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大枣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建议书
- 格式:doc
- 大小:255.50 KB
- 文档页数:38
新建大枣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建议书
一、总论
1、项目名称
新建大枣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
2、承办单位概况
3、拟建地点
4、建设内容与规模
新增大枣园10万亩,包括土地租用、平整、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新增枣树1200万株。成熟期挂果枣树总量动态保持在2410万株,大枣产量平均为2.5万吨(常年)。
新建高标准大枣示范园30个,面积为3万亩。包括按照标准建设的基础设施及相关附属设施。
新建2座储藏能力为2000吨的保鲜库。
新建2个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左右的大枣深加工厂,主要产品为大枣饮料、大枣罐头、枣酒、枣脯、枣活性成分提取物、枣粉等产品。
新建1个大枣苗木繁育基地。
新建配套生产生活附属设施。
5、建设年限
2011年至2015年。其中2011年——2013年工作重点为枣园基础设施、繁育基地、大枣种植(嫁接),逐步形成枣树总量,加强成熟期枣树管理,稳定大枣总产量。2014——2015年工作重点为大枣储存、深加工项目建设。
总体建设期为5年。
6、概算投资
项目概算总投资初步估算为8亿元。
其中大枣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亿元(含土地流转费用、配套基础设施费用、苗木、员工工资等);大枣储藏库投资6千万元;苗木繁育基地(含基础设施、苗木、技术引进、科技人员工资等)5千万元;大枣深加工厂投资1.5亿元。
项目所需流动资金估算为5千万元。
7、效益分析
直接经济效益。经测算,枣农仅靠种植枣树一项就可直接增收1278元(人均)。
生态效益。经测算,完成大枣规划栽种面积后,仅此一项就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12.8%,进一步加快了山区荒山治理和绿化步伐,加强生态建设。
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初步估算可以安置1.5万多名城乡劳动力就业。同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二、项目提出依据
1、项目所在地区基本情况
1.1地理位置、区域面积
XX地处辽宁西部丘陵山区,属XX市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0°33′——120°52′,北纬40°12′——41°12′,南与葫芦岛市XX接壤,西北与XX县为邻,东北与XX 市交界。自然地貌格局大体为八山半水分半田。境内西北高、东南低,区域内山脉连绵起伏纵贯全境。全区总面积513平方公里。耕地总量为11.2万亩,平地、坡地、山地各占1/3。
1.2水文气象、土壤类型
XX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风速为3.8米/秒。夏季以偏南风为主风向,冬季多以偏北风为主风向。历年最大平均风速5.8米/秒。多年平均气温为9.2℃。多年无霜期为186天。全年日照时数为2681小时,多年平均≥10℃以上积温为3609℃.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年平均降水量为600.6毫米,年际和年内间分配极不均匀,降水量70%集中在6、7、8月份,属雨热同季。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93.4毫米。属于较干旱地区。
全区各类土壤总面积为76.7万亩,土壤类型主要为棕壤土、草甸土。其中棕壤土是本区主要土壤。全区平均土壤
有机质含量1.2%,全氮0.102%,速效磷26.9ppm,速效钾146
ppm,ph值6.79,呈中性偏酸。
1.3资源情况
土地。全区土地面积76.7万亩。其中耕地园地、林地、水面面积、居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土地分别占比为23.58%、26.7%、2.52%、5.43%、0.96%、40.97%。全区人均土地面积5.3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
水资源。全区水资源总量为8040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590万立方木,地下水资源量为3268万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1817万立方米,可开采量为2279万立方米。在合理调度,有序利用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及生活需求。
矿产资源。全区经勘探、勘察,已查明各种资源30余种,其中煤炭、石灰石、紫砂、陶土、膨润土、硅石等储量较大,具备规模开采价值。
人文资源。本区历史悠久,文物广泛分布,人文资源较为丰富。
2、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1人口及劳动力
全区现有4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61个行政村,总户数4.8万户,14.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9万人,农村劳动力3.37万人。
2.2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9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2.31亿元、5.77亿元、4.7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6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563元。
2.3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地区经济转型成效初显。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45:37。
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大力实施项目支撑战略。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促成一批规模大、牵动力强的大项目落户。围绕煤炭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做大做强能源、电力、冶金、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承载临近三市接续产业,初步将XX建成内陆城市和邻近三市经济发展的辐射点和连接中心。
农业结构优化,大枣、畜牧、棚菜、葡萄等四大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农事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建立3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到42家。农业生产产销连接性进一步增强。
2.4大枣产业发展现状
XX区大枣栽培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200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间。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前,一直处于自发发展阶段。1983年建区时,仅有50万株,建区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据资源优势和人们的消费需求,当地政府开始注重抓大枣发展,通过引导、支持、服务,农民对发展大枣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大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九五”伊始,当地党委、政府把大枣列为全区“资源开发、结构优化、城乡一体、科教兴区”四大发展战略之首,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确立了大枣产业,并分别制定了“九五”、“十五”、“十一五”大枣产业发展规划,落实相关政策,全力推动产业发展,大枣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九五”末期,全区大枣总量达到450万株,“十五”末期发展700万株,截止到2009年末,全区大枣栽植面积发展到4.8万亩,总量已发展到1141万株,实现产量1.25万吨,产值2000余万元。全区大枣开发户4654户,其中拥有量在1万株以上的户数有56户,3000株以上的户数达到400余户。人均拥有量达到70株以上。大枣的品种也逐步得到改善。近年来共引进栽植成功金陵圆枣、金丝大枣、大平枣、梨枣、长枣、凌枣、三星大枣等350万株,初步形成了5个主打品种。
3、项目提出的依据
3.1大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