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看中国社会转型
- 格式:doc
- 大小:24.01 KB
- 文档页数:5
2021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在这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从军阀混战、割据分裂到内忧外患、强敌入侵再到建国统一、繁荣富强的坎坷历程,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历尽艰辛,争取独立和自由,建设家园,努力奋斗,将一个有着悠久农耕传统同时又积贫积弱的乡土中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强国,其历程可歌可泣,值得大书特书。
现代化是百年中国的总体性追求。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农业对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耕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转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必然成为决定中国现代化探寻之路成功或是失败的关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清晰地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将“三农”问题看作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一贯战略思想。
[1]电视剧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戏剧艺术形式和典型的大众文化产物,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变迁自然成为其着力表现的重要对象,同时,这一发展变化过程,又直接影响影视文本的生产和创作,决定了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农村题材电视剧是以农民的基本现状和农民的生活、情感、思想经历和命运轨迹为表现对象,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生存状态和思想变迁,借助声光电等电子媒介手段进行生动影像观照的电视剧类型。
它在中国电视剧历史上占据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无论是在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1958年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还是1978年第一部彩色电视剧作品《三家亲》,都是反映农村人和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
可以说农村题材电视剧贯穿整个中国电视剧历史,并和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紧紧相连。
从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1958年到现在,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处于两个不同阶段,分为两种范式。
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温暖现实主义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温暖现实主义近年来,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创作在观众心中掀起了一股温暖现实主义的热潮。
这种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以其真实的现实题材、温暖的情感表达和鲜明的社会意义,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心灵。
在新时代的影视创作中,温暖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作品涌现,让人们看见了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也为中国电影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信心。
一、温暖现实主义的诞生和特点温暖现实主义是90年代末至今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创作的重要风格之一。
它不同于以往的浪漫主义和武侠玄幻风格,而是以贴近生活、关注社会问题为主题,呈现现实中的温暖与真实。
这种创作风格的出现源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人们对于真实生活的渴望成为新时代影视创作的动力。
温暖现实主义的特点之一是真实性。
在现实主义之外,温暖现实主义强调对现实题材的真实表现。
电影和电视剧创作者通过精心构建角色和情节,将观众引入生活的细节和片段中,如婚姻家庭、社会问题、劳动力等,以真实的镜头展现生活中的人情味,让人们感同身受。
温暖现实主义的第二个特点是情感的温暖。
在这类作品中,观众们往往能从中感受到深沉的人情味和社会关怀,由于情感的感染力,观众们会不自觉地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与影视剧中的角色一同受到温暖的照耀。
温暖现实主义的剧情往往充满了正能量,给予人们信心和力量,用真挚的情感感动观众的心。
温暖现实主义的第三个特点是社会意义。
作为影视创作的一个重要元素,温暖现实主义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向观众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和矛盾。
在这类作品中,观众们将不仅可以看到问题的存在,更能够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和努力。
这种对社会的关怀和批判,对观众的思考和启发,都是温暖现实主义作品的社会意义所在。
二、温暖现实主义在中国电影中的应用中国电影业近年来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不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温暖现实主义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真实的题材和温暖的情感赢得了广大观众和专业评委的赞赏。
1.《我不是药神》这部2018年上映的电影聚焦了中国医疗体系和药品市场的现实问题,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和大公司之间孤注一掷的斗争。
60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样态,是反映农村生活变迁、引领农村社会走向、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农村题材电影的概念与范畴一般是指“从农村电影创作的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出发,具体以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社会发展变迁的基本现状为背景,以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转型以及农民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命运轨迹的嬗变为主要表现对象”[1]的电影。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底的统计数据,中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其中乡村总人口达56401万①,如此庞大的人口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方向与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在这一语境下,呈现农村生活面貌、反映中国乡村伦理及其情感结构的农村题材电影,亦映射一个国家的时代风貌和社会走向,因而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转型期,都迫切需要农村题材电影创作来回应这一时代变迁的主题。
自从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也成为电影创作的主要内容,我国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及其表现样态发生显著变化。
尽管其数量和质量上仍有待提升,但是思想主题的表达和文本内容的呈现较之前的创作更为丰富,从外部现实到个体内心,从时代走向到文化传承,深入反映当下农村面貌的方方面面,突破以往叙事主题的单一,进入一种多元融合的创作阶段。
一、新时代转型: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脉络与未来空间农村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样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本民族社会、文化、历史的本土风格与美学独特性,始终映射着中国乡土社会的风云变化。
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反映农村生活的农村题材电影可谓是占据一方天地。
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电影紧跟改革的步伐,描写人民对于新生活的渴望,倡导人们要“走出去”,《牧马人》(谢晋,1982)、《人生》(吴天明,1984)、《黄土地》(陈凯歌,1984)等精品佳作在国内外备受赞誉。
中外影视史中的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分析影视作为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形式,不仅仅是娱乐方式,更是反映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转变的重要载体。
通过观察中外影视史中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和表达。
首先,中外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社会变革,是呈现出一种历史发展的变迁和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例如,中国影视历史上的一些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
电影《活着》中,通过一个家庭的命运展示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大动荡中的变迁,其中反映了农民在历次社会政治运动中所遭受的痛苦和艰辛,以及对社会自由和公平的渴望。
同样,在西方电影中,如《公民凯恩》,展现了媒体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利益冲突,呈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权力追逐和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通过对历史人物凯恩的生平展示,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人性和社会道德的影响。
其次,意识形态在中外影视作品中的表达是不可忽视的。
影视作为一种宣传和塑造意识形态的媒体,常常通过角色的塑造、情节的设置和台词的对白来传达特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中国电影《霸王别姬》通过描述同性恋与性别困惑,揭示了社会对个体性取向的偏见和歧视。
这部电影通过纷繁复杂的剧情,呈现了传统观念和现代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类似地,西方电影《战争之王》展示了传媒对舆论的控制和滥用的问题,以及政治领导人如何通过操纵意识形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除了对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的描绘,一些影视作品还通过展现人物角色的转变,呈现出个人在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冲击下的成长与转变。
中国电影《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经历了清朝末年,民国时期,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历史变迁,由一个封建农民成长为一个现代人。
西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则是一个更为具体的例子,他通过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努力,最终成功逃离囚禁的牢狱,实现了人生的自由和尊严。
综上所述,中外影视史中的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分析,通过观察影视作品中的社会变革描绘、意识形态表达以及个体成长和转变的呈现,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命运的塑造。
影视作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90年代后期,大量“戏说历史”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出现,则是市场力量最集中的代表。
这些戏说历史的电视剧选择的题材都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政治力量没有直接关联,《戏说乾隆》和《还珠格格》是其代表,1999年《还珠格格》在中国风靡一时,在上海甚至创造了42%以上的收视纪录。
《还珠格格》上、下两部共60余集电视剧播出之后, 剧中嬉笑自如、无拘无束的青春女性小燕子成了街谈巷议、妇孺皆知的人物。
该剧不仅在电视市场上创造了播出权几十万元一集的价格,而且不少电视台在播放该剧时还在剧中插播广告,有的电视台插播广告的时间甚至超过了播出电视剧本身的时间。
这表明,戏说历史的电视剧在中国的确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在这些电视剧中,历史被虚拟化为假定的陌生舞台,上演的完全是一种宣泄性的游戏。
这些电视剧在给予观众解构过去所形成的历史概念的的快感的同时,也将当代人的压抑、苦闷、不安通过历史的游戏得到了释放。
这些戏说历史的电视剧不仅在中国大陆,而且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中华文化圈中都得到了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华语文化一种普遍的历史解构和道德解构的需求。
而历史题材电视剧,事实上也为知识分子立场提供了一定的表述空间和修辞策略。
从《宰相刘罗锅》(1996)到《雍正王朝》(1998),再到《铜嘴铁牙纪晓岚》(2001),尽管这些电视剧都采用了通俗情节剧的叙事模式,甚至采用了喜剧的类型化手法,但是这些电视剧都通过对特定历史人物和历史环境的营造,不仅仅是回忆历史,而且也是模拟现实。
例如,北京同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制作的44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它不仅通过100多位人物、600多个景点叙述了清代从康熙到雍正年间的政权斗争,而且还借助与历史的相似性和对历史的重新改写发掘了历史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
以古鉴今、借古讽今历来是中国的叙事传统。
这些电视剧显然继承了这一知识分子的叙事传统。
这些电视剧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对历史的重写,其意义不在于还原历史,而在于温故而知新。
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影视剧作品片段摘抄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影视剧作品片段摘抄一、简介近现代中国历史是一个充满传奇、悲壮和波澜的历史时期。
从辛亥革命到现代改革开放,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在影视剧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本文将摘抄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影视剧作品中的片段,通过这些片段,深入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二、《建党伟业》1. 片段一: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革命运动,1911年10月10日,中国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2. 片段二:国共合作“国共合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在《建党伟业》中,国民党和因为国家利益达成合作,共同抵抗外敌侵略,这段历史事件展现了两党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三、《海派甜心》1. 片段一:抗战岁月“《海派甜心》中,通过女主角周楚楚的家庭经历,展现了抗战时期上海的生活状态,记录了上海人民在战争年代中的坚韧和不屈。
”2. 片段二:农村改革“影视剧中,周楚楚的家庭遭受了运动的影响,反映了当时乡村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的变革。
”四、《建国大业》1. 片段一:“《建国大业》以为背景,通过对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之间的战争的再现,展现了的曲折和艰辛。
”2. 片段二:新中国成立“影视剧中呈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仪式,描绘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振奋和喜悦场景,彰显了新中国的诞生。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传奇和激情的历史时期,影视剧作品通过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观看这些影视剧作品片段,不仅能够了解历史,还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深远,对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六、总结通过摘抄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影视剧作品的片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感受历史的魅力和震撼。
希望通过这些片段,我们能够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安宁,更加努力地为国家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事政治最新论文3000字范文时事政治是指最近所发生的,而且能够体现出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以及体现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主要趋势的一些事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时事政治3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事政治3000字论文篇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与发展对策》摘要: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能力、现存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约束条件;发展对策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能够保持适度高速(年均8%左右),增长速度不要大起大落,并且各主要决定因素能够支撑经济增长在中长时期内(10年以上)保持这种平稳高速增长态势的可能性。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从经济学角度讲,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包括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因素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前者主要是自然方面的因素与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而后者主要指人口、文化传统与制度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约束条件主要表现:(1)资源;(2)环境;(3)人力资本;(4)经济增长方式;(5)自主创新能力;(6)现存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等等。
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展对策1、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最为突出的。
发展方式问题,说到底是与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基本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强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与环境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制约条件。
而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这些制约的良策。
浅析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摘要】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塑造、传递和引领的方式,影视作品不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塑造,还能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应用。
大学生在接受影视作品时应该主动思考,并将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由此可见,影视作品在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应该进一步倡导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积极地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影视作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重要性、塑造、传递、引领、接受、现实应用、关注、倡导。
1. 引言1.1 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影视作品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情节,向大学生们展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引起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影视作品中的正面形象和价值观念往往会深深地影响到大学生,使他们在面对人生抉择和社会问题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做出正确的选择。
影视作品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大学生这一群体。
它可以通过情节、人物等方面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引发他们思考和行动,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1.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举足轻重。
作为年轻一代的主力军,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凝聚着全社会的共同精神追求。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其价值观的形成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作为国家的未来希望和接班人,大学生承载着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理念和行为对社会风气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对于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具有深远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论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热在当下的原因和意义张琦摘要:20世纪90年代,张爱玲作品在影视界舌J起了一阵改缟旋风。
有关她作品的各种版本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但深究其中。
我们会发现这种改编热的原因与众不同。
在本文中,作者引证关于怀旧的概念,结合时代特色。
进行分析和阐述,论证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热在当下的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怀旧;张爱玲;影视改编在90年代国内影视作品一片改编热中,作家张爱玲的作品以异军突起之势呈现在观众眼前,从<红玫瑰和白玫瑰>、‘半生缘》到<金锁记>,曾经在40年代以力透纸背的阴冷笔法和悲苦凄清的市井传奇风靡上海的女作家。
时至今日。
仍然在众多电影、电视工作者和影迷眼中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有关她的为数不多的几部经典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搬上银幕。
那么。
反观张爱玲的作品,无论是放置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抑或是回归文学史上讲,其艺术性虽有目共睹。
但并非独占鳌头。
与她同时代的作家无论是声望还是艺术水准高于她的都大有人在。
不胜枚举;另外,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点多为擅长人物的心理刻画.注重心理潜台词的设计,精于细节描摹和语言的艺术性,但在故事的通俗性和观赏性上明显与电影、电视作品要求的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相差甚远。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索在推动着张爱玲的崇拜热潮呢?让我们首先回到张爱玲走红的90年代去看看。
20世纪90年代。
处于经济全球化的特殊时期,中国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历史经验已经表明: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是世俗化进程,现代化与世俗化是一体两面的同一事物。
(I)作为世俗化来讲.本质含义指向两方面。
首先就是消解神圣性,就是对政治的、宗教的、文化的神圣性统统进行消解;其次,世俗化殊性。
这些为中国人民的敌人——日本侵略军服务的翻译人员.其汉奸翻译官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
可以预见,将来的抗战片中。
汉奸翻译官的艺术形象还将继续。
结语中国三千多年厚重的翻译文化史无与伦比.中国今天翻译事业的进步有目共睹。
中国影视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影视产业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领域里,中国影视产业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它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影视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其中的因素,以期揭示中国影视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影视产业的现状中国影视产业起步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才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此后,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一直呈井喷式增长,随之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优秀影视作品。
目前,中国影视产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
影视产业的主体是市场,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中国自1994年开始放开影视市场后,引入了外资,国内制片人也开始独立制作影视作品。
随着影视产业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趋势加强,人们对影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改变,人们对影视作品内容的关注点也在发生着变化。
现在的中国影视市场,电影制作依旧占据主要地位,电视剧、网络剧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从影片类型来看,爆笑喜剧、家庭伦理题材等大众题材影片拍摄数量较多,而犯罪题材、艺术影片等具有挑战性的电影制作难度较大。
同样,影视的频道也更加多元,电影、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平台供大众选择。
二、影响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因素影视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文化氛围等。
1.社会环境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需要放松心情,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寻找快乐,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劳累。
这种需求带来了对于影视产业的大量投资,也带来了生产力的增长。
同时,是影视人要不断掌握社会发展的脉搏,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潮流拍摄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传递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对于社会的改变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政策环境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支持,可以推动中国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放开影视市场、提供财税支持、鼓励文化创意类企业集群等。
影视产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影视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全球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看到了发展影视产业的巨大潜力,并纷纷将发展影视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影视产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就业机会的增加影视产业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影视创作、制作、发行到放映等环节,涉及到众多的从业人员。
发展影视产业将为当地提供大量的低技术门槛岗位,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
例如,拍摄电影或电视剧需要导演、摄影师、编剧、演员等众多职业,而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电影机构、影视公司、剧组、后期制作等专业人才。
这些从业人员的雇佣将直接带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
同时,影视产业发展还会间接刺激相关产业的需求,如服装、化妆品、电子产品等,从而形成更为庞大的产业链,扩大就业机会。
二、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影视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发展影视产业将进一步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地的文化形象和名声将通过影视作品传播到全球,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游客来到当地参观、旅游,从而带动当地酒店、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
例如,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有助于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观光。
三、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发展影视产业将为当地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和创意空间,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和资源流入当地,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例如,为了吸引更多的影视项目来到当地拍摄,地方政府通常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例如税收减免、场地租金优惠等,这将大大减轻影视项目的制作成本,提高项目的投资回报率。
同时,影视产业的发展也将促进相关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高当地经济的竞争力。
四、城市形象的塑造作用发展影视产业将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宣传和曝光机会,有助于提升当地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
从大众审美看国产电视剧题材的变化作者:张田田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20期摘要:电视剧助力艺术的发展,电视剧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实现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如今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观看一部电视剧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行为,了解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成为社会公民的普遍需求。
电视剧拍摄题材的兴衰变化,时事变迁,反映的是这个时代审美与消费文化投影在电视上的浓浓缩影。
对于电视剧题材的研究,涉及艺术生态学、美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电视剧题材在社会变迁中的发展变化,了解人们的电视剧观看需求,及对未来电视剧市场的预测。
关键词:国产电视剧;大众审美;题材;变化自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日益进入大众传播时代,报刊、广播、电视、卫星、多媒体、光纤技术等等,信息的大众传播方式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与社会运行机制,同时它也深刻影响了当代艺术文化的生存状态。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文化艺术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丰富,收看电视剧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接触信息的习惯之一。
本文对电视剧的拍摄题材进行研究,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电视剧题材的发展变化,研究大众审美与电视剧作品传播过程中所体现的当代社会发展和变化,挖掘影视作品、媒介、受众、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大众传播方式的不断发展变更过程中,影视剧作品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实,它是特定社会、环境、文化相互作用的艺术产物。
影视剧作品通过大众传播方式的扩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与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审美对于不同影视剧作品起到筛选和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有理由从这一角度来审视、要求我们这个时代的影视剧作品,影视剧作品的思想传播也就成为我们今天不能回避的课题。
追溯国产電视剧发展历史,可窥大众审美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反馈和推动作用。
1958年,第一部国产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诞生,该剧只有一集,并且是直播播出,并不是现在大家熟悉意义上的连续剧。
1967年《考场上的斗争》作为中国首部录播的电视剧播出。
【专题名称】影视艺术【专题号】J8【复印期号】2008年04期【原文出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石家庄)2008年1期第81~86页【英文标题】On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 and family narration in Chinese movies【作者简介】彭文祥,中国传媒大学宣传部新闻中心博士,副教授。
(北京 100024)【内容提要】“家—国一体化”叙事是中国影视艺术的重要叙事特点,具体表现在:1.“伦理泛情化”的叙事策略;2.着重于“家庭”、“社会”、“政治”的三种叙事结构;3.“交融性”和“交叉性”的二种叙事形态。
【关键词】中国影视艺术/家—国一体化/叙事就当前中国影视艺术的生产来说,“古与今”、“中与西”等维度上的矛盾交织、激荡、叠合和生成构成了其现实的规约性语境和重要的文化生态。
而在某种意义上,“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可以看作是其中基本的命题。
在我看来,如果以此一命题为焦点进行学理层面的拓展、深入和细化,那么,诸如“民族性”、“本土化”、“西方性”、“全球化”,以及“文化多样性”等重要范畴均可以纳入其视阈内进行观照,并作出相应的读解和阐释。
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还有益于我们在当代语境中自觉地把握中国影视艺术的规律,进而促进影视艺术生产的发展。
在这里,本文试从“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关系的辩证考量出发,重点来论述中国影视艺术的一种重要叙事特点——“家—国一体化”叙事,并结合一些典型文本对其美学内涵和艺术特征进行详细阐述。
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样式,中国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其现代视听语言和感性影像系统来表征中国人的“现代性体验”。
在这里,就“现代性”而言,马克斯·舍勒指出,现代性的转变是一种“总体转变”,它既包括社会制度层面的结构性更新,也包括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存体验层面的结构性转变,而且,后者的转型比前者的转型更为根本。
中外影视史中的政治与社会影响力影视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反映和塑造社会、政治意识的重要工具。
在中外影视史中,政治与社会影响力贯穿始终,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与社会的角度探讨中外影视史中的相关问题,并深入分析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首先,中外影视作品的政治影响力不可小觑。
影视作品 often often often成为政治宣传工具的一种渠道。
政府和政治派别利用影视作品来宣传和弘扬特定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
例如,苏联时期的电影以宣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塑造了一批为社会主义理想奋斗的英雄形象。
在中国,电影《红色娘子军》等作品宣传了共产主义的思想,以及对抗侵略的典型情节。
政治在影视产业中的掌控程度也给中外影视作品带来了一些限制。
在某些国家,政府对电影的审查和敏感主题的限制可能导致拍摄和发行过程中的政治干涉或审查制度存在。
但是即便如此,很多导演仍通过影视作品展现了对政府不满、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挑战了政治的权威,为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
其次,影视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从社会问题到文化传承,影视作品广泛传播并成为引起社会关注和对话的焦点。
在中国,电影《霸王别姬》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衰落和价值的消逝,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讨论。
类似的,美国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以其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热烈讨论,并且在文化和艺术层面上对全球影视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影视作品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通过表达社会不平等、歧视和不公正等问题,影视作品可以唤起观众的共鸣,并推动社会对改变现状的需求。
例如,美国黑人文化电影运动的兴起以及其对于种族平等和社会公正的呼吁,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中国的电影《无问西东》通过呈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唤起人们对于生命和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关注。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影视作品在塑造公众舆论和观念中的影响力。
中外影视史中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分析在中外影视史中,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对于电影产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的变化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如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促使了影视产业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分析中外影视史中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对于电影产业的重要影响。
首先,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对于电影产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社会中,人们可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经济条件去观看电影。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正是工业化进程最为迅速的时期,这时兴起的电影产业受益于经济发展的红利。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对于电影娱乐的需求逐渐增长。
同时,社会的新闻传播和交流方式的改变也为电影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背景下,电影产业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娱乐形式。
其次,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对于电影产业的发展和演变也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社会与经济背景下,电影产业的发展路径也会有所不同。
以中国电影史为例,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动荡、政治不稳定的时期,这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碍。
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和政治的稳定,中国电影产业才开始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也为电影的形态和题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社会与经济背景的变化,比如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也为电影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观众。
另外,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还对电影产业的内容和形式产生着深远影响。
社会问题和时代精神在电影作品中的反映,往往与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密切相关。
例如,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社会运动和文化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广泛关注了种族平等、性别平等等社会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同样,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也以城市化和改革开放为背景,许多作品以城市中底层群体的生活为题材,表现了社会转型中的真实情感和矛盾冲突。
浅谈当代影视作品的教化作用与市场的关系——电视剧《大秦赋》引起的思考发布时间:2021-11-05T05:52:31.682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21年第4期作者:李云镜[导读] 2020 年 12 月,中央电视台、腾讯视频、爱奇艺等中国主要电视剧播出平台共同播出了一部制作精良的历史正剧《大秦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视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北京1000382020 年 12 月,中央电视台、腾讯视频、爱奇艺等中国主要电视剧播出平台共同播出了一部制作精良的历史正剧《大秦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该剧一反近年流行的“仙侠怪谈”“生活艰难”“夸张搞笑”等影视类型,引人入胜地讲述了在连年征战导致民不聊生的历史背景下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的故事。
神奇的是,在这部古装剧里,贯穿始终的“统一”主题不仅令观众切身体会到两千多年前七国合并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较好地配合了彼时的宣传形势,从一个侧面抨击了某些居心叵测的分裂祖国的态度。
这令笔者不禁再次关注到影视作品的“教化作用”这一课题,也可以说影视作品的“社会意义”,这两个说法基本等同于一个概念。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提到影视作品的“教化作用”,往往会遭到“太过老套”“没人爱看”“不要总想着教育人”等唾弃。
但事实上,影视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创作者是否有意,它都存在于影视作品中,与观众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或予人启迪,或引发恶念,或宣扬低俗,或振奋心智。
对于广大的影视创作者而言,在创作中合理有效地使用“正面教化作用”手段,不仅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能给投资方带来更高的经济回报。
因为,影视作品的“教化作用”是影视艺术的重要创作规律之一,只有符合创作规律的影视作品,才更有可能获得观众与市场的认可。
忽视或者贬低“教化作用”的创作者或出品方,反而易遭到观众的吐槽甚至市场的淘汰,也许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运营的失败竟与自身对“教化作用”的误解有关。
一、对“教化作用”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对市场的放弃只有符合市场需求和观众需求的优秀影视作品,才能起到相应的正面的“教化作用”;反之,无人收看,没有播出平台购买,无法起到正面的“教化作用”。
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看中国社会转型摘要: 当代中国影视作品题材广泛,或表现中国古代社会,或表现中国近现代社会,或表现中国当代社会。
仔细分析当代中国影视作品表现的中国社会,我们发现从古至今,中国社会发生了从整体主义社会到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社会的转型和变迁。
整体主义社会是注重社会整体的地位和利益、轻视社会个体的地位和利益的社会,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社会是在政治领域注重社会整体的地位和利益但在经济领域和私人领域注重社会个体的地位和利益的社会。
关键词: 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社会转型当代中国影视像一个万花筒,令影视迷们心迷神驰。
从题材看,当代中国影视作品有的表现中国古代社会,如《孔子》《康熙大帝》;有的表现中国近现代社会,如《走向共和》《山楂树之恋》;有的表现中国当代社会,如《秋菊打官司》《幸福来敲门》。
透过当代中国影视作品,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社会、中国近现代社会和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着不同,中国社会发生的嬗变、转型。
一、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看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代社会是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可被视为整体主义社会。
当代法国哲学家莫妮克•卡丝基若指出,整体主义社会表示社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一个由社会成员构成的有机体,国家赋予社会成员生存的理由,要求他们对国家忠诚、无私奉献,为国家做出牺牲”[1]。
在整体主义社会中,国家的地位和利益重于泰山,社会成员的个人地位、个人利益和个人权利轻于鸿毛,被忽视,甚至被践踏。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王或皇帝要求臣民绝对忠君。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三纲五常”被定为国民的道德标准。
“三纲”的要害是君为臣纲。
老百姓敬畏朝廷和官员,形成依附型人格,依附于朝廷和官府。
老百姓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没有“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观念。
统治者也未意识到要维护老百姓的个人自由和权利。
一些清官想到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但“民”是集体概念,指人民,而非独立的个人。
西方学者发现,中国古代社会未曾出现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概念。
当代中国影视作品表现的中国古代社会与历史上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一致的,具有整体主义的特征。
我们以电影《红楼梦》和电视剧《三国》为例做个分析。
谢铁骊和赵元导演、获1990年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的6部8集系列电影《红楼梦》以荣国府的生活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婚恋悲剧及大观园里的大小事情为主线,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兴而衰的历程为暗线,显示强弩之末的清朝走向衰落的必然趋势。
该片表现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整体主义社会。
片中,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是读书人须认真研习的最高真理,“三纲五常”是人人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君权、父权、夫权像三座大山,家族、朝廷和社稷的地位和利益重若万钧,个人的地位和利益极其渺小,个人独立、自由和权利几乎不存在,追求精神独立和婚恋自由权利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命运是悲惨的。
当然,该片实际上对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等级秩序和伦理纲常进行深刻的批判,表现出朦胧的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
20XX年推出的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制作中心策划、数家中国影视制作机构联合出品的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三国》再现了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官渡、赤壁大战后三国鼎立,再到司马懿篡魏后天下归晋的一段恢弘历史,高度赞扬了刘备坚守的以仁义为根本,治理、安定天下首先要治“人心丧乱”、聚拢人心的孔孟思想,同时客观表现了曹操和司马懿运用的以谋略为根本,欲得天下就须用权力、计谋、实力和斗争的法家和兵家思想。
该剧表现的三国社会亦是典型的整体主义社会。
剧中,“三纲五常” 亦被弘扬,刘备的精忠报国、君臣之道、爱民如子令人啧啧赞叹,孙策和孙权兄弟的对父亲孙坚的孝、兄弟间的情很感人,曹操和司马懿虽对汉献帝不敬,但他们夺权后,要求属下对自己毕恭毕敬,否则杀无赦。
纵观三国,君王、国家和军队的地位和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只有依附于君王才能生存,个人的地位、利益和权利无足轻重。
二、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看中国近现代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国门被撞开,中国进入近代社会。
腐朽没落的清朝危机四伏,垂垂欲倾,西方列强蚕食鲸吞,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
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流产。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成立国民政府,李大钊、陈独秀等缔造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的一个结果是发动北伐战争,推翻北洋政府。
蒋介石篡夺国民党的权力后镇压共产党,中国进入两党角逐时期。
中国近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延续,仍是整体主义社会。
几千年形成的整体主义的政治文化和民族心理继续发酵。
在乱世中的中国近代社会,人人只有依靠于一个强大的集团才能自保,集团的地位和利益远远高于个人的地位和利益。
1949年至1979年的中国社会依然是整体主义社会。
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传统的社会主义社会,它强调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实行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实行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政治运动频仍,党的机构渗入农村、工厂、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种社会团体,国民被党严密控制,几乎没有私人空间,公民社会不存在。
每个国民都是党掌控的社会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没有个人独立、自由和权利。
当代中国影视作品表现的中国近现代社会清楚地说明中国近现代社会具有整体主义的特点。
以下以电视剧《走向共和》和电影《山楂树之恋》为例来说明。
张黎导演的59集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叙述1840年至1920年的中国历史,再现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立宪新政、辛亥革命、隆裕退位、缔造共和等重大历史事件。
剧中,面对列强入侵,清朝统治者节节让步、丧权辱国,社会动乱日益严重,民不聊生,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寻救国救民的光明大道。
该剧展现的中国近代社会具有明显的整体主义的特点,即以国家和社会为本,强调国家的地位和利益,个人要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做出牺牲。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山楂树之恋》讲述一个发生在“文革”时期的爱情故事。
美丽纯洁然而是地主后代的静秋与帅气又有才气且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的老三阴差阳错地在西坪村碰撞出爱情火花。
在那个年代,他们的爱情不合时宜,因为他们的出身是天壤之别。
他们的恋爱受种种阻挠,但老三愿为静秋牺牲一切,给了静秋无穷力量。
老三默默等静秋毕业、工作、转正。
等到静秋的心愿实现,老三却染上白血病去世了。
该片表现的“文革”时期的中国社会是典型的整体主义社会:社会以党为本,党控制社会的一切资源,党的权力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党严密控制国民的思想和行动,党发动各种思想改造运动,努力使国民树立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反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个人的自由、利益和权利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而受排斥。
三、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看中国当代社会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逐渐发生变化。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党和政府的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行政改。
在经济领域,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变。
国民获得经济自由,藏在心底的发家致富的愿望得到解放,焕发出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通过立法,承认和保护公民合法取得的财产。
国民的人身独立得到确立,开始有私人空间和个人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迁徙自由等。
当代中国社会既有整体主义的特征,又有个体主义的特征。
其整体主义特征表现在: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整体主义的政治文化根深蒂固地存在;当代中国社会仍处于“强政府、弱公民社会”的状态;当代中国社会还以人治为主,法治建设任重道远;相当部分国民的“社会主义情结”还很浓重,对政府有一种依赖心理。
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主义特征体现在:社会从以政治为中心转向以经济为中心;公民的经济自由和合法取得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独立得到确立;公民的私人空间逐渐形成,公民的隐私受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意识在觉醒,维权运动不断进行;党和政府正式提出尊重和保护人权;中国公民社会的雏形已形成。
当代中国社会是一种混合型社会: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社会。
在当代中国社会,整体主义倾向和个体主义倾向将长期互相碰撞,并可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融合。
中国当代社会的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特点在当代中国影视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们以电影《秋菊打官司》和电视剧《幸福来敲门》为例分析。
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讲述当代中国农民妇女秋菊在丈夫被村长欺负后,先后去乡政府、县公安局、市里告状,最后向市法院起诉,法院判决秋菊胜诉的故事。
该片折射的中国当代社会具有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的特点:一方面,该片反映的中国政府和官员还很强势,是威权政府和官员,中国政府基本上还是人治政府,政府官员的思维方式还是整体主义的,农民群体处于弱势地位,另外农民对政府有一种依赖心理;另一方面,以秋菊为代表的农民群体开始萌发个人权利与利益的意识和法律意识,在权益受侵犯时敢于通过行政渠道和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秋菊的胜利说明中国法治建设的进步。
马进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幸福来敲门》叙述20世纪80年代一个女人在婚姻中成长的历程。
剧中的江路是大龄剩女,她个性刚烈,敢爱敢恨,反叛传统,追求独立、自由和平等。
她遇到中年丧偶的宋宇生后,两人一见钟情,但走入婚姻殿堂后,家庭矛盾不断出现,江路用博大的爱、宽容的心、对感情的执著,默默付出,最终赢得全家人的接纳。
该片反映的中国当代社会也具有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的特点:一方面,剧中大多数人物还具有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如江路的婆婆对儿子和江路的恋爱横加干涉,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文革”时期的政府对群众的婚恋自由的干涉无异),江路的单位对江路的管理是较生硬粗暴的;另一方面,以江路为代表的国民开始追求个人独立、个人自由、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和个人权利,政府和社会对国民的这种诉求逐渐宽容和支持,江路辞职后开发廊的成功就能说明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仔细欣赏当代中国影视作品,分析其中表现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国近现代社会和中国当代社会,我们体会到,中国社会从古至今,发生了从整体主义社会向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社会的变迁。
[参考文献][1] Monique citoyenneté en question[M].Paris:é,20XX:11-12.[2]陈强.西方社会的变迁:从整体主义到个人主义[J].北方论丛,20XX(02).[3]陈强.当代社会的“文化的非文化化”或“文化的亚文化化”现象刍议[J].社会科学战线,20XX(03).论文在线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