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 格式:docx
- 大小:36.01 KB
- 文档页数:6
通识教育自修课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摘要:
21世纪,人类对人居环境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营造安全、优美、舒适、宜人和充满活力的生态化人居环境已成为当代环境发展的方向。什么是人居环境呢?顾名思义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地方。“人居环境”就城市和建筑的领域来讲,可具体理解为人的居住生活环境。它要求建筑必须将居住、生活、休憩、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个复杂的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中结合起来。因此,要求设计一种聚居地,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发展及将来之间取得平衡,使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相协调,并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美观的建筑与城市。
关键字:人居环境建筑设计以人为本
一个现代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能否协调,是否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人文环境。城市环境又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它是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人类的文明与进步需要城市的发展,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又需要良好的环境,这两者是对立的,又应当是相互统一的。因而,城市必须选择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双赢的发展战略。那么如何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室内生态环境方面:
在住宅规划设计中,有关宜人居住面积、结构布局、功能分区、日照、通风、保温、隔热、隔音、建材等方面的技术规范指标,实际上也是生态指标,由技术指标上的控制来达到完善生态建设的要求。而现在光污染和装修污染则是新出现的生态问题,需要建筑师新的关注。
二、室外生态环境方面:
最重要的是住区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物间距,以及大气、水体、植被、土壤等的环境质量。尤其是植被的造氧、降温、增湿、抗污、滞尘、杀菌、减噪等功能的发挥。科研成果证明,乔、灌、草相结合的三元复合结构绿地,其生态效应明显优于单一结构绿地。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讲的人居环境因素,或称环境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
可以长期地持续地利用。例如,要有计划地供应建设用地,不要一下子把地用完。这里主要指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资源。
四、文脉传承战略:
即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文化脉络。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能光是到历史典籍中去寻找,还要体现在现存的名胜古迹、古建筑、风土人情、自然遗产等方面,而其中城市建筑又是城市文脉最重要的承担者。但目前,一方面古建筑的破坏非常严重;另一方面,新的建筑设计往往重个体而轻整体配合,使整个城市风格被破坏。
“以人为本”作为一条设计宗旨,眼下恐怕已很少有人置疑,而“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设方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已少有人提及了。以至于建筑界很多人都对此产生了疑惑,是否该方针已不再适用,或者已经过时了。党中央提出建立科学发展观和再次强调以人为本,使这一方针再次成为建筑界的关注焦点。党中央的号召是对全国的总体要求,建设方针也应根据总体要求进行新的铨释,赋于其新的内涵:“适用”不再是“住的下、分得开”的简单要求,更多的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经济”也不再仅仅是投资多少的问题,更多的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节地、节水、节能,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方法和材料;“美观”也不再是“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而应成为需要普遍关注的原则。原先“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设方针在表述上容易让人产生“美观”似乎只有在资金充裕的条件才予以考虑,是可有可无,是第三位的。一个口号的提出应符合科学性、全面性、简明性,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建设方针用“适用·经济·美观”来表述,似乎更简炼,也更准确。那么,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呢?
一、拓展绿色空间,创造“以人为本”的环境
城市建筑密度大,人口集中,用地紧张,如何利用有限绿化空间增加绿量和绿化覆盖率,提高城市整体的绿化水平,是园林绿化美化建设面临的共同课题。我们可以再垂直绿化方面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墙面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等多种方法来增加绿化面积。由于垂直绿化具有占地少、见效快、绿量大的优点,可弥补平面绿化不足,有助于丰富绿化层次、保护生态平衡,并且垂直绿化也可
以增强城市及建筑的艺术效果,赋予呆板、枯燥的物体以生机,让环境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可以栽植适合北方生长的爬山虎、山葡萄、南蛇藤、五叶地锦等攀援植物,利用这些攀援植物造景的特征,拓宽城市绿色空间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意境,改善人民生态环境。
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近几年来,大树进城在许多城市“欲演愈烈”,这些被移植的大树大多数来自山区、农村,移植到城里以后,由于树木的根系和树冠创伤难以恢复,同时因受土质、气候的影响,不但长势不旺,树体逐渐衰弱,大多在几年内枯死或变成“小老头树”,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对农村和山区的“大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这种得不偿失的做法,怎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呢?在绿化建设中应从城市的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情况,大力发展乡十树种,适当驯化、引进一些外来树种,以提高城市绿化档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达到城市自然和谐统一,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三、做好面向未来的设计,将“以人为本”带向未来
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透明,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要达到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未来建筑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落实到实际主要表现在:①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②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③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④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⑤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⑥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同时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
四、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体现“以人为本”的循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