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从《拿来主义》拿来论证技巧教学课件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527.50 KB
- 文档页数:34
统编教材《拿来主义》精品课件《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第9课《拿来主义》,本文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所写的一篇论文。
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送去主义”进行了讽刺和批判,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观点。
文章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通过比喻、讽刺等手法,形象地阐述了事物的联系和区别,批判了那种割裂历史、脱离实际的错误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掌握文章的基本论证方法,提高分析和批判问题的能力。
3. 提升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
难点:把握文章的深刻含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时事新闻为例,引发学生对“送去主义”的思考,导入新课《拿来主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观点。
4. 案例分析:举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送去主义”现象,让学生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批判。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看法。
7. 课后作业:六、板书设计课题:拿来主义1. 送去主义割裂历史脱离实际错误思想2. 拿来主义辩证思维历史联系实际出发七、作业设计1. 题目:以“拿来主义”为指导,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种“送去主义”现象,并提出改进意见。
2. 答案:(学生作业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文章和书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送去主义”所写的一篇论文。
破得准,立得稳——析《拿来主义》的说理艺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体会文章的思维逻辑,感受思辨力量。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难点:体会文章的思维逻辑,感受思辨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现代著名诗人冯雪峰曾说,鲁迅的文学思想,并非中国传统文学所培植的,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又无不浸润着中国民族的长久传统,他用民主革命的理性光辉,去照亮中国的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深入感受他的理性光辉。
二.预习展示课前已经安排大家预习并绘制了思维导图,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大家的思维导图。
(选2名学生的思维导图,并请她们分享)小结:文章的题目叫《拿来主义》,但通过大家的思维导图,我们便能发现,这篇文章不止讲拿来主义,他还讲了另外的三种主义,而鲁迅先生对这三种主义的态度是是什么样的?(否定的、批判的)。
所以我们发现,鲁迅先生为了论述拿来主义这个观点,他先对其他主义进行了批驳。
这种写法在我们语文上称为“先破后立”。
破就是对片面的、错误的、反动的观点进行批驳;立就是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正确。
三.结构研究、探究1.任务一:探究“先破后立”的好处。
讨论:如果删去“破”这一部分,只保留“立”的部分,与原文相比,哪个效果更好?为什么?预设:原文更好,有破有立,使“拿来主义”这个观点的提出更有说服力。
追问:如果不删去“破”的部分,而是将1—6段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与第7段“拿来主义”的内涵调换顺序,这样可以吗?预设:不可以,先破后立,使“拿来主义”这个观点的提出更有针对性。
小结: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以“送去”等危害突出“拿来”之必要, “破”正是为了“立”, “破”得越彻底, “立”得越有力。
2.任务二:探究怎么“破”。
思考探究:文章前半部分都在“破”,那它是怎么“破”的?通过展示以下的几个句子,让学生来感受:➢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个句子是对哪种主义的描述)➢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最终“不知后事如何”(问题同上)➢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也对洋货发生了恐怖。
《拿来主义》课件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鲁迅先生的著名文章《拿来主义》。
文章主要论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观点。
具体内容包括:拿来主义的概念、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区别、拿来主义的意义和实践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拿来主义的概念,明确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区别。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拿来主义意义的理解。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拿来主义的意义和内涵,以及如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拿来主义的概念,明确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拿来主义》文章打印稿、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如某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如何借鉴外来经验,实现自身发展。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2. 讲解:讲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分析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区别。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意义和实践方法。
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分析一个具体案例。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拿来主义概念2. 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区别3. 拿来主义的意义和实践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体系。
同时,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辩论赛、小组研究报告等,让学生更深入地研究拿来主义。
统编版语文《拿来主义》完美精品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高中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拿来主义》。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的阐述、论证及语言特点。
具体章节为:《拿来主义》全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拿来主义”的含义,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2. 培养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鲁迅先生的论证方法。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拿来主义的内涵,学会鲁迅先生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鲁迅先生对待文化的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文化交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拿来主义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让学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的开头,了解鲁迅先生提出拿来主义的原因。
b. 讲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对比其他对待文化的方式,阐述拿来主义的优点。
c.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d. 举例说明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如何运用论证方法,加深学生理解。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鲁迅先生对待文化的态度,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拿来主义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拿来主义2. 板书内容:a. 拿来主义的内涵b. 鲁迅先生的论证方法c. 拿来主义的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拿来主义的内涵。
b. 请举例说明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c.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拿来主义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作业答案:1. a. 拿来主义是指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时,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b.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如以“豆腐”为例,阐述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使学生了解了拿来主义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