而哲学最重要的方法是逻辑思维,人们通过逻辑

思维能够把握具体真理,能够在有限中认识无限,在相对中揭示绝对,而这一过程,就表现为“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转识为智”可以解决人们认知的缺陷。

智慧是指人的心灵的本质即灵明觉知发展的高度理性化,是指人的天性和德性的真理性认识,是对宇宙人生的某种洞见,又是指对人性的自由发展中的一种“精神自得”。

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由自在到自为的一个跃进,是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不断获得对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新认识。不论处境如何,始终保持心灵自由思考,是爱智者的本色。从哲学角度来说,只有把知识上升到智慧,才更有力量。知识只是认识的第一层次,即从无知到知。而知识上升到智慧,这是经过认识的层次,进入到更高的“悟”的层次即第二层次(思维)。智慧不仅要认识天道、认识世界,还要认识人道、认

识自己,包括培养人的德性和自由理想人格。

具体到我的经济专业教育问题来说,教学过程可以形容为一种师生之间共同求知和参与的过程。由反身性理论可知,教育工作者也即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工作从一开始面对

的就是来自参与者思想中固有的不确定因素,而不是他们的成果已经十分丰硕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可以推迟清算时间,就如像经济学家做的那样,将理论建在许多假设的基本条件

之上,严谨地排除了不确定性的影响,但是这样他们其实是在歪曲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建立在假设的人造世界,顽固地遵循科学方法的标准流程,就如像经济学理论作为一个个体非常勇敢地模仿了自然科学。由于自然科学的胜利,在反身性的作用下,把科学方法的形象抬高到难以理喻的程度,经济价值能够在西方以及西方化的社会中占据支配地位,对物质价值、利润和效率的重视已经走向了过分的极端。对于自然科学的盲从和模仿已将经济学理论引入了歧途,在寻找普遍有效的通则时,经济学家很大程度上无视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在不实际的假设上建立了一个优美的公立体系。

某种意义上来说,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反身性过程必然导致的过度失衡,但涉及价值问题根本就无所谓标准,也许接受价值主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干脆将价值的非现实看作为讨论的出发点,任何一种价值体系都包含着缺陷,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发掘每一个特定价值体系的不

现实因素。除此之外,任何其他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引入带有我们自己价值体系的缺陷的偏见。强加自然科学的标准流程与人文科学,会造成一个伪命题和有存在误导性的结果。如果强加于自然科学的标准范式与教学的过程,其结果正如应试教育的最大失误和悲哀即造就了很多“精致的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的利己主义者”有何错误?“精致的的利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