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侵权的认定标准及规避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新闻侵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结合新闻侵权的定义界定和特征分析,对新闻侵权的认定标准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从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两方面入手,提出了规避新闻侵权的建议性对策。社会评价降低是构成侵害名誉权的必要条件,但如果社会评价降低是因为新闻媒介基于事实进行正常评论所致,那么其主观上没有过错,不构成侵权。

《新闻爱好者》供稿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新闻侵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结合新闻侵权的定义界定和特征分析,对新闻侵权的认定标准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从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两方面入手,提出了规避新闻侵权的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新闻侵权认定标准规避

在现实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新闻报道侵权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新闻官司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闻媒体、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处理好新闻批评与人格权保护的关系,甚至滥用新闻自由的权利,造成了新闻官司不断增多;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些新闻纠纷是一些所谓的受害人的恶意诉讼,故意去打新闻官司,造成人为的社会热点,引起社会的关注,达到个人的目的。但是,从深层次分析来看,相关法律法规不够严谨,相关问题界定不够清晰是其主要原因,新闻侵权具有特殊性,需要对其构成及适用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

新闻侵权的界定

新闻侵权的定义。新闻侵权作为一种民事侵权行为,顾名思义,是新闻报道主体利用新闻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自1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来,新闻侵权就作为热点问题而备受关注,就现阶段来看,目前的新闻学和法学方面的研究者已经从各自角度出发,作出了概念界定。魏永征认为:“新闻侵权行为就是在新闻采集和传播中侵害他人(自然人、法人)人格权的一种行为。”①孙旭培等认为:“所谓新闻侵权,一般是指通过新闻手段,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名称权及其他合法权益造成不法侵害。”②王利明等认为:“新闻侵权行为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伤害了公民和法人的人格权的行为。”③

就以上的定义来看,即使概念界定的角度有所差异,但是基本内涵是清晰的、一致的。新闻侵权首先要和新闻活动相关,是发生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而新闻侵权行为侵害的对象是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主要是对人格权、知识产权等权利的侵害。

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新闻侵权作为一种民事侵权行为,在构成要件上,新闻侵权首先应具备一般侵权行为四方面的构成,即:1.行为人实施了侵害他人合法权利和利益的行为;2.损害事实的存在;3.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4.行为人主观上要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另外,新闻侵权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民事侵权,还应该包括以下特殊因素:1.侵权行为体现在新闻作品中;2.新闻作品刊播于新闻媒介,并公开发表;3.新闻侵权作品有可指认的对象;4.新闻机构具有合法性并在新闻活动中有过错。

新闻侵权的特征

行为主体。新闻侵权行为的主体主要是依法设立的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机构,包括报社、通讯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络机构等。因此,新闻侵权的直接受害人并不是唯一的权利主体,与其具有某些直接关系者也可以提起诉讼。

侵权客体。新闻侵权的对象主要是人格权。因此,它对公民或法人造成的直接损失是一种社会评价的失实。无论对于公民还是对于法人,公平、真实的社会评价是其应该享有的一种合法权益,任何导致这种社会评价失实的行为都会构成侵权。具体而言,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都能构成新闻侵权的客体。

侵权方式。新闻侵权是新闻机构或新闻工作者通过公开的新闻传播活动来侵害他人的合法民事权利。因此,新闻侵权行为必须发生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一方面,作品必须发表且在大众传媒上发表;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必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发生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若在非新闻传播过程中,则仅构成一般侵权。

行为特征。新闻侵权大部分情形均为过失所致。侵权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因新闻失实造成侵权;二是因不注意、不谨慎导致评论失当、用词不准,或暴露他人隐私等;三是新闻出版单位因审查不严、把关不慎,或者未按常规操作,使侵害他人人格权的作品得以发表。④无论是故意侵权还是过失侵权都应承担民事责任,根据过错原则,受害人对侵权人的过错应举证证明。

侵权后果。新闻侵权的后果较之于一般的侵权行为的后果而言,常常更为严重。新闻侵权是借助于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工具公开的,因而具有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影响的深刻性、传播速度的迅速性等特点。

新闻侵权认定的一般性标准

新闻侵权发生于新闻传播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新闻机构的活动不全然是新闻活动,他们有的和新闻有关,有的则和新闻根本无关。比如新闻机构的采编部门所从事的广告宣传活动即为非新闻活动,而传播非新闻性信息过程中所发生的损害任何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则不能认定为新闻侵权。

新闻侵权主体是发表侵权作品的新闻单位和作者。没有作者,新闻无法产生,没有新闻机构,则新闻不能发表,故一般而言,作者和新闻出版机构是共同的侵权主体,双方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新闻侵权人主观上要有过错。所谓过错,是指侵权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态。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某一新闻作品在发表以后会给他人造成名誉、隐私或其他人格权损害,但仍然希望或放任此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某一新闻报道会给他人人格造成损害,但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新闻侵权一般不会造成受害人的直接身体伤害。新闻侵权的客体是特定人的人格权。新闻侵权不同于其他民事侵权,它通常不会直接给受害人造成身体伤害,也难以直接侵害他人的财产利益,新闻侵权的客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利益,如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荣誉权、隐私权等。

新闻侵权认定的具体化标准

然而,在实际的认定过程中,往往涉及特定的人和与其相关的事,同时必然会涉及特定的人的人身权利,如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具体到某种类型的新闻侵权,其认定的标准会有所不同。

新闻媒介侵害名誉权的认定标准。1.新闻诽谤行为构成的侵权,因报道失实所致,所以只要可以确认报道失实,则可认定新闻媒介有过错;但失实报道有时候与他人名誉无关或不足以影响他人名誉的,属于名誉受损的事实未发生,故只有在报道失实并足以造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的情况下,才构成侵害名誉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